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大学查询网 > 高校介绍 >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文化自卑到文化自尊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bjmy2z.cn/daxue
2020-11-27 11:44
tags:

合肥工业大学注册中心-合肥工业大学注册中心

2020年11月27日发(作者:霍亮)


文化自卑到文化自尊

——

基于胡适

全盘西化

论的思





许曦明

宁波大学外语学院教授



摘要:

五四

运动前后,胡适等社会精英对传统文化的一味否定既


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也给国人留下了文化自卑的缺憾。

文章简要分析了


胡适

全盘西化

的主张及其历史成因与

缓慢渗透

的西化策略,并论证


了它对日后中国文化力 式微造成的影响。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


我们必须跳出文化自卑的阴影,增强文化 自尊和自信。

在吸纳西方文明


的同时,重建我们的精神家园,继承发扬优 秀的传统文化,使我国的文


化建设与经济发展和谐同步,健康发展。


关键词:文化自卑;文化自信;胡适;

全盘西化

缓慢渗透


经过

30

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世界上第三大经 济


实体。在我们常常欣慰于国家经济繁荣的同时,又时时困惑于非同步发


展的文化国力。资料统计,在国际文化市场的份额中,中国所占的比例


还比较低 ,

这与中国作为一个政治与经济大国的形象形成了不和谐的反


差。毋庸置 疑,这种不和谐从一个层面揭示了中国文化力的式微。本文


拟对胡适

“< /p>

全盘西化

的主张及其

缓慢渗透< /p>

的西化策略以及由此引起


的中国文化力式微的历史成因进 行简要的回顾和论证,

以期汲取历史教


训,重建我们的精神家园,增强中 华文化的凝聚力,使文化建设与经济


发展和谐同步,健康发展。



一、综合国力式微下的文化切割



截止到

1500< /p>

年,中国还是一个综合国力强盛的国家,经济总量占


世界的

23%

左右。从

1500

年至

1800

年,由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制度


性障碍,

中国成为

停滞的帝国

而西方国家工业化起步早,

它们在

19


世纪末就赶上并超过了中国。仅在

1820

年至

1850

年这三十年间,中


国同西 方的差距就迅速加大,欧洲人均

GDP

由对中国人均的

2.1

倍猛


增到

10.5

倍,美国则猛增到

15

倍。

[1]

鸦片战争之后,传统文化随着


国力的下降已经呈现出颓势,西化思潮开始孕育和累积。


最初能为国人所接受的是西方的科 学技术,谓之

师夷长技

。甲午


战争,中国惨败,举国上下震惊。面对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机,普通民众


对中国的 制度性障碍表现出了极大不满,

思变求变的社会呼声及现代性


诉求逐渐强 烈,晚清的

戊戌变法

就是很好的明证。崇尚西 方在

19


纪末虽说尚未成为整个社会的普遍心理,< /p>

但却为日后激进的西化思潮打


下了基础。


20

世纪初,西方列强的枪炮不仅 瓜分了中国的领土,而且彻底瓦


解了中国人

天朝上国< /p>

的心理优势和文化优越感。

五四

运动前夕,当


时的社会精英们认为,

惟有借助西方的文 化才能改变中国不合理的政体,


才能构建一个崭新的政治结构和文化体系,

进而加速中国的现代化建设。


西化促使国人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切割、

疏 远自己的传统文化,

西学很快


作为新学而成为中国社会意识的主流,

传统旧学逐渐成为被边缘化的隐


学。

仰视西方日益成为主流社 会的心理趋向,

唯洋是从弥漫于中国大地,


洋货成了时髦之物。


对这种自觉、

主动的西化行 为,

叶维廉认为是国

(第

1

许曦明:


从文化自卑到文化自尊

53< /p>

人在

亡国在即

的绝境中被逼无奈的选择:


早期的知识分子不分皂白地拥抱西方

……

最早是出于

?

以其人之道还


治其人之身

?

的需要,即以侵略者的蛮术来治他们的蛮行的需要。知识

< p>
分子作这种选择,

是中国行将被西方列强灭亡的危机和中国人受尽空前


凌辱所逼出来的。

他们以前从来没有像当时那样感觉到中国已经濒临绝


境。

”[2]

199


五四

< p>运动前后,一大批忧国忧民的知识精英痛切地感到,中国古


老文化中有许多落后、封 闭甚至是野蛮的东西。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在


本质上是迥然不同的,中国的传统文化代表 的是腐朽和没落,

西方文化


代表的是人类的文明和进步。

显然,

认同西方文明揭示了民众追求现代


化、期盼国家振兴富强的心态。 仅仅

夷之长技

难以从根本上动摇顽固


的传统文化,只有

夷之文化

才 能带来思想上的革命,观念上的更新。


为此,必须学习西方文明,这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 必由之路。诚如李欧


梵所言,在中国,

现代性

不仅含有一种对于当代的偏爱之情,而且还


有一种向西方寻求< /p>

,寻求

新奇

这样的前瞻性。

[3]

236


用西方思想来消 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成了

五四

新文化运动先驱们


的有效利器。

这种全盘西化的移植方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是致命的,


它不仅确立了新的文化模式,

而且从根本上否定并摧毁了传统文化的格< /p>


局与体制。在社会精英们的引领下,民众自觉认同了以下两点:(

1


中国封建文化根深蒂固,必须全盘否定;(

2

)西方文明属于进步的现


代文化,是世界文化发展的趋势。这种认同随世界潮流而确立, 其进步


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因此,颠覆传统文化与倡导文化进步必须同步 ,不


能调和。

由此而引发的负面作用是,对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使许多人 产


生了一种自轻自贱甚至自虐的民族心态,因为中国百事不如人,

不但


物质上不如人,

不但机械上不如人,

并且 政治、

社会、

道德都不如人

< br>[4]

再加上

知识不如人、文学不如人、音乐不如人、艺 术不如人、身体


不如人

[5]

于是,

全盘西化

的主张一经提出,立 刻引起社会的巨大


反响,

到了

30

年代,知识界的各派人士,无论持激进文化观者还是保


守主义者,所使用的概 念、逻辑和理论都是西式的,即使是反对全盘西


化者,在心理深层亦有着不可排泄的崇洋 情结

[6]

40

< p>)为什么会引


起如此大的反响?赵立彬解读说,

西 化

就是

以西方为典范和模型,


主张学习和模仿西方已有的文明成就,并以之来作为评判中国社会

?

现< /p>


代化

?

的标准。晚清以来,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化发展,

?

西化

?

实是一


初始的动 力。这一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对社会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

[6]

15

认可西方文明是中国跨入现代 化的必由门径,

是新文化运动取


得的共识,也是中国人渴求进步的情结,

要走向现代化就必须以西方文


明为样板和发展模式。

从这 种意义上说,

与传统文化的决裂、

对西方


化输入

的认同是国人自觉、主动的集体行为。这种中西文化 交流的不


对称、不平衡是日后文化

集体健忘

< p>”

的必然结果。



二、

< p>缓慢渗透

的长期效应



在新文化运动的 精英们看来,

提倡全盘西化和彻底反叛传统是不可


调和的。依陈独秀之见 ,

学西洋文明与尊中国文化是绝不可调和的:


吾人倘以 新输入之欧化为是,

则不得不以旧有之礼教为非;

倘以旧有之

礼教为非,则不得不以新输入之欧化为是,新旧之间绝无调和两存之余


< p>”

[7]

因此,要倡导西方文化,首先要彻底抛弃中国固有 的旧文化。


胡适分析说,中国有一种固有的

文化隋性< /p>

,这种惰性根源于固有环境


与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生活习惯 ,

也就是文化的本位。

即使物质生活骤变,


思想学术改观 ,政治制度翻造,那个本位都不会有毁灭危险的。因此在


多种文化冲突中绝对不能采取折 衷的态度,要改造中国,

只有努力全


盘接受这个新世界 的新文明,全盘接受了,旧文化的惰性,自然会使他


成为一个折衷调和的中国本位的新文 化

(胡适《编辑后记》,《独立


评论》

142

号)。


胡 适的论点似乎前后矛盾,但细究起来,又不无道理。他所谓的不


可调和,说的是西化的态 度决不动摇,实现西化的策略必须果断。即使


这样,中国西化的实际效果与理想中的西化 效果还是有差距的。在他看


来,只有采取极端的西化策略,即所谓的

“< /p>

矫枉过正

,才能根治中国固


有的

文化隋性

,才能使中国跨入理想的文明国度。就其对中 国固有文


化的批判而言,胡适这一(

54

宁波大学学报 《人文科学版》

2010

)观


点无疑是正确的。


五四

”< /p>

运动前后,旧的体制和权威摧毁了,新的体制和权威还没有


建立,

因此造成历史危机中的文化结构软弱无力。

随着传统文化被切割,


被否定,

人们的文化精神处于一种被放逐的状态。

但在许多人的潜意识

< p>
中,

传统文化的精神和根基还是挥之不去,他们显然处在或扬弃传统文


化,

或照搬西方文化的两难抉择中。胡适将这种境况下的文化碰撞称为


发散渗透型

发散 吸收型

意思是

长期曝露与慢 慢渗透造成的文化


变动

< p>我们实在是让一切观念、信仰、制度很自然地与西方文明慢慢


接触,慢慢接受感染, 接受影响,于是有时起了一步步渐进的改革,也


有时起了相当迅速或激烈的变动

[8]

475

)这种

发散渗透型

的特点


是 自然的平稳过渡,循序渐进的演变。通过

长期接触

< p>和

缓慢渗透


民 众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西方文明的熏陶和影响,

逐渐了解西方文化


的优 越和好处,然后再慢慢消化吸收。于是乎,西方文明可以缓慢地渗


透到中国人的生活、习 惯、观念、信仰诸方面,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取


代中国的传统文化。


很明显,

中国的这种文化转型是在主 张全盘西化的精英们的引导下,


以劝导和教育的方式实现的自觉改革。

往往是先有少数几个人的提倡,


渐渐得着些人赞成,

最后 才有够多的人相信这些观念是很合用或很有效


验的,

于是引起来一些影响 深远的变化

[8]

475< /p>

在这一转型过程中,


传统文化或继承或摒弃是没有清规戒 律的,而是自发的。

经过长期接触


与碰撞,

西方文明不仅 可以改变民众的观念,

而且还可以影响传统文化


并使之获得新的活力。但 由于缺乏协调性和连贯性,这种转型有时又是


盲目的。在胡适看来,这种转型虽然缓慢, 有时甚至痛苦,但最终可以


逐步达到创建一种新文明,一种与世界同步发展的精神文明这 一目的。


然而,胡适一味强调与传 统文化的决裂,

而没有考虑到全盘西化对


传统文化造成的冲击和负面影响 。

在他看来,

那种种自动的革除淘汰,


那种种数不清的采纳吸收,

都不会破坏这个站在受方的文明的性格与价


值 。

正好相反,

革除淘汰掉那些要不得的成分,

倒有一个大解放的作 用;


采纳吸收进来新文化成分,只会使那个老文化格外发扬光大。

我决不 担


忧站在受方的中国文明因为抛弃了许多东西,

又采纳了许多东西,

而蚀


坏、

毁灭

< p>[8]

475

因为他认为,

西方文明属于进步而又强势的文化,


中国传统属于落后而又弱势的文化。

弱势文化要想赶上并超过强势文化,


全盘移植和模仿是必不可少的基础。通过

革除淘汰掉那些要不得的成


分,

……

< p>采纳吸收进来新文化成分,

只会使那个老文化格外发扬光大


这听起来也不无道理。如果

要不得的成分

< p>”

革除淘汰

,西化的目 的


就难以达到,

可能还会倒退到原有的文化惰性状态。胡适拼命走极端的


西化目标以及

长期曝露与缓慢渗透

”< /p>

的西化策略的确印证了文化切割


的长期效应,然而,在当今国人文化自卑感 的观照下,

那种种自动的


革除淘汰,那种种数不清的采 纳吸收,

都不会破坏这个站在受方的文明


的性格与价值

,却成了自相矛盾的悖论。根据胡适的论说,文化的本


位只能是人,而不 可能是其他。有论者这样解读他的观点,

那无数无


数的 人民才是文化的

?

本位

?

。那个本位是没有毁灭的 危险的。物质生活


无论如何骤变,思想学术无论如何改观,政治制度无论如何翻造,中国


人还是中国人

[9]

不过,胡适的文化

本位

观在文化人类学家莱奥

·


罗贝纽斯那里却成了谬说,

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灵魂


据此说来,切割了自己的文化就等于清空了自己的灵 魂,

清空了自


己的灵魂就等于丧失了自己的文化本体。



三、文化自卑的缺憾



一百多年来,

中国 从西方

抄袭

拿来

很多东西,

其中有被迫的,


但更 多却是主动、自愿的。西方文化虽有许多可以借鉴之处,但它毕竟

安徽工程大学宿舍-安徽工程大学宿舍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


三峡大学g楼-三峡大学g楼


大学不交作业-大学不交作业


湖南所有的大学-湖南所有的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高金-上海交通大学高金


悉尼大学 JD-悉尼大学 JD


大学的数学题目-大学的数学题目



本文更新与2020-11-27 11:44,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jmy2z.cn/daxue/8777.html

文化自卑到文化自尊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