-

南京大学考博辅导班:
201 9
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考博难度解析及
经验分享
南京大学
2019
年我校公开招考全部以
“< /p>
申请
-
考核制
”
方式进行。各院系根 据《南京大学
博士研究生
“
申请
-
考核制
”
招生选拔工作管理办法》及院系博士生
“
申请
-
考核制
”
实施办法,
组织开展相关选拔工作,
从考生中择优录取博士生。各院系招生计划、
具体考核办法,
请查
询南京大学研究生院网站的公告说明、招生目录以及
相关院系网站的实施
“
申请
-
考核制
”
相
关规定。
具有博士学位
授权点的院系根据中期考核结果,
在我校研究生中挑选成绩优异、
具有较
强的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的硕士生攻读博士学位。具体要求请咨询相关研究生培养部门。
获得推荐免试生资格的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
通过复试后,
直接录取为博士研究生。
直
接攻博招生专业一般为基础研究学
科。具体要求参见《南京大学
2019
年接收推荐免试研究
生工作办法》。
下面是启道考博辅导班整理的关于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考博相关内容。
一、
院系简介
大气科学学院建立于
1944
年,是我国最早建立的气象学系。为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
展和国防建设培养了
大批优秀的气象科技人才和业务骨干,
造就了一批国内外学术权威和知
名
学者,
已成为我国大气科学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之一。
是国家理科基 础科学
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其中“气象学”学科从
1988
年就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在国家重
点学科
评选中排名国内同类学科第一。
大气
科学学院具有一个从本科到博士后的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现有二个系,
气象学系
和大气物理学系。拥有“气象学”、“大气物理和大气环境学”、“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
”
三个博士和硕士点,
是大气科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和博士后流 动站。
本院具有
一支由中科院院士、
资深教授和优秀中青年学者组成的学术思想活跃、
< p>结构合理并具有相当
竞争力的师资队伍。现有中科院院士
2
人,
973
项目首席科学家
3
人,教育部长 江学者特聘
教授
1
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2
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2
人,教
育部新(跨)世纪优秀人才
2
人,江苏省“
3 33
工程”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
2
人。全院目前
< br>在职教职工
67
人。其中,专职教师
49
人 ,思政教师
5
人,实验技术人员
6
人,职工
7
人。
在
49
名专任教师中,教 授
18
人,副教授
16
人,讲师
1 5
人。其中,
47
人具有博士学位,
35
人具有海外留学经历。近年来主持和承担了大 量国家级科研项目研究,在中尺度天气、
边界层气象、大气环流与季风、
短期气候变率与预测、海洋大气相互作用、
气候变化和数值
模拟、大气物
理和大气环境及大气探测等领域取得了具有国际影响和富有特色的研究成果,
多次获得省
部级科技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
已形成浓厚活跃的学术气氛,
开展了广泛的国内< /p>
外学术交流与合作,
通过合作研究、
派出留学与进修、
接收外国留学生及联合培养研究生等
形式同国内外诸多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
紧密的交流合作关系。
本 院教学科研设施齐
全,建有多普勒天气雷达、极轨
/
静止 卫星接收系统,
EOS/MODIS
卫星接收系统、风廓线仪、
< br>大气风洞、
高性能超级计算机群等,
具有较好的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基础条件 。设有北京、上
海、
江苏、
湖北、
安徽、
辽宁等教学实习基地;
建有
“中尺度灾害性天气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
“南京大学气候与全球变化研究院”
“灾害性天气气 候研究所”、
“南京大学大气环境研究
中心”、“全球变化研究中心”和
“自然灾害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
近五年来,本科毕
业生一次分配到位率在
95%
以上。
去向主要为:
在国内外重要高校和研究机构攻读研究生学
位(占三分之二)、主要在中国气象局系统及
国家民航和环保系统从事气象工作和其它(占
三分之一)。
二、招生信息
南京大学大气
科学学院博士招生专业有
2
个:
070600
大气科学
研究方向:
01
中尺度动力学
02
大气动力学
03
气候系统分析和模拟
04
气候与生态系统相
互作用
05
气候动力学和可预报性
06
海气相互作用
07
中尺度动力学与数值模拟
08
大气
动力学与数值天气预报
09
气候变化分析和数值模拟
10
气候动力学
11
天气学
12
中尺度
天气动力学
15
区域气候变化与模拟
16
海气相互作用与亚洲季风
17
海气相互作用与东亚
气候异常
20
数值天气预报和资料同化
21
陆气相互作用
22
雷达气象学
23
中尺度气象学
24
大气辐射与遥感
25
中层大气研究
26
大气环境与大气化学
27
区域环境
-
< p>化学-
气候模拟
28
大气边界层物理
29
云和降水物理
30
大气辐射与遥感探测
31
气溶胶与气候相互作用
32
灾害性天气预报
33
水文气象
34
空气污染与气候变化相互作用
36
云和降水物理学
37
人工影响天气
38
大气环流
39
气候变率与气候动力学
40
云-辐射-气候过程
41
遥感探
测及其应用
42
气候系统模拟和分析
43
气溶胶
-
云与气候相互作用
44
气溶胶和空气污染
45
城市气象
47
碳水循环研究
48
大气边界层
49
城市气象环境
50
区域气候变化与数值模拟
51
陆气相互作用研究
52
数据同化和大气可预报性
53
大气动力学和数值模拟
54
大气边界
层湍流
55
边界层物理过程参数化
56
环境生物地球化学
57
陆面过程模型发展与评估
58
陆气相互作用及其对东亚气候预测的影响
59
云与气候变化
60
云的辐射传输与遥感
考试科目:①
1107
“申请
-
考核”英语②
2203
“申请
-
考核”专业课一③
3323
“申请
-
考核”专业课二
0706Z1
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
研究方向:
01
全球变化
02
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
03
灾害性天气事件与全球变化
06
空
气污染与气候变化
07
城市气候与环境
08
生态环境遥感
09
碳循环
考试科目:①
1107
“申请
-
考核”英语②
2203
“申请
-
考核”专业课一③
3323
“申请
-
考核”专业课二
三、报考条件
2019
年参加申请考核的考生应具备的基本条件为: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
.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服务,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3
.国家 承认学历学位的硕士研究生毕业或已获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的人员,应届硕士
毕业生
(最迟须在入学前毕业或取得硕士学位)
,
获得学士学位六年以上
(含六年,
于
2013
年
9< /p>
月
1
日前获得学士学位)
并达到与硕士毕业生同等学 力的人员。
持境外学历或学位证书
者,须取得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学历
学位认证书。已获学士学位
(但未获硕士学位)
并在
所报
考学科专业领域内工作六年或六年以上的人员,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
可按照同等 学力
身份报考:
(
1
)在报考学科或相近研究领域国内外核心刊物上至少公开发表一篇学术论文(第一
作者),或有专著出版(含独著或合著);
(
2
)获省部级及以上科研成果奖励或专业奖励。
4
.身体和心理健康状况符合我校规定的体检要求。
< /p>
5
.有两名所报考学科专业领域内的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的 书面推荐意
见
(
附
件
:< /p>
南
京
大
学
报
考
攻
读
博
士
学
位
< p>研究
生
专
家
推
荐
信
,
下
载
地
址< /p>
:
/943/
)。
6
.现役军人考生须符合军队有关报考规定。
7
.硕博连读类考生除满足上述第
1
、
< p>2、
4
、
5
条规定之外,还必 须通过中期考核,且具
备品学兼优、
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出类拔萃的本校在读优秀硕士生
(具体条件请咨询研究生
院相关培养部门)。
8
.直接攻博 类考生除满足上述第
1
、
2
、
4< /p>
、
5
条规定之外,还须是获得毕业院校推荐免
试资格的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
9.
报考我校“
045100
教育”专 业学位博士的考生,除满足上述第
1
、
2
、
3
、
4
、
5
条规
定之外,
还须符合教育研究院对申请者提出的学位、工作年限、工作领域等方面的要求。
10
.我校承担的教育部专项计划如“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
“对口支援西部
地区高校定向培养研究生计划”、
“援疆 博士师资计划”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骨干在职攻
读博士学位专项计划”
等招生计划及专业,
以教育部下达的最终计划为准。
各类专项计划报
考条件须符合教育部相关文件要求。
报考者应确认自己是否
符合报考条件,
不符合报考条件者将取消报考资格,
且录取者也
< br>将被取消录取资格,相关后果由报考者承担。
四、选拨程序
报名时间:网上报名时间为
2018
年
11
月
6
日
-11
月
30
日
报名方式:
报考我校博士生者均须网上报名。
南京大学
2 019
博士网上报名系统使用
“中
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
(网址
/
)。考生上传照片并通过网上银行交纳
报名考试
费。报名交费后,一律不再办理退款手续。
参照
201 8
年教育部安排,我校开展教育部专项招生计划包括:“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
人才计划”
、
“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定向培养研究生计划”
、
“援疆博士师资计划”
及
“高
校思想政
治工作骨干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专项计划”等,每位考生只可选择报考专项中的
1
< br>项,不得兼报。
2019
年各类专项计划及专业以教育部最终发布通知为准 。
寄送材料至研招办
网上报名后,
涉及以下四种情况的考生,
须将下列指定材料在
2018
年
12
月
20
日前
(以
寄出邮局邮戳或凭据为准)寄送到仙林校区研招办(地址:江苏省南
京市栖霞区仙林大道
163
号南京大学仙林校区行政北楼
9
楼研究生院招生办,邮编:
210023
)。
(
1
)报考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专项招生计划的考生 ,
提交由考生所在省
(市、
区)
教育厅民
族教育处(或高等教育处)盖章的“报考
2019
年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 博
士研究生考生登记表”。
报考高校思想政治
工作骨干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专项计划的考生,提交由所在学校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