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看待“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社会现象
王怡
12
级网络工程汉班
好不容易通过“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考验
,
迈进大学校园的我们发
现
,
不知 何时
,
大学生找工作竟然会面临着“毕业等于失业”的窘迫局面。
困惑、迷茫、焦躁、恐惧、不安的情绪充斥在大学毕业生之间。大学生是
我国的
主要人才来源,
但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
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已
不仅仅只是大学生个人生存的问题
,
更关系着家庭的稳定、社会的和谐。
失业带来的就业压力很可能成为大学毕业生与社会冲突的第一因素。
因此
,
我们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就业工作并要有效的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难的问
题。
从国家教育部就业指导 中心这些年来公布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数字来
分析,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呈现“两高一低”
的现象,即大学毕业人数、
待就业人数高,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低。 p>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
主要是表现
在以下几个方面:
难以找到合适的薪酬待
遇,
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单位。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是一个十分严峻的社
会问题,使一些大学毕业生产生焦虑、失望、抱怨的情绪,甚至产生对社
会不满等思想
。
这是社会的一个隐患,
一个不稳定因素。
国家现已把大学
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升为民生工程、
民心工程、
一把手工程, p>
要求各级政府
从人、财、物上对就业工作予以倾斜,但大学毕业生就业还是一
个难题。
当今大学生就业现状表现在很多方面:
p>
1
、
高校扩招
,
劳动力供大于 求的矛盾进一步加深。
近几年高校大学生
毕业生人数数据不断攀升
:2003
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为
212
万、
2004
页脚
.
年增加到
280
万< /p>
,2005
达到
338
万
,2006
年
413
万
,2007
年
495
万
,2008
年
559 p>
万
,2009
年
610
万
,2010
达到
750
万。
近三年将有近
2000
万的大学
毕业生就业
,
其中还不包括数千万计的高中、中专毕业生、海外留学生。
但社会就业岗位相对增长远远
低于此数。
更别说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的情
况下
,
往届毕业生、社会熟练工、新增劳动力对就业岗位的冲击。因此
,
对于高校应届毕业生来说整个就业市场竞争将异常惨烈。
2
、高校毕业生面临结构性和摩擦性就业难题。大学生失业可分为自
愿性失业和非
自愿性失业。前者是毕业生在临近毕业时自愿选择不就业
,
如准备出国留
学、考研、自主创业等。而非自愿性失业
,
是指大学毕业生
本人愿意就业但由于种种原因不能顺利就业。很明显
,
后者是大学生就业
难的主要原因。
目前非自愿失业方面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主要面临两个难题
:
一是结构性失业。
由于学习期间社会经济结构
(
包括产业结构、
产品结构、
地区结构等
)
发生了变化
,
毕业生的专业、
知识、
< p>技能、区域分布等不适合
经济结构变化的要求
, p>
毕业时不能适应市场需要而造成的不能顺利就业。
具体说
,< /p>
从地区分布看
,
东部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劳动力需求相对较多
,
岗
位多
,
待遇较好
< p>,高校毕业生偏好较多
,
竞争大
,
< p>中西部地区需求较少,
虽竞
争小
,< /p>
但因地区经济条件等因素
,
不受学生青睐。从学历层次看
< p>,就业困难
者主要集中二本、三本院校及冷门专业
,
重点院校、热门专业供不应求。
多数新增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层次趋于下降
,
薪酬、福利减少。非正规就业
岗位比重增加
高端服务业的岗位不足。部分东部城市开始讨论人口控制
政策
p>
,
有可能造成东部就业人数的紧缩。
二是
摩擦性失业。毕业生对用人单位的发展空间、工资待遇、地理位
页脚
.
置、
工作环境等有 自己的期望
,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学习成绩、
专业技能、
个人素质等也有一定要求
,
由于双方要求不一致
,
出现毕业生无法胜任工
作
,
用人单位没办 法录取的情况。
要想要解决问题,
就得从根源上寻找问 题形成原因,
所以我们要先分
析大学生之所以就业困难的原因。
原因有两类,一是社会原因:
1
、国家政策不完 善
,
易造成社会壁垒
,
加大大学生就业难
度。
近年来
,
毕业生自主择业已成主流
,
然而户籍、
档案、
政治面貌等一些因素使大学生与许多好的工作机
会失之交臂。同时
,
在高
校毕业生创业这一方面
,
关于大学生创业的技术扶持
,
管理扶持
,
经济扶持
的相关政策还不完善
,
扶持的力 度还不大
,
办理相关手续的程序还很复杂。
< br>2
、高校在学科建设、学生的培养摸式等方面与人才市场需求不符
,
不利于大学生就业。一些学校的办学方法和观念落后
,
专业设置 与市场需
求脱节
,
大学生所学专业不符合市场需求
,
出现了供需的结构性矛盾。
同时
,
高校老师在工作中
,
科研压力大
,
没时间精心 备课
,
不讲究教育方法
,
讲课
满堂灌
,
课后不辅导
,
考试标准不严
,
考试一锤定音。
此外
,
部分高校对毕业< /p>
生就业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
,
就业工作还缺乏系统性和科学 性
,
就业工作
往往毕业前才进行
,
就业指导仅仅是一种职业介绍
,
而在某种程度上还是
脱离实际的泛泛而谈。
还有些高校
,
由于经费的原因
,
“
重文轻理”
严重
,
加
上急功近利
,
不少学校 不顾自身
“软件”
、
“硬件”
是否允许
< p>,设置了投资少、
见效快的专业
,
导 致专业进一步失衡
,
这些因素都进一步造成大学生就业
困
难。
3
、
用人单位不切合实际
,
盲目设置各种条件造成就业难。
我们在对学
页
脚
.
生进行就业指导
的过程中发现
,
用人单位在人员招聘时过分关注文凭、存
在性别歧视、
生源地域歧视、
过分看重工作经验等情况。
很多用人 单位特
别是企业动辄要求求职者二至三年的工作经验
,
许 多应届毕业生往往因缺
少实际工作经验而难以落实工作。有些用人单位盲目提高选才标准
,
追求
高学历。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到本单位的业务情况与
当地联系紧密程度
,
希
望招聘的大学生熟悉当地方言及风
俗
,
甚至有一定的人际关系网等
,
选用
< p>人才时优先考虑本地人才。
甚至一些地方政府招聘公务员时也存在生源地
< p>域歧视
,
实行地区保护主义。此外
,
在找工作时
,
女大学生明显处于劣势
,
不
少用人单位考虑女大学生生理因素、婚姻因素、成就动机
,
以及生育保
< p>险费和女工劳动保护费用等。
同等情况下女大学生将来工作成本比男大学
< p>生大
,
造成就业难。这一系列因素
,
都不利于大学生公平竞争。
二是大学生的个人原因:
1
、大学生不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和就业观
念。大学生作为公认的精英阶层
,
“精英情结”
“小资情调”的观念深深的
影响着他们。
找工作时
,
老少边穷地区不想去
,
沿海发达地区挤破了头。
还
没开始工作
,
就开始想着福利、待遇、工作环境等条件。
2
、大学毕业生自身素质参差不齐。大学毕业生是就业的优势群体,
他们有思想、
有知识,而且年轻,身体好,接受新生事物快。然而,由于
这些年来大学的一再扩招,<
/p>
导致大学生从生源的质量、
培养的水平都有所
下降,一大批
拥有“真毕业证、假能力”的学生走向社会。通过调查,许
多企业人力资源部人员认为当
代大学毕业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欠缺:
(
1
)专业知识 不够扎实,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很多毕业生对专
业是一知半解,
大部分还需要企业培训来完善和提高,
而企业需要的是招
页脚
-
-
-
-
-
-
-
-
-
上一篇: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法律硕士报辅导班可行吗
下一篇:就业前景最好的二本高校特色专业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