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奇帆市长在重庆大学报告会上的讲话
2010
年
9
月
12
日上午,黄奇帆市长轻车简从来到重庆 大学,为师生们做了一场题
为《以改革开放为抓手
推动 又好又快发展》的报告,报告赢得了师生经久不息的掌声,在
全校师生中引起了强烈反响
。
现应广大师生的要求,
根据黄市长的讲话录音整理如下,
供广< /p>
大师生学习讨论。
p>
当前,重庆经济社会发展步入了又好又快轨道,经济增速连续三年保持在
15%
左
右,各项经济指标均衡增长,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社会民生得到进一步改
善。
这些成绩
的取得,
得益于中央的坚强领导和全市人民 的奋发努力,
也得益于市委、
市政府高度重视改
革创新和
开放跨越,全面推进城市化、工业化和城乡统筹一体化“三位一体”战略。一是深
入推进
改革,
建立起适应科学发展观要求、
适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
适应保障和改善民
生要求的制度安排。不能只追求
GDP
的高速增长,还要让老百姓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经济增
长带来的好处,
“骨 头要坚强,肌肉也要发达”
。为此,我们加大民生投入,民生财政支出占
比连续两年超过
50%
。今年,市委三届七次全委会决定用改革的办法推动实施十 大民生工
程,改善百姓生活,强力启动内需,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二是深化内陆开放
,推动内陆
开放高地加快崛起。
实际利用外资,
过去三年 增长
6
倍,
增速列全国第一,
总量居全国前八、< /p>
内陆第一;今年有望达到
60
亿美元,标志着重庆开放度的 显著提高。进出口贸易,今后三
年将以平均
50%
的速度 增长,到
2012
年达到
300
亿美元,到
2015
年达到
1000
亿美元,这
将成为内陆开放高地的又一重要标志。
“引进来”与“走出去”并举,今年国家已批准重庆< /p>
40
亿美元的海外投资项目,走在全国前列。总体上,重庆正在走出一条从 投资拉动转向内
需拉动、从基础建设转向民生改善、从内生增长转向全方位开放的发展路
子。
下面,我就重庆改革方面的四个案例,和重大的师生们作一交流。
一、关于户籍制度改革
户籍制度改革是今年全市改革的重头戏,
是城 乡统筹发展的关键问题,
这步棋走好了满盘皆
活。年初以来,
市长办公会三次研究部署。市政府
< br>专门成立了户籍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已召开
10
多次工作会。今年
6
月,市委、市政府还向
家宝总理、克强副总理、良玉副总理做了
专题汇报,得到了中央领导的肯定和支持。最后,
在市委三届七次全委会上,全体市委委
员以及各区县、部门、高校负责人进行了深入沟通,
形成了共识。总之,推动户籍制度改
革不是心血来潮、头脑发热,而是集思广益、审慎研究
作出的重大决策,我们有把握实现
既定目标。
(一)为什么要进行户籍制度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城市化、工业化高速发展,但出现了与世界城市化、工业化进 程相悖的
三大问题。三大问题皆因二元户籍制度所致。
1
、世界城市化、工业化的过程是土地集约节 约利用的过程,因为城市人口用地比农村人口
少得多。世界其他国家由于没有户籍门槛,
农民进城就能定居,尽管进城后城里会增加
100
平方米建设用地,但农
村可以退出
200
多平方米宅基地,
“一进一出”耕地会有所增加 。由
于户籍的阻碍,我国农民进城后不能实现定居,农民在城市、农村“两头”占地,耕
地不增
反降,使我国守住耕地红线成了一大难题。为了保住耕地红线从严控制城市建设用
地供给,
在一定程度上又使得地价上涨推高了房价。
2
、世界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逐步转移,当到 达“刘易斯拐点”
时,即占总人数
10%
的农民通过务农 的规模效应可实现与城市务工相当的收入,城乡一体
化将基本形成。
由于 存在户籍门槛,
我国农民进城后不能实现定居,
年老力衰后还会返回农
< p>村,
“刘易斯拐点”不会正常出现。十年前,全国有八九亿农民,现在依然如此。城 市化、
工业化并没使农民减少,农业生产也没有实现规模经营,城乡差距还在不断扩大。
3
、世界各国只有农民和城 市居民的区别,我国实际上出现了“非城非乡”的第三类人群—
—农民工。每年,农民工
“候鸟”一样在打工地和老家之间迁徙,这是全世界绝无仅有的。
由于二元户籍的阻隔,
使得长期在城里生活工作的农民工不能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保
障和
基本公共服务。
比如,
城市居民子女接受义务阶段教育是免费的,
但对收入相对更低的
农民工子女却要收取数千甚至上万的择校费,
这是不 公平的。
又如,养老、医疗保险制度因
户口不同而不同,农民工参加养老
保险每年少保障
1000
多元,参加医疗保险每年少保障七
八百元。
这会降低企业的用工成本,
使投资环境更好,
但为什么 是牺牲农民工而不是城市居
民的权利呢?
<
/p>
这“三大悖论”
,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违背了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与 构建和谐社会背
道而驰。实践证明,现行户籍制度已经严重阻碍了经济社会发展,如果不
能实现改革突破,
国家发展后劲将大大减弱,影响今后
30
年的长远发展。推进改革户籍制度,消除阻碍城乡
统筹发展的体制障碍,将产生强大的
持续拉动力。
具体而言,
有五大好处:
一是社会公平的
< p>回归,
从制度上保障农民工同工同权、
平等市民待遇;
二是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和农民收入,
破解城乡二元结构;
三是让城市 更年轻,
增加城市人口红利;
四是促进城乡资源一体化配置,
提高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
五是扩大内需,
持续拉动经济增长。
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亦是大局所需。
(二)户籍制度改革的几个认识误区
1
、户籍制度改革不是简单地换发户口簿,而 是要让农民工转户进城后真正与城市居民同等
享受就业、养老、医疗、住房、教育“五大
保障”
。当前,一些城市人对农民工吃苦、没有
好待遇,习以为常,熟视
无睹。这不是城市人的“冷漠”
,根本上是制度造成的隔膜。不能
让农民
工永远是社会的
“另类”
,
根本途径是通过户籍制度改革让农民工 真正享有平等待遇。
2
、户 籍制度改革绝不是以土地换户籍、换保障。有人认为,重庆是为了要农民手中的土地
才推
行户籍制度改革。
这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是没有调查的无稽之谈。
如果真是为了
要农民的土地,完全可以按照过去
30
年传统的征用办法实现,没有必要多此一举。农民工
以自己的青春和劳动为城市创造了
社会财富,
理应平等享受城市社保和公共服务。
我们规定,
农民工在主城固定工作岗位上有五年以上工龄,
就可无条件转户,
并不以退出农 村土地为前
提。这是农民工的基本人权,是农民工通过有效就业改善了自己的保障体系。
而且,在首批
338
万转户对象中,约有
100
万新生代农民工和农村籍大中专学生出生于
1984
年之后,由
< p>于土地承包实行“增人不增地”
,他们实际已没有承包地,但同样可以无条件转户。 过去农
村孩子读大学“鲤鱼跳龙门”才能转户进城,
现在中职学生也可转 户进城,
这对农村孩子今
后的学业、就业、成家都很有好处。
3
、农民转户进城不仅不会让城里人吃亏,反而会让城市受益。有人认为,由于农民转户进
城,城市居民享受的公共资源会被划出一大块而减少。事实恰恰相反。
比如社会 保障,
现在
城市原住民平均年龄四五十岁,
10
—
20
年之后就会享受养老金待遇,而进城农民工大多二
< br>三十岁,
他们要
30
—
40
年之后才会享受养老金待遇。
这是农民工在弥补城市养老金的不足,
城里
人实际沾了农民工的光。有人认为,
大量农民转户进城,
城市基础设施就会不够用 。果
真出现这种情况,
那是政府缺乏规划、
管理无方的体 现。
城市化过程是巨大的内需扩大过程。
有更多农民工进城创造财富,<
/p>
城市化才拥有更强的动力,
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才会不断
提升。有人认为,城市需要的是大学生、投资者这样的白领。其实,城市发展不能寄望于天
降精英。试想,一个城市如果没有扫地、务工的蓝领,那将是怎样一个乱象迭出的地方。城
< br>市化的过程是农民转化为城市居民、
减少农民的过程,
绝不是城市人口卡拉
OK
、
自我拔高、
自我改善的过程。城市
作为一个有合理分工的有机活体,应该有
70%
左右的人群属于蓝领,
< p>他们在不同岗位贡献力量、创造财富。
4
、转户对象的设定不分重庆本地还是外地,没有歧视外地农民工。重庆是省的构架,农 民
工转户不是在户籍地,
而是在工作地,
因此更多的转户 是跨区县的,
这同沿海城市与内陆农
民的关系是一样的。
当前,
转户对象主要是重庆籍农民工,
但出发点没有区分重庆籍还是非
< p>重庆籍。事实上,在重庆务工的农民工
90%
多都是重庆人。今后, 随着重庆经济的发展,
就业岗位随之增加,
户籍制度又安排得好,
不仅在市外务工的
400
万重庆农民工会有相当部
分回流,
而且周边省市的农民工也会到重庆。
我们的基本理念是,
不论外地还是本地农民工,
只要城里有需要他的岗位,并且实际工作三年或五年以上,
届时就解决他们的户口。
5
、城市户口对农民不仅不是无用,反而是“护身符”
。有人认为,现在户口已经无用,农民
在农村挺好的,没必要转户。这是饱汉不知饿汉饥,站着说话不腰疼。诚然,对于百万、千
p>
万富翁,城市社保和公共服务对他并不重要,
别说户籍,
连国 籍都无所谓。
但对收入较低的
农民工而言,只有拥有城市户籍才可以被城
市社保和公共服务所覆盖,才能活得更有尊严。
对此,我们要有理性的、富有同情心的认
识。
(三)怎样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分两个阶段推进:
1
、今明两年“消化存量”
338
万人。主要包括三类人:一是在 重庆务工经商已三年或五年
以上的农民工,他们在工作地就近就地转为城市居民。连同农
民工家属,这部分群体共有
230
万左右。二是农村籍大中专学生和新增 农村籍退役士兵,共有
68
万人。三是历史遗留
问题,包
括已征地未转非人员、大中型水库移民等,共有
44
万人。计划年内转户
100
多万
人,明年全部解决。目前转户总体有序。有人认为,没
有出现农民排长队的场面。这是不是
农民转户不积极?其实不然,而是有三个平台分别推
进,
800
多个派出所是基本服务平台,
国有企业、
p>
民营企业、外资企业是企业组织平台,
各区县政府是政府推进平台。不需要他们
排轮站队。
2
往后十年
“吸纳增量”
六七百万。
首先,< /p>
每年转户农村籍大中专学生
20
万人。
今后十年,< /p>
本地生源可能逐渐萎缩,
但只要地方政府大气一点,不分本地、外地,只要 就读中职校就给
予补贴并转户,
会吸引更多外地学生来渝读书,校方也愿 意配合并乐见其成。其次,每年新
增转户符合条件的农民工
40-50< /p>
万人。总体目标是,到
2020
年累计转户
1000
万人,户籍人
口城
镇化率达到
60%
以上。过去,国家以常住人口作为城镇化率的衡量指标,只要在 城镇
居住半年以上就纳入统计。因此,出现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每年提高
1 -2
个百分点,而户籍人
口城镇化率却原地踏步的局面。直辖以来,重庆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
28%
提高到
51%
,提 p>
高了
23
个百分点;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从
25 %
提高到
27%
,提高了
2
个百分 点。二者的差距
扩大到
20
多个百分点,其实质是被户籍 制度挡在城市社保和公共服务之外的农民工。全国
亦如此,现在
48%< /p>
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与
28%
的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也相差
< p>20个百分点,涉
及
2
亿多农民工。 我们提出到
2020
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
70%
,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
60%
以上,二者的差距缩小到
10
个百分点以内。这将成为重庆实现城乡统筹的主要标志。
党中央、
国务院高度重视户籍制度改革, p>
锦涛总书记在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上明确提出
要逐步解决农民工在城镇的
就业和落户问题,
家宝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要求推进户
籍制度改
革。市委、市政府在中央的领导和支持下,不回避矛盾、不作表面功夫,下决心攻
坚突破
,打一场改革硬仗,不辱为全国统筹城乡改革探路的历史使命,
不负时代的要求、人
民的重托。
二、关于住房制度改革
住房是当前重要的民生问题,也是社会关注的焦点。熙来书记精辟地指出:
“衣食住行都是< /p>
民生,住房是最关键的民生”
;
“现在稳天下,民生问题、 衣食问题要从住房入手”
。房产兼
具保障和商品双重属性,
完全由政府保障或完全市场化都存在制度缺陷。
计划经济时代,
政
府及各企事业单位实行公房分配,导致房源不足,百姓居住拥挤不堪。上世纪
80 p>
年代后,
开始走上市场化轨道,结果出现房价过快上涨,许多大学毕业生、城
市新生代等“夹心层”
买不起房。
尽管国家不断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控,
但房价却一直攀涨。
调控失效的重要原因
在于把体制性问
题当成了政策性问题,
只推出应对政策,
不做出新的制度安排,
治 标不治本。
为此,我们提出了“
235
调控体系”
,即建立“双轨制”供给体系,实行低端有保障、中端
有市场、高端有遏制的“
三端调控”
,对房地产市场采取“五管齐下措施”
。
(一)建立“双轨制”住房供给体系
所谓“双轨制”住房供给体系,即政府保障与市场供给双轨运
行。城市居民大体有
60%
—
70%
能够 通过购买商品房解决住房问题,但有
30%
—
40%
需政府提供保障性住房。保障性住
房需求群体中,低保户可租住廉租房,但只占整个群
体的
3%
,还有
27%
的人群处于“夹心
层”
,既没有能力购买商品房,又没有资格租住廉租房。为此,市委、市政府本着 民生为重
的原则,在全国率先大规模建设公租房,以满足“夹心层”的住房需要。
1
、
公租房重点覆 盖三类群体。
一是人均住房面积
13
平方米以下的城市居民, p>
他们住房空间
狭窄,
可租住公租房。二是进城务工农民,特别 是已转为城市户口的农民工及家属,可住得
较为体面,租金只占其家庭月收入的
1/6
。三是在重庆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工作初的三五年
需要租房
,以后有条件再买房。
2
、
大体量建设公租房。
重庆现有六七百万城市居民,
按
30%
测算,
约有
200
万人需公租房,
按每人
15
—
20
平方米测算,
需建
3000
—
4000
万平方米 。
若不从实际出发,
只建几十万平方
米“摆个样”
,会引发新的矛盾,损毁政府的信誉。为此,市委三届七次全委会决定,三年
内
建成公租房
3000
万平方米,每年推进
1000
万平方米。年初开始,在主城迅速布局了
8
个公租房楼盘,每个楼盘
100
多万平方米,现已全部开 工,明年
3
月可全部竣工。
3
、科学规划布局公租房。主城已进入“二环时代”
,按规划内外 环之间将布局
21
个人口集
聚区,
每个集 聚区
20
多万人,累计新增城市居民
500
万人。 总体考虑,
在
21
个集聚区中各
建
1
个可容纳几万人的公租房楼盘,
使公租房住户与集聚区居民共享城市配 套设施和公共服
务。
每个集聚区中可能有
10
< p>多个楼盘,其中有
1
个公租房楼盘,
可称为< /p>
“大插花、
小分开”
,
不是一栋商品房中夹
杂几层公租房,也不是一个楼盘中修建几栋公租房。
4
、公租房实现“三位一体”保障功能。一是今后不再专门建设廉租房,廉租户租住公租 房。
过去,
由于廉租房安排方式、地方财政紧张等原因,廉租房质量和档 次普遍较差,
现在安排
廉租户住进公租房,
但租金仍按原 廉租房标准。
这是人性化的举措,
既改善了廉租户的住房
环境,
又让他们保持了享受低租金的待遇。
二是今后不再建设经济适用房。
经济适用房的政
策是不合理的,
因为五年后可以进入商品房系统 交易,赚取翻番的收益。这是利益输送。重
庆不再建经济适用房,
但公租 房可作为经济适用房卖给公租房承租人,
但如果承租人将来要
再卖,
p>
只能由公租房管理局按一定的利息和通胀系数回购,
再租给公租房对象。
真正的公租
房应该姓“公”
,不能变成私人产权房;公租房总是起保障 作用,不能变成某些人发横财的
工具。只要把住“出口”
,
“进口”宽松点也没关系,因为不会出现利益输送。
(二)实行低端有保障、中端有市场、高端有遏制的“三端调控”
1
、低端有保障。即通过税收、土地出让金、 城市建设配套费、开发商利润“四个没有”
,保
证公租房体量大、
租金低。
建设公租房,
重庆不是
“高高举起、
< p>轻轻放下”,
三年内建成
3000
万
平方米,大体可解决
50
多万户。按
2000
多元
/
平方米,需投入
700
亿元左右。其中,政 p>
府划拨土地
3
万多亩,按每亩土地出让金
60
—
70
万元算,相当于政府为公租房注入
200< /p>
多
亿元;同时,通过每年土地出让金的
5%
和今后开征的特别房产税,再注入
100
亿元左右;
另外
400
多亿元资金,通过银行贷款、信托等方式融资获得。
相比其 他省市,重庆可以大规
模地干,不仅因为有丰裕的土地储备,且资金能够实现平衡。
p>
总体看,
融资
400
亿元每年利
息约
20
亿元。
3000
万平方米公租房约 p>
60
万套,按每套租金
6000
元,每年约有
36
亿元租
金的现金流,
不仅可对冲掉银行利息,
剩余部分还可用于房屋维护等。
公租房具有不动产的
保值
增值功能,
建设公租房实际上是把优质资产留与了后人,
绝不会留下数百亿、 p>
上千亿的
财政窟窿。
2
、中端有市场。不仅靠市场供给,也给予政策扶持。对老百姓购买第一套普通商品 房给予
优惠,即按揭贷款返还个人所得税
40%
地方留成 部分。这个办法全世界通行,如美国,凡
居民家庭购买第一套房,
按揭还 贷期间,
家庭个人所得税可抵扣用于还贷,
也是帮助中产阶
层增加财产性收入。目前,只有重庆这样做。
3
、高端有遏制。遏制高档商品住房价格过快上涨,单靠收紧信贷,作用并不大。比如别墅,
200
平方米以上,价格为普通商品房均价的三倍以上,当然应该收房产 税。我们拟对高档商
品住房开征房产税,其收益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
(三)
“五管齐下”调控房地产市场
1
、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 比重控制在
25%
左右。这个比例是用相关数据
-
-
-
-
-
-
-
-
-
上一篇:感恩励志报告会工作方案
下一篇:听李传意主任报告会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