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作文首页 > 读后感 > 励志名言 >

对母亲说的话小学校本课程教材《古代名人故事》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bjmy2z.cn/zuowen
2021-01-26 19:14
tags:

对母亲说的话-端午赛龙舟

2021年1月26日发(作者:琅铘榜)
中国古代名人故事

第一节

励志篇

成功励志:古代名人读书故事

读书可以明智
......
------
诸葛长青



1
:匡衡,字稚圭,西汉东 海(汉郡名,今江苏省邳县以东至海,
连山东省滋阳县以东至海地区)人。他出身农家,祖父、父亲世代 都
是农民。传到匡衡,却喜欢读书。他年轻时家里贫穷,白天给人做雇
工来维持生计,晚上才有 时间读书。可是家里穷得连灯烛也点不起。
邻家灯烛明峦,
却又照不过来。
匡衡就想出 个法子,
在贴着邻家的墙
上凿穿一个孔洞,
“偷”它一点光亮,
让邻家的灯光 照射过来。
他就
捧着书本,在洞前映着光来读书。

2
:< br>汉朝有个叫孙敬的人,
从小勤奋好学,
他每天晚上学到深夜,
为了避免发困,< br>他用绳子的一头拴柱头发,
一头拴在房梁上。
战国时,
有个名叫苏秦的人,想干一番大事业,
便刻苦读书。
每当深夜读书时,
他总爱打盹。
于是,< br>他就在自己打盹的时候,
用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
以提精神。
孙敬和苏秦的故事 感动了后人,
人们用“悬梁刺股”来表
示刻苦学习的精神。

3:东晋人车胤,年幼时好学不倦,勤奋刻苦。他白天帮大人干
活,夜晚便捧书苦读。可是由于家境贫 寒,常常没钱买油灯,书也读
不成了。
他为此十分苦恼。
一个夏夜的晚上,
车 胤坐在院子里默默回
忆着读过的书上的内容,
忽然发现院子里有许多萤火虫一闪一闪地在
空中飞舞。
他忽然心中一动,
要是把这些萤火虫聚集在一起,
借它们
的光不 就可以读书吗?于是,
他开始捉萤火虫,
捉了十几只,
把它们
装在白纱布缝制 的口袋里,
挂在案头。
从此,
他每天借着萤光苦苦地
读书。

4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
书。
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
教给他写字。
还教给他诵读许多
古人的篇章。
到他年龄大些了,
家里没有书可读,
便就近到读书人家
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 。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
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5
:在中国元代时期有个叫宋濂的人,他酷爱读书,由於家中贫
寒 ,只得借书博览,随著书越读越多,宋濂越觉得需要老师指点,於
是他当掉衣服,
千辛万苦来到 城中,
考上学馆,
不料学官的脾气古怪,
宋濂历经曲折,最后终於苦学成才。

6
: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
到了常山的朱 家。
(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
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 书。
(他)白天、深夜都认
真读书。
五年中,
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 。
有时夜里感到昏
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
(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
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
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 。
他常常自己讲道:
“当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第二节


勤学篇

卫国大夫孔圉聪明好学,
更难得的是他是个非常谦虚的人。
在孔
圉死后,
卫国国君为了让后代的人都能学习和发扬他好学的精神,

此特 别赐给他一个

文公

的称号。后人就尊称他为孔文子。

< br>孔子的学生子贡也是卫国人,
但是他却不认为孔圉配得上那样高
的评价。有一次,他问孔 子说:

孔圉的学问及才华虽然很高,但是
比他更杰出的人还很多,凭什么赐给孔圉< br>?
文公
?
的称号?

孔子听了
微笑说:
“< br>孔圉非常勤奋好学,脑筋聪明又灵活,而且如果有任何不
懂的事情,就算对方地位或学问不如他, 他都会大方而谦虚的请教,
一点都不因此感到羞耻,这就是他难得的地方,因此赐给他
?
文公
?

称号并不会不恰当

。经过孔子这样的解释,子贡终于服 气了。


刘绮燃荻读书。梁代时彭城人刘绮,

早孤家贫,灯烛难 办,常
买荻折之,燃荻为灯

,发奋读书。


苏廷吹火读 书。

少不得父意,常与仆夫杂处,而好学不倦。每
欲读书,总无灯烛,尝于马厩中, 借火照书诵焉,其苦如此。


常林带经耕锄。汉末常林,

性好 学,带经耕锄。其妻常自馈饷
之,林虽在田野,其相敬如宾。


李密牛角 挂书。
隋朝李密,
少年时候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
卫。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 ,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
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愤
读书,
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
有一回,
李密骑了一条牛,
出门看朋友 。
在路上,
他把
《汉书》
挂在牛角上,
抓紧时间读书。
此事 被传为佳话。


董仲舒三年不窥园。
董仲舒专心攻读,
孜孜不倦。
他的书房后虽
然有一个花园,
但他专心致志读书学习,
三年时间没有进园观赏 一眼,
董仲舒如此专心致志地钻研学问,使他成为西汉著名的思想家。


管 宁割席分坐。汉时,管宁与华歆二人为同窗好友。有一天,两
人同席读书,有达官显贵乘车路过,管宁不 受干扰,

读书如故
,
而华
歆却出门观看,
羡慕不已。管宁见华歆与自己并非真正志同道合的朋

,
便割席分坐。管宁其后终于事业有成
!

匡衡凿壁偷光。西汉时期,有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叫匡衡,匡
衡小的 时候家境贫寒,
为了读书,
他凿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
借着
偷来一缕烛光读 书,
终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
在大家的帮助下,
小匡
衡学有所成。在汉元帝的 时候,由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推荐,匡衡
被封郎中,迁博士。


车胤囊萤 夜读。
车胤,
字武子,
晋代南平
(今湖北省公安市)
人,
从 小家里一贫如洗,但读书却非常用功,

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
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 ,以夜继日焉。

车胤囊萤照读的故事,在历史
上被传为美谈,激励着后世一代又一代 的读书人。


陈平忍辱苦读书。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
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
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
面 对一再羞辱,
隐忍不发,
随着大嫂的变本加
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 ,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
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
徒 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陆羽弃佛从文。
唐朝著名学 者陆羽,
从小是个孤儿,
被智积禅师
抚养长大。
陆羽虽身在庙中,
却 不愿终日诵经念佛,
而是喜欢吟读诗
书。
陆羽执意下山求学,
遭到了禅师的反 对。
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
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
便叫他学习冲茶。
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
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
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
更学
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
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
到禅师面前时 ,
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
后来,
陆羽撰写
了广为流传的《茶经》 ,把祖国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


少年包拯学断案。包拯包青天,自幼聪颖,勤学好 问,尤喜推理
断案,
其家父与知县交往密切,
包拯从小耳濡目染,
学会了不少 的断
案知识,
尤其在焚庙杀僧一案中,
包拯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
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阎王,审清事实真相,协助知县缉
拿凶手,
为民除害。< br>他努力学习律法刑理知识,
为长大以后断案如神,
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 br>

万斯同闭门苦读。
清朝初期的著名学者、
史学家万斯同参与编撰< br>了我国重要史书
《二十四史》

但万斯同小的时候也是一个顽皮的孩
子 。
万斯同由于贪玩,
在宾客们面前丢了面子,
从而遭到了宾客们的
批评。万斯同恼怒之下,
掀翻了宾客们的桌子,
被父亲关到了书屋里。
万斯同从生气、厌 恶读书,到闭门思过,并从《茶经》中受到启发,
开始用心读书。
转眼一年多过去了,
万斯同在书屋中读了很多书,

亲原谅了儿子,
而万斯同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 br>万斯同经过长期
的勤学苦读,
终于成为一位通晓历史遍览群书的著名学者,
并参 与了
《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编修工作。


唐伯虎潜心学画。
唐 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画家和文学家,
小的时候
在画画方面显示了超人的才华。唐伯虎拜师,拜在大 画家沈周门下,
学习自然更加刻苦勤奋,
掌握绘画技艺很快,
深受沈周的称赞。
不料,
由于沈周的称赞,
这次使一向谦虚的唐伯虎也渐渐地产生了自满的情
绪,沈周 看在眼中,记在心里,一次吃饭,沈周让唐伯虎去开窗户,
唐伯虎发现自己手下的窗户竟是老师沈周的一 幅画,唐伯虎非常惭
愧,从此潜心学画。


屈原洞中苦读。
屈原小 时侯不顾长辈的反对,
不论刮风下雨,

寒地冻,
躲到山洞里偷读
《 诗经》

经过整整三年,
他熟读了
《诗经》
305
篇,从这些民歌民谣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
终于成为一位伟大诗
人。

范仲淹断齑划粥。
范仲淹从小家境贫寒,
为了读书,
他省吃俭用。
终于,
他的勤奋好学感动了寺院长老,
长老送他到南都学舍学习。

仲淹依然坚持简 朴的生活习惯,
不接受富家子弟的馈赠,
以磨砺自己
的意志。经过刻苦攻读,他终于成 为了伟大的文学家。


司马光警枕励志。
司马光是个贪玩贪睡的孩子,为此他没少受先
生的责罚和同伴的嘲笑,
在先生的谆谆教诲下,
他决心改掉贪睡的 坏
毛病,
为了早早起床,
他睡觉前喝了满满一肚子水,
结果早上没有被
憋醒,
却尿了床,
于是聪明的司马光用园木头作了一个警枕,
早上一
翻身, 头滑落在床板上,自然惊醒,从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读书,坚
持不懈,
终于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 的,
写出了
《资治通鉴》
的大文豪。


玄奘苦学佛法。< br>玄奖是唐代一位高僧,
为了求取佛经原文,
玄奘
从贞观三年八月离开长安,万里 跋涉,西行取经,终于到达印度,历
时十七年,著有《大唐西域记》,为佛教和人类进步、世界文明作出
了伟大的贡献。


岳飞学艺。
民族英雄岳飞生逢乱世,
自 幼家贫,
在乡邻的资助下,
拜陕西名师周桐习武学艺,期间,目睹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萌
发了学艺报国的志向,
克服了骄傲自满的情绪。
寒暑冬夏,
苦练不缀,
在名师周桐的悉心指导下,
终于练成了岳家抢,
并率领王贵,
汤显等
伙伴, 加入到了抗金救国的爱国洪流中。


厉归真学画虎。
五代画虎名家历归真从 小喜欢画画,
尤其喜欢画
虎,
但是由于没有见过真的老虎,
总把老虎画成病猫 ,
于是他决心进
入深山老林,
探访真的老虎,
经历了千辛万苦,
在猎 户伯伯的帮助下,
终于见到了真的老虎,
通过大量的写生临摹,
其的画虎技法突飞猛进 ,
笔下的老虎栩栩如生,
几可乱真。
从此以后,
他又用大半生的时间游
历了许多名山大川,
见识了更多的飞禽猛兽,
终于成为一代绘画大师。


沈括上山看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当读到
这句诗时,沈括的的眉头凝成了一个结,

为什么我们这里花都开败< br>了,山上的桃花才开始盛开呢?

,为了解开这个谜团,沈括约了几
个小伙伴上 山实地考察一番,四月的山上,咋暖还寒,凉风袭来,冻
得人瑟瑟发抖,沈括矛茅塞顿开,原来山上的温 度比山下要低很多,
因此花季才来得比山下来得晚呀。凭借着这种求索精神和实证方法,
长大以 后的沈括写出了《梦溪笔谈》。


徐霞客志在天下。
有一天,
江边 发生了一件怪事,
很多人在打捞
落水的石狮,却怎么也找不着。这时,一个叫徐霞客的小孩说, 只要
溯江而上,
就能找到石狮。
果然石狮找到了,
大家都赞誉这个聪颖的小孩。原来他就是长大后成为伟大地理学家、旅行家的徐霞客。


李晟练成神箭 手。
李晟的父亲是一员威武的大将,
李晟希望长大
成为父亲一样的人。可是,父亲却总 是说他年纪小,不能习武。李晟
不甘心,
偷偷学习射箭,
终于练成了百发百中的神箭手 ,
让父亲刮目
相看。


陆游书巢勤学。
南宋诗人陆游他从 小就刻苦勤奋、
敏而好学。

的房子里,桌子上摆的是书,柜中装的是书,床上堆的也 是书,被称
作书巢。
他勤于创作,
一生留下了九千多首诗,
成为我国历史上一 位
杰出的大文学家。


刘勰佛殿借读。
夜深了,
佛殿里忽 然传来朗朗的读书声。
小和尚
们吓坏了,以为里面有鬼,立刻报告给老和尚。于是,老和尚带领 小
和尚捉鬼,
没想到



原来是一个叫刘勰穷孩子,他在借佛灯读书呢。
刘勰经过刻苦学习,终于成了伟大的文学家。


阎 若璩口吃成大器。
著名的考据学家阎若璩小时候是个口吃的孩
子,
常受到大家的嘲笑和 欺负,
在母亲和老师的鼓励下,
阎若璩凭着
勤能补拙的精神,
刻苦读书,付出别人几倍的努力,
赶上了正常的同
学,
此后,
阎若璩仍旧凭着这股好 学肯吃苦的精神,
成为了著名的学
者。


顾炎武读破万卷书。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童年非常不幸,

花病差点夺走了他的生命。
虽然他体弱 多病,
但是在母亲的教导和鼓
励下,顾炎武勤奋苦读,以过人的毅力手抄《资治通鉴》,终于成 为
一代大学者。


欧阳修借阅典籍。
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
自幼天资过人,
但是由
于家境贫寒,
家里无钱买纸买笔,
欧阳修的母亲郑氏 为了让儿子习文
练字,
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
用荻草代替毛笔教小欧阳修写字。
阳修勤奋刻苦,
练成了一手好字,
成为远近闻名的神童,
而这种刻苦< br>精神也影响了他的小伙伴李尧辅,将李尧辅带上好学之路。


蒲松龄草亭路问 。
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在路边搭建茅草凉亭,
记录
过路行人所讲的故事,
经过几 十年如一日地辛勤搜集,
加上自己废寝
忘食的创作,
终于完成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划时 代的辉煌巨著
《聊斋
志异》。


贾逵隔篱偷学。贾逵,字景伯,出 生于公元
30
年,东汉人,是
有名的经学家、
天文学家。
他是西汉名 家贾谊的九世孙。
父亲贾徽也
是一个大学问家。
贾逵深受家庭的影响,
从小聪 慧过人。
为了能够读
书,贾逵小时候隔着竹篱笆,偷听老师讲课的故事。


孟柯改过勤学。
孟子是战国时代的著名思想家、
政治家。

但是,< br>孟子并非是一个天生就有学问的人,
他幼年的时候非常贪玩,
不喜欢
读书。后来,
孟母为了教育他,
三次搬家,
还剪断布匹开导他。
终于,
孟子明白了要想成才,必须努力勤奋的道理。


宋濂冒雪访师。
明朝著名散 文家、
学者宋濂自幼好学,
不仅学识
渊博,
而且写得一手好文章,
被 明太祖朱元璋赞誉为

开国文臣之首


宋濂很爱读书,
遇 到不明白的地方总要刨根问底。
这次,
宋濂为了搞
清楚一个问题,冒雪行走数十里,去 请教已经不收学生的梦吉老师,
但老师并不在家。
宋濂并不气馁,
而是在几天后再次拜 访老师,
但老
师并没有接见他。
因为天冷,
宋濂和同伴都被冻得够呛,
宋濂的脚趾
都被冻伤了。
当宋濂第三次独自拜访的时候,
掉入了雪坑中,
幸 被人
救起。
当宋濂几乎晕倒在老师家门口的时候,
老师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耐 心解答了宋濂的问题。
后来,
宋濂为了求得更多的学问,
不畏艰辛
困苦,拜访 了很多老师,最终成为了闻名遐迩的散文家!


陶弘景菜园求学。
古代的时 候,
对自然界产生很多误区,
人们相
信螺赢是将螟蛉变成自己的儿子这个荒唐的传说,
还把领来的儿子叫


螟蛉子


陶弘景对此表示 怀疑。
他在村边的菜园子里找到一窝蜾
蠃,蹲在菜地里聚精会神地整天观察。陶弘景发觉它们有 雄也有雌,
经过许多天细致的观察,
陶弘景终于揭穿了蜾蠃衔螟蛉的秘密:
原来
蜾蠃也有自己的后代,
螟蛉是被衔到窝里给幼虫当食物的,
根本不存

“< br>螟蛉义子

这回事!从此,陶弘景更感到,凡事最好亲自观察,绝
不能人云亦云 。


孔子不耻下问
:

春秋时代,
孔子被人们 尊为

圣人


他有弟子二千,
大家都向他
请教学 问。他的《论语》是千百年来的传世之作。


孔子学问渊博,
可是仍虚心向 别人求教。
有一次,
他到太庙去祭
祖。他一进太庙,就觉得新奇,向别人问这问那。有 人笑道:

孔子
学问出众,
为什么还要问?

孔子听了说:

每事必问,
有什么不好?

他的弟子问他:

孔 圉死后,为什么叫他孔文子?

孔子道:

聪明好
学,不耻下问,才 配叫
?

?


弟子们想:

老师常向别 人求教,也并
不以为耻辱呀!


虚心好学,肯向一切人,包括向比自己地 位低的人学习,叫


耻下问















第三节


诚信篇


1


晏殊信誉的树立


北宋词人晏殊,
素以诚实著称。
在他十 四岁时,
有人把他作为神
童举荐给皇帝。
皇帝召见了他,
并要他与一千多名进 士同时参加考试。
结果晏殊发现考试是自己十天前刚练习过的,
就如实向真宗报告,

请求改换其他题目。宋真宗非常赞赏晏殊的诚实品质,便赐给他


进士出身

。晏殊当职时,正值天下太平。于是,京城的大小官员便
经常到郊外游玩或在城内的 酒楼茶馆举行各种宴会。
晏殊家贫,
无钱
出去吃喝玩乐,
只好在家里和兄弟们 读写文章。
有一天,
真宗提升晏
殊为辅佐太子读书的东宫官。
大臣们惊讶异常 ,
不明白真宗为何做出
这样的决定。
真宗说:

近来群臣经常游玩饮 宴,
只有晏殊闭门读书,
如此自重谨慎,
正是东宫官合适的人选。

晏殊谢恩后说:

我其实也
是个喜欢游玩饮宴的人,
只是家贫而已。
若我有钱,
也早就参与宴游
了。

这两件事,使晏殊在群臣面前树立起了信誉 ,而宋真宗也更加
信任他了。


2
、立木为信与烽火戏诸候的对比


春秋战国时,
秦国的 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
当时处于
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 ,商鞅下令在都
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






3.
曾子杀猪






曾子是孔子的学生。
有一次,
曾子的妻子准备去赶集 ,
由于孩子
哭闹不已,
曾子妻许诺孩子回来后杀猪给他吃。
曾子妻从集市上回 来
后,曾子便捉猪来杀,妻子阻止说:

我不过是跟孩子闹着玩的。

曾子说:

和孩子是不可说着玩的。
小孩子不懂事,
凡事跟着父母学,听父母的教导。现在你哄骗他,就是教孩子骗人啊

。于是曾子把猪
杀了。曾子深 深懂得,诚实守信,说话算话是做人的基本准则,若失
言不杀猪,
那么家中的猪保住了,
但却在一个纯洁的孩子的心灵上留
下不可磨灭的阴影。






4.
韩信报恩






汉朝的开国功臣韩信,
处幼时家里很贫穷,
常常衣食无着,
他跟< br>着哥哥嫂嫂住在一起,
靠吃剩饭剩菜过日子。
小韩信白天帮哥哥干活,
晚上刻苦 读书,
刻薄的嫂嫂还是非常讨厌他读书,
认为读书耗费了灯
油,又没有用处。于是韩信 只好流落街头,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
的生活。
有一位为别人当用人的老婆婆很同情他,支持他读书,
还每
天给他饭吃。
面对老婆婆的一片诚心,
韩信很感激,< br>他对老人说:


长大了一定要报答你。

老婆婆笑着说:< br>“
等你长大后我就入土了。

后来韩信成为著名的将领,
被刘邦封为楚 王,
他仍然惦记着这位曾经
给他帮助的老人。他于是找到这位老人,将老人接到自己的宫殿里,
像对待自己的母亲一样对待她。

头搬到北门,
赏金十两。
围观的人 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
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
50
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
立即赏了他五十金。
商鞅这一举动,
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
而商
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 了。
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
最终
统一了中国。


而同样在 商鞅

立木为信

的地方,在早它
400
年以前,却曾发< br>生过一场令人啼笑皆非的

烽火戏诸侯

的闹剧。


周幽王有个宠妃叫褒姒,
为博取她的一笑,
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

2 0
多座烽火台上点起烽火
——
烽火是边关报警的信号,只有在外
敌入侵需召诸 侯来救援的时候才能点燃。
结果诸侯们见到烽火,
率领
兵将们匆匆赶到,弄明白这是君 王为博妻一笑的花招后又愤然离去。
褒姒看到平日威仪赫赫的诸侯们手足无措的样子,
终于开心 一笑。

年后,
酉夷太戎大举攻周,
幽王烽火再燃而诸侯未到
——< br>谁也不愿再
上第二次当了。结果幽王被逼自刎而褒姒也被俘虏。


一 个

立木取信


一诺千金;
一个帝王无信,
戏玩

狼来了

的游
戏。
结果前者变法成功,
国强势壮 ;
后者自取其辱,
身死国亡。
可见,



对一个 国家的兴衰存亡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5.


《郁离子》中记载了一个因失信而丧生的故事


济阳有个商人过河时船沉了 ,
他抓住一根大麻杆大声呼救。
有个
渔夫闻声而致。商人急忙喊:

我是济阳最大的富翁,你若能救我,
给你
100
两金子

。待被救上 岸后,商人却翻脸不认帐了。他只给了
渔夫
10
两金子。渔夫责怪他不守信,出尔反尔 。富翁说:

你一个
打渔的,一生都挣不了几个钱,突然得十两金子还不满足吗?
淦夫
只得怏怏而去。不料想后来那富翁又一次在原地翻船了。有人欲救,
那个曾 被他骗过的


淦夫说:

他就是那个说话不算数的人!

于是商人淹死了。
商人
两次翻船而遇同一淦夫是偶然的,
但商人的不得好报却 是在意料之中
的。因为一个人若不守信,便会失去别人对他的信任。所以,一旦他
处于困境,便 没有人再愿意出手相救。失信于人者,一旦遭难,只有
坐以待毙。


6


季布

一诺千金

使他免遭祸殃


秦末 有个叫季布的人,
一向说话算数,
信誉非常高,
许多人都同
他建立起了浓厚的 友情。
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

得黄金百斤,
不如得季布一诺。

(这就是成语

一诺千斤

的由来)后来,他得罪
了汉 高祖刘邦,
被悬赏捉拿。
结果他的旧日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惑,
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 险来保护他,
缍使他免遭祸殃。
一个人诚实有信,
自然得道多助,
能获得大家 的尊重和友谊。
反过来,
如果贪图一时的
安逸或小便宜,
而失信于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

实惠


但为了这点
实惠他毁了自己 的声誉而声誉相比于物质是重要得多的。
所以,
失信
于朋友,无异于失去了西瓜捡芝麻 ,得不偿失的。

7.
唐太宗的诚信之道




历代以来,
中国的统治者都拥有着无穷无尽的小聪明,
并以此在
人 前炫耀,
很少有人想到诚实执政,
坦白对人。
结果当政者用诡计驭
使部属,部 属也依样画葫芦用诡计蒙蔽首脑。纵观整个中国古代史,
真正能做到诚实执政的唯一人选只有唐太宗李世 民。




李世民在任时,
对臣僚敞开胸怀,< br>不行欺诈之术,
臣僚也尽忠职
守,
不搞欺瞒哄骗的传统官场伎俩。
在即 位之初,
李世民曾花大力气
整顿吏治,
下决心要在官场根治贪污受贿的不治之症。为了侦查那些
暗中受贿和将来有可能受贿的贪官污吏,
李世民令亲信暗中向各部官
员行贿,
结果还真查处了几个贪官。
李世民在得意之余把他的谋略告
诉一位隋朝遗臣,
没想到这位大臣当场泼了他一瓢冷水。
他说陛下平
时总告戒臣民要诚信待人,
可陛下自己却先行欺诈之术,
上梁不正下
梁歪,
臣民会一样用欺诈的手段报答你。李世民不但没发怒,
反而认
为大臣的话有很深的智慧,
便欣然接受了这句逆耳的忠 言。
还有一次,
李世民下令年龄虽不满十八岁,
但体格健壮的男子也要应征入伍,
臣魏征拒绝在诏书上签字
(注意这是李世民最为智慧的杰作,
他的命
令 没有分管大臣的签字就没有法律效力,
除李世民外,
没有哪个皇帝
会主动限止自己的无 限权力)
,李世民解释说:

这是奸民逃避兵役,
故意少报年龄。

魏征回答说:

陛下常说我以诚信待天下,
要人民不
可诈欺;
可你却先失去诚信。
陛下不以诚信待人,
所以先疑心人民诈
欺。

李世民深以为然,并立即收回成命。






8.
信守诺言的鲁肃


三国时期,
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 攻打曹操。
蜀国的军师诸葛亮和
东吴的都督周瑜经常在一块儿商量军情。




可是,
东吴的都督周瑜心地狭窒窄,
不能容忍诸葛亮比自己高明 ,
认为诸葛亮日后一定是东吴的大祸害,就想设计害死他。




有一天,
周瑜请诸葛亮前来议事。
他请诸葛亮在十天之内造出十
万枝箭,诸葛 亮说只需三日。果然,诸葛亮神机妙算,算出三日后必
有大雾,
不但用

草船 借箭

的方法从曹操那里得了箭,
还估计出一共
得箭多少枝。




诸葛亮轻摇羽扇潇洒地对鲁肃说:

你有所不知啊, 我方才静听
舱外箭雨之声,
心中默数,
算来此次曹贼所赠之箭应有一十二万五千
一百一十一枝!





鲁肃听得张口结舌,心中暗想:

这人莫非神仙下凡?





不一会儿,小卒进来禀报,共得箭一十二万五千一百枝。




鲁肃顿时大惊失色,
诸葛亮虽多算了十一枝箭,
但预 算能精确到
百位,
却也非凡人可以企及的。
鲁肃正要恭维一番,
却见诸葛亮面 色
凝重,便不敢出声,想来他是为误差十一枝箭而懊恼。




诸葛亮严肃地对小卒说:

你们仔细清点了吗?





在小卒眼里,诸葛亮就是神仙,见他脸色难看,吓得扑通跪下:

回禀先生确定细细清点了,不敢有分毫差错。





鲁肃严厉地对小卒喝道:

再去重新清点,检查一下船舷等处有
没有查漏之箭。有错 漏者军法从事!





小卒应声下去了。




鲁肃诚恳地对诸葛亮说:

十二万多枝箭,
先生只漏数了十一枝,
我已经很佩服。
偶有一两枝没有戳稳的箭落入水中也是难免的。
先生
何必这么严格地要求自己呢?





小卒再次来禀报,
经过核实,
仍旧只有一十二万五千一百枝箭。




诸葛亮看着小卒的背影,
长叹一声,
坐倒在舱板上,
神 色很难看,
好久没有说话。
快到东吴水寨时,
诸葛亮像突然想起了什么似的,

着鲁肃深深地鞠了一个大躬。




鲁肃连忙起身还礼,说:

先生为什么对我行这么大的礼啊?





诸葛亮说:

我有一事相求,听声数箭一事,请代为 保密,不要
外传,我感激不尽。





鲁肃 说:

先生真是个诚实的人啊!仅数差十一枝箭,在一般人
看来已经是神仙一样高明了 ,
您却为这件事感到惭愧,
鲁肃佩服先生
的为人,替先生保密就是。





鲁肃果然是诚信君子,听声数箭的事从未对任何人讲过。因此,
历史上只有

草船借箭

而没有

听声数箭

的记录。







9.
七擒孟获




三国时期蜀国的国君刘备 死后,
许多原来归属国少数民族部落都
发动了叛乱,
夺取蜀国很多的土地。
公 元
225
年初春,
诸葛亮率领大
军出发,去平息叛乱。




临走的时候,
马谡对诸葛亮说:

南方的少数民族依仗 地形险要,
离都城又远,
早就不服管了。
即使我们用大军把他们征服了,
以后 还
是要闹事的。用兵的办法,主要在于攻心,丞相这次南征,只有叫南
人心服,才能够长久安宁 。





马谡的话,正合诸葛亮的心意。诸葛亮不禁 连连点头说:

正是
此意,正是此意。





到了南方,
诸葛亮打听到孟获不但打仗勇猛,
而且在南方中部地
区 各族中很有威望,
就决心把孟获争取过来,
于是下了一道命令:

许活捉孟获 ,不能伤害他。




诸葛亮善于用计谋,
蜀军和孟获 军队交锋的时候,
蜀军故意败退
下来。
孟获仗着他人多,
一股劲儿追了过去,
很快就中了蜀兵的埋伏。
南兵被打得四处逃散,孟获本人就被活捉了。




孟获被押到大营,
心里想,
这回一定没有活路了。
没想 到进了大
营,
诸葛亮立刻叫人给他松了绑,
好言好语劝说他归降。
但是孟获不
服气,说:

我自己不小心,中了你的计,怎么能叫人心服?





诸葛亮也不勉强他,
陪着他一起骑着马在大营外兜了一圈,< br>看看
蜀军的营垒和阵容。然后又孟获:

您看我们的人马怎么样?
”< br>



孟获傲慢地说:

以前我没弄清楚你们的 虚实,所以败了。今天
承蒙您给我看了你们的阵势,
我看也不过如此。
像这样的阵势,
要打
赢你们也不难。





诸葛亮 爽朗的笑了起来,说:

既然这样,咱们来个约定,如果
我能抓到你七次,你就归顺蜀 国,怎么样?





孟获不以为然地答应了。




孟获被释放以后,回到自己的部落,
重整旗鼓,
又一次进攻蜀军。
但是他本是一个有勇不谋的人,< br>哪里是诸葛亮的对手,
第二次又被活
捉了。诸葛亮二话没说就把孟获放回去了。




像这样又放又捉,一直把孟获捉了七次。




到了孟获第七次被捉的时候,
诸葛亮还要再放。
孟获却不愿意走
了。他流着眼泪说:

丞相七擒孟获,信守诺言,说到做到,待我可
以说是仁 至议尽了。
我打心底里佩服,
哪里能不遵守当初的约定呢?
从今以后,不敢再反了。< br>”




孟获回去以后,还说服其他部落全部投降,重新归顺蜀国。

第四节

孝悌篇

一、虞舜耕田

虞代的舜帝。姓姚。名叫重华。他的父亲叫 瞽瞍。没有知识。又
喜欢妄作妄为。
他的生母名叫握登的很贤德。
可是早已亡过了。< br>他的
后母呢。
口里是不说忠信的言语的。
他的弟弟名叫象。
性子又很傲 慢。
他们常常想了计策。
要谋害舜。
舜像孩子般的呼号哭泣。
同穷苦的人没有归处一样。
并且以为父亲母亲弟弟的种种行为。
都是自己的侍奉
不得法。所以不能够得到爷娘的喜欢。
舜帝这样的孝顺行为。
终于感
动了上天。
有 一次。
在历山地方耕田。
大象帮着他耕。
飞鸟帮着他耘。
尧皇帝得知了。就把两个女儿嫁给他。
屡次用艰难的事情。
去试验舜
帝。
并不觉得怎么样 。
后来天下很太平。
尧帝就把皇帝位子让给他了。

二、仲由负米

周朝时候。有个贤人。姓仲。名叫由。表字就叫子路。他的家
里穷苦得很。天天所吃的。都是些 藜呀、藿呀。那一类不好的蔬菜。
因为奉养爷娘的缘故。
常常出去。
到百里以外。背了米回来给爷娘吃。
等到他的爷娘都去世了以后。
他就往南方游历。
游到楚国地 方。
楚王
就聘他做了官。
他跟随的车骑有一百辆的多。
他积聚的谷米。
有一万
钟的富。坐的时候。便茵褥重叠。吃的时候。便鼎食满前。他就叹气
着说。
我 现在虽然富贵。
但是要想像从前一样吃着藜藿的蔬菜。
仍旧
到百里以外去背米来养爷娘 。
这世里断断不能够再有这种日子了。

我怎不伤心呢。孔子说道。仲由的服事爷娘。 可以说是活着尽了力。
死了尽着追思的了。

三、闵损芦衣

周朝时 候。有个孝子。姓闵名叫损的。表字叫做子骞。生他的
母亲。早已亡过了。他的父亲娶了一个后妻。生了 两个儿子。那个后
母很厌恶闵损。冬天的时候。给自己亲生的两个儿子。穿了棉呀、絮
呀、做的 衣裳。给闵损穿的衣裳。里面却是装着芦花的。有一次、他
的父亲叫闵损推车子出外。
可是因为 衣裳单薄。
身体寒冷。
一个不小
心。
不觉失掉了车上驾马引轴的皮带子。他的父亲起初很生气。
后来
觉察了儿子是穿了芦花缘故。便要赶出那个后妻。闵损却对父亲 说。
母亲在此。
无非我一个儿子受着寒冷。
倘若母亲去了。
可怜三个儿子都要受着孤单了。
他的父亲觉得闵损的说话不错。
也就罢了。
他的后
母。 从此也感悟懊悔了。以后看待闵损。就像自己亲生的儿子一样。

四、曾参养志
周朝的曾参夫子。表字叫子舆。他的奉养爷娘。和别人不同。最
能够养他父亲母亲的志向。
每逢吃饭的时候。
必定有酒有肉。
将要收
去的时候。一定问过他父亲。这个余下来的酒 肉。送给那个。他的父
亲生平喜欢吃那羊枣子。
后来他的父亲死了。
曾参就终身不吃羊 枣子
了。有一次、他在山里砍柴。不料家里忽然有客人来了。他的母亲因
为曾参不在家里。又没有钱可以备办供客的东西。
弄得没有办法。

用牙齿咬破自己的指头。
好叫曾参觉悟。
果然曾参在山里。
忽然心头
像小鹿撞的痛了一阵。
就慌慌忙 忙背了柴回到家里来。
有一次。
他的
妻子替曾参的母亲蒸一只梨子。
没有蒸得 熟透。
曾参就把妻子赶出去。
不要他做妻子了。
后来曾参走过胜母的地方。
因 为这个地方的名称不
好。
就不肯走进胜母的里门。
曾参在孔夫子门下受学。
孔 夫子很看得
起他。传了他一部孝经。内容共总有十八章。

五、老莱斑衣
< br>周朝时候。有个老莱子。他姓莱。遗失了他的名字。只晓得他是
楚国的人氏。生性非常孝顺。奉养 他的父亲母亲。凡是吃的喝的。总
是用着很甘甜很柔脆的物品。自然不必说了。最难得他自己的年纪。< br>也已经到了七十岁。
但是他平常所说的话。
总没有一句说出自己的老
字来。真合 着礼记里父母在。恒言不称老。的那句话了。他又常常穿
着了五色灿烂齐整的衣裳。
故意装作小 孩子的形状。
在父亲母亲旁边
戏着舞着。
并且在双亲面前戏弄小鸟。
做出孩儿 顽耍的样子。
要博得
爷娘的欢喜。
有时候又取了两桶水挑到堂上来。
故意跌倒 在地上。

那两桶水也倒翻下来。
那衣服都弄得水淋淋的。
他就做出小孩儿哇 哇
的啼哭声音来。他的父亲母亲。这时候那里忍得住。便哈哈大笑。快
活极了。

六、郯子鹿乳

周朝时候。有一个贤人。叫做郯子。是鲁国里的人。历史上遗失
了他的名字。
他的天性非常孝顺。
父亲母亲年纪老了。
两个人的眼珠
子里都 有些病。
所以心里常常想吃鹿的乳。
可是一时办不到。
那郯子
知道他的双亲有 这个意思。
他就打定主意。
穿着了鹿皮的衣服。
扮着
鹿、走到深山里。夹在群 鹿的里面。找些鹿的奶来。预备做医治双亲
眼睛的物品。
不料有几个猎人见了他披着鹿皮。当他真个是只鹿。

左手拿着弓。右手抽着箭。想射中了这只鹿。郯子便慌忙立起身来。< br>赶忙尽情的告诉猎人道。
我不是鹿。
原来我是穿着鹿皮。
到这里找些
鹿 的奶乳。
去医治父亲母亲眼睛的。
你千万不要错认我作鹿呀。
猎人
听到这话。
方才晓到是个孝子。
就放着弓箭不射了。
于是郯子才得免
了。

七、汉文尝药


汉朝的文帝。姓刘。名字叫做恒。是汉高祖刘邦的第三个 儿
子。他没有做皇帝的时候。高祖已经封他在代州地方。所以又叫代王
了。他原来是庶出的。养 身娘就是薄姬。后来才称薄太后。但是文帝
的天性。生成是很孝顺的。朝朝夜夜。奉养这位母亲。从来没 有懒惰
的意思。薄太后曾经生病。足足生了三个年头的长久。文帝服事他母
后的病。总是殷殷勤 勤。看护得很周到。夜间睡的时候。眼睛也没有
闭好。衣带并没有解开过。所煎的汤药。必定先要自己亲 自尝过了。
才进到薄太后面前、
叫母后吃的。因为他有了这样情形。所以仁孝的
名声。 就传遍了天下。人人都晓得了。

八、郭巨埋儿

郭巨埋儿。雷震儿活。天赐黄金。官不得夺。

汉朝的时候。有个姓郭名巨的人。表字 文举。家里穷苦得很。他
有个儿子还很幼小。郭巨的母亲常常把自己吃的东西。分给孙儿吃。
郭 巨因为家里穷得不能够奉养母亲。
现在儿子又要分母亲的食物。

何是好呢。
于是总等着儿子走出的时候。
再到母亲里去进食物。
有一
天。儿子跌在水里死了。郭巨 的妻子惊慌得了不得。哭着。郭巨说。
你不要惊动了母亲。
儿子可以再有的。
母亲是不 可以再得的。
何不把
儿子埋葬了。
郭巨的妻子不敢违背他丈夫的话。
就在地上 掘坑。
掘到
三尺多深。忽然一个霹雳。把儿子震活了。并且地里有一釜的黄金。
上面有 字写着。说是上天赐给孝子郭巨的。

汉江革、字次翁。少失父。独与母居。遭世乱。负母逃难 。数遇
贼。欲劫去。革辄泣告有老母在。贼不忍杀。转客下邳。贫穷裸跣。
行佣以供母。
凡母便身之物。
未尝稍缺。
母终。
哀泣庐墓。
寝不除服。
后举孝廉 。迁谏议大夫。

汉朝时候。
有个姓江名革的。
表字叫做次翁。
从小 就没有了父亲。
单单剩着江革和他的母亲同住着。那时候天下不太平了。盗贼很多。
江革就背了 母亲逃难去。
他在路上。
时时碰着这班作乱的盗贼。
要把
江革掳去。和他们一 同去做盗贼。江革总是流着两行眼泪哭诉着说。
我有老母在这里。
要人供养。
我怎么可 以和你们一同去呢。
强盗听到
这话。
就发了慈悲念头。
也不忍杀他了。
后来江革辗转在下邳地方作
客。
穷得连衣裳鞋子也不完全了。
江革就忙忙碌碌的替人 家作工。

些工钱来供养母亲。
凡是母亲身边要使用的东西。
没有缺少一点。

来他的母亲死了。
江革哭得很悲哀。
住在母亲的坟旁。
就是睡的时 候。
丧服也不除去。
后来有人见到他的品行不错。
就举他做了孝廉。
最后迁到谏议大夫的官。

十、蔡顺拾椹





汉朝有个蔡顺。从小就没有了父亲。他服事母亲。非常孝顺。那
时候正逢着王莽的变乱。
年岁又荒。
没有饭吃了。
他就拾了桑树上结
的果子去供奉母亲。用一个器皿、装着黑 的桑子。又用另一个器皿、
装红的桑子。赤眉贼见了很奇怪。就问他这是什么缘故。蔡顺说。黑
的奉养母亲。红的自己吃。赤眉贼听了。也很可怜他的孝顺。就送他
牛蹄和白米。蔡顺不肯受。后来母亲 死了。还没有安葬。忽然那个地
方起了火。
火势直逼到他家里来。
蔡顺就抱住了母亲的 灵柩大哭。

然奇怪。
火就跳过蔡家。
烧到别人家去了。
他又因为母 亲生平最怕天
雷的声音。所以每逢着有雷声的时候。蔡顺必定绕着坟、哭着喊着。

















第五节


尊师篇

孔子尊师


公元前
521
年春 ,孔子得知他的学生宫敬叔奉鲁国国君之命,
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阳去朝拜天子,
觉得这是个向周 朝守藏史老子请教

礼制

学识的好机会,
于是征得鲁昭公的同意后 ,
与宫敬叔同行。

达京都的第二天,
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
正在书写
《道
德经》
的老子听说誉满天下的孔丘前来求教,
赶忙放下 手中刀笔,

顿衣冠出迎。
孔子见大门里出来一位年逾古稀、
精神矍铄的老人 ,

想便是老子,
急趋向前,
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礼。
进入大 厅后,
孔子再拜后才坐下来。老子问孔子为何事而来,孔子离座回答:


学 识浅薄,对古代的
?
礼制
?
一无所知,特地向老师请教。

老子见孔
子这样诚恳,便详细地抒发了自己的见解。


回到鲁国后,
孔子的学生们请求他讲解老子的学识。
孔子说:


子博古通今,通礼乐之 源,明道德之归,确实是我的好老师。

同时
还打比方赞扬老子,他说:
“< br>鸟儿,我知道它能飞;鱼儿,我知道它
能游;野兽,我知道它能跑。善跑的野兽我可以结网来逮住 它,会游
的鱼儿我可以用丝条缚在鱼钩来钓到它,
高飞的鸟儿我可以用良箭把
它射下来 。
至于龙,
我却不能够知道它是如何乘风云而上天的。
老子,
其犹龙邪!

汉明帝敬师


汉明帝刘庄做太子时,
博士桓荣是 他的老师,
后来他继位作了皇


犹尊桓荣以师礼

他曾亲自到太常府去,
让桓荣坐东面,
设置几
杖,
像当年讲学一样,聆听老师的指教。
他还将朝中百官和桓荣教过
的学生数百人召到太常府,
向桓荣行 弟子礼。
桓荣生病,
明帝就派人
专程慰问,
甚至亲自登门看望,
每次 探望老师,
明帝都是一进街口便
下车步行前往,以表尊敬。进门后,往往拉着老师枯瘦的手,默 默垂
泪,良久乃去。当朝皇帝对桓荣如此,所以

诸候、将军、大夫问疾
者, 不敢复乘车到门,皆拜床下

。桓荣去世时,明帝还换了衣服,
亲自临丧送葬,并将其 子女作了妥善安排。


秦始皇拜荆条


秦始皇焚书坑儒
,
为此而落得个骂名千古
.
可他尊敬老师的故事
却鲜为人知
.
那是秦始皇统一中国
6
年后
,
即公元前
215
年 的秋天
,
他第
四次出巡时发生的事
.
当时
,
秦始皇 在文武群臣的护卫下
,
乘着车辇
,

浩荡荡地从碣石向东北的仙岛前 进
.
随着均匀的马蹄声
,
秦始皇不觉
沉入对往事的追忆中
:
回想起自己幼年的老师
,
仿佛他就在眼前
,
虽说
严厉
,
可令人钦敬难忘
.
我嬴政能有今日
,
其中也有他的一份功劳呢< br>.

位威严的老人
,
第一次授课讲的就是舜爷赐给我们家的姓
.
他先分别
讲了


,

,

,< br>女
,


然后再合成一个




.
第二天就要背写
.
老师
,
这字太难写了
.
什么

一个嬴字就难住了

将来秦国要
*
你去治理
,< br>难
事多着哩
,
能知难而不进吗


说着就举起了荆条棍
……
可惜自己已多
年没见过这位老师
,
听说他老人家已经去世了.
突然
,
车停了
.
前卫奏道
:
仙岛离此不远< br>,
请万岁乘马
.
于是
,
秦始皇换乘了心爱的大白马
.
过不多

,
便到了岛上
.
始皇环视渤海
,
胸襟万里
,
豪气昂然
,
更加思绪万千
.

到他低头 察看眼前
,
却忽然下马
,
撩衣跪拜起来
.
随从的大臣们见此 情

,
莫名其妙
,
也只好跟着参拜
.
等皇帝站起身 来
,
大臣李斯才问他为何
参拜
.
秦始皇深情地说
:
众位卿家
,
此岛所生荆条
,
正是朕幼年在邯郸
时老师所用的荆条,
朕见荆条
,
如见恩师
,
怎能不拜


后来
,
人们就把这
个岛称为秦皇岛
.
传说岛上的荆条为秦始皇敬师的 精神所感动
,
皆垂
首向下
,
如叩头答谢状
.

张良拜师


张良年轻时
,
曾计划要刺杀暴君秦始皇
,
失败后
,
为躲避官府通缉
,
潜藏在下邳
.
有一 天
,
张良闲游到一座桥上
,
遇见一位穿褐衣的老翁
.
老翁见张良走近
,
便故意将鞋坠落桥下
,
让张良下桥去捡
.张良很不高

.
等张良把鞋捡上来交给老翁时
,
老翁又让他帮着 把鞋穿上
.
于是
,

良跪着帮老翁穿上了鞋
.
老翁 没客气
,
笑眯眯地离开了
.
临走时留下了
一句话
:
小子可教矣
!5
天后黎明时分在这里等我
.
张良按老翁的指

,5
天后天刚亮
,
他就来到桥上
,
不料老翁早呆在那里
,
见了张良便怒
斥道
:
跟老人约会迟到
,
岂有此理
.

5
天再早些见我
.
说完就离去了
.
又过
5
天后
,
鸡刚打鸣
,
张良便匆匆地赶到了桥上
,
可 是不知怎么的
,

还是比老翁来得晚
.
老翁这回更不高兴了
,
只是重复了一遍上回说的
,
就拂袖而去了
.
这下张良可点急了,
又过了
5

,
他索性觉也不睡了
,

午夜之前便来到桥上等着
.
一会儿老翁来了
,
见着他便点头称是
.
井从
袖中拿出一本书
,
很神秘地说
:
你读了这本王者之书< br>,
就可以做帝王的
先生了
.10
年之后
,
兵事将起< br>.
再过
13

,
你到济北
,
可以与我重逢< br>,
谷城
山下的那块黄石
,
便是我的化身
.
说完飘扬而 去
.
天一亮
,
张良打开书
一看
,
原来是太公望兵法 书
.
张良特别高兴
.
后来张良认真研读黄石老
翁授给的那部兵法书< br>,
真的当上了汉高祖刘邦的高级参谋
.

1.
师者
,
所以传道
,
授业
,
解惑也。
——

.< br>韩愈《师说》


2
、一日之师
,
终身为父。
——

.
关汉卿


3
、为学莫重于尊师。
——
谭嗣同《浏阳算学馆增订章程》


4
、君子隆师而亲友。
——
《荀子修身》


5
、疾学在于尊师。
——
《吕氏春秋劝学》


6
、事师之犹事父也。
——
《吕氏春秋劝学》


7
、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
——
《吕氏春秋
.
劝学》


8
、学之经
,
莫速乎好其人
,
隆礼次之。
(

:
途经
.
好其人
:
爱戴教授
自己的 人
,
虚心向他

们求教。隆礼
:
尊崇礼义
)
——
《荀子
.
劝学》


9
、明师之恩
,
诚为过于天地
,
重于父母多矣。
——

.
葛洪《 勤求》


10
、国将兴
,
心贵师而重傅。
——< br>《荀子
.
大略》


11
、三人行
,
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
其不善者而改之。
——
《论语》


12
、片言之赐
,
皆事师也。
——
梁启超《中国 历史研究法
.
自序》


13
、师道既尊
,
学风自善。
——
康有为《政论集
.
在浙之演说》

14
、善之本在教
,
教之本在师。
——
〔宋〕李觏《广潜书》< br>




第六节


苏轼
(

)
1

“东坡”来历






苏轼也叫苏东坡。
“东坡”
一 名是怎么来的呢?宋徽宗年间,

苏轼写了“大量诬陷嘲讽朝廷的诗”
,于是就有了喧 嚣一时的“乌台
诗案”

宣判结果是苏轼被判入狱,
后又被释放贬到黄州任团 练副使。
在黄州期间,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生活困窘,但是他有一个好上
司闾丘孝。闾丘孝 心地善良,为人忠厚,又景仰苏轼的为人和才华,
就高看苏轼一眼,
把他视为知己朋友。
黄州城外有一片地,
草木丰茂,
遍布奇花异草,
山下不远处就是滚滚的长江水,这个地方被称为东坡。
闾丘孝同情苏轼的生活境况,
就通融官府让苏轼到东坡种菜,
补充生
活。苏轼欣然往之,在山上开垦荒地,种花种菜,消遣心情,锻炼体
魄,陶陶然,并在 那里盖一草屋,在门匾上书有“东坡雪堂”
。在苏
轼看来,这是他人生的理想驿站,于是后来就 自号“东坡居士”
,习
惯之,人们就称他苏东坡。





“东坡”
还有一种说法,
与唐朝诗人白居易有关。
苏轼和白居易< br>虽然相距
265
年,但苏轼从小就喜爱白居易的作品。苏轼宦海沉浮、
三起三落 ,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觉得自己和白居易
命运相 似,
同病相怜的景况大致和白居易相似,
因此,
常把白居易作
为自己的前身。 当年白居易任忠州刺史时,常在忠州城的东坡植树,
曾赋有“东坡向春暮,树木今如何?”
“朝 上东坡走,夕上东坡步,
东坡何所爱,爱此新生树”的诗句。为了表示对白居易的崇敬,苏轼
就 取白居易诗中的“东坡”为号。

2
、无肉与无竹





“宁可食无肉,
不可居无竹”
是苏轼在黄州东坡种菜时写下的对
联,是写给苏小妹的。





东坡上风光旖旎 ,
遍布奇花异草,
苏轼自是心情开朗,
也变得更
加浪漫。
高兴之中,
苏轼在房前种了一大片竹子,
看着自己的竹子雨
后春笋,
节节生长,
自是怡然自得。
可是生性刁蛮的苏小妹见状却闷
闷不乐,埋怨哥哥浪费地亩,只知道玩乐,不懂 生活之艰辛。在他看
来,应该多种一些值钱的草药蔬菜,卖了钱,把生活过好,多买些鱼
肉吃。
于是苏轼就给妹妹写了这副对联规劝妹妹。
在苏轼眼里,
人无
论在什么情况下 都得活得艺术一些,
作为
“四君子”
的梅兰竹菊从不
同方面解读了人生,要勇 敢顽强,一片芳心,活出气节,清心寡欲尤
其竹子的气节令苏轼景仰。
苏轼嗜好画竹,
他对竹子的一枝一叶都有
深深的感悟,都能够悟到一些人生的真谛。

3
、牛粪与佛。





苏轼为官杭州 时,
与金山寺的著名高僧佛印成了好友。
苏轼信奉
佛学,
经常和佛印一块儿禅 悟佛道。
有一天,
苏轼与佛印在一起打坐,
苏轼很有闲情逸致,巴不得佛印夸自己两句 ,就问:
“你看看我坐在
这里打坐像什么?”佛印一动不动地静思片刻,静静地说:
“ 我看你
像尊佛。
”说罢继续一门心思地打坐。苏轼得到了夸奖,心里一高兴
便哈哈大笑 起来,接着心眼子一转,问了佛印一句:
“那你知道我看
你坐在那儿像什么?”
佛印的 心思不在这些逗壳子的话上,
只想着禅
佛,不在意地问:
“像什么?”
“活像 一摊牛粪。
”苏轼高兴得忘乎所
以,佛印不动声色,仍旧一心一意地禅佛。苏轼回到家里,一五 一十
地把这件事讲给苏小妹听,
炫耀自己的聪明,
嘲笑佛印的蠢笨。
苏小妹冷笑一下对哥哥说,
就你这个悟性还参禅呢,
你知道参禅的人最讲
究的是什么? 是见心见性。
佛印说看你像尊佛,
那说明他心中有尊佛;
你说佛印像牛粪,想想你心里 有什么吧!

4
、吟诗赏月。

苏东坡在杭州,
喜欢与西湖 寺僧交朋友。
他和金山寺佛印和尚最要好,
两人饮酒吟诗之余,
还常常开玩笑。
佛印和尚好吃,
每逢苏东坡宴会
请客,他总是不请自来。





有一天晚上,苏东坡邀请黄庭坚去游西湖,船上备了许多酒菜。
游船离岸 ,苏东坡笑著对黄庭坚说
:





“佛印每 次聚会都要赶到,
今晚我们乘船到湖中去喝酒吟诗,

个痛快,他无论如何也来不了啦 。
”谁知佛印和尚早打听到苏东坡要
与黄庭坚游湖,
就预先在他俩没有上船的时候,< br>躲在船舱板底下藏了
起来。明月当空,凉风送爽,荷香满湖,游船慢慢地来到西湖三塔,
苏东坡把著酒杯,拈著胡须,高兴地对黄庭坚说
:
“今天没有佛印,
我们倒也清静,先 来个行酒令,前两句要用即景,后两句要用‘哉’
字结尾。
”黄庭坚说
:
“好 吧!
”苏东坡先说:
“浮云拨开,明月出来,
天何言哉?天何言哉?”






黄庭坚望著满湖荷花,接著说道:

“莲萍拨开,游鱼出来,


其所哉!得其所哉!






这时候,
佛印在船舱板底下早已忍不住了,
一听黄庭坚说罢,

把船舱板推开,爬了出来,说道:

“船板拨开,佛印出来,

憋煞人
哉!憋煞人哉!






苏东坡和黄庭坚,
看见船板底下突然爬出一个人来 ,
吓了一大跳,
仔细一看,
原来是佛印,
又听他说出这样的四句诗,
禁不住都哈哈大
笑起来。苏东坡拉著着佛印就坐,说道:
“你藏得好,对得也妙,今
天 到底又被你吃上了!
”于是,三人赏月游湖,谈笑风生。

5
、错改菊花诗







常言道山外有山,
天外有天。
作为大学士、
才高八斗的苏轼偏
偏与< br>“学富五车”
的王安石狭路相逢,
可以说二人之间是
“有缘无分”
,< br>一起共事,同在朝廷,但政见不一,王安石主张革新变法,要快变,
以摧枯拉朽之势创造一个新世 界,
而苏轼觉得时局需稳,
改革要慢慢
地来,
二人引起了朝廷的政治分野。< br>不巧的是,
恰在这时苏轼错改了
王安石的菊花诗。





冯梦龙的
《警世通言》
中记载了苏东坡续错王安石诗的故事,< br>说
的是苏东坡有一次去相府拜见王安石,
刚好王安石不在,
却见案上有
咏菊诗,只写下头两句:
“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东
坡看了暗自好笑 ,
他认为菊花残谢后不会凋落花瓣,
因此才会有诗人
说“堕地良不忍,抱枝宁自枯”< br>。于是他按照原韵,续写了两句:
“秋
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苏东 坡写完等了一会儿,见王安
石还没回来就走了。
王安石回到这里,
看了苏东坡有嘲笑之 意的续句
以后,
觉得苏东坡的观察不够全面。
再加上二人政见不和,
王安石占
了上风,苏轼败北,皇上决定“左迁”苏轼,往哪里贬呢?王安石建

对母亲说的话-端午赛龙舟


对母亲说的话-端午赛龙舟


对母亲说的话-端午赛龙舟


对母亲说的话-端午赛龙舟


对母亲说的话-端午赛龙舟


对母亲说的话-端午赛龙舟


对母亲说的话-端午赛龙舟


对母亲说的话-端午赛龙舟



本文更新与2021-01-26 19:14,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jmy2z.cn/zuowen/189585.html

小学校本课程教材《古代名人故事》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