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作文首页 > 高中作文 >

关于友情的文章名人的勤奋读书故事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bjmy2z.cn/zuowen
2021-01-07 22:38
tags:名人勤奋故事

童年的读后感300字-中国好歌曲画

2021年1月7日发(作者:廖霭庭)


名人的勤奋读书故事
智慧只是天才的配料,勤奋才是天才的本身。小编为大
家整理的名人的勤奋读书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吕蒙是三国时吴国的大将,他曾多次立下大功,却不爱
读书。于是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 是大将军了,肩上担子
很重,一定要多读读书,长点见识。”吕蒙便开始读书。慢
慢地,他发现 书中有很多以前他根本不知道的东西。一次,
他读到孙膑用“减灶计”诱使庞涓轻敌,最后打败庞涓的故
事,感到眼界大开。于是,吕蒙逐渐爱上了读书。在军务繁
忙之余,他便一头钻进书堆里,如饥 似渴地阅读古代的兵法
和史书。几年下来,吕蒙的军事才能大有长进。孙权大为高
兴,就让吕蒙 担任了大都督,统领全国兵马。
【感悟】不论什么时候,学习都是不可缺少的。古人说:
“生下来就知道的人,是上等人;学习之后知道的人,是次
一等的人;经历困苦才学习的人,又次一等; 经历了困苦还
不知道学习的人,就是最下等的人。”当前,青少年正在经
历困苦,在这种环境下 ,如果还不抓紧时间学习,可能就真
的会成为最下等的人了。所以,青少年要通过不断地学习来
丰富自己的知识,增长自己的才干,为今后的就业谋生做好
充分的准备。
车胤是晋代的名 臣,以博学闻名。他从小勤奋好学,但
家里特别穷困,有时甚至连点灯的油都买不起。这样一到晚


上,车胤就不能读书,为此,他非常苦恼。
一个夏夜,车胤无聊地坐在屋外纳凉 。这时,在草丛里
飞来飞去的萤火虫引起了他的注意,那些小虫子身上一闪一
闪的亮光多像灯光 呀!他赶紧找来一个用白纱制成的小口
袋,一口气捉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口袋里。这么多虫子发出
的光聚在一起,不就是一盏小小的灯吗?车胤拿着这盏
“灯”,高兴地进屋读书去了。就这样,车胤经 历长年累月
的苦读,终于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
【感悟】晋朝一代名臣车胤,小时候家里 的条件并不好,
甚至连点灯的油都买不起,但他为了读书学习,并不气馁,
用装了几十只萤火虫 的“灯”勤奋读书,最后终于成为一个
有学问的人。古人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中尚且好学不厌,现在
党和政府为我们提供一个如此良好的学习环境,对于青少年
来说,就更应该努力学习,奋发向上,不要 浪费了求知求学
的好时光。
晋朝人孙康自幼聪敏好学,但是家中很贫穷,根本没有
上学读书的机会。于是,他开始利用夜晚时间读书,可是夜
间读书时,必须点油灯,往往读一个晚上的 书,就要用去一
灯油,以孙康当时的家庭条件根本负担不起,一到天黑,便
没有办法读书。特别 是到了冬天,长夜漫漫,他有时辗转很
久,难以入睡。实在没有办法,只好白天多看书,晚上便躺
在床上默诵。


有一年冬天,天气格外寒冷,三天两头下一场大雪。冬
夜 ,孙康盖着薄被正蜷缩在床上,面对着北风呼啸的窗口又
在背书。背着背着,突然发现窗口越来越亮,他 甚至怀疑是
到了快要出太阳的时候了,等他披着衣出门一看,原来是下
了大雪,是白雪把窗口映 亮了。孙康心想:既然白雪能映亮
窗口,那么一定也可以用积雪照着读书吧。想到这里,他便
捧 起书跑到门外,一个人蹲在雪地里,借着积雪映出的微弱
亮光来读。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搓搓手 脚。
从此孙康不再为没有灯油而发愁。整个冬天,他夜以继
日地读书,不怕寒冷,也不感 到疲倦,常常一直读到鸡叫。
即使是北风呼号,滴水成冰,他也从来没中断过。功夫不负
有心人 ,孙康最终摆脱贫困家境,成为一位很有名望的学者。
【感悟】孙康映雪读书的故事告诉我们,做 什么事都只
有通过刻苦努力,才能成功。特别是遇到困难时,不应该放
弃,要动脑筋想办法,战 胜困难。对于我们青少年来说就要
利用一切时间去学习,不要放弃,不要畏惧,要在困境中磨
砺 自己。
唐汝洵是明朝人,他小时候是个既聪明又可爱的孩子。
谁知,他5岁那年,不幸得 了天花,这场病使唐汝洵的世界
从此失去了光明。
他再也看不到外面的美丽风景,再也看不到洋溢在伙伴
们脸上的笑容 ,也看不到自己的亲人了。他痛苦极了。但


是,随着年龄的增长, 他逐渐适应了没有光明的日子,并且
开始积极地面对生活。
哥哥们上课的时候,唐汝洵便 在一旁仔细地听,用心地
记。虽然他很坚强,但在学习过程中也遇到了困难,因为他
看不见,所 以常常要付出比别人多很多的努力。有时候,课
文很长,他凭耳朵听根本就记不住先生讲的内容,只好学 古
人用结绳记事。他还喜欢上了诗歌,因为诗歌中所描绘的意
境,他不用眼睛也能体味到。经过 不懈努力,唐汝洵终于成
为了明朝著名的学者和诗人。
【感悟】唐汝洵没有埋怨命运的不 公,更没有生活在别
人同情的怀抱里,而是用不屈的精神和坚强的斗志去激励和
感召他人,使自 己弱小残缺的身躯显得高大、伟岸。一个健
康的人要获得如此成就,尚且要付出很大的努力,而一个历< br>经坎坷的残疾人都能如此面对生活,我们正常人不更应该热
爱生活吗?
邴源是三国 时期的魏国人。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去
世了,这使本来就贫困的家庭更加艰难。邴源是个求知欲很< br>强的孩子,可是家里连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更不用说拿钱
供他读书了!
邴家附近 有一所私塾,每天他都能听到从里面传来的读
书声。一天,他从私塾门口路过,想起读书的事情,鼻子一
酸,不禁大哭起来。私塾先生听到他的哭声,走过来问他怎


么了,邴源抽噎着说 :“我真羡慕那些能读书的孩子,我的
家里很穷,没有能力供我读书,因此我的心里很难过,就哭
了起来。”私塾先生听后,觉得象邴源这样渴望读书的孩子
很难得,就对他说:“孩子,你要是真想读 书,就到我这里
来吧,我不收你学费。”邴源一听,激动得不知道说什么才
好,连连向老先生表 示感谢。
邴源天资聪颖,再加上读书很用功,只用了半年时间,
就学会了其他孩子几年才 能学会的东西。他非常珍惜来之不
易的学习机会,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来汲取知识。长大
后 的邴源依然很爱读书,经常到各地去拜师求学,后来他的
学问日益增多,向他求学的人也多了起来。
【感悟】生活在贫困家庭的邴源,从小就对读书有关浓
厚的兴趣,他对知识的渴求感动了善 良的私塾先生。最终凭
着自己的刻苦努力,在学习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对于青少
年来说,大家 一定要珍惜当前良好的学习环境,更加勤奋、
更加努力地学习,争取以优异的成绩来回报亲人。
贾逵是东汉时的著名学者,从小就聪颖过人。他非常喜
欢读书,但由于家贫而上不起学。有 一天,姐姐正带着贾逵
玩耍,对面学堂传来了老先生给学生们讲课的声音。姐姐灵
机一动,带着 贾逵悄悄来到了学堂旁边,想让弟弟在学堂外
面偷听。学堂外边有道篱笆墙,贾逵个子小,姐姐就把他抱
起来,站在篱笆外听讲。回家后,小贾逵就用借来的笔墨把


学到的内容记在自己制作的木片上,反复温习。有什么不明
白的地方,他也记在木片上,主动请教别人 。就这样,贾逵
到十多岁的时候,就成了名闻乡里的小先生了。
【感悟】贾逵的家庭贫困 ,但他能用借来的笔墨把偷学
的内容记录下来,反复温习,不明白的地方主动请教别人。
经过努 力,最终学有所成。青少年在学习过程中,要珍惜时
间,要效仿贾逵的学习精神,克服一切实际困难,真 正做到
把刑期当学期,不懈地充实和完善自己,就会对今后的人生
大有裨益。
王 充是东汉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他从小就酷爱读书。
可是他家里非常穷,根本没钱买书,王充便把街市 上的书坊
当成自己的书房,每天在那里孜孜不倦地读书。不管炎夏,
还是寒冬,王充每天都早早 来到书坊,拿起自己要看的书就
读起来。一翻开书,他就似乎什么都忘记了,一会儿点头微
笑, 一会儿双眉紧蹙。他读完这家书坊里的书后,又跑到另
一家书坊去读。几年下来,他几乎读遍了街市上所 有书坊里
的书,积累了大量的知识。后来,王充花了三十多年的时间,
完成了巨著《论衡》。
【感悟】“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古今
中外,,凡成大事者,无一例外是付 出了艰辛劳动的。王充
阅读了大量的书籍,为他后来完成巨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王充的成才, 说明学习只能靠日积月累,持之以恒。


顾炎武是明末清初的大学者,他学识渊博, 在经学、史
学、音韵以及诗文诸学上,都有较深的造诣,是当之无愧的
一大名儒。顾炎武从小就 勤奋学习,对待学问非常认真。长
大后,每当外出旅行时,他都用马或骡子驮着沉甸甸的书,
真 正做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在游历中,顾炎武还非常重视第一手资料的搜集和整
理 。如果他走到某地,发现那里的地理、风俗等情况与自己
以往知道的不同,就会打开相关的书本进行核对 、校正。顾
炎武就这样手不释卷,刻苦攻读,终于积累了丰富的知识。
顾炎武凭着孜孜不倦的探 索精神,在众多学术领域成就非
凡,开启了一代朴实学风。
【感悟】青少年学习要像顾炎 武一样具有求真务实、刻
苦钻研的精神,这样,才能够在狱中掌握更多的知识与技能,
从而在未 来的社会中施展身手。
宋太宗赵光义是一位聪明而又干练的帝王。少年时代,
他曾任职于 宋太祖所指挥的宿卫军。由于经历频繁战事,了
解民间疾苦,继位后他澄清吏治,整顿朝纲,使得人民安 居
乐业,天下大平,被后人称为一代贤君。
值得一提的是,这位有“贤君”之称的赵光义 的登基却
成为历史上的一个谜案。按照封建社会的传统,宋太祖赵匡
胤应当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儿 子,但他却传给了弟弟赵光义,
实在出乎意料。


据 记载,宋太宗太平兴国元年十月二十日,赵匡胤召弟
弟赵光义进宫饮酒。当时赵匡胤身体很好,酒后有些 不舒服,
就躺下休息。
赵光义让所有人都离开,自己来照料哥哥。外人只远远
看 见赵匡胤和赵光义说了一些什么,接着烛影摇晃,似乎赵
光义离席退避,随后听到铁斧戳地的声音,听见 赵匡胤高声
说:“你好好去做。”
天快亮时,赵光义急忙叫人来,说赵匡胤已经逝世。
天亮后,赵光义就在灵柩前即位,改元太平兴国。这件
事由于没有第三人在场,因此一直以 来都有赵光义弑兄登基
的传说,但是无法证实。
尽管世人对赵光义取得政权的方式心存疑虑,却不得不
承认,历史上的赵光义确实是一个有作为的皇帝。
太平兴国二年,为了弘扬传统文化,宋太宗命宰相李昉
等十四人编纂了《太平广记》、《太 平御览》和《文苑英华》
三大类书,对中华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作出的重大贡献。
《太平御 览》原名《太平编览》,书编成后,献给宋太
宗审阅。宋太宗极为重视,认真阅读。他规定自己每天要看
三卷,如果因一时政务繁忙,没完成计划,那么第二天一定
要补上。当时,有的大臣认为皇帝日 理万机,还要这么刻苦
读书,未免过于辛苦,就劝皇帝放慢计划,每天少看些。宋
太宗却笑着说 :“只要打开书就会有收获,我不觉得辛苦啊!”


宋太宗用大约一年的时间,终于 看完了全书。因为是太
平兴国年间皇帝亲自阅读的书,所以这部书又叫《太平御
览》。
【感悟】读书可以使人聪明。无论是中国古代的“少年
不知勤学苦,老来方悔读书迟”,还 是西方先哲的“理想的
书籍是智慧的钥匙”,都反映了书籍作为知识载体的巨大作
用,表明了读 书的重要性。在今天这个知识爆炸、社会飞速
发展的时代,读书仍是我们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多读
书可以拓宽我们的知识面,提高我们的修养,增加我们的才
能和智慧。因此,开卷有益应当成为 每个人的格言。
路温舒是西汉时人。他幼年时家里非常贫穷,靠放羊为
生。他很有志向, 虽然买不起书,但经常从别人那里借书来
看。可借阅的书总是要归还的,路温舒常想:要是能有一册书带在身边,一边放羊一边读书,那该多好啊。有一天,路
温舒去放羊,偶然发现蒲草的叶子很宽。 他灵机一动,心想:
蒲草的叶子这么宽,要是把它们编成席子,这样不就可以在
上面写字、抄书 了吗?于是,路温舒趁着放羊的时候割草、
编席,然后再把借来的书抄在编好的席上。通过这种方法,< br>他积累了很多知识,最终成为西汉有名的法官。
【感悟】俗话说:“有志者事竟成。”一个 人只要从小
立志,并克服一切困难,努力朝着目标奋斗,相信总有一天
会成功的。西汉路温舒幼 年贫困,但他善于想办法,坚持不


懈地学习,最终成为了有名的法 官。青少年置身于现代化文
明管理的监狱中,拥有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多样化的学习机
会,要珍惜 一切学习时间,用知识充实自己,用技能武装自
己,为出监后就业谋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苏洵是宋朝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小时候
很贪玩,直到二十七岁才认识到读书很重要,从此 开始发愤
读书,抓紧一切时间学习。有一年端午节,苏洵从早晨起来
就扎在书房里读书。他的妻 子端了一盘粽子和一碟白糖送进
了书房。将近中午时,夫人收拾盘碟时,发现粽子已经吃完
了, 碟里的白糖却原封未动,而旁边砚台上竟有不少糯米粒。
原来,苏洵只顾专心读书,误把砚台当成了糖碟 。正是凭着
这种认真刻苦的精神,苏洵成为了文学大家。
【感悟】从古至今,年老发奋学 习的事例也比比皆是,
青少年年老就不能学习了吗?当今知识爆炸的年代,现代科
学文化迅猛发 展,使知识的更新期大大缩短,活到老学到老
是时代的要求,它要求人从幼年到垂暮都要不间断地学习,
不用说人到中年,就是老年仍然需要坚持学习,否则赶不上
时代的步伐。
梁灏是 五代时期的人,却是宋太宗时期的状元郎。他从
五代后晋天福三年起就不断地进京应试,历经后汉和后周 两
个短命朝代。虽然屡试不中,但他毫不在意,总是自我解嘲
地说:“考一次,我就离状元近了 一步。”直到宋太宗雍熙


二年,他才考中进士,被钦点为状元。他一共考了四十七年,< br>参加会试四十场,中状元时已经是满头白发的老翁了。在大
殿上,太宗问他的年岁,他自称:“皓 首穷经,少伏生八岁;
青云得路,多太公二年。”言明自己是八十二岁了。短短两
句话,包含了 多少考场上的艰苦和辛酸!
【感悟】梁灏八十二岁中状元是那个时代的悲哀,因为
他生逢 五代乱世,人生坎坷在所难免。但他的那种坚忍不拔
的精神却是极为可贵的。在求学路上,如果人人都像 梁灏那
样孜孜不倦,为达到目标不惜追求到须发皆白,那么,即便
最后不能功成名就,至少可以 满腹经纶垂名后世。这种坚毅
的求学精神值得每个人称颂和学习。大器晚成的故事告诉青
少年: 学习不在于年龄,人的一生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完
善的过程,只要正确对待,持之以恒,就能达到你的 目标,
实现自己的理想。
匡衡是西汉著名的经学家。他从小喜欢学习,刻苦勤奋,
可是家里却买不起灯油,无法在夜间学习。一天夜里,他正
躺在床上默诵白天读过的《诗经》时,发觉 邻居家灯火通明。
匡衡羡慕在灯光下读书的人,他灵机一动,把邻居家的灯火
借过来就可以读书 了。
匡衡正在思索着该如何借到光看书,灯光把巨大的人影
投身到墙上,酷似一个个怪物 ,怪模怪样地在墙上晃来晃去。
小匡衡灵机一动:我如果在这边偷偷凿个洞,隔壁灯光就能


穿墙而过,照射到我这小屋里来,我不就可以借着这点亮光
读书了吗?
他高兴地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找来一把凿子,在墙壁
下方偏僻处凿了个小小的窟窿。顷刻 间,灯光照亮了一小块
儿地方。匡衡连忙从床头翻出《诗经》,凑到那一小块儿宝
贵的光亮处, 专心致志地苦读起来。匡衡的父母看到匡衡如
此刻苦,都感到特别欣慰,同时又倍感酸楚。
从此以后,匡衡白天帮大人忙田里的农活,夜晚借着那
一小束从隔壁人家借来的灯光,孜孜不倦地读书, 经过不懈
地努力,终于成为一代学者。
【感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外界条件不是制约我 们成
功的决定因素,自己的努力才是成功的关键。学习中遇到困
难是常有的事。但要努力克服这 些困难,要有吃苦的精神,
培养自己的学习毅力。
鲁迅小时候非常淘气。一天,镇里的戏 台正在排戏,鲁
迅听到外面的锣鼓声,便在家里坐不住了,趁着父亲不注意,
他一溜烟儿地跑到 戏台前看热闹。这时,戏台周围已经挤满
了人。突然,热闹的锣鼓声停了,从后台走出一个人,对台下一拱手说:“哪位小兄弟愿意上台?我们让他客串阎王殿
里的小鬼。”那些平时非常调皮的孩子这 会儿却你推我、我
推你地谦让起来。
“我来!”小鲁迅走上台去,让戏班的人画了个花脸 ,


然后拿起一把钢叉就舞起来,戏台下马上响起叫好声。他得
意极了,舞得更得 劲儿了,小伙伴们都非常佩服他的勇气。
鲁迅12岁那年,被父亲送进了一所叫“三味书屋”的< br>私塾就读。初入学时,鲁迅对百草园中的那些小精灵非常感
兴趣。他在园中想起古人东方朔说过有 一种虫叫“怪哉”,
用酒一浇,便会消失不见。鲁迅非常想知道这到底是怎么一
回事,便悄悄地 问私塾的先生:“先生,这‘怪哉’虫是怎
么一回事呢?”
先生却板着脸,很不高兴地回答:“不知道!”
后来,鲁迅慢慢体会到学生应该读书,先生不喜欢 学生
问各种古怪的问题。于是,鲁迅开始刻苦读书。起初十分严
厉的先生也开始喜欢鲁迅的聪明 刻苦,态度渐渐和蔼起来。
鲁迅为了勉励自己学习,制作了一张小书签,书签上有10
个正楷小 字:“读书三到:心到、眼到、口到。”读书时,
他把书签夹在书里,每读一遍就从上往下盖掉一个字, 读过
几遍之后,就用默读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用不了多久,他
就能熟练地把课文背出来了。后 来,同学们也都向鲁迅学习,
纷纷制作“读书三到”的书签。
【感悟】学习要讲究方法, 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真正
会学习的人,要善于取舍,要选择正确的,精通专业的,熟
悉相关的 ,了解必需的。同时,学习需要思考。有些人虽勤
于学习,但不过只是泛泛的阅读,任何理论观点都只在 脑海


里一晃而过,是所谓“学而不思则罔”。“读书三到”是鲁< br>迅在学习过程中的经验总结,我们也要像他那样不断地总结
学习方法,集中时间、集中精力去攻读 ,只有这样才能事半
功倍。
陈景润小时候经常和哥哥姐姐一起玩捉迷藏。不过,陈
景润捉迷藏时有点特别。他常拿着一本书,藏在一个别人不
容易发现的角落或桌子底下,一边津津有味 地看书,一边等
着别人来“捉”他。看着看着,他就忘记了别人,而别人也
忘记了他。
上学期间,陈景润酷爱数学。当老师讲解数学题时,他
总是集中精神认真听讲。课后布置的 习题他也认真去做。陈
景润在解题的过程中得到了无限乐趣。数学是心智的比试和
较量。陈景润 对于解题,向来不吝惜时间和精力。陈景润不
懂就问,别看他平时沉默寡言,但向老师请教时却毫不羞涩
和胆怯。他的求教方式很特殊:看到老师外出或者老师从高
中部到初中部去,他就紧追上去,和 老师一起走一段路,并
且一边走,一边问问题。
陈景润在福州英华中学读书时,有幸聆听 了清华大学沈
元教授的课。沈元教授给同学们讲了世界上一道数学难题:
“大约在200年前, 一位叫哥德巴赫的德国数学家提出‘任
何一个偶数均可表示成两个素数之和’,简称‘1+1’的理论。但他一出生也没有证明出来,哥德巴赫带着一生的遗憾


离开了人世,却留下了这 道数学难题。长久以来,‘哥德巴
赫猜想’之迷吸引了众多的数学家,但始终没有结果,并成
为 世界数学界一大悬案。”沈元教授把“哥德巴赫猜想”作
了个形象的比喻,他把数学比喻成自然科学的皇 后,把“哥
德巴赫猜想”比喻成皇后皇冠上的明珠!沈元教授讲解的“哥
德巴赫猜想”像磁石一 般吸引着陈景润。
许多年之后,陈景润终于如愿以偿地进入了中国科学院
数学研究所。1 966年,他发表了《表大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
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这在“哥德巴赫猜想” 研
究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他所证明出的那条定理震动了
国际数学界,后来这条定理被命名 为“陈氏定理”。
【感悟】做学问要有陈景润那样刻苦钻研的精神,只有
这样,才能攻克 一个又一个的难关,取得巨大的成就。青少
年在学习中,会遇到一些困难,那么应该怎么去做呢?这里< br>提供两种方法借鉴:1、鞭策法:让警官、好友监督自己,
自己要尽量配合。2、自制法:为自己 找一个奋斗的目标,
这个目标必须是你最在乎最怕失去的。然后为了那个目标,
让自己勤快起来 。并且可以在醒目的地方贴上自己的目标提
醒自己 。
陶行知小时候十分聪明。他常到邻 村叶家玩,看到厅堂
里的对联字画,就用竹条在泥地上描摹。他到了读书的年龄,
家里却无力缴 纳学费,幸好有位秀才在附近开馆教书,很喜


欢聪明好学的陶行知 ,愿意免费收他为学生。这样,6岁的
陶行知就得到了接受启蒙教育的机会。9岁时,陶行知来到
外婆家,外婆见他聪明伶俐,就把他送到吴尔宽先生的学堂
伴读,陶行知这才正式入学。在那里,陶行 知练出了一手好
书法。启蒙教育结束之后,他便进入学堂,读四书五经。
10岁时,因父 亲失业,陶行知只得半工半读。他每天砍
一担柴,挑到城里卖掉后再去上学,每天往返20里,就这样学完了四书五经。这时的陶行知已深知读书对穷孩子来说
是多么不容易,因此学习更为刻苦自觉。 他听说距黄潭源村
15里的小南海航埠头曹家,有一位满腹经纶的前清贡生王老
先生在主持学馆 ,便前去求学。王老先生被他的诚意所感动,
便免费让他伴读。
少年陶行知迫于生活的压 力,不能一心读书,必须经常
参加劳动。他有时替父亲挑瓜、挑柴进城出售,有时帮母亲
挑水、 洗菜。崇一堂校长见陶行知勤奋好学,便允许他免费
入学。这样,15岁的陶行知进入了崇一学堂。由于 基础扎实,
他一入学就直接被编入二年级,毕业时,他的成绩名列第一。
在崇一学堂读书期间, 陶行知既学现代科学知识,又没丢下
古典文学。因为家境不好,他向崇一学堂的同学借来唐诗选
本,在吟诵之余将一本书工工整整地抄完了。还书时,同学
的父亲问陶行知唐朝诗人中最推崇谁。他不假 思索地回答:
“杜甫和白居易。”并说::“杜诗沉郁有力,多伤时忧国


之作; 白诗通俗易懂,道出民生疾苦。”同学的父亲为陶行
知有这样的想法而感到惊奇,他认为陶行知一定会有 所作
为。
后来,陶行知成为我国著名的教育家。
【感悟】陶行知在家境十 分困难的情况下学完了四书五
经,又学习了现代科学和古典文学,终于成为著名的教育家。
他的 事例说明,环境再恶劣都不能成为不学习的理由。一个
对知识充满渴求的人,不会被困难、环境等诸多因 素所阻碍,
而是把这些不利因素转化为勤奋努力的动力。


三字经读后感600字-三字经舞蹈


星期天作文-幼儿园活动教案


期末作文-初中语文资源网


关于感恩父母的作文-物业管理合同


我心中的语文-三月里的小雨歌词


我有一个梦想的作文-思念的文章


生态家园网-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


一件令我感动的事400字-桃花妹妹



本文更新与2021-01-07 22:38,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jmy2z.cn/zuowen/153137.html

名人的勤奋读书故事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