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大学查询网 > 高校介绍 >

中山大学就业管理系统认知突显与隐喻相似性-社科网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bjmy2z.cn/daxue
2020-11-27 11:32
tags:

复旦大学体育馆-复旦大学体育馆

2020年11月27日发(作者:强运开)




认知突显与隐喻相似性



王文斌

熊学亮


(宁波大学

科技学院,宁波,

315211

,浙江;复旦大学

外文学院,上海,

200433



提要

:隐喻得以构建的基石是源域与标域所分 别代表的两个事物具有相似性,而相似性实际上仅表现于事


物之间的某一个方面或某一个 点,是人类认知突显的结果。隐喻相似性的认知突显得以实现的要素主要有


两大类:一是 客观世界中事物与事物之间存在相似的潜在性,二是施喻者意欲构建隐喻的自我驱动性。相


似性的潜在性主要可分为必然性、真实性、偶然性和强加性四类;隐喻构建的自我驱动性主要表现为其刻


意性和自涌性。


关键词

:隐喻;相似性;突显;源域;标域


中图分类号:

H04

文献标识码:

A




隐喻得以构建的基石是源域与标域所分别代表的两个事物具有相似性,

否则,

隐喻便难


以寓身。

然而,

说隐喻的确立有赖于 这两个域之间的相似性,

这并不意味这两者之间具有整


体的相似。

多数情况下,

彼此间的相似性往往仅昭示于某一个方面或某一个点。

而这 种相似


性的建立,

其认知手段就是突显。

换言之,

源域与标域两者之间在某一面或某一点上的相似


性,

是认知突显 的结果。

若没有人类的认知突显,

具有彼此绝对差异性的两个事物就不可能


通过相似性的确立而得到彼此的隐喻联系。

本文拟就认知突显的概念、

认知突显与隐喻相似


性的关系以及认知突显的实现要素这三方面展开论述。



1

.认知突显的概念


在认知语 言学中,所谓突显是指对语言所传达信息的取舍和安排(

Ungerer & Schmid


1996

F38

。英语常用

“prominence”

“salien ce”

来表达这一概念。

Ungerer & Schmid

1996

F38-39

)认为,这种语言 现象超越了逻辑推理和客观性,是人类主观认知的结果。


其实,在认知语言学的研究中, 表达

突显

这一概念的不仅仅是以上这两个术语 ,类似的术


语还有

“foregrounding”

(前 景化)

“profiling”

(侧面化)和

“ highlighting”

(强光化)等。


“foreground”

,即

前景

,原是一个心理学术 语,与

“background”

(后景)相对,指构成一


个图景的两个重要元素,

前者是指人注意的目标,

后者则指用以突出前景的衬托 部分。

根据


认知语言学的观点,

语言表达是一种具有动机 性的行为,

表达者的心理视点及动机在一定程


< p>构

Halliday

1971

331

“foregrounding”

界定为

有动机的突显

prominence that is motivated< /p>

。这一界定至少说明


两点:

一是语言结构 中某一成分的前景化取决于表达者的动机;

二是前景化在很大程度上就


“prominence”

。所谓

“profiling”

,就是指注意的聚焦(

Coulson 2001:52

。陈忠(

2006


135

)指出,每 一个事物对象,都是多维的,在不同的认知域中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的属性。


譬如说

长城

,从军事角度看,在古代是军事防御工事;从建 筑角度看,可体现出高超的建


筑艺术水平;从文化角度看,可折射出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换言之,

长城

具有不同的侧


面。然而,这些不同的侧面在特定的认知域中,可能只有其中的某一侧面被激活,而其他侧


面则处于被淡化或潜在的蛰伏状态。

这就是说,

一个侧面获得突显后,

便会对其他侧面起抑


制作用(

Deane 1992:183

,获得突显的一面则成为注意的焦点。


所谓

“highlighting”

是指人 们在理解一个事物时往往仅聚焦于某一个面而遮掩

hiding


1



其他方面(

Lakoff & Johnson 1980:10

Ungerer & Schmid 1996

81-84, 128,208

。< /p>


“highlight”

的本意是指对事物的某一部分作强光照射,使之显 目,而该事物的其他部分则因


此变得黯淡。

在认知语言学的研究中,

这一术语被用来指人们在认知某一事物时,

仅将视角


固定于某 一个方面而由此忽略其他方面;受强光照射的某一方面则因得到视角固定而突显,


其他方 面则处于潜藏状态。任何一个事物都是多方面的,而且往往会存在于一个统一体中,


人们 仅将注意力投放于某一特定的方面时,从常置其他方面于不顾,如:


1

男人的温柔面;男人的自豪面;男人的英雄面;男人的孤独面;男人的领袖面。


今天, 你要秀哪一面?(

七匹狼

男装广告词)


从(

1

)可以看出,男人是多面的,即便他外 表多么的坚强,多么的阳刚,多么的伟岸,


他同样有其脆弱的一面,也会寂寞,也会孤独 ,也会无助。这五个面往往会共存与一个统一


体,可在特定的情况下,人们可能仅聚焦于 其某一个方面,而掩盖其他方面,正如这一广告


词本身所言:

今天,你要秀哪一面


从上述分析不难看出,

在认知语言学研究中,

“foreground ing”

“profiling”

“high lighting”


均具有突显之意,在概念上与

“prominenc e”

“salience”

相近。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这些概< /p>


念完全重叠,而他们恰恰各有侧重。譬如说,

“foregroundin g”

所表达的往往是指借助语言表


述中的强调手段达到对语言某一成分的 突显;

“profiling”

所表达的往往是对同一事物某一侧


面的突显;

“highlighting”

所表达的往往是对一个事物某 一个面或某一个点的突显。

相比之下,


“prominence”

“salience”

更为常用,

可以用来表达

突显

的一般概念。

但其共有意思就是 指


人在认知某一事物时从这一事物的多点或多方面中有意突出某一点或某一面,

使之显目并引


人注意。


隐喻认知研究中的突显,

主要是指一个隐喻所关涉的源域与标域分别代表的两个事物之


间相似性的突显。

虽然隐喻赖以存在的基础是两个域之间的相似性,

但两者赖以寓身的却是


两个事物。这就是说,若离开事物本身的存在,源域和标域便无 所寄托。归根结底,源域和


标域得以寓身的是两个事物,而相似性则是这两个事物经相互 映射彰显而出的某一兼容特


征。

然而,

源域与标域之间的 相似性所联结的两个事物本来是不能等量齐观的,

具有不同程


度的差异, 不是在特征上表现出差异,就是在特性上反映出不同。可是,两个事物之所以能


借助相似 性联结在一起,

就是因为彼此间的某一相似特征或相似特性得到了突显。

因此,< /p>


们可以说,在隐喻中,两个事物之间相似性的确立,实际上就是相似性中 某一兼容面(点)


的聚焦或突显,如:


2

自由一旦生根, 便是一株迅猛生长的植物。

(游瑞云

,

《名言荟萃》

2004

79


3

Energy in a nation is like sap in a tree; it rises from bottom up.

D. B. Baker


Power Quotes

1992: 8


自由

植物

本是两件不相干的事物,

前者属抽象事物,

后者则是 具体事物,

可在

2


中 ,两者之所以被牵扯在一起,是因为彼此的相似性得到了突显。

自由

< p>”

若深入人心,广为


人民所接受,

那么就会在人民大 众这一土壤中产生无穷的力量,

使一个民族充满活力,

就这


一点而言,

自由

如同一棵

植物

,一旦扎下根,便会快速成长。可见,

“< /p>

自由

是在若深入人


心就会使一个民族充满 活力这层含义上得到突显,而

植物

是在一旦在 土地上扎根就会迅速


成长这一方面得到了侧面化。在这种情况下,两者之间的兼容点得到 了突显,彼此映射,相


似性由此得到了确立。同理,在(

3

)中,

“energy in a nation”

之所以被喻为

“sap in a tree”


正如同这一句话所交代的那样,

“it rises from bottom up”

,即

其源泉是自 下而上

。一个民


族,

若具有活力,

它首先产生于民众,

自下而上,

这样才会持久,

而一棵 树若要维持其活力,


其树液也应该是从树根至树梢,

自下而上。

因而,

当施喻者将自己的认知聚焦于一个民族的


活力与一棵树的活 力都应该自下而上这一方面时,

这两个事物之间相似性中的兼容点就自然


得到了突显,其隐喻也由此而确立。


2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隐喻相似性的确 立,本质上就是源域与标域两者之间相容点


的突显,

即源域和标域的某一 方面被侧面化或前景化或强光化,

通过相互映射,

达到彼此之

间的兼容。兼容点一旦确立,相似性也就随之确立,隐喻也就会自然生成。



2

.认知突显与隐喻相似性的关系

如前文所指,

隐喻之所以是隐喻,

主要是因为所牵涉到的源域与标域分别所代 表的两个


事物之间具有相似性,

而相似性的确立实际上就是相关事物间在 某一面

(点)

上的相似性的


突显。

简言之 ,

隐喻的相似性实质上就是认知突显的相似性。

那么,

我们在此需 要究问的是,


相似性与突显到底存在何种关系?


因此,

认知突显是相似性真正得以确认的认知前提。

有两方面的理由分述如下。

一是源


域与标域所代表的两个事物无疑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一个事物之所以能作为一个事物存


在,

就是因为具有其存在的理由 ,

必然具有其有别于他者的特性,

具有其外在或内在的个性。

若有两个事物之间不存在任何差异,

彼此可完全替代,

其中一个事物必然会失 去其存在的根


据。

大千世界,

事物虽然不可胜数,

可每一事物都因具有其不可取代的独特存在意义而存在,


否则大自然的进化或演 变进程也必然会将其淘汰。

所以说,

事物间的相似性本身就蕴含着彼


此之间的差异。

隐喻之所以能将两个事物当作类似事物来看待,

那是因 为施喻者在认知客观


世界时发现两个事物某一特性上的相似之处。然而,施喻者在发现两 个事物在某一面(点)


上具有相似性之前,

往往首先是突显了两个事物中 的某一外在特征或内在特性,

即会将注意


力聚焦于两个事物的各自某一面 (点)上,将其侧面化或前景化。换言之,在确认两个事物


的相似性之前,施喻者往往突 显这两个事物的某一个面(点)

,寻求彼此的相似性,如:


4

无知

是骄傲肥沃的土壤。

(王雅军等,

《实用 比喻词典》

2003

276


5

Happiness is a butterfly, which, when pursued, is always just beyond your


grasp, but which, if you will sit down quietly, may alight upon you.

青闰等,

《英


语格言集锦》

2005< /p>

197


在(

4

)中,施喻者将

无知

喻为

骄傲肥沃的土壤

,这是因为他首先将认知 的聚焦点


投放在

肥沃的土壤

能使作物茁壮成长这一侧面,

同时又对

无知

易使人产生

骄傲

这一特点


进行突显,发现两者都在

有助于某物发展

这一方面具有相似性。

5

)中,

< p>“happiness”

被喻


“butterfl y”

,是因为施喻者并不是将认知的注意力聚焦于

“butterfly”

美丽的翅膀或鲜艳的颜


色上,而是聚焦在

蝴蝶 ,你若追逐它,却永远捉不到,可你若静坐下来,它却可能落在你


身上

这一现象之上。与此同时,施喻者对

“happiness”

往往 会在你不经意时降临到你身上这


一特性也进行了突显。两者各自的侧面一经突显,彼此间 的相似性就变得十分明显。


二是事物之间虽然千差万别,

根据其各自存在的意义而存在,

但彼此间又是相互联系的,


即便在特性 上没有联系,

也可能会在特征上具有相似性。

事物之间存在着无数潜在的相似性,


一旦被人的认知注意力所捕捉,

这些相似性就会以各种形式呈现出来。< /p>

语言中几乎每时每刻


不断地出现人们以往所未见的各种新颖隐喻,恰恰是事 物间存在无数潜在相似性的最好佐


证。若不是如此,就不可能出现无数不断推陈出新的各 种富有创造力的别致隐喻。所以,事


物间的相似性,尤其是心理相似性,在认知作用下, 具有潜在性和能产性。然而,在相似性


得到确立前,若人未曾对事物间各自的某一面(点 )进行突显,感知彼此的兼容面(点)


那么各种潜在的相似性就得不到 发现、挖掘和使用,隐喻也就因此得不到创新,如:


6

知识像一张渔网 ,渔网愈宽愈牢,网住的鱼就愈多。

(王雅军等,

《实用比喻词

< br>典》

2003

251


7

Trust is the cornerstone in a successful team.

青闰等,

《英语格言集锦》

2005


133


在(

6

)中,施喻者以独到的认知视角,对

一张渔网

愈宽愈牢,网住的鱼就愈多


3



这一特性进行认知突显,对

知识

面越宽阔越扎实,知识的收获也就越多这一特性也作了认


知上的强光化,从而挖掘出两者的兼容点,彼此之间的相似性因此得到了建立。在(

7

)中,


“trust”

被喻为

“the cornerstone in a successful team”

,那是因 为施喻者对

“cornerstone”

具有


基础性或支 撑性这一特性进行了认知挖掘并对其进行认知突显,同时对

“trust”

也是成 功团队


的支柱或基石这一特性作了认知上的强光化,从而发现了两者之间的相似性。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

唯有在隐喻牵涉到的 两个事物间的共有特征或特性得到施喻者的突


显,彼此间的相似性才能唤起人们认知注意 力。洪定国(

2003

12

)在论述心灵的创造 力


时引用了玻姆关于最普遍的序概念中

相似的差别和差 别的相似

的观点,指出数学中的元素


都是相似的,即均 为整数,可彼此又有差别,即数值彼此不一。这些元素是根据

差别的相


原则构成整数序的,即相继元素的差别(相继元素的数值之差 )

,不仅是相似的而且是相


等的。

这里论讨的隐喻的相似 性,

也就是在事物的彼此差别中感知相似,

而又在事物的彼此

相似中感知差别。正因为有事物的差别,人类才会进行主观认知判断,告诉他人

A

< p>似

B


A

B

,阐明

A

B

的同一性或相似性;正因为 有事物的相似,人类才有可能建立隐喻的


相似性。因此,隐喻的相似性就是在

< p>“

相似的差别和差别的相似

的互动中建构的。



3

.认知突显的实现要素


前面已经指出,

隐喻所关涉的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是隐喻得以存在的基 础,

而事物间


某一特征或某一特性的认知突显则是相似性得以发现或创造 的基础。

简言之,

突显是隐喻得


以形成的基础之基础。< /p>

那么,

值得进一步探究的是,

隐喻认知突显得以实现的要素是什么?


以下将就这一问题作一探讨。


在此所说的要素 ,

是指隐喻认知突显得以实现的必具因素。

隐喻认知突显得以实现的要

< p>
素主要有两大类:

一是客观世界中事物与事物之间存在相似性的潜在性,

< p>二是施喻者意欲构


建隐喻的自我驱动性。

所谓的潜在性,

< p>就是指诸事物之间存在相似性的可能性,

而这种相似


性是潜藏的,< /p>

需经施喻者的认知挖掘才得以形成;

所谓的自我驱动性,

就是指施喻 者欲借用


彼事物(源域)来表达此事物(标域)的动机。


3.1

隐喻相似性的潜在性


我们先来探讨客观世界中事物间存在隐喻相似性的潜在性。

前面已提出,

客观世界 中诸


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是无限的,

开放性的。

客观世界中 的众多事物虽千差万别,

但在人的认知


世界中事物之间在外在或内在方面 所存在的相似潜在性可以分为四类:

必然性、

真实性、


然性和强加性,其中必然性相对于偶然性,真实性相对于强加性。


所谓必然性,

指事物发展变化中不可避免的趋势。

认识事物的必然性往往就是认识事物


的本质。

这里所说的必然 性,

是指隐喻所关涉的两个事物之间存在本质上的相似或类同。


个事物尽管从表象上看彼此相去甚远,可在本质上却具有相近之处,如:


8

帝国主义和一切 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毛泽东和美国记者安娜

·

路易斯

< p>·

斯特朗的


谈话,

1946

8

6

日)


9

Politicians are like the bones of a horse’s fore-shoulder. There’s not a straight


one in it.

D. B. Baker

Power Quotes

, 1992

221


在 (

8

)中,

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

纸老虎

之所以能相互映 射,是两者在本质上具


有相似性。施喻者突显了

帝国主 义和一切反动派

外强中干的内在特性,同时也对

纸老虎


色厉内荏的内在特性进行了突显,借此构建两者之间的相似性 。在(

9

)中,

“politicians”

与< /p>


“the bone of a horse’s fore-shoulder”

从表象上看根本不具备相似性,可

“politicians”

往往是< /p>


华而不实,见风使舵,人格缺失,正直与他们无缘。因此,就本质而言,

“ politicians”

“the


bone of a horse’s fore- shoulder”

无异,没有一块骨头是直的。


从以 上分析不难看出,

事物间的相似性有时是必然的,

尽管表面上看彼此相去甚远,< /p>


4

苏州大学国有资产-苏州大学国有资产


悉尼大学课程设置-悉尼大学课程设置


中铸大学-中铸大学


集美大学兼职-集美大学兼职


中山大学网-中山大学网


尔湾加州大学-尔湾加州大学


哪个大学的研究生好考-哪个大学的研究生好考


上海大学金融系-上海大学金融系



本文更新与2020-11-27 11:32,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jmy2z.cn/daxue/8757.html

认知突显与隐喻相似性-社科网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