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的大学-台北的大学
华南师范大学教科院刘良华博士推荐的阅读书目。
第一
类:生活智慧
/
实践智慧类
/
1.
《读者》
。
很少有杂志能够象《读者》这样长期地站在人性的
立场,
表达对人性的关注。
在众多的杂志包括教育杂志中,
《 读
者》具有某种象征意义。拥有《读者》的人,自己便保留了读
书人的身份,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仍然保留了读书的习惯。中
小学老师太忙,他们中很多
人已经不再读书,不再成为读书人。
但据我所知,还是有些老师常年在订阅《读者》,也
有校长为
老师订购《读者》,另外一些老师则把《读者》中的文章推荐
< br>给他们的学生,与学生一起阅读《读者》。相关资源之一:美
国
《 读者文摘》
;相关资源之二:
《青年文摘》
;相关资源之
三:
《读者人文读本》
。
2004
年《读者》杂志社与认真企业共
同策划了这套《读者人文读本》,从初中一年级到高中三
年级,
共
12
本。我的阅读感受是,这套书虽然出于?书 商?的追求,
但它很负责任地为中小学教师承担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的使命。这使它尤其适合中小学教师与学生一起阅读。
2.
夏中义主编:《大学人文教程》,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 br>年版。
中小学教师若要寻找具有?可读性?的?教育哲学?的
著作
,本书常常在一些电影院门口或者大学附近的小书摊那里
赫然出现。人如何为自己活着而
不是成为奴才?教师如何既享
受自由生活又成为关怀社会公正的知识分子?何谓自由的生
活?何谓民主的生活?何谓平等的生活?选择本书就是选择一
种
人文的生活方式。相关的资源可参见
夏中义主编:《大学人
文读本:人与
国家》、《大学人文读本:人与世界》、《大学
人文读本:人与自我》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在种
种现代化的宣传
与鼓噪中,大学无论如何是一个值得居住的地
方,不入大学是人生的一个遗憾。可是,那
么多人进入了大学
之后,当他们走出大学的校门时,他们中有多少人真的知道人
究竟该如何活得有尊严?究竟应该如何让自己过得开心而又不
让他的邻居
痛苦?《大学人文读本》对那些居住在大学里的人
来说是一套合适的教材,对那些已经走
出了校门的人来说,则
是一种精神的救济。如果说《读者》形态?活泼?,《大学人
p>
文读本》则表情?严肃?。严肃与活泼一起构成生活的真相。
3.
张民生、于漪主编:
《教师人文读本》,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3
年版。
如果说《大学人文读本》是所有读书人的读本,那么,
《
教师人文读本》更直接地适合教师阅读。
其中有些文章比如
《走出“半个
人”的时代》、《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
《我的教育信条》、《夏令营中的较量》
,等等,堪称经典。
很多人在提倡教师阅读经典,可是,哪些是经典?哪些是适合
教师阅读的经典?
4.
《
论语》
。
《论语》
实在 是绕不过去的经典名著。
不读
《论语》
,
几乎无法找到
?如何成为一个人?
(在中国文化的背景中的
?人?
)
的答案。如何成为一个人?《论语》前三句话说:?学而时习
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这三句话几乎成为《论语》的三个标题,后面
的话几乎可以视为这三句话的?补充说
明?。比如?君子中庸,
小人反中庸?;?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坦<
/p>
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等
等。
中小学教师的生活原本是具体的,但长久地浸泡在具体的
日常生活中会使人狭隘而浅薄。
人长久地活在过于具体的生活
中,经常会有一种超越的冲动。超越是暂时?离开?教师关
心
的?接受学习?或?发现学习?等主题,去寻找教师自己的?人
生信念?或?生活态度?。比如当一个教师有了?敬畏生命?
(主要是?敬畏学生?)
的冲动,无论他
/
她采用什么?教学方
法?,都会成为一
个?进步主义教育者?。比如当一个教师有
了?自己的自由以不影响他人的自由为前提?
或者?自己快乐,
不让周围的人感到痛苦?的?人生信念?,无论他
/< /p>
她采用什么
?教学方法?
,
都会成为一个有 魅力的老师。
如果教师有了
?人
生信念?,他
她从此就获得自由选择?教学方法?的权力。对
某些教师来说,教
学方法是学不会的,除非这个教师已经形成
自己的?人生信念?。市场上关于?人生哲学
?书满目皆是,
以?哲学史?居多。?哲学史?是对各色各类哲学家的思想观
念和生活方式的记录,读者可以从这些记录中阅读理解各色各
类哲人的生活
方式和人生信念;?哲学史?并不明示人应该如
何做人,它只是尽量以中立的姿势记录各
色各类哲人的想法和
做法,?把选择的权力还给读者?。?把选择的权力还给读者?
p>
是一种时尚,但哲人素以诡辩出名,在东西方哲学家的众声喧
哗和争
执中,教师很容易在选择中迷失。比如,当叔本华宣称
?人生的本质是痛苦和无聊?,快
乐是痛苦与无聊的?间歇?
时,教师应当做何种人生?观??教师是否更适合阅读那些具
有某种宗教启示性的、整体连贯的哲学原典?比如《论语》、
《
老子》等(西方人常选择《圣经》)?《论语》、《老子》
等书大体是一以贯之的?行动
哲学?(《圣经》是典型的一以
贯之的?行动哲学?),将人生的生活信念?一以贯之?
,也
许适合教师逐步形成诸如《我的教育信条》或《我的办学理念》
之类教育智慧。华中科技大学有博士生导师规定学生不背《论
语》,不允许参加论文
答辩,这种规劝是否应该大规模推广?
相关材料可参考
李泽厚著:
《论语今读》
,
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8
年版。“一本书主义
如果可能,教师比较适合阅读叔本华后期
的
著作
《人生的智慧》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
年 版。叔本华的
代表作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让人消沉 ,
接近
?悲剧美学?
;
作为该书的?附录
和补遗?,《人生的智慧》却令人意外、令
人吃惊地显示为?实践智慧?或者?生存的智
慧?、?快乐的
智慧?和?实用智慧?。可不可以说,人在童年时代就浪漫?
在中年时代就悲观?到了老年,
就开阔,
似乎返回童年的状态? p>
叔本华大体如此,
尼采是不是也如此?尼采给他的读者说,
? 一
口好牙,和一个健康的胃,这就是我对你的期待。?他想说什
么?
5.
<
/p>
鲁迅著:《鲁迅杂文精选》,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
鲁
迅的杂文有多个版本,《鲁迅杂文精选》是?教育部《普通高
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定书目?之一,教师阅读本书算是?与学
生一起成
长?。阅读鲁迅,是名副其实的?与大师对话?。鲁
迅的杂文构成一部鲜活的、完整的?
人史?,是?中国的大众
的灵魂?。?时至今日,鲁迅杂文仍是我们认识中国人、认识<
/p>
中国社会、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最切实可靠、最生动深刻的
文本
?。?人性的优点?与?人性的弱点?以及?我们如何过
得象一个人?将在鲁迅的文章(
包括杂文和小说)获得透彻的
揭发和解释。相关的材料可参考谢泳编:《胡适还是鲁迅》
,
中国工人出版社
2003
年版。
对比着 阅读胡适和鲁迅也许是有趣
而有意义的。这种比较阅读不仅有助于读者了解?五四精神?
和
?五四传统?
。
相关材料之一可参考< /p>
[
英
]
培根著,
何新译:
< p>《人
生论》,中国友谊出公司
2003
年版。
?历史上确有垂之不朽之
书,弗兰西斯〃培根的这本《人生论》必在其列。四百
年来,
它已被译为几乎所有的人类语言,
其格言足以永为垂范。
?
(何
新语)
6.
[
美
]
卡耐基著:《人性的弱点》,海潮出版社
2 003
年版。
卡耐
基堪称智慧而富有演讲才能的成人教育
家,世界范围内能够像
卡耐基这样智慧而受人欢迎的成人教育家寥若星辰。?本书的
p>
唯一目的就是帮助你解决你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如何在你的日
常生活
、商务活动与社会交往中与人打交道,并有效地影响他
人;如何击败人类的生存之敌——
忧虑(抱怨、仇恨),以创
造一种幸福美好的人生。当你通过本书解决好这一问题之后,
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拿破仑〃希尔语)。比如,卡
耐
基建议:第一,?不要批评、责怪或抱怨他人?。因为没有
人会因别人的批评而承认自己
的错误。第二,?真诚地赞赏他
人?。因为人有两个最基本的需要,一是性满足;二是?
希望
成为重要人物?。据说,精神失常的人群中,有一半的人脑部
器官完全正常,但?被赏识?的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第三,
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
,?理解他人的需要?。如此等等。
相关材料可参考卡耐基著:
《人性的 优点》
,海潮出版社
2003
年版;
卡耐 基著:
《快乐的人生》
,
海潮出版社
2003 p>
年版;
[
美
]
希尔著,张红霞
、张石森译:
《积极的心态决定一生》
,远方
出版社
p>
2003
年版。
7.
[
美
]
哈伯德著,路军译:《把信送给加西亚》,企业管理出版< /p>
社
2002
年版。
这本书的主题与其说是? 一旦得到任务就全身心
地立即执行?的?忠诚?美德,还不如说是?不用别人告诉你,<
/p>
你就能出色地完成工作?的?主动?精神。更有趣的是,本书
对那
些素有?爱发牢骚的恶习?的人是一个严重的提醒。?主
动?成就人,?爱发牢骚的恶习
?毁灭人。有些人之所以无所
作为,不是因为没有智慧,而是因为自己的性格,?他们牢
骚
满腹、怨天尤人、愤愤不平。那是他们性格上的缺陷给他们造
成的麻烦。他们自毁前程、自食其果。他们总是显得格格不入,
无所作为。所有的雇主都
在寻找能够助他一臂之力的人,他却
在冷眼旁观。对于那些无所作为的人,碍手碍脚的人
,让其趁
早离开,这是商业上的规矩;基于自然的法则,奖赏只能属于
< br>那些得力的人。为了能够得到提携,你必须具有同情之心。?
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
人??当你告诉别人说你的老板是一个性
情乖戾的人,那么你就暴露了你就是这样的一个
人;当你告诉
别人说机构的政策‘不可救药’,那么显然你也是这样的人。?
这个世界到处都在寻找忠诚、有责任感,一旦得到任务,就立
即行动,全身
心投入的人。这个人就是能够?把信送给加西亚?
的人。
可参考的相关材 料之一:
[
美
]
哈伯德著,
陈书凯 编译:
《自
动自发》,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
年版。
哈伯德说:?世界会给
你厚报,既有金钱也有荣誉,只要你
具有这样的一种品质,那
就是主动。什么是主动?让我告诉你:主动就是不用别人告诉<
/p>
你,你就能出色地完成工作。次之,就是别人告诉了你一次,
你就
能去做。也就是说,把信送给加西亚。那些能够送信的人
会得到很高的荣誉,但不一定总
能得到相应的报偿。再次之,
就是这样一些人,别人告诉了他们两次,他们才会去做。这
些
人不会得到荣誉,报偿也很微薄。更次之,就是有些人只有在
形势所迫时才能把事情做好,
他们得到的只是冷漠而不是荣誉,
报偿更是
微不足道了。这种人是在磨洋工。最等而下之的就是
这种人,即使别人追着他,告诉他怎
么去做,并且盯着他做,
他也不会把事情做好。这种人总是事业,遭到别人蔑视也是咎<
/p>
由自取。?哈伯德所言,忠言也。可参考的相关材料之二:
[
美
]
伦丁、保罗、克里斯坦森著,秦玉熙译:
《鱼》< /p>
,中信出版社
2002
年版。
这本书让我们 学会热爱自己的工作,即使是一份不
太喜欢的工作,也能心甘情愿去做。凭借对工作的热
爱去发觉
每个人内心蕴藏着的活力、热情和巨大的创造力。?任何人都
< br>不得不做一些令人厌烦的工作。……即使给你一个很好的工作
环境,但是如果总是
一成不变的话,任何工作都会变得枯燥乏
味的。?当模特儿怎么样?其实这种工作的全部
内容几乎从头
至尾都得站着、等待上台。做新闻播音员怎么样?除了念别人
写的文章以外,什么事也做不了。?你可以选择自己的工作态
度,即使你无法
选择工作本身。?你可以辞职。但频繁地变换
工作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你可以选择的
,是你的工作态度。
?我们可以闷闷不乐,无精打采地度过一天;我们也可以带着
不满的态度,毫无耐心地去激怒同事和顾客。但是如果我们带
着阳光、
幽默,带着愉快的心情去上班,我们就会拥有美好的
一天。?在?世界上著名的地方?度
过一天总要比在平凡的地
方度过一天更快乐。?在寒冷、潮湿、腥臭、污浊的鱼市场工<
/p>
作并不舒服,但我们可以选择对待工作的态度。?除此之外,
我们
可以?玩?、?让别人快乐?、?全身心地投入?。可参
考的相关材料之三:
美
]
康维尔著,北极星译:
《钻石就在你< /p>
家后院》
,
华夏出版社
2003
< p>年版。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另类故事:
有位佛教僧侣跟阿尔提到钻石宝
藏的事情,阿尔听了就受到诱
惑,遗弃自己肥沃的土地,动身前往神秘的钻石田去寻找巨
大
的宝藏。他漂泊到很远的地方,直到双脚疼痛,疲惫不堪,青
春和财富都挥霍殆尽,只剩下衰老和穷困。在所有的幻想破灭
之后,他在远离家乡的地方
死去。不久之后,竟然有人在阿尔
的土地上发现了不计其数的钻石。
8.
[
美
]
约翰逊著,吴立俊译:《谁动了我的奶酪》,中信出版社< /p>
2001
年版。
这本书的主题只有一个,就是?变化?或者 说?如
何让自己走变化的前面?。据说,书中简单的寓言故事,能够
提示你在变化的世界中获得成功的方法。运用这种方法,你就
能够获得生命中最想得
到的东西,无论它是一份工作、健康、
人际关系,还是爱情、金钱……。
9.
[
美
]
彼得·圣吉著,郭进隆译:《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 /p>
的艺术与实务》,上海三联书店
1994
年版。
< p>?这是一本不寻常
的书。
值得有心改变自己,
并进而 改善周围世界的人一读再读。
?
本书真正可贵的地方,在于它暗示你如何
?活出生命的意义?。
我们要找到真正重要的事做,从工作中找到乐趣,不让自己陷
p>
入不得不接受而又无可奈何的生命状态。这本书似乎更适合学
校管理
者阅读。本书的另一个恳求是:如果没有教师学习,就
不要提倡所谓的?教师成为研究者
?;如果没有教师学习,就
不要提倡呼喊所谓的?学校文化重建?。从这个意义上说,它
堪称?新课程?的读本。
第二类:教育新理念类
10.
[
美
]
杜威著,赵祥麟等译:《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人
< br>民教育出版社
1994
年版。
杜威是世界教育历史中当之无 愧的教
育家,他很多书是当之无愧的教育经典名著,比如《民主主义
与教育》、《儿童与课程》、《我的教育信条》、《教育中的
兴趣与努力》、《学校
与社会》、《我们怎样思维》、《人的
问题》、《确定性的寻求》、《哲学的改造》,等
等。在这些
经典名著中,也许《教育中的兴趣与努力》和《我的教育信条》
比较适合中小学教师阅读。?兴趣与努力?已经构成教育历史
上的根本争执之
一。理解了这个争执,差不多明白了教育历史
的一半。《我的教育信条》更多地具有某种
暗示性。它暗示:
作为教师,无论是谁,形成自己的教育信条,是他
/< /p>
她的使命。
可不可以说,每个教师,在他退休之前,都应该以自己的方式<
/p>
提交一篇教育散文:《我的教育信条》?有趣的是,作为中译
本,
《我的教育信条》和《教育中的兴趣与努力》皆收入《学
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一书。
相比之下,《学校与社会》与
《明日之学校》更系统,《我的教育信条》和《教育中的兴
趣
与努力》却更适合中小学教师阅读。可不可以说,出版界的立
场,并没有站在中小学教师的这边?至少在这本书的取舍上?
有老师说:?我买《学校与
社会〃明日之学校》,但我只读其
中的《我教育信条》和《教育中的兴趣与努力》。?各
取所需
就是了。
11.
[
p>
美
]
加德纳著,沈致隆译:《多元智能》,新华出版社
2003
年
版。
阅读本书之后,也许人们会发现心理学领 域的一代枭雄皮
亚杰与比纳等人的工作,不过是一种煽动、引诱或鼓动,而且
以学者的名义。遗憾的是这种罪孽在压抑大量的?另类人才?
时却长期地受
人尊重。加德纳告诉你,除了皮亚杰所欣赏的人
才之外,还有大量的?另类人才?。与这
些?另类人才?相关
的另类智能包括:?音乐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
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也许,加德
纳的号召
会让语言、数学逻辑之外的?另类人才?的生活从此
过得不再卑微和委屈。而他们的生活
是否会过得好起来,取决
于学校教育是否能够勇敢地承认和接受?多元智能?的观念,<
/p>
将人才的标准转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生产有效产品
的能
力?;取决于学校是否能够勇敢地接受多元智能的两个假
设:?让学生采用相同的学习方
法将导致无效的学习?;?有
些知识和技能虽然必要,但没有人能够学会所有的东西?。
有
人说,?
2003
年是多元智能年?,也有人说,?< /p>
2004
年是多元
智能年?。这些说法虽然都不准确,但也
不至于引起人们的误
解。?多元智能?的理论其实并没有多少创见,它不过?说破?
p>
了一个千百年来的经验事实。可是当这个事实一直被蒙蔽而在
加德纳
这里被?说破?之后,确实可以而且应该引起学校教育
的眩晕和恐慌。学校教育如此自以
为是地长期以?语言和数学
逻辑智能?为选拔人才的铁定标准,倒真的需要有一些眩晕和
恐慌的冲击。有趣的是,语言、数学智能之外的?另类智能人
才
?虽然在学校生活中一直受压抑,但走出学校之后他们的日
子似乎并不比那些语言、逻辑
智能?人才?过得差(常常是后
者为前者?打工?)。加德纳的意见也许只是给学校一个
提醒:
与其如此,为何不让语言、数学逻辑智能之外的?另类人才?
在做学生时就过上好日子呢?加德纳的第二个提醒是:?人生
规划与职业指导?课程
原本应该成为中小学生的必修课程;加
德纳的第三个提醒是:
大学入学考 试除了像现在这样有
?音乐?
、
?绘画?、?体育?等特
殊专业招生之外,还应该有?管理心
理学?专业(与之相关的智能为?人际交往智能?和
?自我认
识智能?,?管理心理学?专业应该不同于传统的?管理学?
< br>专业,这种?管理心理学?专业应该与音乐、绘画、体育等一
样作为?特殊专业?
,而不以?语言、逻辑智能?为标准)。
与之相应的第四个提醒是:大学应压缩与?语言
、数学逻辑智?
能相关的专业,扩展与?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
?音乐智能?、?空间智能?、?运动智能?等相关的专业。
可能吗?加
德纳是怎么说的?读了加德纳的书,你可以自己琢
磨。相关文献可参考:
[
美
]
加德纳著,兰金仁译:《智能的结
构》,光明日报出版社
1990
年版。
[
美
]
亨特著,李斯译:《心
理学的故事》(上、下),海南出版社
1999
年版。在众多的心
理学专著中,《心理学的故事
》可能比较适合的教师的?牙齿?
和?胃?。有人评论该书:?理论易懂却不肤浅;主题
严肃却
申请大学的个人陈述-申请大学的个人陈述
武州大学-武州大学
华北理工大学吧-华北理工大学吧
吉林大学继续教育-吉林大学继续教育
苏州大学会计专硕-苏州大学会计专硕
暨南大学真题-暨南大学真题
大学生兼职微信群-大学生兼职微信群
大学三本专业-大学三本专业
-
上一篇:老师推荐研究生必读书目
下一篇:关于读书的文章(精选10篇)_美文欣赏精品推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