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工业大学注册中心-合肥工业大学注册中心
文化自卑到文化自尊
——
基于胡适
“
全盘西化
”
论的思
考
许曦明
宁波大学外语学院教授
摘要:
“
五四
”
运动前后,胡适等社会精英对传统文化的一味否定既
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也给国人留下了文化自卑的缺憾。
文章简要分析了
胡适
“
全盘西化
”
的主张及其历史成因与
“
缓慢渗透
”
的西化策略,并论证
了它对日后中国文化力
式微造成的影响。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
我们必须跳出文化自卑的阴影,增强文化
自尊和自信。
在吸纳西方文明
的同时,重建我们的精神家园,继承发扬优
秀的传统文化,使我国的文
化建设与经济发展和谐同步,健康发展。
关键词:文化自卑;文化自信;胡适;
“
全盘西化
”
;
“
缓慢渗透 p>
”
经过
30
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世界上第三大经 济
实体。在我们常常欣慰于国家经济繁荣的同时,又时时困惑于非同步发
展的文化国力。资料统计,在国际文化市场的份额中,中国所占的比例
还比较低
,
这与中国作为一个政治与经济大国的形象形成了不和谐的反
差。毋庸置
疑,这种不和谐从一个层面揭示了中国文化力的式微。本文
拟对胡适
“< /p>
全盘西化
”
的主张及其
“
缓慢渗透< /p>
”
的西化策略以及由此引起
的中国文化力式微的历史成因进
行简要的回顾和论证,
以期汲取历史教
训,重建我们的精神家园,增强中
华文化的凝聚力,使文化建设与经济
发展和谐同步,健康发展。
一、综合国力式微下的文化切割
截止到
1500< /p>
年,中国还是一个综合国力强盛的国家,经济总量占
世界的
23%
左右。从
1500
年至
1800
年,由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制度
性障碍,
中国成为
“
停滞的帝国
”
,
而西方国家工业化起步早, p>
它们在
19
世纪末就赶上并超过了中国。仅在
1820
年至
1850
年这三十年间,中
国同西
方的差距就迅速加大,欧洲人均
GDP
由对中国人均的
2.1
倍猛
增到
10.5
倍,美国则猛增到
15
倍。
[1]
鸦片战争之后,传统文化随着
国力的下降已经呈现出颓势,西化思潮开始孕育和累积。
最初能为国人所接受的是西方的科 学技术,谓之
“
师夷长技
”
。甲午
战争,中国惨败,举国上下震惊。面对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机,普通民众
对中国的
制度性障碍表现出了极大不满,
思变求变的社会呼声及现代性
诉求逐渐强
烈,晚清的
“
戊戌变法
”
就是很好的明证。崇尚西 方在
19
世
纪末虽说尚未成为整个社会的普遍心理,<
/p>
但却为日后激进的西化思潮打
下了基础。
20
世纪初,西方列强的枪炮不仅 瓜分了中国的领土,而且彻底瓦
解了中国人
“
天朝上国< /p>
”
的心理优势和文化优越感。
“
五四
”
运动前夕,当
时的社会精英们认为,
惟有借助西方的文 化才能改变中国不合理的政体,
才能构建一个崭新的政治结构和文化体系,
进而加速中国的现代化建设。
西化促使国人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切割、
疏 远自己的传统文化,
西学很快
作为新学而成为中国社会意识的主流,
p>
传统旧学逐渐成为被边缘化的隐
学。
仰视西方日益成为主流社 会的心理趋向,
唯洋是从弥漫于中国大地,
洋货成了时髦之物。
对这种自觉、
主动的西化行 为,
叶维廉认为是国
(第
1
期
许曦明:
从文化自卑到文化自尊
53< /p>
)
人在
“
亡国在即
”
的绝境中被逼无奈的选择:
“
早期的知识分子不分皂白地拥抱西方
……
最早是出于
?
以其人之道还
治其人之身
?
的需要,即以侵略者的蛮术来治他们的蛮行的需要。知识
< p>分子作这种选择,
是中国行将被西方列强灭亡的危机和中国人受尽空前
凌辱所逼出来的。
他们以前从来没有像当时那样感觉到中国已经濒临绝
境。
”[2]
(
199
)
“
五四
”
< p>运动前后,一大批忧国忧民的知识精英痛切地感到,中国古
老文化中有许多落后、封
闭甚至是野蛮的东西。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在
本质上是迥然不同的,中国的传统文化代表
的是腐朽和没落,
西方文化
代表的是人类的文明和进步。
显然,
认同西方文明揭示了民众追求现代
化、期盼国家振兴富强的心态。
仅仅
“
夷之长技
”
难以从根本上动摇顽固
的传统文化,只有
“
夷之文化
”
才 能带来思想上的革命,观念上的更新。
为此,必须学习西方文明,这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
必由之路。诚如李欧
梵所言,在中国,
“
现代性
”
不仅含有一种对于当代的偏爱之情,而且还
有一种向西方寻求<
/p>
“
新
”
,寻求
“
新奇
”
这样的前瞻性。
[3]
(
236
)
用西方思想来消 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成了
“
五四
”
新文化运动先驱们
的有效利器。
这种全盘西化的移植方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是致命的,
它不仅确立了新的文化模式,
而且从根本上否定并摧毁了传统文化的格< /p>
局与体制。在社会精英们的引领下,民众自觉认同了以下两点:(
1
)
中国封建文化根深蒂固,必须全盘否定;(
2
)西方文明属于进步的现
代文化,是世界文化发展的趋势。这种认同随世界潮流而确立,
其进步
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因此,颠覆传统文化与倡导文化进步必须同步 ,不
能调和。
由此而引发的负面作用是,对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使许多人 产
生了一种自轻自贱甚至自虐的民族心态,因为中国百事不如人,
“ p>
不但
物质上不如人,
不但机械上不如人,
并且 政治、
社会、
道德都不如人
”
,
< br>[4]
再加上
“
知识不如人、文学不如人、音乐不如人、艺 术不如人、身体
不如人
”
。
[5]
于是,
“
全盘西化
”
的主张一经提出,立 刻引起社会的巨大
反响,
“
到了
30 p>
年代,知识界的各派人士,无论持激进文化观者还是保
守主义者,所使用的概
念、逻辑和理论都是西式的,即使是反对全盘西
化者,在心理深层亦有着不可排泄的崇洋
情结
”
。
[6]
(
40
< p>)为什么会引
起如此大的反响?赵立彬解读说,
“
西 化
”
就是
“
以西方为典范和模型,
主张学习和模仿西方已有的文明成就,并以之来作为评判中国社会
?
现< /p>
代化
?
的标准。晚清以来,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化发展,
?
西化
?
实是一
初始的动
力。这一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对社会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
”
。
[6]
(
15
)
认可西方文明是中国跨入现代 化的必由门径,
是新文化运动取
得的共识,也是中国人渴求进步的情结,
要走向现代化就必须以西方文
明为样板和发展模式。
从这 种意义上说,
与传统文化的决裂、
对西方
“
文 p>
化输入
”
的认同是国人自觉、主动的集体行为。这种中西文化 交流的不
对称、不平衡是日后文化
“
集体健忘
< p>”的必然结果。
二、
“
< p>缓慢渗透”
的长期效应
在新文化运动的 精英们看来,
提倡全盘西化和彻底反叛传统是不可
调和的。依陈独秀之见
,
“
学西洋文明与尊中国文化是绝不可调和的:
吾人倘以
新输入之欧化为是,
则不得不以旧有之礼教为非;
倘以旧有之
礼教为非,则不得不以新输入之欧化为是,新旧之间绝无调和两存之余
地
。
[7]
因此,要倡导西方文化,首先要彻底抛弃中国固有 的旧文化。
胡适分析说,中国有一种固有的
“
文化隋性< /p>
”
,这种惰性根源于固有环境
与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生活习惯
,
也就是文化的本位。
即使物质生活骤变,
思想学术改观
,政治制度翻造,那个本位都不会有毁灭危险的。因此在
多种文化冲突中绝对不能采取折
衷的态度,要改造中国,
“
只有努力全
盘接受这个新世界
的新文明,全盘接受了,旧文化的惰性,自然会使他
成为一个折衷调和的中国本位的新文
化
”
(胡适《编辑后记》,《独立
评论》
142
号)。
胡 适的论点似乎前后矛盾,但细究起来,又不无道理。他所谓的不
可调和,说的是西化的态
度决不动摇,实现西化的策略必须果断。即使
这样,中国西化的实际效果与理想中的西化
效果还是有差距的。在他看
来,只有采取极端的西化策略,即所谓的
“< /p>
矫枉过正
”
,才能根治中国固
有的
“
文化隋性
”
,才能使中国跨入理想的文明国度。就其对中 国固有文
化的批判而言,胡适这一(
54
宁波大学学报 《人文科学版》
2010
)观
点无疑是正确的。
“
五四
”< /p>
运动前后,旧的体制和权威摧毁了,新的体制和权威还没有
建立,
因此造成历史危机中的文化结构软弱无力。
随着传统文化被切割,
被否定,
人们的文化精神处于一种被放逐的状态。
但在许多人的潜意识
< p>中,
传统文化的精神和根基还是挥之不去,他们显然处在或扬弃传统文
化,
或照搬西方文化的两难抉择中。胡适将这种境况下的文化碰撞称为
“
发散渗透型
”
或
“
发散 吸收型
”
,
意思是
“
长期曝露与慢 慢渗透造成的文化
变动
”
,
“
< p>我们实在是让一切观念、信仰、制度很自然地与西方文明慢慢
接触,慢慢接受感染,
接受影响,于是有时起了一步步渐进的改革,也
有时起了相当迅速或激烈的变动
”
。
[8]
(
475
)这种
“
发散渗透型
”
的特点
是
自然的平稳过渡,循序渐进的演变。通过
“
长期接触
”
< p>和“
缓慢渗透
”
,
民
众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西方文明的熏陶和影响,
逐渐了解西方文化
的优
越和好处,然后再慢慢消化吸收。于是乎,西方文明可以缓慢地渗
透到中国人的生活、习
惯、观念、信仰诸方面,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取
代中国的传统文化。
很明显,
中国的这种文化转型是在主 张全盘西化的精英们的引导下,
以劝导和教育的方式实现的自觉改革。
“
往往是先有少数几个人的提倡,
渐渐得着些人赞成,
最后 才有够多的人相信这些观念是很合用或很有效
验的,
于是引起来一些影响 深远的变化
”
。
[8]
(
475< /p>
)
在这一转型过程中,
传统文化或继承或摒弃是没有清规戒
律的,而是自发的。
经过长期接触
与碰撞,
西方文明不仅 可以改变民众的观念,
而且还可以影响传统文化
并使之获得新的活力。但
由于缺乏协调性和连贯性,这种转型有时又是
盲目的。在胡适看来,这种转型虽然缓慢,
有时甚至痛苦,但最终可以
逐步达到创建一种新文明,一种与世界同步发展的精神文明这
一目的。
然而,胡适一味强调与传 统文化的决裂,
而没有考虑到全盘西化对
传统文化造成的冲击和负面影响
。
在他看来,
“
那种种自动的革除淘汰,
那种种数不清的采纳吸收,
都不会破坏这个站在受方的文明的性格与价
值
。
正好相反,
革除淘汰掉那些要不得的成分,
倒有一个大解放的作 用;
采纳吸收进来新文化成分,只会使那个老文化格外发扬光大。
我决不 担
忧站在受方的中国文明因为抛弃了许多东西,
又采纳了许多东西, p>
而蚀
坏、
毁灭
”
。
< p>[8](
475
)
因为他认为,
西方文明属于进步而又强势的文化,
中国传统属于落后而又弱势的文化。
弱势文化要想赶上并超过强势文化,
全盘移植和模仿是必不可少的基础。通过
“
革除淘汰掉那些要不得的成
分,
……
< p>采纳吸收进来新文化成分,只会使那个老文化格外发扬光大
”
,
这听起来也不无道理。如果
“
要不得的成分
< p>”不
“
革除淘汰
”
,西化的目 的
就难以达到,
可能还会倒退到原有的文化惰性状态。胡适拼命走极端的
西化目标以及
“
长期曝露与缓慢渗透
”< /p>
的西化策略的确印证了文化切割
的长期效应,然而,在当今国人文化自卑感
的观照下,
“
那种种自动的
革除淘汰,那种种数不清的采
纳吸收,
都不会破坏这个站在受方的文明
的性格与价值
”
,却成了自相矛盾的悖论。根据胡适的论说,文化的本
位只能是人,而不
可能是其他。有论者这样解读他的观点,
“
那无数无
数的
人民才是文化的
?
本位
?
。那个本位是没有毁灭的 危险的。物质生活
无论如何骤变,思想学术无论如何改观,政治制度无论如何翻造,中国
人还是中国人
”
。
[9]
不过,胡适的文化
“
本位
”
观在文化人类学家莱奥
·
弗
罗贝纽斯那里却成了谬说,
“
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灵魂
”
。
据此说来,切割了自己的文化就等于清空了自己的灵 魂,
清空了自
己的灵魂就等于丧失了自己的文化本体。
三、文化自卑的缺憾
一百多年来,
中国 从西方
“
抄袭
”
、
“
拿来
”
很多东西,
其中有被迫的,
但更
多却是主动、自愿的。西方文化虽有许多可以借鉴之处,但它毕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