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大学查询网 > 高校介绍 >

人民大学logo大学语文自考题分类模拟11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bjmy2z.cn/daxue
2020-12-15 07:55
tags:

-

2020年12月15日发(作者:翟院深)


大学语文自考题分类模拟

11


(

总分:

99.99

,做题时间:

90

分钟

)


一、

单项选择题

(

总题数:

19

,分数:

19.00)


1.

《咬文嚼字》的作者认为,“咬文嚼字”表面上是斟酌文字,实际上是

______


(分数:

1.00


A.

确立中心论点


B.

调整思想感情


C.

安排层次结构


D.

选择表现方法


解析:

[

解析

]

本题考 查的是对文章的熟悉程度。

文中指出:

“咬文嚼字,

在表面上像只 是斟酌文字的分量,


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2.

《咬文嚼字》中,作者用“锱铢必较”这个成语所说明的道理是

__ ____


(分数:

1.00


A.

文字的运用一定要有创造精神


B.

斟酌文字实际是调整思想感情


C.

文学的语言更注重文字的联想意义


D.

运用文字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解析:

[

解析

]

本题考 查的是对课文的熟悉程度,文中指出:“这番话不免噜嗦,但是我们原在咬文嚼字,


非这 样锱铢必较不可。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涵义通常不很好。但是在文学,无论


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3.

《咬文嚼字》中,运用“推敲”这个典故,是为了说明

______


(分数:

1.00


A.

文字的运用不可粗枝大叶


B.

斟酌文字是调整思想感情


C.

文学的文字注重联想意义


D.

文字运用必须有创造精神


解析:

[

解析

]

《咬文嚼字》“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4.

用韩愈“惟陈言之务去”的名言,来阐发文字的运用要有创造精神的道理, 这种论证方法是

______


(分数:

1.00


A.

演绎法


B.

归纳法


C.

类比法


D.

对比法


解析:

[

解析

]

演绎法 是一种由一般到个别的论证方法,它是从一般原理出发,经过一定的逻辑推演,从而


得出 一个关于个别情况的结论。一般来说,在议论文中,凡引进普遍性原理或名家名言的地方,都是运用


演绎法来证明论点的。


5.

在《咬文嚼字》 一文中,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

______


(分数:

1.00


A.

归纳法


B.

演绎法


C.

对比法


D.

类比法


解析:

[

解析

] A

项在 文中多数段落都用了,

B

项只在文中第六段用到,

C

D

项在极个别地方用到。


6.

《咬文嚼字》《散文创作谈》的文体是

______


(分数:

1.00


A.

杂文


B.

驳论文


C.

讲话


D.

文艺专论


解析:

[

解析

]

《咬文 嚼字》是一篇文艺专论,论述文学写作与阅读中讲究文字运用的道理,提倡“咬文嚼


字” 的谨严精神。


7.

下列《咬文嚼字》所引的例句中,被 作者称赞为“点铁成金”的一句是

______


(分数:

1.00


A.

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B.

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


C.

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D.

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解析:

[

解析

]

本题考 查对课文的熟悉程度。“由‘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变成‘独携天上小团月,来


试人 间第二泉’,这是点铁成金”。


8.

《咬文嚼字》是从 修改文字的实例谈起的,这个实例出自

______


(分数:

1.00


A.

曹雪芹《红楼梦》


B.

施耐庵《水浒传》


C.

司马迁《史记》


D.

郭沫若《屈原》


解析:

[

解析

]

郭沫若 先生的剧本《屈原》里婵娟骂宋玉说:“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朱光潜从郭沫若修


改这 一句台词的具体实例引发出“炼字”的话题,并就此例表明了自己的意见和理由。


9.“咬文嚼字”四字要求我们

______


(分数:

1.00


A.

在阅读作品时要仔细品味欣赏


B.

在阅读作品时要严肃而挑剔


C.

不要过于苛求别人的创作


D.

在阅读和写作时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


解析:

[

解析

]

文章第 二部分,

作者为通常被视为贬义的“咬文嚼字”一词翻案,

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在


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10.

下列属于钱钟书学术著作的是

______


(分数:

1.00


A.

《谈艺录》


B.

《谈文学》


C.

《写在人生边上》


D.

《围城》


解析:

[

解析

]

钱钟书 的作品包括:长篇小说《围城》,短篇小说集《人·兽·鬼》,散文集《写在人生边


上》 ,学术著作《谈艺录》、《管锥编》等。


11.

《吃饭 》一文中,“人类所有的创造和活动

(

包括写文章在内

)

,不仅表示头脑的充实,并且证明肠胃的


空虚”这句话的意思是

_ _____


(分数:

1.00


A.

吃饭是头脑充实的基础,吃饭发展了头脑


B.

头脑高于肠胃


C .

人类所有的创造和活动,都与肠胃

(

吃饭

)

紧密相关


D.

头脑与肠胃平等


解析:

[

解析

]

这里要 用哲学知识分析“头脑”与“肠胃”之间的关系,吃饭是物质需要,是第一需要,是


头脑 充实的基础;头脑的活动属于精神活动,是第二需要,是在物质基础上的更高级的活动。反映这一哲


学关系的是

A

项。


12.< /p>

《吃饭》一文中,作者用孔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说孔子“未得吃道三昧”,其 原


因是

______


(分数:

1.00


A.

孔子爱音乐


B.

孔子在音乐与烹饪的和谐里更偏向于音乐


C.

孔子不懂烹调的和谐


D.

孔子是个只重礼而不懂其他的人


解析:

[

解析

]

音乐的 道理可通于烹饪,孔子早已明白,《论语》记他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可惜 他老先生虽然在《乡党》一章里颇讲究烧菜,还未得吃道三昧,在两种和谐里,偏向音乐”。

< /p>


13.

《吃饭》引用老子所说的“治国如烹小鲜”的修辞手法是

< p>______


(分数:

1.00


A.

借代


B.

比喻


C.

夸张


D.

通感


解析:

[

解析]

“治国如烹小鲜”,是 老子所说的一句传颂很广的名言。这是个比喻,“烹小鲜”就是煎烹


小鱼,小鱼很鲜嫩, 用刀乱切或在锅里频频搅动,肉就碎了。国家的统治者治理国家,要像煎小鱼那样,


不要 常常翻弄。


14.

《理想国》的作者是哲学家

______


(分数:

1.00


A.

柏拉图


B.

苏格拉底


C.

弗洛伊德


D.

亚里士多德


解析:

[

解析

]

《理想 国》: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

(

427

—前

347)

所著。在《理想国》中柏拉图阐述了自


己的道德、政治 和教育理论,竭力为贵族奴隶主统治下的社会秩序辩护。


15.

《吃饭》中运用的联想主要依据事物之间的

______


(分数:

1.00


A.

对比性


B.

时间统一性


C.

相似性


D.

地点统一性


解析:

[

解析

]

《吃饭 》一文主要采用了类比论证方法。从吃饭说到结婚,说到艺术,说到政治等都是通过


相似 性联想展开的。


16.

《吕氏春秋》又名

______


(分数:

1.00


A.

《吕览》


B.

《吕不韦书》


C.

《春秋》


D.

《战国风云》


解析:

[

解析

]

《吕氏春秋》:又名《吕览》,共二十六卷,分编为十二纪、八览、六论。


17.

在《吃饭》这篇文章中,作者所提出的社会理念是

__ ____


(分数:

1.00


A.

杂而不同


B.

杂而相同


C.

和而不同


D.

和而相同


解析:

[

解析

]

针对“ 给人弄得混乱颠倒”的社会现实,作者阐发了“和五味以调口”的传统思想,倡导了


多元 “相成相济”的和而不同社会理念。


18.

《吃饭》所 揭示的社会丑恶现象的共同规律是

______


(分数:

1.00


A.

名实错位


B.

名实相符


C.

和而不同


D.

摩擦冲突


解析:

[

解析

]

在《吃 饭》中.作者从“吃饭”的实质变成了“吃菜”,看出其中名实不符现象所掩盖的本


质, 由此联想到生活中一系列名实错位的矛盾现象,得出了“名义上最主要的东西,其实往往是附属品”


的哲理性结论。


19.

作者写《吃饭》这篇 文章的最主要目的是

______


(分数:

1.00


A.

表明吃饭还有许多社交的功用


B.

说明可口好吃的菜还是值得赞美的


C.

表达吃饭有时很像结婚,名义上是最主要的东西


D.

发表他对人生、社会诸种现象和问题的看法


解析:

[

解析

]

作者写 《吃饭》,其意趣其实不在“吃饭”本身,而是巧借“吃饭”为题,通过各种类比联


想和 巧妙比喻,发表他对人生、社会诸种现象和问题的看法。


二、

多项选择题

(

总题数:

11

,分数:

22.00)


20.

下列有关朱光潜先生的叙述正确的有

______


(分数:

2.00


A.

他是我国现当代著名的美学家


B.

他曾赴欧洲留学


C.

他是我国现当代著名的文艺理论家


D.

他参加过百日维新


E.

他不赞成咬文嚼字


解析:

[

解析

]

朱光潜 ,安徽桐城人,我国现当代著名的美学家和文艺理论家。青年时代曾赴欧洲留学,致


力于 文学、心理学与哲学的研究。


21.

下列说法符合《咬 文嚼字》一文意思的有

______


(分数:

2.00


A.

炼字的好例是郭沫若在《屈原》中将“你是没有骨 气的文人”改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B.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 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C.“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是套板反应的例子


D.

柳宗元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


E.

科学的文字愈限于直指的意义就愈精确,文学的文 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


解析:

[

解析

]

本题考 查的是对课文的熟悉程度。选项

ABE

符合作者的说法,选项

C“ 独携天上小团月,来


试人间第二泉”是说联想的意义难用时所举的例子。选项

< p>D“惟陈言之务去”的提出者不是柳宗元,而是


韩愈。


22.

朱光潜先生熔为一炉的美学思想包括

______


(分数:

2.00


A.

史学


B.

物理学


C.

哲学


D.

心理学


E.

文学


解析:

[

解析

]

朱光潜 青年时代曾赴欧洲留学,致于文学、心理学与哲学的研究。这些领域的广博知识,不


仅为 他的美学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而且促成了他后来将三者熔为一炉的美学思想的形成。


23.

《咬文嚼字》的作者认为无论是阅读或写作,字有

___ ___


(分数:

2.00


A.

直指的意义


B.

含蓄的意义


C.

联想的意义


D.

单一的意义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0-12-15 07:55,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jmy2z.cn/daxue/37105.html

大学语文自考题分类模拟11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