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阅读《季氏将伐颛臾》中的一段话:
冉有曰:
“
夫子欲之 ,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
孔子曰:
“
求!
周任有言曰:
”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
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是谁之
过与?
“
回答:
A
、指出本段的论据类型和论证方法。
B
、这段文字中的立论体现在哪里?
C
、这段文字的双重比喻有何意义?
2
、阅读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
,回答:
A
、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B
、本文驳斥的对象是谁?立论原则是什么?
C
、本文驳论的形式是什么?
3
、阅读鲁迅先生的《灯下漫笔》
,回答:
A
、鲁迅先生把中国历史划分为哪两 种时代的循环,这种划
分的目的何在?
B
、鲁迅先生文章中的两部分着眼点有何不同?
C
、中国固有精神文明的核心是什么 ?中国固有文明的实质
是什么?
4
、阅读《张中丞传后叙》中的一段:
说者又谓远与巡分城而守,
城之陷,
自远所分始,
以此诟远。
此又与儿童之见无异。人之将死
,其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绳
而绝之,
其绝必有处。
观 者见其然,
从而尤之,
其亦不达于理矣。
回答:
A
、文中的< /p>
“
城
”
指哪里?
B
、本段运用的论据类型和论证方法是什么?
C
、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5
、阅读《始得西山宴游记》中的一段文字:
“
自余为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 也,则施施而行,漫漫
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奚谷。幽泉怪石,无远不<
/p>
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
所
极,
梦亦同趣;
觉而起,
起而归;
以为凡是州之山 水有异态者,
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
回答:
A
、
“
是州
”
指哪里?本段写了什么内容?
B
、本段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C
、本段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6
、阅读茅盾《香市》中的这段文字:
革命以后,
据说为的要
“
破除迷 信
”
,
接连有两年不准举行
“
香< /p>
市
”
。社庙的左屋被
“
公安 分局
”
借去做了衙门,而庙前广场的一
角也筑了篱笆,据
说将造公园。社庙的左偏殿上又有什么
“
蚕种
改良所
p>
”
的招牌。
< p>请问答:
A
、
“
革命
”
指什么时候,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本文
写作的社会背景是什么?
B
、
“
公安分局
”
的衙门、蚕种改良所分别指什么?
C
、这段文字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7
、阅读《国殇》第一段: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 ,矢交
坠兮士争先。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霾两轮兮絷四
< br>马,援玉木包兮击鸣鼓。天时坠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回答:
A
、该段文字分几层?试概括层意。
B
、该段文字描写战斗进程有何特点?
C
、屈原写作本文的原因何在?
8
、阅读《兵车行》
(杜甫)
,请回答:
A
、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B
、诗歌的叙事方式是什么?叙事次序安排有何特点?
C
、诗歌对主题的揭示有何深刻性?
9
、阅读《我用残损的手掌》中的一段文字:
“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
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
的苦水
……/< /p>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
/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
掌沾了阴暗,
/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
< p>温暖,明朗,坚固而
蓬勃生春。
请回答:
A
、
“
那边
”
指哪里?< /p>
“
血和灰
”
、
“
阴暗
”
是什么意思?
< /p>
B
、
“
辽远的一角
”
指哪里?
C
、该段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10
、阅读高尔基《鹰之歌》中的一段文字:
“
在浪涛的狮吼声中,
轰隆隆地响着颂赞那高傲的鸟的歌声,
山岩被浪涛冲击得发抖,天空被那威严的歌声震
撼得战栗了:
我们歌颂勇士们的狂热的精神!
“
请回答:
A
、
“
高傲的鸟
”
、
“
天空
”
< p>象征什么?
B
、
“
山岩
”
、
“
发 抖
”
、
“
天空
”
、
“
战栗
”
说明了什么?
C
、该段用了哪些修辞?
11
、阅读辛弃疾《摸鱼儿》一段:
“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
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
,君不
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
< br>断肠处。
”
请回答:
A
、
“
长门事
”
是借用了谁的典故?该典故 说明了什么意思?
B
、
“
闲愁最苦
”
是何意?
C
、
“
斜阳正在
”
指什么?
12
、阅读老舍《断魂枪》一段文字:
“
生命是闹着玩,事事显出如此;从 前我这么想过,现在我
懂得了。
”
沙子龙的镖局已改成客栈。
回答:
A
、这段文字 是用什么写法刻划人物形象的?
B
、沙子龙的镖局为何改了客栈?
C
、沙子龙是怎样的一个人?
13
、阅读《答司马谏议书》一段文字: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 媚于众
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