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
年高考语文作文解析
(名师精讲审核技巧
+
写作立意)
全国Ⅰ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春秋时期,
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
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
管 仲带兵阻击
小白,
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
小白装死逃脱。
后来小白即位为君,
史称齐桓公。
鲍叔对桓公说,
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后人称
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
管仲之力也。”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
人,你对哪个感
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
抄袭;不
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 p>
解析
1
:
关于作文材料,需要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得出三人不同的才华。
齐桓公知人善用,心怀天下,展现胸襟与宽容的主题,不拘小节的大度气概
;
鲍叔牙心胸
大度,心系天下,有较清晰认知自我,眼光独到,能较好
地把握时机,急流勇退,最终成就大
业
;
管仲有较强的才 华与能力,拥有丞相之才。
正是齐桓公的知人善用,
重 用管仲才能使得管仲的才华得以凸显,
能力与才华是获得成功
最重要的砝码,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材料中的关键语句,即后两者的评价语句,是进行写
作重点侧重的引导语句。
但是考生们要注意,
材料写作要求看似要求学生挑选感触最深的一人进行写作,
但实则材
< br>料中的三人彼此之间的命运羁绊,
互成因果,
因此在写作时应当侧重选取一 个人物,
时刻紧扣
材料事件进行本体论述,再进行延申分析,切忌重点不
清,全盘缠绕。
解析
2
:
2020
年的高考作文题,要求就春秋时期齐桓公、管仲、鲍叔三个人物写一篇在班级读书< /p>
会上的发言稿,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要求紧扣材料进行写作。
这是一个材料作文考题,考题创设了相关写作情景——班级读书会。规定了写作者身份
和写作对象,要求谈对齐桓公、管仲、鲍叔三个人物哪个感受最深,文体应是发言稿。
在这三个历史人物中,
选择哪一个人物来写都是可以的,
< p>应具体说出为什么对某一人物感
触最深。比如齐桓公志向高远、心胸宽阔,唯才是用
,所以能成就霸业;鲍叔不计私利、审时
度势、谦虚礼让,对齐桓公任用管仲起到了重要
作用;管仲才能出众、恪尽职守、功勋卓著,
有力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他们的品行、格
局、人格境界、为国为民的情怀,不但让他们在历
史上曾经发挥重要作用,
展现出独特人格魅力和思想价值,
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值得尊重和
< p>学习,能够让我们从历史人物中获得启发。
全国Ⅱ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墨子说:“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英国诗
人约翰?多
恩说:
“没有人是自成一体、与世隔绝的孤岛,每一个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分。”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同气连枝,共
盼春来。”……
2020
年的春天,
这些寄言印在国际社
会援助中国的物资上,表达了世界人民对中国的支持。
“山和山不相遇
,人和人要相逢。”“消失吧,黑夜!黎明时我们将获胜!”……这些话
语印在中国援助
其他国家的物资上,寄托着中国人民对世界的祝福。
“世界青年与社会
发展论坛”邀请你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参会,发表以“携手同一世界,青
年共创未来”为主
题的中文演讲。请完成一篇演讲稿。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完成写
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
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解析:
1
、试题特点:
2020
年全国
11
语文卷仍然是一道“任务驱动”型的材料作文,在“以德树 人”的教育
理念下,强调对考生的文化修养、家国情怀、理想信念、世界眼光、责任担当
等方面的考查,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该作文体现了宏大
的时代背景,世界已
然是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的格局;
以 及暗含了当下肆虐世界各国的的疫情。
引导当代青年去思
考自己之于这个
时代的
责任和使命。
本次作文要求完成一篇演讲稿,< /p>
对文体有着明确的要求,
实际上是提醒考生对应
用类文体的
关注,体现了大纲中强调的语文学科的特点:工具性和实用性。
2
、题目解析:
题目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完成写作任务 即以一名中国青年代表的身份,
发表以
“携手
同一世界,
青年共创未来”
为主题的中文演讲。
这里需要考生明确自己的身份 和材料设置的特
定情境。做为世界青年中的一员,中国青年中的佼佼者,在具有国际影响
力的论坛上发声。因
此在语言表述上要符合人物身份,
突出演讲稿主题鲜明、
层次清楚、
语言富有文采和感染力的
文体特点。
3
、写作角度:作文材料一共给出了三个语段:
第一个:墨子说:“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
.< /p>
若视其身。”
英国诗人约翰多恩说:“没有人是自成一体、与世隔绝的孤岛
.
每一个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
分。
墨子语段的意思 是:看待别人的
`
国家就像自己的国家;看待别人的家族就像看待自己的
家族;看待别人的身体,就像看待自己的身体。强调不论是个人、家族还是国家之间要相爱,
不能独善其身。约翰的诗句: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没有人可以孤立存在于这个世界之外。人与
人、
人与自然、
人与国家和世界都紧密相连。
< p>这种大爱的情怀和人类命运休戚相关的关系就具
体地体现在下面的两个语段中:青山
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同气连枝,共盼春来。疫
情向中国袭来时,世界毫不犹豫
地选择援助中国。
“黑夜终将消失”疫情席卷世界时,中国挺
身而出地回
馈世界。可见,三则语段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要整体理解,核心思想是团结协作、
互相关
爱、和谐进步。
至此,我们可以选择的立意有: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辈责无旁贷。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青年之使命,世界之眼光。
国家有界,大爱无疆。
携手同行,未来可期。
全国
III
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们用眼睛
看他人、看世界,却无法直接看到完整的自己。所以,在人生的旅程中,我们
需要寻找各
种“镜子”、不断绘制“自画像”来审视自我,尝试回答“我是怎样的人”“我想
过怎样
的生活”“我能做些什么”“如何生活得更有意义”等重要的问题。
毕
业前,学校请你给即将入学的高一新生写一封信,主题是“如何为自己画好像”,与他
们
分享自己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
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
信息;不少于
800
字。
解析:
2020
年全国
3
卷作文试题采用同一主题的“二选一”命题形式,以“我 看高考”或“我
的高考”为题要求学生写一篇作文。这一题目既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这一题目呈现出如
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不回避热点。
2020
年 是我国恢复高考第
40
周年。恢复高考,对于教育,甚至对于整个国家发展的历程
都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对于
2020
年来说 ,这无疑是一个热点,但这样的题目没
有回避这样的热点问题,
其命题用 意就是要引导学生关注在中国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事件,
并自
己思考这一事
件的历史意义。这一命题思路正是高考强调“立德树人”这一核心的具体体现。
二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关注学生的自我认识与自我体验。
< p>
“高考”可以说是最接近学生的。试题要求以“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为副标题,写< p>
一篇文章。这一要求中的核心词有两个,一是“我”,二是“高考”。这就明确告诉考生,不
要去空泛的谈论恢复高考的意义和影响,
而要从自己 的视角,
从自己的切身体会去看高考,
这
体现了高考在关
键能力上强调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命题指向。
三是命题形
式新颖,
体现为一是采用给副题拟正题的形式,
二是二选一的题目,
体现了选
择性。
“我看高考”的命题指向是
理性思考,
“我的高考”则指向了感性体验。这让具有不同思
维特点的学
生可以选择能体现思维特点题目,发挥自己的优势。
如果选择“我看高考”,
就要求写出自己在恢复高考
40
周年这一特殊的时段对于高考有怎样的认识,可以从高考改变
了一代人的命运,
改变中国社会的走向等角度切入,还可以从高考的不断改革这一角度切入
;
这就需要考生在这一方面有着丰富知识储备。
写作此题,
既可以谈古论今,
调动自己从长辈处
听到或从书上看到的相关事件和经验,从高考
40
年变迁史和改变很多人命运的角度,写成指
点江山的深度思考类作
文,但要注意避免装深沉、伪博学。
如果选择“我的高考”,则可以讲述一个自 己与高考相关的故事,在故事中表达出自己对
高考的感受和看法。
这就使 这个题目很接地气,
学生会有很多话可写可说。
可以从自己的高考
体验入手,回忆自己或身边的故事,写成情感抒发类文章,但要避免单薄的自我情感抒发。如
果可以把个人及高考放置于时代的大背景之上,
写出时代的冲击和震撼,
< p>表达出真实的感受和
思考,一定能成为亮点。
全国新高考Ⅰ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面对突发的
新冠肺炎疫情,国家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果断采取防控措施,全国人民
紧急行动。
人们居家隔离,取消出访和聚会;娱乐、体育场所关闭;政务服务网上
办理;学校开学有
序推迟;公共服务场所设置安全“一米线”。防疫拉开了人们的距离。
城乡社区干部、志愿者站岗值守,防疫消杀,送菜购药,缓解燃眉之急;医学专家实时在
线,
科学指导,
增强抗疫信心;
快递员顶风冒雨,
在城市乡村奔波;
司机夜以继日,
保障物资运输;
教师坚守岗位,网上传道授业;新闻工作者深入一线,传递温情和力量。抗疫密切了人们的联
< br>系。
请综合以上材料,以“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 /p>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
/p>
信息;不少于
800
字。
解析:
1
、试题特点:
高考评价体系将考查内容凝练为
“核心价值、
学 科素养、
关键能力、
必备知识”
四个层次,
本道作文试题体现了这四个层面的要求,
并充分体现了持续深化新时代高考考试内容改革,
精
准落实高考评价体系,
紧密衔接高中课程标准,
< p>贴近学生现实生活及认知实际,在增长知识见
识、注重能力考查、凸
显应用导向、突出情境设计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本题目聚焦今年的疫
情热点,从隔离生
活、社交距离与人们联系方式的变化为切入点,立足学生视角与现实对接,
促使学生主动
思考、个性阐述,在现实问题情境中考查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
2
、题目解析:
从趋势上看,
今年是新高考落地实施第一年,
新 一卷高考作文取材于新冠疫情,
注重考查
考生能否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入思
考。
结合前几年全国卷的命题趋势,
可以看出,
新高考同样要
求学生们将自己置于社会与时代之中,不能冷眼旁观,要认真感悟,审慎思考,真正将国家的
重大事件与考生个体相结合。
从选材上看,材料选取了防疫工作中不得不产生的“ 距离”,以及抗疫工作中人与人之间
展现的各种温暖的
.
“联系”,所选内容与考生息息相关,非常贴近考生生活,能够确保人人
有话说。
从写作要求上看,对考生写作要求明确, 明确以“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为主题,但要对
上述材料进行综合立意,不能将“距离”
与“联系”分割开来谈,而是要看清二者的本质以及
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对其进行深
入思考。考题并未对文体进行明确限制,相对宽松自由,
具有较大的发挥空间。
3
、写法指导:
①建议考生尽量避免内容空泛,言之不深,如对材料内所列举的事例进行仿写、 扩写,或
空喊口号,或单纯地罗列身边见闻,讲述“战疫”故事。
②考生应体现出对“距离与联系”及其本质的深度思 考,或体现出二者的关系。
“距离与
联系”之间看似矛盾,实则具有着辩
证统一的关系,考生应对“距离与联系”之间的辩证关系
进行深度理解,可理解为:正是
因为防疫工作中的种种距离,反而加强了战疫中的种种联系
;
或虽然防疫
要求人与人之间产生距离,
但战疫却让整个社会凝聚起来,
加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
③考生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在作文中充分体现个人的思考、
感悟与认识,
不能仅仅将距离
理解为防疫工作,而要是看到在“距离”中,中国共产党和政府所体现出来的坚定决心和卓越
能力
;
要看到在“联系”中,中华民族在面对疫情时所爆发出 来的强大凝聚力,全党全人民在
防疫与抗疫工作中所展现的团结协作、
顽 强斗争的中国精神,
与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强大中国
力量。
全国新高考Ⅱ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无论读书还是行路,我们都会与地名不期而遇。有些地名很容易让
你联想到这个地方的自然特征、风土民情、历史文化、著名人物等;有些地名会唤起你的某种
记忆与情感,或许是一段难忘的故事,又或它对你有着特殊的意义。
电视台邀请你客串
《中华地名》
主持人。
请以< /p>
“带你走近
_________
”
为题
(补充一个地名,
使题目完整),写一篇主持词。
< br>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切合身份;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
< br>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解析:
1
、试题特点
本次新高考Ⅱ卷
的作文题目落实《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2017
版)的精神,遵循
立德树人教育的根本要求,
从新时代高中学生应具有的
“理想信 念”
“文化自信”
“责任担当”
的精神主线中,
落实学生的核心素养,
通过巧妙设置情境,
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语言文字运 用
实践,
提升语言文字建构与运用能力,
实现了思维发展 与提升、
审美鉴赏与创造以及文化传承
与理解。
在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中,第四单元课文(学习活动)为《家乡文化生活》。分为记
录家乡的人和物,
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和参与家乡文化建设。
该单元的学习任务群为当代文
化参与,
立德树人主题指向为我们的家园。
了解家乡,
参与家乡文化建设,
增进家乡文化认同;
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
培养适应社会、
服务社会的能力,
增强文化自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的自觉性。语文素养为:
1.
学习调查、访谈和实地考证等,搜集整理资料,聚焦并提
炼问题,展
开专题研讨,提高对各种文化现象的认识能力和阐释自己见解的能力;
2.
认识 我
们生活的家园,见证时代的变迁,思考家乡与自我成长之间的关系;
3 .
研读学习资源,深化对
家乡的认识,辩证思考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提升
当代文化参与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