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山大学王金发老师的细胞生物学相关练习题
问答题(答案要点)
1、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在结构上有何区别?
1
)细胞核:前者无核膜、核仁,环状
DNA
裸露于胞质中;后者 有核膜、核仁,链状
DNA
与
组蛋白结合成染色质,存在
核内。
2
)内膜系统:前者无或具极简单的内膜系统; 后者具极复杂的内膜系统,包括内质网、高
尔基体、溶酶体等。
3
)细胞骨架:前者无,后者有。
2、细胞膜的分子结构特点是什么?
1
)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连续主体;
2
)膜蛋白以镶嵌和附着的方式存在脂双层上;
3
)具有流动性;
4
)膜物质呈不对称分布。
3、液态镶嵌模型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它把生物膜看成是嵌有球形蛋白质的脂类二维排列的液态体, 膜是一种动态的、不对
称的、具有流动性特点的结构。
4、简单扩散和易化扩散有何异同?
异:前者
无需借助膜转运蛋白,转运脂溶性、非极性小分子;后者需借助膜转运蛋白,转运
非脂溶
性、极性小分子或离子。
同:物质均为顺浓度梯度转运,无需消耗细胞的代谢能。
5、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被动运输不消耗细胞的能量,
物质是顺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转运的,
而主动运输 消耗细胞
的能量,物质是逆浓度梯度转运的。
6、膜转运蛋白在物质跨膜转运中起什么作用?
膜转运蛋白可帮助物质进行跨膜转运,
它包括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
载体蛋白通 过与被转运
物质结合、
变构,使物质转运过膜,
其转运过 程有的是耗能的主动运输,有的是不耗能的易
化扩散。在转运方式中,有的载体蛋白只能
转运一种物质(单运输),有的同时同向转运两
种物质(共运输),或同时反向转运两种
物质(对向运输)。通道蛋白则是靠在膜上形成极
性通道转运物质,
此过 程都属不耗能的的易代扩散。
通道蛋白形成的通道有的是持续开放的,
有
的是在特定条件控制下间断开放的,包括配体闸门通道、电压闸门通道和离子闸门通道。
7、在细胞膜上
Na+
和
K+
是 如何转运的?
一般情况下,
[K+]
内
>[K+]
外,
[N
a+]
内
<[N
a+]
外。由于 存在内外的离子浓度差,两者均可
在转运蛋白的帮助下,顺浓度梯度过膜(易化扩散)。
另外,在细胞膜上还存在着
Na+
—
K+
泵,该载体蛋白每分解
1
个
ATP
分子,可逆浓 度梯度转运
3
个
Na+
和
2 p>
个
K+
(主动运输)。
8、膜受体分为哪几类?它们各有何特点?
根
据膜受体的结构和功能,
可将其分成三类,
即离子通道受体、
催化 受体和偶联
G
蛋白受体。
离子通道受体
本身是离子通道或与离子通道偶联,
它与配体结合时,
靠开启或关闭离子通道 p>
来转导信号。
催化受体的胞质区域具有酪氨酸蛋白
激酶(
TPK
)活性,配体与该受体结合时,后者靠自身
的
TPK
活性来转导信号。
偶联
G
蛋白受体与配体结合时,其胞质区域通过激活
G
蛋白作 用于效应器(酶或离子通道)
来转导信号。
9、小分子物质和大分子物质在细胞膜上的转运有什么不同?
小分子物质的转运是靠直接穿过细胞膜来实现的,
称跨膜转运,
包 括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
(简
单扩散和易化扩散)
。
而大分子物质不能穿过细胞膜,
只能靠膜性囊泡的形成和融合来实现
转运,称膜泡转运。大分子进入细胞为胞吞作用,排出细胞为胞吐作用。胞吞作用中,按吞
< br>入物质的性质和形成内吞泡的大小分成吞噬作用和胞饮作用,
按特异性则分成非特异性胞吞
和特异性胞吞作用——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
10、举例说明细胞膜上蛋白质分布的不对称性。
膜蛋白在细胞膜上的分布是不对称 的。如:偶联
G
蛋白是一类跨膜糖蛋白,胞外区域
为与配
体结合的调节部位,
胞质区域为对
G
蛋白发挥作用的活性部位,< /p>
该受体在膜两侧的结
构不对称,
功能也不同;
而与该受体偶联的
G
蛋白也只存在于细胞膜的胞质面,
在膜外表 面
则无对称的蛋白质。
11、
在
AMP
信号途径中,刺激型途径与抑制型途径有何联系?
1
)有共同的效应器(腺苷酸环化酶
AC
),两条途径靠不同的
G
蛋白作用于
AC
,前者激活
AC
,后者抑制
AC
;
2
)
Gs
与
Gi
具有共同的< /p>
βγ。
Gs
靠
Gsα
起作用,
Gi
靠
Giα
起作用,但二者 在与
βγ
聚合时都会失去活性。在两条途径中,其中一条途径发挥作
用时,可通过解离出的
βγ
抑制另一途径中的
Gα。< /p>
12、
cAMP p>
信号途径与
IP3
和
DG
途径有何异同 ?
同:两条途径都是膜受体通过
G
蛋白 作用于效应器。异:
1
)膜受体、
G
蛋白、效应器 不同。
前者效应器为
Ac
,后
者效应器为特异的磷酯酶
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