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目的比喻义

22
《孟子》三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
.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C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
池
非不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
(2)
委
而去之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br>.
(3)
寡助之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
.三里之
城,七里之郭
.
C
.域民不以封疆之
界
.
B
.环而攻之
而不胜
.
D
.以天下之
所顺
.
B
.环而攻之而不胜
D
.战必胜矣
4
.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天时
/
不如
/
地利
C
.故
/
君子
/
有不战
5
.班级将举办
“
我所了解的孟子
”
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列题目。
(1)
如果让你设计活动方案,请你补充完整下面的设计方案。
活动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活动准备: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过程:开班会汇报交流活动成果。
活动总结:请语文老师对活动进行总结。
(2)
在活动准备阶段 ,老师给你们小组分配了填写
“
孟子小档案
”
这一任务,请你完成。
B
.地利
/
不如
/
人和
D
.战必胜
/
矣
(3)
请写出一句孟子的名言,并稍加点评。
(4)
作为活动的策划人,你打算以何种形式汇报交流各小组的活动成果?写出你的打算。
(
不少于两种
)
(5)
如果让你为本次活动设计一段开场白,你打算如何设计?
(6)
《孟子》作为儒家经典,记载了孟子的社会理想、政治主张以及他在修身、交 友和学
习方面的见解。下面的句子反映了孟子怎样的思想或见解?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
一
)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题目。
[
甲
]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 胜。夫环而攻
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
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
不以 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
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
选自《孟子》
)
[
乙
]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 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
以知其然也?民富则
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 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陵
③
②
①
上犯禁
, 陵上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
治之。
(
选自《管子》
)
[
注
]
①奚:疑 问代词,相当于
“
何
”
。②陵:侵犯,这里是违抗的意思。③犯禁:触犯禁< br>令。
6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3
分
)
(1)
域
民不以封疆之界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是以善为
国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必先富
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
7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
)
A
.池
非不深也
有良田、美池
、桑竹之属
.
.
B
.得道
者多助
伐无道
,诛暴秦
.
.
C
.然后治之
无丝竹之
乱耳
.
.
D
.民富则
安乡重家
然则
何时而乐耶
.
.
8
.理解填空。
(3
分
)
两文都论 述了治国之道,都强调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文从< br>____________
的角度来论述,乙文则从
________________
的角度来论述。
(
二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
甲
]
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
……
后特征为洛阳令 。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因
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宣于夏门亭候之,乃驻车叩 马,以刀画地,大
言数主之失,
叱奴下车,
因格杀之。
主即还宫诉帝,
帝大怒,
召宣,
欲箠杀之。
宣叩头曰:
“
愿
乞一言而死。
”
帝曰:
“
欲何言?
”
宣曰:
“
陛下圣德 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
臣不须箠,请得自杀。
”
即以头击楹,流血被 面。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
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主曰:
“< br>文叔为白衣时,臧亡匿死,吏不敢至门。今为天
子,威不能行一令乎?
”
帝笑曰 :
“
天子不与白衣同。
”
因敕:
“
强项令出!
”< br>赐钱三十万。宣悉
以班诸吏。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京师号为
“
卧虎
”
。歌之曰:
“
桴鼓不鸣董少平。
”
在县五年。年七十 四,卒于官。诏遣使者临视,唯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有大麦数斛、
敝车一乘。帝伤之,曰:
“
董宣廉洁,死乃知之!
”
以宣尝为二千石,赐艾绶,葬以大夫礼。
(
范晔《强项令》
)
[
乙
]
一家仁,一国兴仁 ;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
言偾事
,一人定国。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
;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
②
①
身
,不仁者以身发财
。
(
节选自《大学》
)
[
注
]
①偾
(f è
n)
事:坏事。②舒:慢慢消费的意思,这里指节俭。③以财发身:用仗义疏
财修养 德行。④以身发财:用生命敛钱发财。
9
.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
分
)(
)
A
.宣悉以班
诸吏
(
分发
)
.
B
.使宣叩头谢
主
(
感谢
)
.
C
.一国兴
仁
(
兴起
)
.
D
.一人贪戾
(
暴戾
)
.
10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
)
A
.后特征
为洛阳令
..
B
.由是搏击
豪强
..
C
.生财
有大道
..
D
.为之者疾
,用之者舒
.
11
. 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3
分
)(
)
A
.威不能行
/
一令乎
B
.以
/
宣尝为二千石
C
.则
/
财恒足矣
D
.仁者
/
以财发身
12
.下列对两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
分
)(
)
A
.甲文刻画了董宣秉公执法、不畏权贵的
“
强项令
”
形象;乙文则是用格言的形式告诫
世人修身以治国的道理。
B< br>.甲文
“
唯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有大麦数斛、敝车一乘
”
,体现了 董宣为官清廉、
生活贫困;乙文
“
为之者疾,用之者舒
”
,提倡消费 者应该节俭。
C
.甲文从事件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详细记叙了董宣断案的经过。
D
.甲文董宣死后家境贫寒的景象刚好印证了乙文中
“
不仁者以身发财
”
的观点。
13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
分
)
(1)
将何以理天下乎?
③
④
(2)
生之者众,食之者寡。
14
.请结合甲文文意,分析
“
天子不与白衣同
”
的言外之意。(4
分
)
富贵不能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 br>安居而天下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必敬必戒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
(3)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
往之女家
“________”
同
“______ __”
,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2)
曾益其所不能
“________”
同
“________”
,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 br>“________”
同
“________”
,意思: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停顿。
(1)
居
天
下
之
广
居,立
天
下
之
正
位,行
天
下
之
大
道
(2)
然
后
知
生
于
忧
患
而
死
于
安
乐
也
4
.填空。
(1)
孟 子
(
约前
372
年
—
前
289
年
)
,
名
________
,
字
________
。
战国时期思想家,
________
学派代表人物。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 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
“________”
之称,与孔子并称
“____ ____”
。
(2)
《富贵不能淫》一文探讨的是
“______ ______”
的问题。景春提出观点,孟子反驳。景
春认为,
公孙衍、
张仪 是大丈夫,
因为他们具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的威力。
而
孟
子
则
针
锋
相
对< br>,
首
先
用
一
个
反
问
句
否< br>定
景
春
的
观
点
。
紧
接
着< br>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进行类比,指出公孙衍、张 仪奉行的不过是
“
妾妇之道
”
。接下
来从正面提出自己心目中的大丈 夫的标准:
第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第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r>。
第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这三条都做到了,才有资格叫大丈夫。
(3)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揭示一个人成才的主观因素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中,孟子主要讲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
____________
,二
是
____________
,
得出的结论是
“_________ _____________”
。
文中由个人升华到国家,
论证
“
死
于安乐
”
的道理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
5
.请结合下面的事例,谈谈你对孟 子的
“
大丈夫
”
之道的理解。
材料一
文天祥面对元朝统治者高官厚禄的诱惑,
断然拒绝降元,
写下绝命诗句
“
人生 自
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
。
材料二
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选择辞官归隐。
材料三
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也不愿屈服。
(
一
)2018·
南 充
(
改编
)
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题目。
[
甲
]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 于士,孙叔敖
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
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 ,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
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 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
选自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
乙
]
宋昭公出亡,至于鄙,喟然叹曰:
“
吾知所以亡矣 。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无不
曰:
‘
吾君圣者!
’
侍御数百人,被 服以立,无不曰:
‘
吾君丽者!
’
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
”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
(
选自《新序》
)
6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4
分
)
(1)
苦
其心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困于心,衡
于虑,而后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
-眉目的比喻义
-眉目的比喻义
-眉目的比喻义
-眉目的比喻义
-眉目的比喻义
-眉目的比喻义
-眉目的比喻义
-眉目的比喻义
本文更新与2021-01-22 06:04,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jmy2z.cn/zuowen/180183.html
-
上一篇:文言文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阅读答案
下一篇:一年级一句话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