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大学查询网 > 高校介绍 >

内蒙古师范大学青年政治学院温儒敏推荐大学生经典阅读本书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bjmy2z.cn/daxue
2020-11-25 03:14
tags:

新编大学英语3-新编大学英语3

2020年11月25日发(作者:宗璞)



基本书目(

20

种)


我在北大、山大等校授课,学生常常问我应当读些什么基本的书,


意思是 专业之外的书。最近有位同学要出国,我给她开了一份书单。事


后我又认真整理这份书单 ,想着对一般大学生也都有参考价值。我并非


什么“通人”

,

< p>也不是什么“青年导师”,此举无非是对当下的大学教育


有些看法,希望用书单来提 出一点改进意见。书单其实也是自己的,对


我来说其中的书也有重新阅读、不断学习的必 要。


书单的提出有现实指向性。近年来,很多大学都开始注重通识教< /p>


育。但为何要通识教育?怎样开展?和专业教育什么关系?教学效果如

何?都值得认真检讨。通识教育应当包含这么几层涵义:这是面对所有


大学生的教育 ;又是相对专业教育而言,属于非专业、非职业性的教


育,与专业教育可以互相补充;还 有,这是全人教育或博雅教育,通过


接触人类文化的精粹,在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等领 域获取通识,培养


有教养、有能力、有责任的公民,最好是那种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


优美情感的人。这样来定位的通识教育,就不只是课程的调整补充,更

< br>不是来些拼盘点缀,而是实行一种更利于培养健全人格和博雅精神的教


育理念。< /p>


通识教育应当引导学生接触人类文化经典。不要搞知识“拼盘”,


要读一些相对公认的基本的书,而且要通读。在短短三四年宝贵的大学


时光,与其浮光掠影读许多

“节选”或概论,东张西望上各种“好听”


的讲座,还真不如通读一、二十种经典。各种“概论”或者“文学史”


“ 哲学史”“艺术史”也有用,就是提供基本的知识背景和书目,但这


不能取代原典的通读 。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亲口尝一尝,阅读经


典,要的就是那种了解、思考、涵养的过 程,这是精神成长的必须途


径。


由于时代隔膜 ,经典都不太好读。阅读经典需要沉下心来,“磨性


子”

,

有一份超越,有一份尊崇,尽可能调动自己的感觉与灵性去接近,


去理解,就能深入堂 奥,高雅的兴趣就会慢慢培养出来。现在颠覆经典


成了时髦,人们失去传统的尊严感,颠 覆之下的“文化快餐”和垃圾太


多,包围了青少年,他们不再有良好的阅读习惯。许多学 生除了应对考


试,读书其实很少,对经典作品阅读相当有限,即使有所接触,也不见


得是经典原作,可能也就是上网读一些好玩的轻松的东西,包括

< p>“恶


搞”的文字,这很容易受到那种价值消解、相对主义甚至游戏人生的思


想影响,而且把阅读品味也败坏了,这真有“终生受损”的危险。我们


读 经典,可以养成好的阅读习惯,要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


的书。是为人生打底 子的事情。


我主张各个大学减少一点“拼盘”的通识课,不能满足于开 设那些


有轰动效应能吸引听众的讲座,而应当多开设中外经典通读课程。比如

< p>
一学期就让学生通读四、五种经典。老师适当引导,不多讲,主要学生


自己 读。每学期都安排一些,在一定范围内规定学生选修。这不难做


到。如果学校没有安排这 方面的课,同学们可以自己来安排。这

20

种书


就是基本 的书目,量不算大,大学四年能坚持读下来,就很不错了,一


定大有获益。我有时有点纳 闷,为何连文史哲研究生一窝蜂都在读《明朝


那些事儿》,而很少见到有人去读《明史》 ?有没有读过基本的经典,素


养格调往往就是不一样。


阅读经典,注意要有这么几个层面。一是知识了解的层面。比如在


读柏拉图的《 理想国》时,不好懂,可以先找相关的西方哲学史或有个希


腊哲学的常识性的书来参考。 读得粗一些不要紧,就知道大概吧。然后


读完《理想国》,应当对西方文化某些本源性问 题有大致的了解。第二是


启蒙思索的层面,在阅读中最好多一些“为什么”,甚至有些质 疑,大


胆思索某些问题。也可以结合某些相关的研究论着,进行初步的探究。

< p>
比如读詹姆逊的《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很自然会引起对当下互联


网 时代某些新的社会现象的批判性思考。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是感知


涵泳的层面,要在理 性与感性交融的阅读中,适当超越出来思考经典的


智慧与意义,思考自身与这个世界的关 系,思考应该如何承担自己对这


个世界的责任,等等。这不是一般的知识掌握就能解决, 必须沉浸在经


典营造的精神世界中,通过自身感受、涵泳、体验去达到,这也就是人


文教育的特点吧。当然,三个层面可能互相叠合,不一定硬是分拆开


来。


阅读方法也有多种。我比较主张读三遍。第一遍粗读,可以结合相


关的“概要”读物,对经典文本有大致印象即可,这一遍读得要快,可

< br>以是浏览。第二遍比较细致地通读,基本掌握经典的精神脉络,能把一


本厚书读成 薄书,用自己的语言(其实是通过自己的思考)简要概说全书


的精髓。第三遍,带着问题 读,有重点地读,如果是文学作品,更是要


浸润式阅读,有品味、涵泳。当然,每个人读 书习惯不同,完全可以各


有各的读法。读完这

20

本,还 可能顺藤摸瓜,有兴趣选择某一方面做更


深度的阅读,那么,有“点”有“面”,对中外 文化和文明的了解与感


悟,就有些“底气”了。通读经典可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与阅读 口


味,这可是宝贵的生活方式,是为一生打底子的事情。


要在浩瀚的人类知识宝库中挑选出大学生阅读经典的

20

种基本的


书,并不容易,可能会引起一些争议。这不要紧,完全可以补充调整。


选择这

20

种书首先考虑是公认的经典,也适当考虑当今大学生知识结构


的需要。其实大学生还应当读点伟人的传记和文学作品。比如《贝多芬


传》《切

.

格瓦拉传》,还有《简爱》《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平凡的世


界》,等等。在这个平面化、粗鄙化的空气中,这些传奇人物的事迹和动


人的作品会让人感受到何谓英雄气概,何谓高尚情操与充实生活。如下


这个书目对文科理 科大学生都适用。


1

,《圣经》。有多种中译本,容易 找到。《圣经》是基督教的正式


经典,又称《新旧约全书》。被奉为基督教教义和神学的 依据,内容包括


历史、传奇、律法、诗歌、论述、书函等。分为《旧约》与《新约》两大


部分。《旧约》本为犹太教的正式经典,后被基督教承认为圣经,但基督


教认为,旧约是上帝通过摩西与以色列人所订,新约则是通过耶稣基督


与信者订 立的。《圣经》对西方文化有覆盖性弥漫性的影响,甚至可以


说,不了解基督教文化,就 不可能理解西方。重点读“新约”。不只是


了解故事或传奇,要体会和想象其中的宗教情 怀与超越精神。有些“道


理”要有了一定年龄阅历之后才逐步体认。《圣经》文字简朴, 带经书特


有的韵味,沉下心才能读得进去。辅助读物可以选择艾略特的《基督教与


文化》,有杨民生、陈常锦的中译本,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1

年版。


2

,柏拉图《理想国》。有郭斌和、张竹明的中 译本,商务书馆

1955


年版。柏拉图(

Plato

公元前

428-347

)是古希腊哲学家,创立过“学


园”,是西方最早的哲学学校。柏拉图对整个西方哲学及文化有本源性


影响,甚 至认为后世整个西方哲学发展都是对“柏拉图问题”的不断阐


释。《理想国》涉及面极广 ,可以重点阅读其中关于“正义的本源”、国


家和政治哲学的部分。书中采用对话体,在 与苏格拉底的对话中展开。


苏格拉底是柏拉图的老师。


3

,马可

?

奥勒留《沉思录》。有何怀宏的中译本,中国 社会科学出版


1989

年版。马可奥勒留(

< p>121-180

)是古罗马帝国皇帝,幼年丧父,由


母亲和祖父抚养 成人,在希腊文学、拉丁文学、修辞、哲学、法律和绘


画等方面都有很高的修养。公元< /p>

161

年其叔父(也是养父)去世后,成为


古罗马帝国的皇 帝,在位近二十年。《沉思录》是一本反思和自励的书。


他主张遵从自然、按照本性去生 活,人的生命应该同宇宙的目的相协


调,在实现神圣目的过程中也实现自己的目的,这样 的人生才臻于至


善。为此,强调理性,灵魂保持清醒,处理好自身与外物、神或普遍理< /p>


性、所处环境等三方面关系。《沉思录》顾名思义,是要“沉思”,利用

< br>理性的力量来规范自己的心理与言行,讲求尊重、顺从和虔诚,追求摆


脱了激情和 欲望的达观的生活,做一个正直和高尚的人。阅读书可以领


略西方古典哲学的某些韵味, 在宇宙观、人生观等一些哲理上体会古今


中外相通的精神。

< p>
4

,莎士比亚

《哈姆雷特》

。有多种中译本。莎士比 亚

1564

1616


出生于英国伦敦郊区一个农家,幼年受过良好的教育,青年时期家道中


落,曾做过杂役等工作,后在剧团任演员与编剧。

1590

年前 后进入戏剧


与诗歌创作,多写悲剧、历史剧、喜剧和抒情诗,着名的戏剧包括《亨利


四世》《汉姆莱特》《李尔王》《奥赛罗》《麦克白》和《暴风雨》,等

等。莎士比亚代表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戏剧艺术的高峰,他对欧洲历史


变迁的展现, 对近代人内心生活丰富性与复杂性的揭示,以及对戏剧结


构和语言艺术的创新,长久影响 着西方人的精神生活以及整个西方文学


艺术的发展。近代西方几乎所有新的文艺理论问世 ,都离不开对莎士比


亚作的阐释,乃至形成了一门专门的学问叫“莎学”。莎士比亚已经 成


为西方文化的一种象征。莎士比亚惯于使用修辞色彩很浓、意味繁复而


又适合舞台朗诵的句式,当作诗来读,就能得其神韵。


5

,卢梭《社会契约论》。有何兆武的中译本,商务书馆

1980

年版。


卢梭(

Jean Jacques Rousseau,1712 -1718

)法国着名启蒙思想家、哲学


家、教育家和文学家,

18

世纪法国大革命的启蒙者之一。主要着作有

《论


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爱弥儿》《忏悔录》等。《社会契约论》主张


人生而自由平 等,国家只能是自由人民的自由协议之产物,如果自由被


强权剥夺,人民则有革命的权利 。此书在法国大规模中起到思想启蒙的


作用。卢梭的《忏悔录》可以作为辅助读物,这是 一本自叙传记,以袒露


灵魂、表现非凡的勇气和挑战自我的精神而蜚声世界,更重要的是 可以


了解西方个性解放和浪漫主义思潮。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电话-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电话


电大学历查询-电大学历查询


伊利伊诺大学香槟分校-伊利伊诺大学香槟分校


大学生志愿者活动总结-大学生志愿者活动总结


清华大学计算机研究生-清华大学计算机研究生


锡根大学-锡根大学


辛那提大学-辛那提大学


河海大学教务-河海大学教务



本文更新与2020-11-25 03:14,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jmy2z.cn/daxue/3854.html

温儒敏推荐大学生经典阅读本书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