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发〔2019〕10
号附件
辽宁科技大学关于进一步做
好
2019
年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实施方案
为深
入贯彻落实全省教育大会精神,
按照省委、
省政府关于
“
稳就业”的部署及省教育厅《关于做好
2019
年全省高校毕业
< br>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
(辽教发〔2019〕54
号)要求,为促进 p>
我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确保
2019
年毕业生就 业率
稳中有升,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进一步拓宽就业领域,
促进毕业生多渠道就业
1.加大毕业生基层就业引导力度。
认真落实省委 省政府
《关
于进一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实施意见》
p>
(辽委
办发〔2017〕47
号)
,积极鼓励 毕业生参加“三支一扶”
“选聘
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
“ 大学生志愿服务辽西北”
“农村教师特岗
计划”等基层就业项目。
责任单位:招生就业处
配合单位:组织部、学生工作处(部)
、各学院
2.促进毕业生到中小微企业就业。
鼓励和促进我校毕业 生到
实体经济就业,
充分发挥中小微企业吸纳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作 p>
用。
各学院积极加强与中小微企业沟通联系,
广泛收集企业用 人
信息,
积极组织中小微企业校园招聘会,
参加全国中小 企业网上
—
1
—
百日招聘等活动。
积极配合有关部门落实小微企业吸纳毕业生的
社保补
贴、培训补贴、降税减费等优惠政策。
责任单位:招生就业处
配
合单位:财务处、各学院
3.深挖省内就业岗位引导毕业生在辽就业。
主 动融入
“一带
五基地”建设、
“五大区域发展战略” p>
“乡村振兴战略”等重大发
展战略,对接全省主导产业需求,通过举办大型双
选会、专场招
聘会、互联网+就业等系列活动,大力开辟省内就业市场。
责任单位:招生就业处
配合单位:高新技术研究院、各学院
4.不断拓展新兴业态就业空间。各学院结合学科专业特色,
主动对接新兴业态的人
才需求,积极跟踪平台经济、众包经济、
共享经济、
数字经济等新兴业态 发展趋势,
引导毕业生主动适应
新就业形态、新用工方式,鼓励毕业生多
元化就业,做好灵活就
业、自主创业扶持等政策的落实工作。
责
任单位:招生就业处
配合单位:各学院、创新创业与工程训练中心
5.继续做好大学生征兵工作。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南开
大学新入
伍大学生回信和勉励语精神,
认真落实学费资助、
复学
升
学、
就业创业等优惠政策。
各学院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防教
育和征兵宣传动员活动,
密切配合兵役机关,
落实好预订兵工作
—
2
—
机制,为大学生参军
入伍开辟绿色通道。
责任单位:武装部
配合单位:教务处、学生
工作处(部)
、招生就业处、创新
创业与工程训练中心、各学院
二、进一步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升毕业生自主创业水平
6.深化创新创
业教育改革。
学校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
培养全过程,
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与思想政治
教育深度融合,加强
50
个省级创新创业教育示范专业建设,开
展好“互联网+”等
30
项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3000
项省级大
学
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和“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着力培养
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
和奋斗精神。
责任单位:创新创业与工程训练中心
配合单位:教
务处、学生工作处(部)
、团委、资产经营有
限公司、各学院
7.完善落实创新创业优惠政策。
进一步完善我校创新创业学
分积累与转换、弹性学制管理、保留学籍休学创业、支持创新创
业学生复学后转入相关
专业学习等政策,
允许本科生用创业成果
申请学位论文答辩。
责任单位:教务处
配合单位:创新创业与工程训练中心、各学院
8.加强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和运行管理。
学校要进一步加
—
3
—
强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建设,<
/p>
建设专兼职结合的导师团队,
确保基
地人均使用面积和师生
比达标,每年安排不少于
10%的应届毕业
生入驻基地,同时按入驻基地
学生每生不低于
5000
元的标准投
入经费。要通过学校
自设、校外合作、风险投资等方式多渠道筹
措资金,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
责任单位:创新创业与工程训练中心
配合单位:人事处、财务处、国有资产管
理处、资产经营有
限公司、各学院
9.充分利用科技资源推动大
学生就业创业。
学校要积极吸纳
应届毕业生参加在研项目研究,
将科技成果转化与学生就业创业
能力培养有机结合。
原则上, p>
每个在研项目都要吸纳
3
名以上应
届毕业生,
每个转化项目都要安排应届毕业生做科研助理,
参与
时间
均不少于
6
个月。
要制定经费补助等相关政策,
支 持教师发
挥科研优势,带动学生创新创业。
责任单位:科技处<
/p>
配合单位:招生就业处、财务处、人事处、各学院
三、强化服务保
障,着力提高就业创业指导服务水平
10.加强就业创业指导服务。把职业生涯发展教育
与就业指
导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全过程,
对低年级学生着重进行职业生涯
启蒙,
对高年级学生着重提升职业素质和求职技能,
并结 合就业
形势和毕业生特点,帮助毕业生调整就业预期,找准职业定位。
< br>—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