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考上海大学-艺考上海大学
科技馆发展现状调查
科技馆发展现状调查
“我们从
7
月
1
日开始闭馆,但每天还是有很多人到这里来。”中国科技馆的
保安告诉记者。近
日,
《科学时报》记者两次因采访事宜来到中国科技馆,均发
现虽已闭馆
多时,
但这里依然门庭若市,
许多来北京旅游的游客都徘徊在科技馆
门口。相比之下,记者曾去过一个地方的科技馆,由于展品陈旧而无人光顾。甚
至一些地方的科技场馆因为经营困难将其场馆出租,
名义上是科技馆,
但实质上
已变成了商品展示厅。
为何科技类场馆会出现如此大的差别?这一现象不 仅引起
记者的关注,
更引发科技类场馆从业人员和相关专家的深思。 p>
目前,
新一轮的科
技类场馆建设热潮正悄然兴起,
题究竟什么是科技类场馆,
如何对它们进行系统分类,
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
记
者采访多位专家,
仍未得出一个定论。
中国科协前书记处书记、
全国政协十届教
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自然博物馆协会理事长、< /p>
中国科协—清华大学科技
传播与普及研究中心教授徐善衍在接受
记者采访时认为,
科技类场
馆是面向社
会公众普及科学文化的重要阵地、
窗口。
从分类上讲,
科技类场馆 包
括自然博物馆、
科技馆和行业科技博物馆。
中国科技馆 事业的发展几乎与中国改
革开放同步。
1978
年,茅以 升、王大珩等人向邓
-
小
-
平同志提建议,希望能 建
设中国科技馆,
得到邓
-
小
< p>-平同志和原国家计委的批准,
我国的科技馆事业发展
从此起步,科技场馆建设也因此出现了第一个高峰时期。据悉,从
1978
年至 上
世纪
90
年代初期,先后挂过科技馆牌子的建筑物就有
300
多座。“当时的科技
馆都是按照科技会堂、
科技活动中心建设的,
因此真正的展览面积占建筑面积还
不到<
/p>
20%
。”中国科技馆原馆长王渝生告诉《科学时报》
。中国科技馆 研究员朱
幼文也介绍,至上世纪
90
年代初期各地陆续建 起的科技馆,有很多展览教育功
能不强、不突出,“当时赋予了科技馆太多的功能,包括
展览教育、培训实验、
科技咨询、青少年科技活动、科技工作者联谊、学术活动,甚至有
科技机关的服
务”。朱幼文介绍,
1997
年,中国科协 一次大规模的调查发现,如按照展厅占
建筑面积的
50%
以上计算,当时全国
300
多座科技馆只有
4
家符 合要求,有常设
展览的也就十来家,
有的即使有展厅也不用于科普展览,
其原因是不赚钱,
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