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大学MPA-青岛大学MPA
中国矿业大学
校史资料
一、
历
任
学
校
领
导
(
1
)历任校董
:
蔡元培
翁文灏
孙越崎
(2)
历任校
(
院
)
长
田
程
焦作路矿学堂校长
1909.3
~
1915.6
王法歧
福中矿务学校校长
1915.6
~
1918.10
杜鸿宾
福中矿务学校校长
1918.10
~
1919.2
许
源
福中矿务专门学校校
长
1919.2
~
1920.4
程世济
福中矿务专门学校校
长
1920.4
~
1920.9
周振先
福中矿务专门学校校
长
1920.9
~
1920.11
李
鹤
福中矿务大学校长
北京矿业学院院长
1920.11
~
1923.7
凌
涛
福中矿务大学校长
二、学校曾用名
焦作路矿学堂
河南福中矿务学校
私立焦作工学院
福中矿务大学
福中矿务专门学校
私立焦作工学院
国立西北工学院
国立焦作工学院
中国矿业学院
北京矿业学院
四川矿业学院
中国矿业学院
中国矿业大学
三、中国矿业大学校名及其更改史
(一)焦作
路矿学堂(
1909
—
1915
)
中国矿业大学的前身,是创办于
1909
年
(
清宣统元年
)
的焦作路矿学堂。这是一所最初由英国福公司< /p>
(Peking Syndicate Limited)
投资创办,
在我国建立最早的近代矿业高等学府。
英国福公司是一家在近代中国经营时间最长、活动范围最广、 经营项目最多的大型外资企业,
它同中英公司一起被称为英国在华的两大公司,是“侵略
中国的英美财阀”之一。
清朝末年,朝廷腐败无能,外国列强入侵,国运
颓废,民生艰难。仁人志
士奋起图强,探求救国之道。
1895
年中日《马关条约》的签定,引发了外国列 强瓜分中国的强烈欲望,
1898
1
1955
~
1961
中国矿业大学校长
中国矿业学院、
北京
1993
~
1998
1988
~
1993
郭育光
1923.7
~
1923.11
张仲鲁
福中矿务大学校长
陈一凡
1923.11
~
1926.7
李善堂
福中矿务大学校长
1926.7
~
1928.11
朱
端
福中矿务大学校长
1928.11
~
1931.3
张仲鲁
焦作工学院院长
1931.4
~
1933.7
张清涟
焦作工学院院长
1933.7
~
1938.7,
1946.8
~
1950.4
陈
郁
中
p>
国
矿
业
学
院
院
长
(
兼
)
1951.8
~
1954
吴子牧
北京矿业学院副院长
1955
~
1961
北京矿业学院院长
中国矿业大学校长
1961
~
1970
四川矿业学院院长
1970
~
1978
刘子光
中国矿业学院院长
1978
~
1982
彭世济
中国矿业学院副院长
1980
~
1982
中国矿业学院院长
1982
~
1988
中国矿业大学校长
2007
~
乔建永
中国矿业大学
(北京校
区)校长
2003
~
矿业学院副院长
1950
~
1955
谢和平
中国矿业大学校长
1998
~
2003
王悦汉
中国矿业大学校长
2003
~
2007
葛世荣
年,英国福公司
(Peking Syndicate Limited )
获得了在华的路矿开采的特权。
1898
年
6< /p>
月
21
日在总理各国事务大臣、庆亲王奕
的主持下
在北京总理衙门签定了河南矿务章程。这是兴
办焦作路矿学堂的最初的法律依据。
河南矿务章程第十三条规定:“福公司于各矿开
办之始
,即于矿山就近开设矿务、铁路学堂,由地方官绅选取青年颖悟学生二三十名,延聘洋师教授,以备路矿因材选用
。此项经费由福
公司筹备。”
焦作路矿学堂主要培养采矿、冶金和铁路方面的专门人才。
焦作路矿学堂创办焦作哲美森厂附近,校长 田程。
焦作路矿学堂的校舍建筑皆西式,草木繁茂,名花率有,清静幽雅,可谓就学之善
地。
(二)福中矿务学校(
1915
—
1919
)
1915
年福公司和中原 公司合组为福中总公司,恢复了停办两年的路矿学堂,校址设在开封改名为河南福中矿务学校。这是国内当时惟一
的中外合资的私立工科高等学校和矿业高等学校。
1915
年
6
月日,福中矿务学校于开封举行了开学典礼。
福中矿务学校的办
学宗旨:“养成采矿冶金专门人才”。
校长许 源要求学生:“抱定力”,献身实业以挽回权利收自强之效;“服勤劳”,注重体育
以备
他日降大任于肩头;“爱名誉”,勉益加勉做到立品与修业并重。充分体现了学校创办者对学生期望之殷切。
p>
管理体系和规范:
学校设理事长
1
人,以福中总公司督办 担任;副理事长
3
人,分别以福中总公司副督办、河南巡按使特派专员和福公司总 董担任;理事若
干人,中原公司总理为理事主席。校长和学监由外交部河南交涉署委任。
课程设置:
三年预科设置课程计有国文、英文、算术、
代数、几何
、三角、物理、化学、地质、矿物、图画、音乐、体操等
13
门,每周为
36
学时。当时学校还实行三学期制,即把每学年分为
三个学期。
?
对学生操行及学业评价与奖惩制度:
依照操行成绩和学业成绩给与考核。操行成 绩分为甲、乙、丙、丁四等。每学年
操行成绩,列丙等以上者为及格;列甲等者由校长发
给奖状并在学年考试各科成绩中酌加分数;列丁等者由校长视情节轻重给予惩戒并在
学年
考试各科成绩中酌减分数。
(三)福中矿务专门学校(
1919
—
1921
)
根据《壬子癸丑学制》和《福中矿务学校管理规则》,学校于
1919
年
2
月举办专门本科后改名为福中矿务专门学校,自此,学校进入正
科的创始时期,
成为一所既有预科又有本科的专门学校。
1920
年
4
月,
学校从开封迁回焦作路矿学堂原址,
于< /p>
5
月
10
日正式开学。
五
四运动以爱国、
进步、民主、科学的伟大精神揭开了中国近代历史上反帝、分封建的新篇章。
福中矿务专门学校的广大学生,积极投
身其中,以极大的爱国热情,把五四的火种播向中原大地,学生喊出了:“挽回权利”、“实业救国”的口号。
(四)福中矿务大学(
1921
—
1931
)< /p>
福中矿务专门学校于
1921
年夏增设大 学本科,把学校改名为福中矿务大学。校长李鹤在福中矿务专门学校原有规章基础上,主持制定了
《福中矿务大学规程》。
凌涛、卢其骏、石心圃、朱瑞、李怀允等英美留学归国的教授来校任教,学校制 定了严格科学的学制及课
程体系,严格学生管理制度,实施学分制,注重学习成绩的记录
。
1925
年福中矿务大学校长张仲鲁开始制定表册,呈北京教育部备
案,请求对福中矿务大学准
予立案。
1927
年李善堂再次将表册呈北京教育部备案,获教育部批准,学校正 式取得合法地位。
192 6
年
7
月福中矿务大学首批
12
名同学毕业,成为我国早期煤炭建设的中坚力量。
1925
年
5
月
30
日,上海爆发了“五卅”运动,数以千
计的学生涌上街头举行抗议示
威。在全国形成了一场大规模的反帝运动。福中矿大的进步师生成立了焦作平民学校。深入煤矿工人、铁路
工人和青年学生中讲授革命道理,宣传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
1925
年
6
月
4
日,矿大
100
余名学生怒 不可遏,举行全体大会,
声援上海人民的反帝爱国斗争。
6
月
5
日,矿大学生组织的演讲团到各煤矿,散发传单,声讨英、日在上海的暴行 。
< /p>
吴会治、周
福元等人在斗争中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学校历史上最早的一
批中共党员。
(五)私立焦作工学院时期(
1931< /p>
—
1949
)
1931<
/p>
年
4
月,河南省政府将学校改名为“私立焦作工学院”。这是学校发 展历史上的一次重要转折
为国内惟一的私立工学院。
1933< /p>
年
8
月教育部批准私立焦作工学院正式立案。抗日战争前,
学院进入鼎盛时期。
< /p>
学院办学宗旨:“教授工程学术养成建设人才而应社会
之需要”;学院办学
使命:“教育英才,备物质建设之先锋;从事研究,求吾国学术之独立”。
学校制定了《私立焦作工学院董事
会章程》和《私立焦作工学院组织大纲》,建立健全了规章制度,使管理工作走上了正轨。
学院的教育体 系是以美国的高校、特别
是科罗拉多矿务大学、密苏里大学、哥伦比亚大学为蓝本的,办
学颇有章法,基础颇称稳固。全院师生以“同舟共济之精神,朴实耐劳之
习惯”努力奋斗
,使学校能够获得不断的发展。
焦作工学院的学科课程由采矿冶金和土木工程两科,改为采矿系、冶金系、路工 系
和水利系
4
系,本科学制
4
< p>年。
校董会为学校最高机关,校董会由地方长官、中福公司有关人员、前任校院长、学院知名教授及热
心赞助学校的人士组成并设立名誉校董。
我国著名的煤矿和石油专家孙越崎、著名的地质学家翁文灏等 也曾多次到校讲学。焦作工
学院在国内名声日振。
1934
年,
学院第
23
级毕业同学编辑
《焦作工学院同学录》
,
名誉校董蔡元培亲笔题词
“好学力行”
1936
年,焦作
工学院参加了在天津举办全国矿业地质联合展览会,参展的矿业地质模型和展品,引人注目,受到了广泛好评,揭
开了学校参加
全国性活动的开端。
焦作工学院组织了篮球队、排球队、足球队和网球队,各项颇具特色。
自
193 5
年起,两系
8
班完组建完
成,在校学生
为
158
人,来自
17
个省区。教学条件、图书资 料、实验设备日臻完善,渐为国内私立的最著名工程学院。
先后创办了
《焦作工学生》、《焦作
工学院院刊》、《焦作工学院周刊》等。
1931
年以后焦作工学院的学生“尽匹夫应负之责任”,积极 投身
抗日救亡运动。“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成立焦作工学院学生抗日救国会。
1932
年
9
月,共青团河南省委在焦作矿区恢复和发展团的
组织,建立焦作工学院第一个共青团支部,由木土系学生陈荻罗担任团支部书记。
1935
爆发了“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
12
月
24
< br>日上午
10
时,焦作工学院
144
名学生高 举“焦作工学院南下请愿团”的门旗,登上赴南京请愿的列车,历经艰辛,显示了焦工学生高度
< br>的爱国热情,唤起了沿线广大民众的救国觉悟,成为当时日益高涨的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组成部分,为该院 的爱国进步学生运动写下了闪
2
光的一页。
?
1937
年
7
月
7
日,抗日战争爆发。焦作工学院内迁西北大后方,历尽千辛万苦,足迹遍及西 安、甘肃天水、陕南城固、
河南洛阳、郑州、苏州,顽强的生存下来。
40
年的 艰苦办学,学校形成了爱国进步、朴实耐劳、团结奋斗的优良传统。
1934
年, 张
清涟在为《焦作工学院同学录》作序时曾这样写道:“出与世处,善推敬事爱人之心;
退而自修,常有精益求精之志;货恶弃地,力必己
出;尽匹夫应负之责任,服民生在勤之
义务;??于科学有新发明,于社会有真贡献;为国家争人格,为母校增光荣。”这正是焦作工学
院师生精神面貌的真实写照,是学校赖以在艰难困苦中生存和发展的最宝贵财富。
1934
年秋,焦作工学院 制定了校旗和校徽。校旗
以红色为底,中间为铁锤矿斧和铁道图案;校徽为圆形,外圆为
蓝底白字,上书“私立焦作工学院”七字,底部正中有一白色五角星,内
圆以红色为底,
中间为铁锤矿斧和铁道图案。校旗和校徽均象征焦作工学院是一所为煤矿和铁路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高等学府。学
校还同
时制定了校歌,
由教育家李敏修作词,
张洪岛谱曲 。
歌词写道:
太行之阳河水东,
莘莘学子救国重劳工。
?
源深流自远,
物
阜民用丰。
?
山葱葱,
水溶溶,
?
努力,努力
!
行健天同功。
校歌歌词朴实简练,曲词庄重典雅,充分反映了焦作工
学院的莘莘学子自强不息、努力学习的远大志向和“救国重劳工”的爱国、进步的优良传统。<
/p>
(六)国立焦作工学院(
1949
— p>
1950
)
1949
年 p>
4
月底,苏州解放。华东人民政府接收了焦作工学院。
1949
年
6
月
1
日在苏州举行建校
40
周年庆祝活动。
9
月
6
日焦 作工学院
全体师生告别苏州返回焦作故地,学校由私立工学院改为新生共和国的国立高等
学校,经费统由教育部拨给。
< p>国立焦作工学院有教师
16
人,职员
9
人,工友
11
人;有采矿、冶金
2
个系
4
个年级
8
个班次,学生
205
< p>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50
年
< p>1月焦作
工学院划归燃料工业部领导。至此,中央人民政府燃料工业
部正式接管了焦作工学院。
(七)中国矿业学院(
19 50
—
1953
)
19
50
年中央人民政府燃料工业部,决定扩大矿业高等院校的规模,以焦作工学院为基础,筹建中国 矿业学院,并将学校由焦作迁到天津。
< /p>
天津市第十区泰安道
5
号的开滦大楼为中国矿业学院筹备处 。这是中国矿业学院在天津的历史开端。中国矿业学院的出现,成为天津教育
界的一件大
事。展现在人们面前的中国矿业学院是一所新型的大学,引起了当时天津各界的普遍关注。
1950
年新生在天津进校 后,
学校进入了一个短暂的焦作—天津两地办学的过渡期。
1950
年
11
月
25
日,燃料工业部吴子牧出任中国矿业学院副院长。 p>
1951
年
2
月
20
日,学院在天津新址举行了庆祝中 国矿业学院津焦合校大会,全院师生员工满怀喜悦的心情欢庆两地的胜利会合。
1951
年
4
月
26
日,中国矿业学院在天津大光明电影院隆重举行开学典礼和成立大 会,它标志着焦作工学院历史的结束和新中国第一所矿业学院
历史的开端。
1952
年经燃料工业 部批复,以
5
月
1
日为中国矿业学院校庆日。 p>
1952
年全 国高等教育院系调整。清华大学、天津
大学和唐山铁道学院三所高校的采矿系并入中国矿
业学院。
1952
年
7
月
11
日,
北京市人 民政府批准中国矿业学院在北京海淀区东王
庄以南的十四区西柳树村用地
99.5
亩作为建校基地。
1952
年
7
月
25
日,矿院北京建校工程破土动工。
(八)北京矿业学院(
1953
—
1970
)
1953
年
9
月< /p>
11
日中国人民政府政务院核准中国矿业学院改为北京矿业学院,在首都北京掀开自 己发展历史上崭新的一页。
1960
年
北京矿业学院被列为
“全国重点高等学校”
。
p>
1953
年
10
月
24
日,
北京矿业学院举行了京津合校之后的第一次开学迎新大会。
1954
年
11
月 p>
1
日,中共北京市高等学校委员会批复同意学院建立院党委会。
195 4
年
12
月
4
日至
11
日,学院隆重举行了首届党员代表大会。
1954
年
10 p>
月
23
日至
24
日,北京矿院召开了首 届青年团代表大会。
< /p>
1953
年
11
月召开了第五届学生代表大会,这是 合校之后的第
一届学代会。
1954
年
5
月,北京矿院举行三周年校庆纪念大会。
《一九五三学年度教学工作计划》。这是北京矿院的第一个全
面而详尽的
教学工作计划。
《北京矿 业学院教学与科学研究十二年规划》。规划共分培养干部指标、提高教学质量、师资培养提高等
< br>三个部分,提出了
12
年的奋斗目标。
1954
年已经由原来的
5< /p>
个专业逐步增至
8
个(
P93
),< /p>
1958
年专业发展到
11
个(
P1 13
),
1960
年全院专业发展到
16
个,是“文革”前专业设置最多的一年,
1962
年专业总数调整 为
13
个(
P126
),一直保持到“文化大革命 ”
期间。
1959
年
11
月,越南民主共和国主席胡志明将一枚象 征中越两国人民友谊的金质纪念章赠给吴子牧院长,以感谢学院对越南留
学生的培养。<
/p>
从
1953
年上半年起,中国矿业学院开始培养研究生,规定修业年限为
3
年 。
1955
年底学校第一批采煤研究生毕业,
16
名毕业生毕业设计答辩全部为优秀。
1955
年
8
月成立了夜校部, 当年录取学生
90
人。
1956
年
5
月举办函授大专,成立函授部,在
函授生所在地设立函授站,收新生<
/p>
130
人。
1955
年
7
月,采四、电四、机四、建四等班级 的
249
名毕业学生举行了第一次毕业设计
答辩。
1954
年 p>
11
月公布了
《北京矿业学院班主任工作暂行规定》
。
1954
年
10
月通过了
《北京矿业学院优秀学生奖励暂行办法》
。
《北京矿业学院学生科学
技术协会章程》,
1956
年
5
月举行学生科学技 术协会成立大会。
196 7
年
8
月
8
日在北京体育馆召开“ 煤炭
系统下矿‘抓革命、促生产’誓师大会”,矿院
3000
< p>余名师生下到各大矿区。
< p>1955
年
6
月学生第一届文艺演出。
195 8
年全校师生
参加生产劳动。师生参加政治学习。
北京矿业学院辉煌的体育成就在北京高校中 享有盛名,也成为学院嗣后的光荣传统。
1954
年
4
< p>月,北京矿院举行了第四届春季运动会,这是京津合校后举行的第一次运动会。
1958
年
9
月
9
日学院党委副书记魏明接受了由贺龙
副总理代表国家体委授予北京矿院“全国体育运动红旗”的锦旗。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曾到学院拍摄题为《准备
参加比赛》的纪录影片。
大学生军事训练从
1958
年开 始。
1958
年
9
月
9
< p>日,学校共培养出刘书谦、董耀禄、崔云海、朱昌发、辛承梁、林家琪等6
名 体育健将。
< p>
1961
年
4
月
30
日,北京矿业学院隆重举行了建校
10
周年庆祝大会。教育部部长杨秀峰给大会发 来贺信。
1961
年
6
月,北京矿业 p>
学院第四届党代会举行,标志着北京煤炭学院与北京矿业学院两院正式合并的开始。
院刊《北京矿院 》于
1953
年
10
月
21
日创刊,
每期
4
版,为双周刊,第一任总编为提 前毕业的杨芝秀。学院领吴子牧副院长兼任院刊委员会主任委员。
正当北京矿业学院各项事
3
业向前发展的时候,
“文化大革命”的飓风骤然而至。学院自
1966< /p>
年起即停止了招生。这一时期,学院经常组织师生到厂矿、农村搞“教
育革
命实践”,青年学生满怀政治热情,接受工农兵的“再教育”。
(九)
四川矿业学院(
1970
—
1978
)
< p>
1970
年在极左思想的指导下,学院搬出北京,在办学条件极其 困难的四川合川县华蓥山重建新校,改名为四川矿业学院,原北京矿院作
为留守处使用。
“文革”十年,教育战线 受到严重摧残,学院也成为了教育战线“重灾区”的“重灾户”。四川办学十余年,学院困
难重重,问题成堆,几乎到了崩溃和拆散的边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一系列的拨乱反正,学院的各项工作得到了全面 恢
复,步入正轨广大教职工精神振奋,经历磨难的矿业学院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
1971
年首次 在三汇坝招收短训班学员
260
人,
1972
年四川矿业学院招收的第一批工农兵学员
480
人入学。
19 78
年春,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学生(
77
级)
5 50
名新生入学。
1978
年夏,又
有<
/p>
670
名
78
级学生入学,
在校学生 规模达到
1700
人。
1978
年
2
月
17
日,
四川矿业学院再次被确定为
“全国重点高等学校”
。
1978 p>
年
6
月
13
日,煤炭工业部同 意四川矿业学院恢复“中国矿业学院”的校名。
1978
年
3
月,在北京召开了 全国科学大会。在这次大会
上,矿业学院有
10
项科研成 果获得了“全国科学大会奖”。
1978
年,学校恢复了中断
12
年的教师职称评定工作。
1981
年学
校承担编写的基本教材
40
部,选修课教材
8
部,参考书和习题集
6
部,共 计
54
部。承担全国工科统编教材
2
部,煤炭部有 关司局教材
3
部。
1981
年
11
月
25
日,国务院批准中国矿业学院为全国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首批博士生导 师有高文泰、韩德
馨、
杨善元、
余力、
朱 建铭、
姚承三、
魏任之、
陈至达、
袁文伯。
1978
年底,
北 京研究生部成立,
学院招收了文革后首批研究生。
1978
年,停刊
18
年的《北京矿业学院学报》复刊并改为《中国矿业学院学报》。出版了《矿业译丛》、《综合矿压文集》等
4
种学术期刊和
科技情报资料。
1980
年
4
月,停刊
14
年的《中国矿业学院》 院刊复刊。
(十)中国矿业学院(
1978
< p>—1988
)
1978
年根据邓 小平副主席和方毅副总理的批示,四川矿业学院搬迁到徐州,并恢复“中国矿业学院”的校名。
198 2
年初,中国矿
业学院结束了在三汇坝办学的历史,搬迁到徐州,实现了
集中办学。
1982
年
8
月
3
日,中央批准魏同任学院党委书记、彭世济任
院长;
1 984
年邢凯任学院党委书记,郭育光任副书记兼纪委书记。
为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健全党内民主学院党委建立健全
了若干制度。
1984
年
7
月
1
日,院第八次党代会召开
.1985
年
12 p>
月
23
日,学院隆重召开首届教职工代表大会。
198 5
年国家教委批准学
院设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开始培养思想政治工作的
专门人才。
1987
年学院创办了业余党校,
9
月 业余党校正式开班,首届学员
158
人。
1987
年
5
月,学校首次提出了八字校风:勤奋、求实、创新、献身。
学校先后制定了《中国矿业大学教师工作规范》、《关于培养
提高青年教师的几点意见》等一系列文件。采取在职硕士学位进修、在职研究生助教进修
班出国进修等措施,加大青年教师培养力度。重
新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力量相当雄厚的
教师队伍和专业技术队伍。
根据“打好基础,拓宽专业面,注重能力培养,增强适应性”的
精神,学校重新修订了
教学计划。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试行学分制、中期淘汰制,试行修读双学位和第二学位制度,实行免试攻读硕士
研究生制度。
< /p>
1988
年煤炭部煤炭高等教育评估专家组进驻学校,对中国矿业学院的办学水平进 行评估。
《中国煤田地质 学》获
全国优秀教材特等奖;《采煤学》、《矿山压力及其控制》获全国优秀教材奖。学
校电教中心摄制的《矿井安全技术》和《水力采煤》分
别荣获全国高等教育优秀电教教材
二、三等奖。岑传鸿教授的《根据专业培养目标,首创顶板灾害防治课》获全国高校教学成果优秀奖。
1978
年 ,经国务院批准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成立。
1978
年,恢复研究生招生后 的首届
29
名研究生在北京入学。
1984 p>
年学校举
行首届工学博士学位证书授予大会。王汝琳成为建国后国内自己培养
的煤炭系统第一位工学博士。
< p>1987
—
1988
年制定了《中国矿业
学院科学技术研究机构的若干规定》、《实行科研编制浮动配备制的若干规定》。
1987< /p>
年
10
月,学校设立了校科学基金,主要资助基础
< br>研究、应用研究和部分开发研究课题,重点支持储备课题和新兴交叉学科的研究。
1987
年
11
月
7
日,学校力学专家陈至 达教授被聘为国
家教委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
1987
年
12
月
16
日,
“瓦斯大王”周世宁教授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奖;
1988
年
9< /p>
月,安里千博士获霍英
东教育基金科研基金奖,这是学校和全国煤炭系统首
次获霍英东教育基金。在第四届全国发明展览会上,荣际凯、陈益蔚、侯尚武研制的
“开
槽式钻头”
获金牌奖,
这是学校及煤炭系统参加历届全国发明展览会所获的第一块 金牌。
在全国
“星火计划”
成果实用技术展交会上,
学校有
5
项技术获金牌奖,
7
项技术获 银牌奖。地质系何锡麟副教授和朱梅丽讲师,建立了腕足动物的一个新超科——二迭贝超科。这是
仅由中国人建立的腕足动物
2
个超科之一。
1983
年《煤炭高等教育 》创刊;
1984
年《矿山压力》创刊;
1987
年《煤炭函授》出版。
1985
年
3
月< /p>
7
日,文化部批准成立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1986
年,陈至达、钱鸣高、韩德馨被聘任 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学科
评议组成员。
1986
年
4
月
12
日,经国家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管理协调委 员会批准,地质勘探学科的“煤田地质与勘探”专业成为首批建立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单位
。
1988
年,中国矿业学院的煤田地质与勘探、采矿工程
( p>
联合矿山测量
)
、矿山建设工程
(
联合 矿山工程力学
)
三个学
科点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
p>
学校的对外交流日益频繁,学 校共邀请和接受来校讲学的外国专家、学者
161
人次;聘请来校任教的外
籍教师
29
人次;派遣出国留学人员
60
人;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近
200
人;出国讲学
5
人。学校先后和德国柏林工业大学、美国密苏里大
学罗拉分校、波兰克拉科夫矿冶
学院、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等几十所院校、研究机构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
1985
年
9
月
18
日,由学
校承办的首届国际采矿科学技术讨论会在
徐州校本部召开。
1988
年
5
月
3
日至
6
日,全国矿业学科发展动态研讨会在学校召开。
1990
年
5
月
14
至
18
日,第十四届世界采矿大会在学校北京校区举行。
1988
年
11
月,全国优秀共青团员张海迪来校在科学馆作报告、著名
舞蹈表演艺
术家彭清一来学院作了《理想、事业、艺术与人生》的报告。他们对人生、理想的执著追求,深深打动了大学生们
的心。学院
创作的《中国矿院之歌》选送参加全省大学生歌咏比赛,被评为优秀节目,并
获得歌曲创作奖和演出奖。
1984
年
5
月江苏省 第八届大学
4
生运动会我校获得男
子团体、女子团体、男女团体
3
项冠军。
1986
年,学校确定为全国首批
52
所学生军训试点院校之一,也是全国
40
所到部队进行训练的试点院校之一。
1988
年 p>
8
月,学院的“百矿调查”活动,受到江苏省委、团省委的表彰,学校因此被授予先进 集体
称号。
四、党和国家领导人对矿大的关怀
中国矿业大
学的建设与发展,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
1951
年,陈毅副总理与 我校青年教师在一起。
1958
年,贺龙副总
理代表国家
体委授予学校“全国体育运动红旗院”锦旗。
1987
年
5
月,江苏省省长顾秀莲到校视察。
1988
年
5
月,邓小平同志亲笔为学
校题写校名。
1995
年
9
月
,
江苏省委书记陈焕友、省长郑斯林、省委副 书记顾浩,煤炭部副部长范维唐到校视察。
1996
年
1
月,江泽民、
吴邦国同志视察我校。
1999
年建 校
90
周年前夕,江泽民同志为我校题词:
“开拓创新,严谨治学 ,把中国矿业大学办成一流的能源科技大
学”
;李鹏同志题词:
“发展能源科教事业,培养跨世纪优秀人才”
;李岚清同志专程到学校视察,对学校办学取 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
2002
年
5
月 ,国务委员、时任教育部部长的陈至立同志视察学校。
2005
年
10
月,教育部部长周济到校视察。
2005
年元旦,国务院总理 温
家宝亲切接见著名矿井瓦斯防治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我校教师周世宁教授,并指出
能源工业发展与安全生产离不开科技创新与人才培
养,希望中国矿业大学保持特色,办成
精品。
2007
年
6
月,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副 省长何权视察我校。
2007
年
9
月,国家安全生 产监
督管理总局局长李毅中
,
江苏省副省长仇和来校视察 。
2007
年
9
月,江苏省省长梁保华视察我校。
五、中国矿业大学简介及其创建以来所取得的成就
中国矿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
211
工程”和“ p>
985
工程”
“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重点建设的高校之一。学 p>
校设有研究生院。
中国矿业大学的前身是创办于<
/p>
1909
年的焦作路矿学堂,后改称焦作工学院。
1950
年,以焦作工学院为基础在天津建立了新中国第一
所矿业高等学府——中国矿业学
院。
1952
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唐山铁道学院采 矿科系并入中国矿业学院。
1953
年,迁至北京,改称北京矿业学院,
1960
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高校。
“文革”期间,迁至四川,更 名为四川矿业学院。
1978
年,经党
中央、国务院批准
,在江苏省徐州市重新建校,恢复中国矿业学院校名,并再次被确定为全国
88
所 重点高校之一。
1988
年,更名为中国
矿业大学。
p>
1997
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
2000 p>
年,划转教育部直属管理。
中国矿业大学经过九十多年的发
展,已经形成了以工科为主、以矿业为特色,理工文管法经教育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
目前,学校设有
19
个学院,
60
个本 科专业;设有
9
个一级学科博士点,
14
个一级学 科硕士点,
50
个博士点,
100
个硕士点;现有
8
个国
家重点学科、
1
个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4
个部级重点学科,
9
个 省级重点学科,
8
个“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设置学科,
11
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在长期的办学过
程中,中国矿业大学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先后为国家培养了
10
万多名 毕业生。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先后
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13
项(其中一等奖
3
项)
,省级教学成果奖
55< /p>
项;国家级优秀教材奖
9
项,省部级优秀教材奖
54
项;国家级精品课
程
3
门,省级精品课程
8
门;省级优秀课程
45
门、优秀课程群
2
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
3
个,省级品牌专业
< p>10个、建设点
2
个,省级
特色专业
3
个、建设点
3
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 单位
1
个;江苏省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3
个、建 设点
5
个。近年来,我校本
科生共有
15 00
余人次获得省级以上科技竞赛奖励
1000
多项,大学生累计 获得专利授权
110
余项。
1999
年以来,我校 有
11
篇博士论文入
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目前,学
校共有各类学生
40000
多人,其中研究生
5000
< p>多人,普通本科生25000
多人,留学生
100
< p>多人。
中国矿业大学致力于科学研究,取得了一大批高水平的研究
成果。
“九五”以来,学校先后承担各类科研项目
7115
项,其 中国家级科
技项目
382
项,包括“
86 3
”项目
33
项、
“
973
”项目
38
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
9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64
项等;先后获得国
家级
科学技术奖
33
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
458
项。 申请专利
478
项,授权
325
项,出版各类著作
387
部,编写教材
176
部。近年来,学
校积极实施国际化教育制度,全方位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同德国杜伊斯堡大学、英国诺丁汉大
学、澳大利亚斯运伯恩科技大学、美国肯
塔基大学等近
50
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学术交流和合作关系,成功举办了多次国际性学术会议,学术交流日益活跃。
中国矿业大学拥有一支思想素质好、学术水平高、结构比较合理的师资队伍。现
有教职工
3000
多人,其中专任教师
1400
多 人;在专
任教师中,教授
230
人,副教授
333
人,博士生导师
172
人,硕士生导师
4 82
人;先后有
6
人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1 p>
人获首届中国青年
科学家奖,
1
人被评为“全 国优秀博士后”
,
2
人获首届全国百名高校教学名师奖,
2
人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
,
3
人被评为 “全国优秀教
师”
,
3
人获全国五一劳动 奖章,
7
人获孙越崎能源大奖,
7
人被列为国家“ 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培养对象,
10
人被评为国家有
< br>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10
人获中国青年科技奖,
11< /p>
人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52
人被列为煤炭系统专业技术拔尖人 才,
117
人次入
选江苏省“
333 p>
人才工程”
,
99
人次和
7
< p>个学术梯队入选江苏省“青蓝工程”,
262
人享受国务院颁 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中国矿业大学拥有较为完备和先进的教学科研实验
设施。图书馆藏书
195
万册;现有
2
个国家重点 实验室、
1
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
1
个国 家级大学科技园,
2
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9
个其 他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
5
个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配套齐全的文化、
体育、生活设施。校园占地面积
4413
亩(文昌校区< /p>
1555
亩,南湖校区
2858
亩)
,校舍建筑面积
100
余万平方米。
“
十一五”期间,学校改革与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经过五年的努力,实现从研究教学型大学向研究型大学的转变
,初步建成多科
5
性、研究型的高
水平大学,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节点,支撑和引领能源、矿业和区域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性的创新人才培养
、科学
研究和技术创新基地。
六、中国矿业大学校风,校标及校歌
1987
年,学校总结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独特思想文化风貌,确定以“勤奋 、求实、进取、奉献”为校风。
1999
年
< p>6月,经校党委审定讨论,确定了中国矿业大学新校标。
< br>新校标由地球、火炬、园环三种造型和红、黄、蓝等多种颜色构成图案,整体成圆形。图案中间火炬造型配 以地球,园环上半部分
为蓝色,下半部分为白色,分别标有学校的中、英文校名。
校标象征中国矿业大学以开采光明、造福人类为己任,表现了矿大人为祖国的
强盛追求真理、奉献才智的崇高信念,同时也寓意了
矿大人通过致力于能源的合理开发利
用,为世界拥有蔚蓝色的天空作出贡献的美好愿望
。
6
七、中国矿业大学的办学理念
中国矿业大学在
近百年的办学历史中,几经风雨,历经坎坷,坚韧不拔,自强不息,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办学理念,那就是“学
而
优则用、学而优则创”,这是矿大办学的宝贵精神财富,是矿大学子团结凝聚的磁石,
是矿大人践行自身理想的标尺,是指引矿大办学方
向的航灯。
“学而优则用、学而优则创”是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
1984
年 为我校题写的,在全校师生中已经形成了广泛的影响。这一理念强调
了“学”“优”“用
”“创”四个字,概括了学校办学、教师治学、学生求学的一种追求,体现了崇尚学术、追求卓越、注重实践、注
重
创新的办学指导思想。既秉承了蔡元培先生为我校题写的“好学力行”的本质内涵,又
反映了“求是创新”的时代精神,也是矿大长期以
来办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稳定的认
知和观念。
“用”是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是矿大办学价值的体现。
我校是以工科为主的学校,长期致力于工程科技的研究与应用,许多科
研成果在国民经济
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能源科技方面,许多成果处于国际能源科技的领先水平。“用”的
价值
还体现在对学生的培养上。一方面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指
导学生有效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回报社会,使学生为社
会做出更多更好的贡献。
“创”是指创造、创新。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
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拥有创
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知识经
济时代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我校多年来积极推进办学机制的转换,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
< br>法,在教学实践中正在逐步渗透创新教育的理念,根据学校办学的特色和优势,逐渐形成了创新型人才的培 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独立的
创业者人格。
“
学而优则用、学而优则创
”
体现了大学的基本使命是学生求学、教 师治学,蕴含着传承知识、探求真理的主题;体现了大学的基本
品格是追求卓越,拒绝平
庸,营造优良的教风、学风和校风,培养和造就优秀的人才;体现了知行合一的教育原则,与
“< /p>
好学力行、求是
创新
”
的校园精神相贯通, 与重视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人才的时代要求相符合;体现了我校以工程教育为主的办学特色。
< p>
中国矿业大学创办于
1909
年,
是中国最早建立并一直发展至今的矿业高等学府。中国富煤少油,煤炭是驱动中国工业化车轮的主要
能源。近百年来,学校与中国工业化同步发展,与人民共和国一起成长,学校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
运紧密相联。不懈的求索奋斗、曲
折的发展历程、长期的办学实践,孕育了学校优良的办
学传统和特有的精神品格。
——心忧天下的爱国情怀。在风雨如磐的旧
时代,学校的创办是以中国的矿权为代价换来的,所以,“挽回权利”、“实业救国”、
“图进富强”从一开始就成为学校师生的强烈愿望。
1919
年
5
月,福中矿务大学师生在河南省会开封发动总罢课,声援北京的五四运动;
1935
年
12
月,在民族危亡的严重关头,焦作工学院的同学 们奋起救亡,发动了赴南京请愿的爱国壮举。从新中国成立一直到改革开放的
新的历史时
期,学校广大师生继承和弘扬学校“救国重劳工”的优良传统,时刻关注国家命运,自觉与人民大众结合,为开发
矿业、实现
国家富强,发愤学习、刻苦钻研,无怨无悔、默默奉献,努力把爱国之情、报
国之志转化为建国之才、效国之行,充分显示出“立足本职、
勤奋敬业、开采光明、造福
人类”的高尚情怀,为学校的爱国优良传统赋予了崭新的时代内涵。
—
—艰苦创业的办学传统。
学校近百年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艰苦奋斗、
自强不息、< /p>
创业兴业的历史。
学校创办以来,
先后
14
次搬迁,
辗转河南、甘肃、陕西、江苏、天津、北京、四川等省市,多次易名,所
经历的艰难困苦,为国内高校所仅见。
1937
年抗战爆发后,学校
遭遇了
12
年的流亡办学历程,历尽艰辛,在辗转流亡的困境之中矢志 奋斗、坚毅执着,使我国当时惟一的矿业高等学府得以存续;“文
革”期间,学校从北京
搬迁四川,自
1970
年至
1981
年,又在地处 偏僻、环境恶劣的华莹山下度过了
12
年的艰难办学历程。广大师生凭
< p>着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勤俭建校、艰苦奋斗,完整保存了学校的基本办学实力。学校搬迁徐州 后,迅速走上中兴之路,并继续秉持
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造出新的
业绩。
——严谨求实的优良学风。学校一直倡导注重实际的风气,在创
办之初即远离都市,依矿而建。
20
世纪
30
年代 的焦作工学院汇聚
了一批知名学者,从院长到教授多曾留学欧美,人才培养模式以美国大
学为蓝本,办学颇有章法,基础颇为稳固,号称“中国的科罗拉多
矿业学院”。在
1952
年进行的院系调整中,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唐山铁道学院的采矿系科并入我校 ,使学校汇聚了全国矿业类学科最
优秀的人才,十几位苏联专家也先后到校工作,学校办
学以苏联高校为蓝本,堪称“中国的莫斯科矿业学院”。从
20
世纪前期、中期到
7
华南师范大学大学城校区-华南师范大学大学城校区
清华大学顾秉林-清华大学顾秉林
二本大学排名及分数线理科-二本大学排名及分数线理科
湖南大学报录比-湖南大学报录比
中南大学985-中南大学985
美国大学捐款-美国大学捐款
大学门口搭讪-大学门口搭讪
海宁财经大学-海宁财经大学
-
上一篇:中国矿业大学历年录取分数线
下一篇:中国矿业大学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