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
考
4
7
2
9
大
学
语
文
复
习 p>
资
料
.
0
< br>[
分享
]
自考大学语文复习资料
Ⅰ、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大学语文》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除中文专业以外其他专业的公
共必
考课,是为培养和检验自学应考者的语言文学水平和写作能力而设置
的一门文化基础课。
《大学语文》的课程内容、考核目 标和考试命题,应充分体现语言文
学基础课的性质,注意与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的中国古
代、现代和外国文
学作品选以及语言、写作等课程的区别,注意与非中文专业开设的应用
性
文体写作课程相区别。在整个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科体系中,《大学语
文》具有不可替代的综合性文化基础教育职能。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在高中语文程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自
< p>学应考者的人文素养、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并为学好各类高等教育专业
和
实施通才教育打下良好文化基础。
(一)学习、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和文学知识,提高文化素养,培养
现代人文精神。
p>
(二)阅读、分析精选的古今中外 作品名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
学欣赏水平。
(三)借助精选名篇的潜移默化和示范效应,提高记 叙、描写、议
论、抒情的写作能力。
Ⅱ、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大学语文》的课程内容包括语言文学知识、作品阅读分析和作文三
< p>个方面。这三个方面的课程内容和考核要求如下:
一、语言文学知识部分来源:
(一)语言知识
语言知识的考核,应从阅读理解课文的需要出发,只对本教材中所出
现的
字词、语句的含义进行解释,不作语法方面的分析。(文言文)
1.
解释常见文言词语的具体含义。主要是辨识古今意义有所不 同的词
语,特别注意掌握那些在现代汉语中仍然具有生命力的文言词语。
2.
解释含有常见文言特殊句式的词 组或短语。这些常见文言特殊句式
有: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作状语、名词作动词用
、被动句式、倒序
句式。
3.
解释现代语体文中常见的疑难词语。
(二)文学知识
《大学语文》中的文学知识,主要指的是作家作品基 础知识和文体基
础知识。作家作品基础知识考核,以每篇作品前的作者或专书简介为依<
/p>
据;文体基础知识考核,以教材中四篇文体简介文章中所涉及的知识为依
< br>据。
1.
作 家作品知识的考核内容,包括作者所属朝代或国别,重要作家的
政治主张、文学主张、文
学史地位和主要代表作。
2. p>
阅读《议论文的阅读与写作》一文,理解下列名词术语,并能结合
教材选篇中
的材料予以辨识: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论据类别:事实论据、理论论据。
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论证方法:归纳法(含例证法)、演绎法、比较法(包括对比法、类
比法)。
p>
驳论着眼点:驳斥论点、驳斥论据、驳斥论证。
3.
阅读《记叙文的阅读与写作》一文,理解下列名词术语,并 能结合
教材选篇中的材料予以辨识:
叙述方式:顺叙、倒叙、插叙、平叙。
人物描写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为描写、心 理描写;细节描
写。
环境描写:自然景物描写、社会环境描写;场面描写。
抒情方式: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在叙事中抒情、在议论
< p>中抒情。
议论方式:夹叙夹议、叙后评议。
4.
阅读《诗歌的抒情方法》一文,理解下列名词术语,并能结合具体
< p>作品予以辨识:
古代 诗歌文体:楚辞、汉乐府、乐府旧题、古体诗、近体诗、律诗、
绝句、慢词、小令。
p>
抒情方法:直抒胸臆、意象表现;借景 抒情(包括自然天成、融情入
景、移情于景、因情造景)、借事抒情、借举止抒情、借比
喻抒情、借象
征抒情、借典故抒情。
5.
阅读《小说的艺术特点》一文,结合具体作品,理解下列名 词术
语:
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人物形象:性格特征、个性特点;人物描写方法。
心理刻画:直接心理描写、间接心理描写。
环境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表现方法:倒叙方式、前后照应、以小见大、托物言 志、对比、铺
垫、烘托、反衬、类比、象征等。
二、作品阅读分析部分共
55
分
散文部分占
28
分。 议论文部分
8
分,记叙文部分
20
分。诗歌部分< /p>
18
首诗占
20
分。小说占
7
分。
(一)散文 中的议论文,共
27
篇文章议论文
10
篇,记叙文
17
篇。
27
篇中还可以做一个分类:其 中文言文包括议论文和记叙文共
12
篇,现
代文
12
篇这些是(中国文学)。外国文学有
3
篇。
< p>
1.
议论文总体考核要求:
归纳文章的分论点和中心论点。
认知文章所用论据的类别及其所证明的论点。
辨识文中所运用的论证方法和驳论着眼点。
识别文中所采用的比喻、比拟、排比、对偶、层递、设问、反诘等修
< p>辞手法,并说明其主要表达作用。
2.10
篇议论文的具体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
(
1
)《寡人之于国也》
文章的特点:
第一自然段:讲孟子的名字和历史时期、孟子的主张、孟子的倡导。
第二自然段:讲孟子文章的特点:
1 .
采用欲擒故纵的手法
2.
用各种个
样的
比喻来增强论辩的形象性和说服力
3.
有大量整齐、对称的排偶句
关于《孟子》这本书
共有
7
篇组成,作者 :孟子和他的学生万章等人共同编写。孟子是孔
子以后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
概括本文所体现的王道政治的主要内容,体会 孟子以民为本的治国思
想。
归纳文章的层次内容,理解本文以
“
民何以才能加多
”
为线索展开论说
的结构特点,体会孟子抑扬兼施、循循善诱的说理艺
术。
指出文中的比喻,说明其比喻 意义,理解孟子散文善用类比法说理的
特点。
认知文中的排比句,说明其表达作用。
(
2
)《秋水》(节)
作者庄子,名周,是老子之后,道家的代表人物,后世把他和老子并
< p>称
“
老庄
”
。
庄子主张顺应自然,提倡
“
无为而无不为
”
。
庄子的文章想象丰富,笔调恣肆,辞藻瑰丽,并多采用寓言形式,富
< p>有浪漫色彩。
理解本 文
“
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
”
的中心论点,体会 其现实意义。
理解文章自始至终贯 注着人的认识要受到空间、时间、后天教育限制
的观点。
认知本文以寓言方式说理、以对话形式展开的艺术特色。
说明文章开头景物描写对表达主旨所起的作用。
认知文中的比喻句,说明其比喻意义,体会庄子散文善于援譬设喻的
< p>特点。
认知文中运用 类比法、对比法、例证法进行说理的地方,理解例证与
喻证的主要差别。
认知文中的排比句,说明其表达作用。
认知文中的反诘句,体会反诘是更有力的肯定。
(
3
)《五代史伶官传序》
识记本文是一篇史论。
理解文章
“
国家盛衰 、兴亡的关键在人事
”
的中心论点。
说明全文通过对比进行说理的方法。
认知文中的历史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
理解并记住
“
满招损 ,谦得益
”
、
“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p>
”
、
“
祸
患常积于忽微,智勇
多困于所溺
”
等格言名句。
(
4
)《论毅力》
认知本文的总论点是
“
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
。
理解作者所强调的核心观点是
“
只有毅力至强方 能取得事业的最终成
功
”
。
说明全文通过正反对比进行说理的方法。
认知文中的层递句式,说明其表达作用。
认知文中的比喻,理解其比喻意义。
(
5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理解演说中
“
抱定宗 旨
”
、
“
砥砺德行
”
、
“
敬爱师友
”
三大教育思想。
指出演说的针对性,体会其现实意义。
理解
“
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
”
的内涵,体会精神独立、学术自由
的理念。
指出文中运用对比论证方法的地方,体会演说有破有 立、观点鲜明的
特点。
< /p>
体会本文情理并重、恳切告诫、既以理服人、又以情动人的演说风
格。
p>
认知本文亦文亦白、言简意赅的语言特点。
(
6
)《容忍与自由》
认知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
< p>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
。
理解
“
人类的习惯是喜同而恶异
”
是不能容忍的心理根源。
理解
“
必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
”
是 不正确的态度。
认知文中的主要事实论据,说明其所证明的论点。
体会本文从自己的经验教训说起、以典型实例为依据、深入浅出、明
< p>白清楚的说理风格。
(
7
)《咬文嚼字》
认知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
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 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
严
”
。
认知文中的实例论据及其所证明的论点,理解本文所 擅长的归纳论证
方法。
< /p>
认知文中的理论论据及其所证明的
“
文贵创新
” p>
论点,理解本文所运用
的演绎论证方法。
认知文中
“
月轮 p>
”
、
“
月晕
”
的比喻意 义,体会文字的
“
直指意义
”
和
“
联想
意义
”
的不同特点和作用。
(
8
)《吃饭》
概括各段的中心旨意,理解文章的总论点是揭示、嘲讽隐藏在
“
吃饭
”
背后的名实背离、相互掩饰的人情世态。
认知本文所提倡的
“
和而不同
”
社会理念。
认知文中将吃饭、艺术、政治连类生发的地方,体会本文善于联想的
< p>特点。
认知文中的比喻句及其比喻意义,把握本文精于类比的论证方法。
认知文中的引征论据及其含义,体会本文广征博引、 妙趣横生的特
色。
(
9
)《我的世界观》
体会
“
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
”< /p>
人生观的深刻意义。
理解
“
人虽然能够做他所想做的,但不能要他所想要的
”
这句话的自律
和宽容内涵。
体会作者献身于科学、艺术奥秘的
“
深挚宗教情 感
”
。
体会本文清纯朴实、深刻锐利、坦诚自然、洞明清晰的为文风格。
(
10
)《如何避免愚蠢的见识》
理解主观臆断、自我中心主义和狂妄自大是产生愚蠢见识的根源。
理解坚持科学认知态度和善于听取不同意见是避免愚 蠢见识的基本方
法。
p>
理解树立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的观念是克服愚蠢见识的根本途
径。
指出文中的例证及其所证明的论点。
体会本文通过
“
我
”
与
< p>“你
”
的
“
对话
”
口吻展开说理的效果。
指出文中的假设句,说明其表达作用。
(二)散文中的记叙文
1.
记叙文总体考核要求:
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
概括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认知文章的记叙方式。
识别文中的人物描写方法。
理解文中景物描写、场面描写的作用。
理解文中所运用的对比、铺垫、烘托、象征等表现方法,说明其表现
< p>作用。
辨识文中所采 用的比喻、比拟、排比、对偶、设问、反诘、层递等修
辞手法。
2.17
篇记叙文的具体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
(
11
)《冯谖客孟尝君》
理解文中
“
尽烧债券
”
情节所体现的传统民本思想。
概括冯谖、孟尝君的性格特征。
认知本文主要以行为、对话刻画性格的人物描写方法。
理解本文主要采取欲扬先抑、层层深入的方法展现冯谖的形象。
说明本文一波三折、引人入胜的整体构思艺术。
(
12
)《垓下之围》
概括本文所体现的项羽的性格特征。
理解司马迁对项羽的历史评价。
概括文中的三个场面描写及其表现作用。
指出文中的细节描写及其表现作用。
(
13
)《张中丞传后叙》
概括许远、张巡、南霁云的性格特征。
认知本文议论与叙事紧密结合的特色。
理解文中为许远辨诬的驳论着眼点和论证方法。
辨识文中刻画张巡、南霁云形象所采用的肖像描写、行为描写、语言
< p>描写、细节描写诸方法,并说明其表现作用。
认知文中的相互映衬和侧面烘托方法,说明其表现作用。
(
14
)《种树郭橐驼传》
认知这是一篇借为人立传的形式生发议论的寓言性传记文。
归纳文章的中心旨意,体会文中所体现的民本思想。
理解本文的整体类比方法,指出文中诸多类比之处。
指出文中的对比手法,说明其表达作用。
说明本文详略得当、前后照应的剪裁艺术。
(
15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理解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原因,体会这一变革的必要性。
体会本文所体现的抓住关键、重点击破、耐心说服、 以理服人的改革
成功途径。
认知本文主要通过对话展开说理、刻画人物的表现方法。
比较赵武灵王与公子成的不同观点,体会变革精神的普遍意义。
(
16
)《前赤壁赋》
识记这是一篇文赋,继承了赋体主客对话的形式特征。
概括本文的中心思想,体会苏轼适意自然的人生哲学。
把握本文
“
乐
——
悲
——
乐
”
的情感变化线索。
指出文中描绘江水、明月、清风的写景句,说明景物 描写与抒情、说
理的关系。
理解文中主客对话实质上反映了作者思想中两个对立的方面。
说明作者从哪几个角度描写洞箫声,有什么表现效果。
(
17
)《先妣事略》
概括本文的情感内容。
归纳母亲的性格特征:勤劳,简朴,待人厚道,严与教子。
认知本文语言简洁省净、情感含蕴多藏的叙事特点。
指出文中的细节描写及其表现作用。
体会本文作者不动声色而读者却深受感动的艺术特色。
(
18
)《马伶传》
理解本文学习生活、精益求精的中心思想。
认知作者讽刺当朝权奸的意图。
识记本文的倒叙方式及其作用。
把握本文剪裁详略得当的特点。
说明文中第一次技艺较量的场面描写的特点及其作用。
(
19
)《西湖七月半》
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通过对各类游客看月的情态描 摹刻画,嘲讽了
达官显贵附庸风雅的丑态,和市井赶凑热闹的俗气,标榜文人清高拔俗的
情趣。
比较五类人的游湖心态,体会作者的情感倾向。
指出文中写人的传神语句,说明其表现作用。
把握文中的场面描写和气氛营造。
体会本文的嘲讽意味和调侃笔调。
(
20
)《秋夜》
认知这是一篇散文诗。
说明本文揭露了什么、歌颂了什么、同情了什么、祭奠了什么,体会
< p>作者的战斗精神和博爱胸怀。
指出文中的象征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指出文中采用拟人化手法的地方,说明其表现作用。
(
21
)《香市》
文章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追忆往日香市的热闹, 第二个部分是写
今日香市的凄凉、冷落。
概括本文的主题思想:通过浙江乌镇香市今昔变化以小见大写出了中
< p>国农村自然经济的日益凋敝以及对市镇的影响,说明了旧中国由封建经济
向
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转变并没有给农村带来发展和繁荣。
理解本文主要通过香市昔盛今衰对比来表达中心思想的写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