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作文首页 > 高中作文 >

服装店策划书:中学生关于陈寅恪议论文事例精选5篇500字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bjmy2z.cn/zuowen
2020-11-29 13:49
tags:高中作文, 高中教育

-

2020年11月29日发(作者:叶选生)
中学生关于陈寅恪议论文事例精选5篇500字
陈寅恪之父陈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 、著名诗人。祖父陈宝
箴,曾任湖南巡抚。夫人唐筼,是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孙女。因其身出
名门 ,而又学识过人,在清华任教时被称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
授”。下面是橙子为大家整理的中学生关 于陈寅恪议论文事例精选5
篇500字相关模板,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中学生关于陈寅恪议论文事例精选5篇(一)
1925年,清华发生了一件对中国学术影响深远的 大事:成立了
“清华国学研究院”。研究院的宗旨是用现代科学的方法整理国故,
培养“以著述 为毕生事业”的国学人才。当时的清华是个留美预备学
校,留美预备学校来办国学院,这本身就是要吸收 西学来建设自己的
文化。
新成立的国学研究院有四大导师:第一位是开创用甲骨文研究殷
商史的王国维;第二位是戊戌变法的核心人物,著述等身的梁启超;
第三位是从哈佛大学回来的 语言学家赵元任。三位导师性格各异,但
都大名鼎鼎。而四大导师中最晚到校的陈寅恪,在当时并不出名 。
陈寅恪出任研究院的导师,一说是国学研究院主任吴宓所推荐,
他因为了解陈寅恪的博 学而推崇备至;还有一说是梁启超提名的,据
说梁启超为了推荐陈寅恪,还曾与清华校长有过一番舌战。 校长说,
陈寅恪一无大部头的著作,二无博士学位,国学研究院的导师,怎么
能连这些都没有呢 ?梁启超说:“没有学衔,没有著作,就不能当国学
院的教授啊?我梁启超虽然是著作等身,但是我的著 作加到一起,也
----来源网络,搜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
1
没有陈先生三百字 有价值。”梁启超还说:“这样的人如果不请回来就
被外国的大学请去了。”清华的校长最终怎么做出决 定的,无从考证。
但事实是,远在德国游学的陈寅恪接到国学院导师的聘书时,刚刚年
满36岁 。
一年后,陈寅恪的身影出现在清华园里。他很幽默。因为四大导
师中的梁启超是“南海 圣人”康有为的弟子,王国维是末代皇帝的读
书顾问,于是陈寅恪就给学生们送了一副对联:“南海圣人 再传弟子,
大清皇帝同学少年”。
令师生们惊叹的是陈寅恪的博学。他在课堂上讲授的学 问贯通中
西,他在课余分析各国文字的演变,竟把葡萄酒原产何地,流传何处
的脉络,给学生讲 述得一清二楚。他上课时,连清华的教授们也常来
听。有人称他为“活字典”,也有人称他是“教授的教 授”。
当时,冯友兰先生是大学者,名气比陈寅恪响亮得多,但冯友兰
在陈寅恪面前也是 毕恭毕敬、以学生自居,这连当时的学生们都能感
觉到。
当年的华北学术界分成两派,一 派是本国培养的学者,另一派是
有留学经历的。本土派认为,洋派不懂国情,你的学问再高,也是隔靴搔痒,解决不了中国问题。留洋派就觉得本土派太迂腐,眼光太狭,
不掌握现代化的工具,因而两 派互相瞧不起。但不管是哪一派,谁都
不敢瞧不起陈寅恪,这在学术界堪称传奇。
中学生关于陈寅恪议论文事例精选5篇(二)
早年的湖南原本是保守闭塞之地,在洋务运动中却突 然开风气之
----来源网络,搜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
2
先,兴学、办报、开矿 、建工厂,这得益于当时的湖南巡抚陈宝箴。
陈宝箴有个助手,也就是他的儿子陈三立,父子俩在戊戌变 法失败后,
被朝廷革职,“永不叙用”,原因是他们在湖南率先变法。
陈寅恪就是这陈家 的第三代。这一年他9岁。家国大难之后,陈
宝箴携家带口回了江西老家,陈三立索性专注于诗歌创作, “凭栏一
片风云气,来作神州袖手人”。这个中国近代历的显赫门庭,走向了
与传统仕宦截然不 同的结局。
父亲陈三立不要孩子应科考、求功名,在陈寅恪13岁时就把他
和哥哥送去了 日本。自小博闻强记,打下坚实旧学基础的陈寅恪,因
此并行不悖地接受了西方文化。
后 来陈寅恪因病从日本回国,考入复旦公学,这是上海的一所新
式学堂,相当于现在的高中。陈寅恪成绩优 秀,掌握了德语、法语。
两年后的1909年,陈寅恪毕业,他带着复旦公学的文凭,也是他平
生的一张文凭,登上了去西洋的轮船。父亲陈三立赶到上海,送别陈
寅恪。他把父辈两代人变法图强的希 望,寄托在儿子身上。
陈寅恪一辈子以家族为荣,念念不忘自己的身世,也终生背负着
家 、国的使命。他辗转游学13年,从德国到瑞士、后又去法国、美
国,最后再回到德国。他学物理、数学 ,也读《资本论》。13年里,
他总共学习了梵文、印第文、希伯莱文等22种语言。
陈 寅恪在德国读书,都没有要学分。人家上课他跑去听,听了做
笔记,他自己注册的是印度学系,他就在那 儿自己读书,没事去听课,
完全是一种文人求学,有点像中国传统的游学。陈寅恪说:“考博士
----来源网络,搜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
3
并不难,但两三年内被一个具体专题束缚住 ,就没有时间学其他知识
了。”不求博士文凭的陈寅恪,却形成了自己宽阔的学术视野。
陈寅恪发现,在世界学术中,中国文化的地位很高,跟当时中国
地位低下的现实完全相反,跟国内批判传 统文化、孔家店也完全不一
样。他后来明确主张中国学术应“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不忘本来民
族之地位”,就是以这样一种感受作为基础的。
中学生关于陈寅恪议论文事例精选5篇(三)
陈寅恪有着深厚的国学根底,也接受了严格的西学训练,但他从
不满足,仅梵文一项,就先 后学了10年。当时中国学术正处在逐渐
走向国际学界这样一个转轨的时候,在清华校方包括他的同事梁 启超、
王国维的鼎力支持下,陈寅恪为中国学术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领域——
对不同民族语文与历 史的比较研究。
1932年夏,清华大学中文系招收新生。陈寅恪应系主任之邀出
考题。 不料他出的题目非常简单。考题除了一篇命题作文,最奇怪的
是只要求考生对个对子,而对子的上联,又 仅有三个字:“孙行者”。
陈寅恪拟定的标准答案是“王引之”、“祖冲之”。一个名叫周祖谟的
考生,给“孙行者”对出的下联是“胡适之”,用的是当时最时髦的
人物胡适的名字,十分有趣,出乎 陈寅恪的预料。
用“对对子”这样的文字游戏,来作为堂堂清华大学的招生试题,
当时很 多人还是难以理解,也有人误以为这是以旧学的看家本领向新
文化挑战。其实,陈寅恪自有他的一番深意 。当时很多学者都并不清
楚真正的中国语文的特色在什么地方,陈寅恪觉得用对对子这个方法,
----来源网络,搜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
4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0-11-29 13:49,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jmy2z.cn/zuowen/31932.html

中学生关于陈寅恪议论文事例精选5篇500字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