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大学查询网 > 大学 >

辽宁大学综合自考大学语文包过笔记-自考考前押题试题答案、重点考点知识点梳理复习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bjmy2z.cn/daxue
2020-12-15 07:43
tags:

-

2020年12月15日发(作者:车建新)


1

)寡人之于国也……孟轲


一、作家作品。


本文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他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主要


代表,主 张施行仁政和王道,倡导“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孟子散文善


于“欲 擒故纵,引君入彀”的论辩手法。善用比喻,富有感情色彩与充沛的气势,

《孟子》共

< p>
七篇。


二、文体知识。


本文是一篇以对话形式展开的论说,是一篇论辩性议论文。


三、主旨。


本文中心论点是“王无罪岁,斯天 下之民至焉”

。全文表现了孟子王道,仁政的政治思想,批


评统治者在灾 荒年景归罪于年成不好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战国时期社会不平,阶级


对立的实质 。


四、层次、段落。


全文围 绕“民不加多”和“如何使民加多”的问题展开论述。全文可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为第一自然段。梁惠王提出在灾荒之年,移民移粟,但民不加多的疑问。

< p>
第二部为二、三、四段。孟子以战为喻,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办法,依然与邻国无本质区


别,从而指出了民不加多的原因。


第三部为第五、第六 自然段。孟子具体而详细地阐明了王道仁政的主张,指出要使民加多,


就要有新举措,要 不违农时,发展生产,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要使民老少的衣、食、住


均能受益,同时 在德教方面也受教育,这样则不王者,未之有也。民便可以加多了。


第 四部为第七自然段。先揭示灾荒之年,社会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的现状。然后以杀人为喻,


指出只要梁惠王不把过失归罪于年成,那么“斯天下之民至埃”的良好愿望就会实现。


全文到此归结到总的论点。全文的结构特色以“民不加多”为线索,展开了论述。


五、学习要点。


第一点、本文体现的孟子 王道政治的主要内容就是富民、爱民,以民为本的思想。


富民,就要反 对战争,使民安居乐业,发展生产,正如课文中的第五段提出的要不违农史,


要数罟不入 夸池,要斧斤以时入山林,以达到谷不可胜食也,鱼鳖不可胜食也,材木不可胜


用也,这 样的鱼粮丰收,万木繁茂的景象,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爱民,体现在 第六段,就是要使民确实受益。孟子具体提出,要给民以五亩之宅,百亩之田。


要使五十 者可以衣帛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黎民不饥不寒,使民


确实丰 衣足食。


富民、爱民,以民为本,这样作为一国之王,才能受到万民的 拥戴,才能做到国富民强,这


是孟子王道政治的主要内容。


六、写作特点。


写作特点有三点:


第一点、说理抑扬兼施、循循善诱。


文章开头 写梁惠王自以为治国比邻国君主尽心,孟子利用梁惠王好战的心理,以五十步笑百


步的比 喻,辛辣地讽刺了梁惠王的小恩小惠,这里运用了比喻的方法。逼使自矜其功的梁惠


王意 识到自己和邻国国君并无本质的不同。至此,孟子已掌握了论辩的主动权,梁惠王的自


满 情绪基本已被扫除。在论辩中已处于劣势,孟子趁胜追击,因势利导、循循善秀,提出了


施行人道的具体措施。勉励他施行仁政。并为梁惠王描绘出一幅行王道的美好图景,这是应


用扬的说理方法。然后以杀人怪兵器为喻,批评梁惠王没有对人民施行仁政,这是运用抑的

方法,最后梁惠王只要不把责任归罪于荒年,则天下之民至焉的愿望定能实现,这又是扬。

< br>这是说理抑扬兼施、循循善诱的特点。


第二个特点善用比喻生动形象


这篇文章中孟子用了两个比喻来增加自己的观点的说服力。

< p>

1

)用逃跑者“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来说明梁惠王的治国方 法与邻国没有什么质的差


别。


2

)用拿刀杀了人却说“非我也,兵也”作比喻,来揭露统治者把“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


不好的观点。


孟子通过这两个比 喻生动形象的佐证自己的论点,使单纯的说理变得妙趣横生,收到了把抽


象的道理说得非 常形象、生动而深刻的效果。


第三个特点,文中的排比句:


孟子在这篇文章 中大量的运用排比句式,或递进、或类比,使文章气势雄浑,使自己的论述


的观点更加具 有说服力。


1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 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


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 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2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


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颁白者


不负戴于道路矣。


3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4

)人死,则曰,

‘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

‘非我也,兵也。


七、疑难词句。


1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凶,就是凶年,灾年。


2

)邻国之民不加少。加,是增加,更加的意思。


3

)弃甲曳兵而走。兵,兵器。走,跑,这里指逃跑。


4

)直不百步耳。直,仅,只。


5

)数罟不入夸池。数,细密的意思。


6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就是供养,活着的 人。丧死,为死者办丧死。


7

)颁白 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白,指须发花白。


8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读望,用作动词,即王天下,以仁政统治天下的意思。


9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罪,归罪,怪罪。岁,指 一年的农事收成。斯,是这样。


焉,代词,指梁惠王。


八、将下列各句译成现代汉语。


1

< p>、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翻译:丢弃了盔甲,托着兵器向后逃跑,有的逃了一百步停下,有的逃了五十步停下,那 些


跑了五十步的战士耻笑跑了一百步的战士行不行。

< br>2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翻译:七十岁以上的人有丝绵衣穿,有肉吃,老百姓不饥饿,不受冻,这样还不能使天下归


服的,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


3

、狗彘食人食

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翻译:猪狗吃掉了百姓 的粮食却不加以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曾想到打开仓廪加以拯


救。



2

)秋水

(

节选

)

……庄周


一、作家作品


本文节选自《庄子。秋水》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人,他是老子之后道家的主要代表,与


老子并称为 老庄。庄子主张顺应自然,提倡无为而无不为。庄子的文章想象丰富,汪洋恣肆,


词藻瑰 丽,并多采用寓言形式,富有浪漫色彩。

《庄子》一书,共三十三篇。其中“内篇”


是庄周自著,

“外篇”和“杂篇”是他的门人和后学者所作。


二、文体知识


这是一篇以对话方式展开说理的论说文。


第三项,主旨


本文的主旨是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为,都要受到主客观


条件的制约,因而是十分有限的,这一主旨在客观上 给人以有意的启示,这就是人们不能囿


于个人的见闻而自满自足,应该努力学习,不断上 进。


中心论点是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用是有限的,因 此不可自多。


四、层次和段落


本文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第一自然段。


即河伯所想所说。先 写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到海边看到海以后,认识到最


为天下之美近在已 是错误的。会见笑于大方之家。


第二部分是第二个自然段。


即写‘海神’北海 若的谈话。阐述天下万物是无限的,而人的认识和作用是有限的,人不可


自多,不可自满 。


以上两大段还可以各分几个层次。


第一段分两个层次。


第一层从开头到天下之美为尽在已,写何伯的自满。

< br>第二层从顺流而东行到见笑于大方之家,写河伯到海边后才认识到自己那种自多的观点是危


险的。


第二段分为四层。

< br>第一层从“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

,到“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阐述人们的 见识受到各种限制,


只有对超越自己见识限制的人,才可以与他谈论大道理。

< p>


第二段第二层从“天下之水”到“又奚以自多”

,海若阐述海是比 河大,但又比天地小,所以


不能自多。


第二段 第三层从

“计四海在天地之间也”

“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

通过一系列的类力,


阐述世界万物和人类都有大小、多 少之比,人是很渺小的。


第二段第四层从“五帝之所连”到最后,阐述 人类社会上至三王五帝下至孔子伯夷他们所认


识和做的,都是小的,如以此为名,以此为 博都是自多。而这些也像河伯开始时一样,尚未


超越自己的局限表现。


本文的结构特色:本文的结构特色是逐层推进的论证方法。本文的论证方法颇具特色。先 由


河与海比,从河水上涨,两岸不辨牛马,到海水不可为量数。这是由小到大,说明事物 的相


对性,河伯认识的局限性。那么海就是最大的吗?接下来就论述,尽管海水无比浩瀚 ,但海


也不是绝对的大,海水在天地之间有如小石、小木在大山之间。接下来从反面论述 ,由大到


小,四海之于天地,中国之于海内,人之与万物,都是微不足道的,自然界大小 是相对的,


那社会呢?人类社会中的人的作用,依然是相对的。这样逐层论证,层层深入 ,论证透彻,


充分地表达地文章的主旨。


五、本文的写作特点


一、寓论述于寓言之中。


本篇是议论文,但我 们未见有抽象的说教,而是虚构了河伯与海若对话的寓言故事,海若象


庄子思想观点的化 身,河伯则代表了庄子所要批判的思想观点。通过两个人物之间的对话来


展现说理,阐明 观点。


二、景物描写的衬托作用。

< br>本文开头有一段对河水和海景的描写。先写秋水时至,百川灌河,黄河两岸不辩牛马,后写


北海浩瀚,不见水端,文章以河水与海水景象的大小对比,来衬托河伯与海若两种不同的认


识境界,形象地渲染了“人的认识是有限的”这一文章的主旨。


三、援譬设喻使哲理具体化、形象化。


庄子散 文善于援譬设喻来表达抽象的哲理,而且比喻往往连类而及,层见迭出,令人目不暇


接。


本文同样如此,比喻句有:


1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 /p>


束于教也。


2

、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3

、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磊空之在大泽乎?


4

、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


5

、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


以上比喻说明人的认识,受条件和环境的制约,世间事物的大小都是相对的,人的认识是十


分有限的。因此盲木地自我夸耀是愚蠢的,必定会见笑于大方之家。这些比喻以一个个具体


生动的形象,把深奥而抽象地哲理表达的浅显易懂。


四、运用排比句和反诘句,使气势磅薄,说理有力。

< br>排比句有: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和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和曲士不


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还有,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


不虚。还有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而大

< p>
仓乎?还有一个句子,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仕士之所劳,尽此矣。


第二段第四层从“五帝之所连”到最后,阐述人类社会上至三王五帝下至孔子伯夷他 们所认


识和做的,都是小的,如以此为名,以此为博都是自多。而这些也像河伯开始时一 样,尚未


超越自己的局限表现。


本文的结构特 色:本文的结构特色是逐层推进的论证方法。本文的论证方法颇具特色。先由


河与海比, 从河水上涨,两岸不辨牛马,到海水不可为量数。这是由小到大,说明事物的相


对性,河 伯认识的局限性。那么海就是最大的吗?接下来就论述,尽管海水无比浩瀚,但海


也不是 绝对的大,海水在天地之间有如小石、小木在大山之间。接下来从反面论述,由大到


小, 四海之于天地,中国之于海内,人之与万物,都是微不足道的,自然界大小是相对的,


那 社会呢?人类社会中的人的作用,依然是相对的。这样逐层论证,层层深入,论证透彻,


充分地表达地文章的主旨。



3

)五代史伶官传序……………欧阳修


一、作家作品


本文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

,作者北宋欧阳修。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自称六一


居士,死后 追赠为太师,谥文忠。欧阳修是庆历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


袖,他反 对北宋初年追求形式的靡丽文风,强调内容重于形式,主张文章应“明道”

“致 用”


“事信”

“言文”

。而文章想写得好,即要道胜文致,也就是说要道德修养好。只有道德修养


好的人文章 才会达到高的境界。欧阳修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代表作 有《欧阳文忠公集》

《新五代史》

、与宋祁合写的作品是《新唐 书》


二、文体知识


这篇文章是为《新五代史·伶官》一文写的序,宋初宰相薛居正监修一部《五代史》

,为 《旧


五代史》

《旧五代史》文体卑弱,叙述或失之于烦 冗。

《新五代史》是欧阳修自撰的,文章远


初旧五代史之上,欧阳修又仿 照《史记》设《刺客列传》

《滑稽列传》

《义 儿传》

《伶官传》


等,伶官是宫中的东工和扮演杂剧的 艺人,后唐庄宗李存勖爱好音律,庞用伶人,使得财政


乱国,故欧阳修特立《伶官传》< /p>

。欧阳修为此做序,以庄宗的史实展开论述,以总结历史经验,


警世未来。 序,是实用性文体,它可是记叙性的,也可以是议论性的,本文属于史论。


三、主旨


本文阐述了盛衰取决于人事,不取决 于天命,文中通过五代后唐庄宗李存勖政权的盛衰,论


证了忧劳兴国,逸豫亡身和“满招 损,谦得益,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都


为人“事”上的成败之道。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p>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封建王朝的兴亡盛衰不在天命而在人事,这里的人事主 要是指人的主观努


力。


四、层次段落


全文三段,紧扣盛衰两字展开议论。


第一段高 层建瓴的提出自己观点,说明一个国家的盛衰归根结底是由人事决定的,而且指出


这可以 由庄宗的“得天下”与“失之者”的事实中得到印证。


第二段用后唐庄 宗李存勖“得天下”又“失天下”的历史事实和正反对比的议论归结出江山


难得而易失, 成败全取决于人事的道理。这第二又分两个层次。第一层从开头到及“凯旋而


纳之”

。记叙庄宗接受父命,忍辱负重,为国忧劳,胜利凯旋而归得天下的事实,证明事在人


为。第二层由此发出议论,从“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到这段的结尾。写庄宗得天下时意气昂


扬,所向无敌;失天下时“士卒离散,不知所归”

,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得出结论:

“抑本其成


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 /p>


第三段是最后一段。转入精辟的阐释,阐明人事的含义,前面已经清楚地说明了国家的兴亡


盛衰确实不在天命,而在人事,那么人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这要重点进行分析,作者 对


此的分析既是总结,又是对现实状况的警世,他先引入《尚书》上的警句“满招损,谦 得益”


作论据,然后顺理成章地分析出由于庄宗的历史事实说明的道理,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


亡身。逸豫包藏着祸患。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日常不注意这 些细微小事,


沉溺于自己所偏爱的事物,灾祸就会到来了。而这作为一种带有规律性的现 象,也不仅仅表


现在伶人这一件事上,至此作者写文警世人的目的也就完成了。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0-12-15 07:43,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jmy2z.cn/daxue/37029.html

自考大学语文包过笔记-自考考前押题试题答案、重点考点知识点梳理复习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