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作文首页 > 高中作文 >

关于中秋的故事2020届高考散文阅读二轮复习:历史名人专练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bjmy2z.cn/zuowen
2021-01-07 09:33
tags:寂寞文章

三八节的由来-祖国母亲

2021年1月7日发(作者:鲍彝)


2020届高考散文阅读二轮复习:历史名人专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5分)
大禹的寂寞
何向阳
时 隔四千年之后,已经难见当年辕关的地貌了,只剩了讲说,在往事与神话
间游走,还有“古辕关”这几个 清人的字,刻在关隘立壁上,写着历史。夏禹,
一半被压了纸型,叠藏在文典史籍里头,一半,化作了口 口相传的故事,散落在
如空气无形却有时又凝聚成某种气候的民间里。
然而,真的跑了几十里 地,到“萃两间之秀,居四方之中”的嵩高之地登封
城北约两公里万岁峰下,面对高10米、周长43米 的巨大“启母石”时,才知道
那个英雄是彻底的寂寞的。
早年读《史记·夏本纪》,印象中叫 禹的英雄与洪水斗了一辈子,太史公用
了几大段写他从这里到那里,好像走遍了天下河流,连一些不知名 的地图上都找
不到的小河都布满他的足迹,哪里有水难,哪里就能眼见他的身影,忙碌得不知
道 还有别的生活。重翻《史记》,“敏给克勤”“劳身焦思”的句子扑进来,对应
“开九州,通九道,陂九 泽,度九山”的功劳,“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
撬,山行乘辇”的做法更惹人眼目,“东渐于海, 西被于流沙,朔、南暨”,终于
告功于天下,天下也终于因这个人的忙碌操劳而“太平治”。然而行为、 功绩之
外,仍有一句不能舍下,是“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较之,我倒更喜欢
口传历史 中那句——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去了“敢”字,可能更见禹的风格。
不是不敢,而是不能,司马迁的文 人叙事中说的是责任,民间叙事中说的是精神。
二者叠加,仍不能抹去个寂寞么?
禹治水前, 还有一个人因治水建功,也因治水被杀,当那个叫鲧的人用堵的
方法没有最终止住而失败时,死的命运其 实已等着他了,“九年治水而不息”,功
用不成是小事,关键是民生之系。《史记》中那一句让人看了心 悸——“天下皆
以舜之诛为是”,可见当时的责任制之严明。“舜举鲧子禹,而使续鲧之业”,这
里面有种难以人情释解的苦痛,前赴后继才不那么浪漫,舜此举之用意今人不好
揣摩,然而也让人觉出 搭了性命的压力,不知尚年轻气盛的禹怎么想?反正,他
是上路了。面对因洪水生灵涂炭的百姓,他是非 要把自己的身家性命置之度外了。


在失去了父亲之后,谁又是第二个要他付出的亲人呢 ?五层楼高的启母石就是另
一场不幸的实证。“禹治洪水,通面辕山,化为熊。谓涂山氏曰:‘欲饷,闻 鼓声
乃来。禹跳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禹方作熊,惭而去。至嵩高山下,化为石。
方生启, 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生。”《淮南子》里这篇故事一波三折,
熊身的禹,和无意中见了熊身 禹的为妻的涂山氏的“惭而去”——写得太生动,
也太涩苦,还有启之生,都神迹般,扑朔迷离;然而立 于启母石前的下午,阳光
是这么好,壁峭的石头破裂开来,一分为二,围着它走,有种本真的崇慕,因为
它本身没有任何雕饰或者后天的人文附丽,就是一块巨石,风雨阳光都经过了,
还是一块巨石。 对于那不知神迹的过路人,它会因没有文字与解说而沉默为一块
真正的顽石。大禹寂寞着,他的寂寞还不 是后天的懵懂,而在当时,最亲密如妻
子的人仍然会“惭而去”,离开他,不解是深的,比水更深一些。 大禹,枉有回
天之力,能够劈山让泄流改道,却不能够让一个心爱的女人回心转意,一任那自
心 流漫的大潮淹没自己。
何况诸侯们叫叫嚷嚷,争相出着主意,到了要走向水泽大野时,便多缩进家门不愿出去。对于这帮人,大禹怎么不会冲他们把那双总是在走、长满老茧的大
脚伸开呢。这个英雄 ,领着一批人实干,却还要永担背后的热嘲冷眼、唾沫星子,
那也是一种水,堵或者导似已不是对付的方 法,它汇聚着另一场洪水要淹没这个
治水的人。还有民众,他们的纪念随时随处,然而民众的纪念也会时 过境迁,也
因随时随处而心境迁移,也会遗忘。他们忘了一个人的最好办法是将人打入历史,
在 史录的隧道里或可赢取一个空间,几行文字,然而内心呢,当洪水不再,阳光
灿烂,歌舞升平,与幸福伴 行之际,谁会想起、忆念、沉吟,或者祭奠。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 开头从难见当年辕关的地貌写起,点出大禹是彻底的寂寞的,转入对大
禹治水的叙写,在现实与历史的交 互中再现英雄的业绩。
B.文章以丰富的史料、细腻的笔触表达了对大禹公而忘私精神的赞扬,更对大
禹的寂寞进行了深层次的挖掘和分析。
C.鲧因治水失败而被杀,大禹因治水成功而被人纪念 ,文章以对比的方式深刻
揭示了主题:个人功绩事小,民生之系事关重大。


D .以民众对大禹的纪念也会时过境迁乃至遗忘结尾,含蓄而深沉,既照应了标
题,又表明作者的叹惋,引 发读者进行深入思考。
答案:C
解析:[C项,“文章以对比的方式深刻揭示了主题:个 人功绩事小,民生之系事
关重大”说法错误,文章第四段指出“禹治水前,还有一个人因治水建功,也< br>因治水被杀,当那个叫鲧的人用堵的方法没有最终止住而失败时,死的命运其
实已等着他了,‘九 年治水而不息’,功用不成是小事,关键是民生之系”,“个
人功绩事小,民生之系事关重大”是鲧被杀 体现出来的,不是文章要揭示的主
题。]
2.文章中史料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
析。(6分)



答案:①灵活地使用史料,使内容更加真实、丰富;②可以拉开时间距 离,充
分表达作者对大禹的崇敬和叹惋之情;③现实的荒凉和史料的记载相互印证,
都显示了大 禹恒久的寂寞,引发读者思考。(每点2分)
解析:本题要求结合作品简要分析文章中史料与现实交织 穿插这种叙述方
式有哪些好处。审题时要理解题干中关键词“史料与现实交织穿插”,作为一种
叙述方式,其意在表示本文在写作过程中,把叙写大禹事迹的内容与叙写“我”
的所见所感的内容融合在 一起,不是单纯地讲述大禹的故事,也包含有关叙述
人的所思所感内容,所以考生在思考这一叙述方式的 好处时,应基于文章对“史
料”“现实”两者维度的叙述内容的分析,从文章内容、情感、主题及效果几 个
方面分析考虑其作用。比如本文大量叙述史料,首先考虑丰富文章内容,使文
章内容更真实。 然后文章采用史料叙述和现实交织进行叙述,文章先叙述史料
中的启母石内容,然后写自己所看到的启母 石,也就是叙述现实中的启母石的
荒凉,这是运用现实的荒凉和史料的记载相互印证,显示了大禹亲人对 大禹的
不解,表达了大禹的寂寞是恒久的寂寞。还有文章运用史料和现实交织进行叙
述,现实和 史料具有较大的时间距离,让读者更全面认识大禹,更好地理解大


禹的寂寞,能充分地表 达作者对大禹公而忘私,治水不被世人以及家人所理解,
而忍受巨大寂寞的崇敬和叹惋之情。
3.为什么作者说“大禹是彻底地寂寞”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大禹生活的时代,大禹是寂寞的:生活单一,亲人不理解,诸侯的热嘲冷眼。②大禹以后的时代,大禹也是寂寞的:古迹的荒凉,民众的遗忘。(每
点3分)
解析:本题要求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为什么作者说“大禹是彻底地寂寞”的。
通读文章,可以从文章中筛选 出“印象中叫禹的英雄与洪水斗了一辈子……哪里
有水难,哪里就能眼见他的身影,忙碌得不知道还有别 的生活”“禹治洪水,通
面辕山,化为熊……和无意中见了熊身禹的为妻的涂山氏的‘惭而去’”“大禹 寂
寞着,他的寂寞还不是后天的懵懂,而在当时,最亲密如妻子的人仍然会‘惭而
去’,离开他 ,不解是深的,比水更深一些”“大禹,枉有回天之力,能够劈山让
泄流改道,却不能够让一个心爱的女 人回心转意,一任那自心流漫的大潮淹没自
己”“何况诸侯们叫叫嚷嚷,争相出着主意,到了要走向水泽 大野时,便多缩进
家门不愿出去……他们忘了一个人的最好办法是将人打入历史,在史录的隧道里
或可赢取一个空间,几行文字,然而内心呢,当洪水不再,阳光灿烂,歌舞升平,
与幸福伴行之际,谁 会想起、忆念、沉吟,或者祭奠”等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分
析为什么作者说“大禹是彻底地寂寞”的。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4—6题。(15分 )
端午的阳光
熊红久
公元前278年的五月初五,被流放至汨罗江畔的屈原,得知秦国军队已攻破
楚国郢都,顿时感到支撑生命的最后一点亮光熄灭了。
当他把“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 诗句吟诵给江边渔父的时候,


就已经决定,要将自己的清澈与江水的澄明合二为一了。我 知道,这是屈子为保
留个体纯净最无奈的选择,也是迄今为止,文化祭坛上最高尚的选择。
最 终,三闾大夫坐在了汨罗江边,坐在了五月初五的阳光里,把最后的生路
溺死水中。怀中石的沉重,恰如 其心,所以屈原是抱着自己冰凉的心,走进激流
之中的。而那些“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 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
其犹未悔”的诗句,留在了岸上,留给了端午。一条江因为成了一个诗人心灵最< br>后的归属地,而永远被世人铭记。一个普通的节日,因为收留了伟大诗人的高尚
魂魄,而内涵充盈 。
端午,把缅怀和敬仰裹成了节日的粽心。
节日的寿命当然要比人的寿命长久许多,所以, 三闾大夫把自己的傲骨托付
给了这个日子。在结束自己肉体生命的同时,也放射出了精神的光芒。被江水 灌
洗的灵魂,犹如江面的粼粼波光,刺痛了后人的视线和思想。我知道,这种深入
骨髓的隐痛, 来自时间深处的行吟,一个背负着深重苦难,行走了两千多年的节
日,其实是在为自己的存在寻找一个答 案。所以,端午节带给我们的,应该是溯
流而上的文化追源,恰如诗人余光中所说:“蓝墨水的上游,是 汨罗江。”
以我们现在的视角来看,一个诗人的陨落,唤醒了一种文化的崛起,就像屈
大夫生 未能拯救楚国,却用死成就了《离骚》一样。忽然觉得,端午节其实更像
是包裹粽子的苇叶了,它把所有 的内容和精髓,密密细细地包藏起来,让我们极
具耐心地一层层打开,最后领略到事物的真相。熟透之时 ,苇叶汲取了糯米的黏
质,糯米渗透着苇叶的清香,似如端午与屈子之间的浸染,节与人的统一。 我对端午节的最初认知,完全来自于粽子,那时候的小学课本,还没有涉及
“楚辞”或者《离骚》的 片言碎语,文化不高的母亲也无法给我们讲述端午节的
由来,好在粽子并不因为我们的无知而改变所蕴含 的味道。所以,我总会把端午
节和甜香黏软的糯米联系起来。这使得整个贫乏的生活,还能透射出星星点 点的
光亮,就像枯枝间的芭蕾,渗漏出些许隐秘的春意。
现在看来,那些夹杂在一年日历中为 数不多的能激发我们饮食向往的节日,
早已成为精神上抵挡艰难生活的盾牌。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该 为拥有这些值
得回味的生活而向三闾大夫叩谢。对童年而言,这是一个多么充满人情关怀的节
日 啊!那种甜腻的感觉,一直泛舟舌津。


后来知道了屈原和楚怀王,知道了《国殇》和汨 罗江,知道了每年这一天,
人们蜂拥江岸,插艾蒿、挂菖蒲、吃粽子、竞龙舟,把一种悲情的怀念渲染成 了
欢悦的行为,热热闹闹,轰轰烈烈。
历史会在很多场合拐出一道弯来,就像屈原投江时所选 择的河泊潭一样——
它是汨罗江注入洞庭湖口前的弯曲处。这种弯道,对河流而言,只是改变了水的流向;对三闾大夫而言,却是以生命为笔,填充了历史的章节,引领了情感的走
向。许多典故都停泊 在河流的弯道,这些远航至此的细节,因为承载了有温度的
夙愿,使得坚硬的历史柔软了许多。所以,更 多的时候,是生命的结局让历史的
叙述更具悲情。明白了这一点,再品尝粽子时,心情会沉重许多。 < br>事情往往是这样,在分享一种传统时,我们更多的时候只在关注它所带来的
结果,而其中蕴含的真 谛,却很少探究了。因为时空的距离,让来源变得愈加缥
缈和混沌。好在历史给了我们最好的解决方式, 它让时间淡化了一个国家的破碎
的同时,却强化了一种品质的高贵。它让我们穿越两千三百年的距离,聆 听到了
一条河流古老的潮汐。这时候的端午,或许更像是一缕阳光,从汨罗江的源头流
淌过来, 映照着江边每一位过客的内心。
我知道,有些品格是无法超越的,它更像一面古镜,端放在我们必经的 路口,
让人们从历史影像中,找到现实的映像。
(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通过写汨 罗江因屈原而被人铭记,来证明名家名作对于名胜的重要
意义,正如欧阳修之于醉翁亭、范仲淹之于岳阳 楼,表现了山河与文化血肉相连
的主题。
B.文中诗一般的语言,意蕴深厚,充满张力,所引 用的余光中“蓝墨水的
上游,是汨罗江”一句,用了借代的手法写出了屈原在中国文化中开创性的作用。
C.文章末段赞颂屈原伟大的品格无人能企及,写它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
我们的不足,促使我 们反思并不断提升自己,强化了屈原精神在现实中的意义。
D.文章以“端午”为线索组织材料,回顾 了对端午节的认知过程,对自己
最初只喜欢端午节粽子的浅薄感到惭愧,对世人将悲情渲染成欢悦感到不 满。
【答案】B


【解析】A项,作者写汨罗江因屈原而被人铭记的目的 并不是谈名家名作与
名胜之地的关系。C项,“屈原伟大的品格无人能企及”错,原文最后一段中的表述是“有些品格是无法超越的”。另外,“不断提升自己”没有依据。D项,错
在“惭愧”和“不 满”,文中并无此意。
5.文章前三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6分)




【解析】本题第一问要求分析概括前三段的内容:首段点明 时间及屈原得知
楚国灭亡倍感失意;第二段写屈原决意沉江;第三段写屈原怀石自沉汨罗江,汨
罗江永远被后人铭记,端午节由此而来。第二问考查前三段的作用,可从内容和
结构上分析。内容上,通 过屈原沉江的事件表现屈原以身殉国的爱国精神和“举
世皆浊我独清”的高尚品质;结构上,承上启下, 以屈原在五月初五的阳光下沉
江照应题目“端午的阳光”,引出下文关于端午节的感想。
【答 案】①写了屈原在五月五日自沉汨罗江的事件,点明了屈原与端午节的
关系(端午节纪念屈原的由来)。 ②内容上,表现了屈原纯洁高尚的品质,赞颂了
屈原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③结构上,它照应了题目,引 发了下文关于端午节的
感想。
6.从全文看,“端午的阳光”有几重含义?请简要分析。(6分)




【解析】全文“阳光”直接出现有两次:第一次是第三段开头,“坐在了五
月初五的 阳光里”,这时的五月初五还不是端午节,“阳光”是屈原沉江的见证;
第二次是倒数第二段的结尾,“ 这时候的端午,或许更像是一缕阳光”,在这里,
“端午的阳光”象征着端午节这一节日的文化内涵。间 接出现的“阳光”有一次,
第五段写屈原“在结束自己肉体生命的同时,也放射出了精神的光芒”。据此 ,


“端午的阳光”不仅是屈原沉江的见证,还是屈原精神的化身,寓意屈原所具有
的爱国精神和高贵品格。
【答案】①它是公元前278年的五月端午的阳光,是照着屈原投江的阳光 ,
是历史的见证。②它是屈原的精神之光、品德之光。③它是端午节的文化之光。
屈原的爱国、 正直,屈原的纯洁、高贵,就像阳光一样映照进后人的内心。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7—9题。(15分)
凝固的《史记》
徐剑 大先生病入膏肓,时日无多了。那天,他精神出奇的好,突然撑起羸弱之躯,
从病榻上坐起身来,对 许广平道:“研墨,我要写信。”
许广平且喜且忧,说:“先生,还是我来代笔吧。”
“此信岂可代笔,”大先生摇了摇头,“这是写给静农兄的。”
何等要事,竟烦大先生病中亲 笔?许广平连忙扶先生下床,至书案前,连忙
研墨,铺好信笺,惟见大先生落座后挥毫,留下数行力透纸 背的鲁体:“南阳画
像,倘能得一全份,极望……”
许广平看后,心中泛起一阵酸楚。此距大先生去世,仅两个月。
鲁迅何以对南阳汉画情有独钟 ?我暗自忖度,大先生执拗于斯,决不仅仅是
为中国版画谋寻出路,而是重返民族精神源头,寻找一种化 繁为简、大拙至美的
哲学之境,一股奇崛粗犷、野性灵动的上古气象,一扫文坛萎顿、低迷之风。
大风起兮,汉魂何在?我们迷失于何处?
其实,对于汉画的概念与形式,我并不陌生,且被浸 淫多年。我创作室有一
画师,弃传统勾线之法,挥笔泼墨于宣纸之上,如云,如雾,如潮,如泉,漫漶< br>而不失控,墨浓却有层次,似汉非汉,似唐非唐。我常入其画室,观后,总觉得
缺点什么。但并不 妨碍彼在书画市场上大行其道,其亦以中国新汉画开山之人自
许,大师性格显露,脾气见长。
也是这样八十年代的仲夏,吴冠中背着画箧,心事重重,走下洛阳龙门卢舍
那大佛殿,竟无一点留恋。蓦 然回首,身后大佛仍是那张并不生动的脸,佛眸半
睁,千年一笑,却笑不出一丝一靥的灿烂与大唐气象。 吴冠中很失望。身临伊水,


遥望秦地,彼不禁想起儿时背过的《秦风》:“蒹葭苍苍,白 露为霜。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年近六旬的吴冠中正在寻求艺术之旅的盛年变法,可是他寻找了半个多世纪,艺术女神在何处?
“先生不妨去南阳看看。”龙门石窟博物馆馆长温玉成见吴冠中神情沮丧,
建言道。
“卧龙岗?去看诸葛孔明隆中对?”生性孤高的吴冠中多少有点不屑。
“南阳有一个中国最早 的汉画馆,建于三十年代。堪称汉王朝艺术集大成者,
二千多尊石像,非常值得一看。”
“哦,”吴冠中沉吟着,“在北京有所风闻,有的拓片亦见过,那就走一趟吧。”
吴冠中背上画箧,登上了洛阳开往南阳的长途班车。
二十世纪最后一位大师走进南阳盆地,走进汉画馆,亦步入自己的涅槃之旅。
“这才是我想要 的东西。”吴冠中流连忘返,击节感叹。南阳汉画馆果然平
地吹来一股凌厉的汉风,其艺术魂魄太博大了 :既有力拔山河气盖世兮的力量之
美、野性之美,更有一种删繁就简、大巧若拙的线条之美,寥寥几笔, 便勾勒出
人物世相百态,飞鸟禽兽,栩栩如生。
吴冠中支起画架,就着汉画馆里并不透亮的灯光,如痴如醉地临摹起来。
乙未年仲夏,前度徐 郎今又来。不得不承认,面对汉画像石垒成的大门时,二十
年间,从同事积累得来的汉画知识储备,都在 那一刻,被彻底颠覆了。大风起兮,
一股艺术汉风扑面而来:左门柱上之青龙,右门柱上的白虎,上阙衔 着辅首门环
的朱雀,仿佛于瞬间御风而起,直上云间,仰天长啸,或藏雷纳电,或云谲波诡,
或 惊天动地。
我可以想见鲁迅第一次翻阅南阳汉画拓片时的惊讶神情,我也毫不怀疑吴冠
中第一 次面对石像涌动于心的巨澜。汉代南阳的帝王将相、汉儒先贤、达官显贵、
缵缨之族,用永不风化腐烂的 青石,留住了生前骄奢淫逸、繁华一梦、长生不老、
羽化成仙的不朽与记忆。
而制作者却是一 群默默无闻的民间大工匠,一钎一锤一钻一刻,与太史公一
点一划一字一句,异曲同工,风流趋同,而且 更有世俗味,烟火气。石像上的故
事、人物,仿佛就是凝固的《史记》,不著一字,却尽占风骚。 西门豹除巫治邺、二桃杀三士、梁女传、鸿门宴等耳熟能详的典故和人物,


端详之际 ,依旧有温度,呼之欲出。然而,南阳汉画馆最打动我的,还是那些有
人间烟火气的石雕像,捕鱼、狩猎 、田猎、弋射,舞百乐戏、斗鸡、讲学、丧葬
出行,以及跳丸吐火、长袖舞、倒立、乐舞、踏鼓舞等,简 直就是一部大汉王朝
的民俗百科全书,在领略汉代简约粗犷艺术之美时,其服式民俗风情皆巨献于前。
许多年后,吴冠中仍念念不忘南阳之行:“汉画馆的欢乐让我忘记了龙门的怅惘。”
他对这股汉 风对自己艺术之旅的冼尘、洗心,感慨万千。吴冠中伫立于东西方艺
术的巅峰上,最终蜕变化蝶,南阳汉 画馆的轨迹清晰可观。我的同事,自恋为新
汉画大家,却反其道行之,终不得开悟。而大先生一生吸吮的 是南阳汉画的奇崛
与力量,临终之时,摆放在他枕边的竟是那位勇士斗牛伏虎的拓片,他就是这样
一位敢于直面惨淡人生和敢于正视淋漓鲜血的猛士。
大风起兮云飞扬。我仿佛看到大先生踽踽独行在 莽原上,俯瞰乾坤,睥睨凡
尘,大声喊道:“谁配做我的敌人?!”
(选自《2016年中国精短美文精选》,有删改)
7. 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篇运用语言、动作等描写手 法,生动传神地再现了鲁迅逝世前对南阳
汉画殷切关注的情景,极富感染力。
B. 第九段引 用《诗经·秦风》中的句子,非常契合吴冠中当时谋求艺术创新而
不得的苦闷失意、彷徨无助的心情。
C. 吴冠中成为二十世纪最后一位大师,完全得益于南阳汉画的艺术启迪和他自
身的悟性与努 力,与西方艺术并无关系。
D. 文章多用四字词语和文言词汇,长句短句交错,整句散句结合,既古 朴典雅
又灵动别致,具有独特的语言魅力。
【答案】7. C
【解析】试题分 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散文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本题考查
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 品的艺术魅力。这属于综合题,此
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分析与概括能力。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 点,要
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
文本内容对 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C项,“完全得益于”“与西方艺
术并无关系”表述过于绝对,于文 无据。故本题选C项。


8. 文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请选择三处简要赏析。(6分)



答案:①龙门石窟与南阳汉画(或“吴冠中对龙门石窟和南阳汉画馆的 不同态
度”)对比,表现了龙门大佛的毫无生气与南阳汉画的凌厉博大。②“我的同事”
自高自 大、终不开悟与吴冠中勇于创新、蜕变化蝶对比,表达了我对“我的同
事”的鄙夷不屑和对吴冠中由衷敬 佩。③吴冠中对南阳汉画馆前后态度的对比,
表现了吴冠中的孤高、率真以及实事求是、眼光独到。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散文艺术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的能力。这道题考
的是对比手法的 运用。阅读文章,找到有对比的有效的答题区间,例如:文中“我
创作室有一画师,弃传统勾线之法,挥 笔泼墨于宣纸之上,如云,如雾,如潮,
如泉,漫漶而不失控,墨浓却有层次,似汉非汉,似唐非唐。我 常入其画室,观
后,总觉得缺点什么。但并不妨碍彼在书画市场上大行其道,其亦以中国新汉画
开山之人自许,大师性格显露,脾气见长。”“我的同事,自恋为新汉画大家,却
反其道行之,终不得开 悟。”“吴冠中伫立于东西方艺术的巅峰上,最终蜕变化蝶,
南阳汉画馆的轨迹清晰可观。”这里用“我 ”对“我的同事”和对吴冠中不同态
度的对比,“我的同事”自高自大、终不开悟与吴冠中勇于创新、蜕 变化蝶对比,
流露了作者对前者的鄙夷不屑和对后者由衷的敬佩。吴冠中对龙门石窟和南阳汉
画 馆的不同态度对比,表现了龙门大佛的毫无生气与南阳汉画的凌厉博大。表现
在龙门石窟,“身后大佛仍 是那张并不生动的脸,佛眸半睁,千年一笑,却笑不
出一丝一靥的灿烂与大唐气象。”而南阳汉画,“汉 代南阳的帝王将相、汉儒先贤、
达官显贵、缵缨之族,用永不风化腐烂的青石,留住了生前骄奢淫逸、繁 华一梦、
长生不老、羽化成仙的不朽与记忆。”“而制作者却是一群默默无闻的民间大工匠,
一 钎一锤一钻一刻,与太史公一点一划一字一句,异曲同工,风流趋同,而且更
有世俗味,烟火气。石像上 的故事、人物,仿佛就是凝固的《史记》,不著一字,
却尽占风骚。”还有,吴冠中对南阳汉画馆前后态 度的对比,表现了吴冠中的孤
高、率真以及实事求是、眼光独到。表现在“‘卧龙岗?去看诸葛孔明隆中 对?’
生性孤高的吴冠中多少有点不屑。”“我也毫不怀疑吴冠中第一次面对石像涌动于


心的巨澜。” 首先要在文中找到对比的内容,然后结合文意指出运用该对比手法
的好处,最后分点回答即可。
9. 本文以“凝固的《史记》”为题意蕴丰富,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探究。(6分)




答案:①南阳汉画用永不风化的青石,留住了不朽与记忆,内容丰富, 人物生
动,展现了汉画的力量之美、野性之美,如《史记》般不朽。②鲁迅对重返民
族精神源头 的不懈追求,对汉画那种奇崛粗犷、野性灵动的上古气象的凌厉之
风的追求,以及其不屈的斗士(如猛士 般的)精神,如《史记》般不朽。③吴
冠中在南阳汉画的艺术滋养下成长为一代大师,其人其画必将载入 史册,流传
后世。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探究散文标题丰富意蕴的能力。题目是文章的 眼睛,
分析文章的标题注意从和文章的内容、结构、主旨的关系的角度进行分析。情节
主要分析 文章的情节以什么为主,结构看文章的标题是否能串联文章的内容或是
否是文章的线索,人物(或物象) 看标题是否能暗示人物的命运或物象的特征,
主旨上看是否能够暗示或点明主旨,有时还从制造悬念和吸 引读者的角度进行分
析,有时还要分析标题中艺术手法,如双关、反语等。含义的分析注意从表层和深层的角度进行分析,表层含义注意结合小说的情节作答,深层含义注意结合文
章的主旨作答。阅读 全文,精读下面的句子,探究标题的意蕴。“南阳汉画馆果
然平地吹来一股凌厉的汉风,其艺术魂魄太博 大了:既有力拔山河气盖世兮的力
量之美、野性之美,更有一种删繁就简、大巧若拙的线条之美,寥寥几 笔,便勾
勒出人物世相百态,飞鸟禽兽,栩栩如生。”“汉代南阳的帝王将相、汉儒先贤、
达官 显贵、缵缨之族,用永不风化腐烂的青石,留住了生前骄奢淫逸、繁华一梦、
长生不老、羽化成仙的不朽 与记忆。”“而制作者却是一群默默无闻的民间大工匠,
一钎一锤一钻一刻,与太史公一点一划一字一句 ,异曲同工,风流趋同,而且更
有世俗味,烟火气。石像上的故事、人物,仿佛就是凝固的《史记》,不 著一字,
却尽占风骚。”由此可知,标题“凝固的《史记》”本意是指南阳汉画用永不风化


的青石,留住了不朽与记忆,内容丰富,人物生动,展现了汉画的力量之美、野
性之美,如《 史记》般不朽。“迅何以对南阳汉画情有独钟?我暗自忖度,大先
生执拗于斯,决不仅仅是为中国版画谋 寻出路,而是重返民族精神源头,寻找一
种化繁为简、大拙至美的哲学之境,一股奇崛粗犷、野性灵动的 上古气象,一扫
文坛萎顿、低迷之风。”“大先生一生吸吮的是南阳汉画的奇崛与力量,临终之时,摆放在他枕边的竟是那位勇士斗牛伏虎的拓片,他就是这样一位敢于直面惨淡人
生和敢于正视淋漓鲜 血的猛士。”由此可探究标题的深层意蕴是:鲁迅对重返民
族精神源头的不懈追求,对汉画那种奇崛粗犷 、野性灵动的上古气象的凌厉之风
的追求,以及其不屈的斗士(如猛士般的)精神,如《史记》般不朽。 “他对这
股汉风对自己艺术之旅的冼尘、洗心,感慨万千。吴冠中伫立于东西方艺术的巅
峰上, 最终蜕变化蝶,南阳汉画馆的轨迹清晰可观。”吴冠中在南阳汉画的艺术
滋养下成长为一代大师,其人其 画必将载入史册,流传后世。这也是标题的意蕴
之一。本题分三点从汉化的本身特点,汉化对吴冠中的影 响和鲁迅对幻化的追求
方面回答即可。

薛露-较劲


学雷锋黑板报图片-杨培安我相信


恰同学少年读后感-激励小故事


中小学生作文网-巴金的名言


秋天的图画图片-追梦人日记


歌唱祖国诗歌-新学期班主任寄语


我们的心近了-数一数课件


寒假见闻500字-什么好



本文更新与2021-01-07 09:33,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jmy2z.cn/zuowen/151356.html

2020届高考散文阅读二轮复习:历史名人专练的相关文章

  • 爱心与尊严的高中作文题库

    1.关于爱心和尊严的作文八百字 我们不必怀疑富翁的捐助,毕竟普施爱心,善莫大焉,它是一 种美;我们也不必指责苛求受捐者的冷漠的拒绝,因为人总是有尊 严的,这也是一种美。

    小学作文
  • 爱心与尊严高中作文题库

    1.关于爱心和尊严的作文八百字 我们不必怀疑富翁的捐助,毕竟普施爱心,善莫大焉,它是一 种美;我们也不必指责苛求受捐者的冷漠的拒绝,因为人总是有尊 严的,这也是一种美。

    小学作文
  • 爱心与尊重的作文题库

    1.作文关爱与尊重议论文 如果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话,那么离开了尊重同样也谈不上教育。 因为每一位孩子都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尤其是教师的尊重。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不时会有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100字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心的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
  • 爱心责任作文题库

    1.有关爱心,坚持,责任的作文题库各三个 一则150字左右 (要事例)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我常听外婆说起。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说胜利了抄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我真正体会到它

    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