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报告会主持人词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下午好!
读书报告会《分享教学主张
成就品质课堂》现在开始。
首先请大家观看本届读书报告会的主题片。
感谢李海军老师,给我们做了这个精美的课件。
教学是校园中永恒的话题。
作为教师,
我们对教学也会有自己的感悟和见解,< /p>
这些见解我们称之为教学主张。
每位教师都有自
己的个性,自己的成长经历,自己的从教经历,所以每位教
师的教学主张也不尽相同,<
/p>
但好的教学主张总会给人启发,
所以,
我们特别邀请
了六位教师,和大家一起分享他们的教学主张。
今天的读书报
告会分为两部分:一是六位教师的报告,二是所有教师都可以
参与的有奖互动。
有奖互动又分为两项内容,一是在六位教师的报告结束后,我会问一些和六
位教师的教学主张有关的问题。
答对的老师可以得到张文质主编的
< p>《活着就是幸
福》这本书,在座各位老师可要仔细听啰!谁听的认真仔细,谁就有可
能拿到奖
品!
有奖互动的另一项内容是可以发
表自已的教学主张,
只要提出自己的教学主
张就可以获得奖品,
老师们在听报告的时候,
也可以想一想自己的教学主张是什
么?<
/p>
好,首先有请刘丽老师,她带来的是《本色语文课
要有语文味》
今天,
有些老师的语文教 学中,
加入了许多浮华的内容,
但郝老师却有自己
的思考
,
做了一个质朴无华的选择:
本色语文。
郝老师的报告,
让我们在喧嚣中,
感受到了一份宁静,一份坚守。
所有学科当中,数学是最抽象的,但张书霞老师,却用生动的情境,让学生
轻
松的学习数学、感悟数学、享受数学。有请张益红老师。
感谢张老师的报告,更感谢张老师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享受到了快乐!
不知大家是否想过,教师的根在哪里?教师的根在哪里呢?刘丽老师认为,
教师的根在课堂,
而课堂在高琴老师看来就是一种生活,
有请高琴老师 给我们演
绎《课堂,是一种生活》
刘丽老师的
课堂和生活已经完全融为一体,她在设计课堂也在设计人生
,
她
< br>在课堂中注入生活,
在生活中收获幸福,
所以刘老师的脸上总是洋溢着幸福 的笑
容!
下面要请出的是孙雅莉老师,孙老师
是一位理性的教师,在理性的反思中,
她成为了学科带头人,更重要的是,她的课受到了
学生的一致欢迎,下面,有请
孙老师,让我们和孙老师一起《以思促长
以长促教》。
孙老师的反思给了我们很多启发,
尤其是她对于教学过程中
“内伤”
的反思,
相信
给大家的反思开拓了新的思路。
爱美之心,
人皆有之,
下面有请年轻的叶春霞老师给我们讲讲如何欣赏美?
叶老师给我们带来了一次美的享受,
叶老师的课件是美的,
叶老师 的语言表
述是美的,
更重要的是,
叶老师培养了一批会欣 赏美的学生,
从而让我们的世界
变得更加美好!
下面,我们开始我们的有奖互动环节。
第一个问题:
老师的本色语文课是怎样上出语文味的?
朗读
——
激发情感,体验语文味
。
语言揣摩
——
品词赏句,嚼出语文味。
读写结合
——
适度拓展,升华语文味。
第二个问题:
老师的教学主张是什么?
我的教学主张就是:
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数学,感悟数学,享受数学
.
第三个问题:
为什么认为课堂是一种生活?
一只有努力创造
生活化的教学情景
,
才能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
.
只有给课堂注入真挚的生活情感, 课堂才是高效的有生命力的课堂。
三
.
它占据我们生命的很多时空
,
而且这种生活
,
持续 不断的影响着我们的职业
生命
,
乃至自我整个的生命状态 。
第四个问题:
老师是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
吃透教材、补充教材、更新教材
第五个问题:
老师主张:
让学 生学会欣赏,
使学生在美的熏陶中形成健康的心态,
展现良
好的人格魅力。她让学生学会欣赏什么?
欣赏自然、欣赏艺术作品、欣赏他人、欣赏自己
解读教材:入乎其内,出乎其外
预设:“一切皆似无意间”
生成:“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下面进入交流互动的第二项内容:
哪位教师说说自己的教学主张?
书已经送完了
,
还想继续发表教学主张的教师请把自己的主张发到
OA
平台
上!
希望大家在提出自己教学主张的同时,对自己
的主张做些阐释,我们将以此
为依据,从中请一些教师参加我们后面的读书报告会!
感谢教师的精彩发言,感谢所有教师的聆听和参与。本届读书报告会到此结
束!谢谢!
本色语文课
,要有语文味
去年年末,
我有幸观摩了 一场省级优质课比赛。
其中有一节课,
叫
《散步》
。
讲的是一家四口人——“我”、母亲、妻子和儿子在一个春日外出散步的故事。
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新奇,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宽敞。结果,
“我”背起了
母亲,
妻子背起了儿子,
一起走了小路。
作者在最后写道:
“我和妻子都慢慢地、
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
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这篇文章很美,
上课的老师,
先让学生给文章重拟标题,
然后以自身为例谈到中年人要承担很多压力,
最后讨论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孝敬
父母。快下课的时候,老师放起了音乐——《懂你》,同时,出其不意的事情发
< br>生了——他像变魔术似的,竟然掏出一把吉他,当众演唱起来。
台下几百名老师一片哗然,
有人鼓掌,
也许是为上课老师的勇气叫好;
< p>但更
多的,是质疑。
下
午,专家评课,讲了很多。最后,他叹息了一声,说,语文课,不能失去
语文味啊!
这句话说得很轻,
很温厚,
可我突然感觉到 似有千斤的重量,
压在心头。
“语
文味”,这三个字,如
鸣钟磬。我一直在想,什么是语文味?
华师大文学院教育硕士导师程少堂认为:
所谓
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为前
提,主要通过情感
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与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
一种令人陶醉的文化氛围和
审美快感。
①
我所理解的语文味,有一个中心,即培养
学生理解、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两个基础,
即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 /p>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
强化语言因素的赏析与
运用,
是语文课的首要任务。
其次,
才是在潜移默化的渗透中,
达 到情感、
态度、
价值观的实现。
江苏省教科院严华银教授在文章中写道:
只在
所谓的?人文?上费力劳神,不抓?工具?的教学,是对语文的背离。
②
刚才所举的教学案例,除了开始的环节和文本有一定的关系以外,其他的几
乎都抛却了文本,变成了“要孝敬父母”的思想教育课。
也正因为如
此,
返璞归真,
回归传统的呼声越来越高,
上出有语文味的语文< /p>
课,而不是历史课、政治课、甚至音乐课,成为语文课堂评价的重要标准。那些
一度被我们锐意改革的年轻语文老师所忽略的老一辈的语文教育家,
又变得亲切
起来,
“刘国正先生一再嘱咐读懂文本是语文教师的教学之本,
欧阳代娜先生叮
咛知识能力素养是一个有机整体,
魏书生强调语文教育 以母语为核心一百年也不
会变。”
③其人可亲,其情可感。语文课,就是要上出语文味。
那么,
语文课,
怎样上出语文味?为此,
我认真阅读了特级教师余 映潮先生
的著作——《听余映潮讲语文》,并结合我个人的教学实践,做出了一些思考。
我认为,有三点是必不可少的:
第一、朗读——激发情感,体验语文味。
余映潮先生说:
朗读,
是一种 基本技能的训练活动,
品味感受的阅读活动,
充满诗意的文学
活动,也是丰富细腻的情感活动。
没有朗读的课只是?课?,它不是美的语文课。
④
我觉得,老师的范读,对学生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虽然我们在网上,可以下
< br>载到现成的朗读资料,
但是,
学生听着我们老师有感情的朗读,
< p>该是多么激动和
崇敬啊!
在我们的教材中
,
有很多值得朗读的文章。
在备课时,
我们应养成先朗读文
章的习惯。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我教了三届学生,每当教这篇文章,我都范
读一遍。还记得有一次,我先谈了一些我和父亲的故事,大概讲的比较感人,全
班一片安静。这时候,我开始读文章,最后一段是:
?我北来后,他写
了一信给我,信中说:‘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
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
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
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
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读到这 儿,
我的声音哽咽了,
学生的眼里闪烁着泪花。
我又让他们自己读 一
读这篇文章,好多孩子读着读着就哭了。事隔三年,还有学生回忆起这一幕,跟
我说,感谢语文课给他带来的感动,让他的少年时代有最纯真的回忆。
当然,
读出感情是一个重要方面,
还有其他的方法和要求。
例如余映潮老师
关于《口技》的教学设计,在朗读层面,就展开不同层次的活
动。大家可以去看
一看。
第二、语言揣摩——品词赏句,嚼出语文味。
在
《中学语文教学》
09
年第三期有一篇文章,
题 目叫
《语文教学缺了什么》
,
作者是浙江省宁波市教研室
的陈菊飞,
他听了一节课——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
< p>其中有一个环节:
运用多媒体播放电视剧
《水浒传》
片断,
要求学生谈谈观后感。
他觉得有问题。
他说:
我认为,
让学生通过文 字感受文本内容是语文课天经地义的任务。
我们并不
反对在课堂上播放相
关的影视作品,
但不可本末倒置——以影视作品的观看来代
替文本的阅读
……语文教师的天职是要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感受文本内蕴。
⑤
什么是语文?白纸黑字的才是语文。
这句话,
也许从怎样对待多媒体的辅 助
教学功能这个角度更能说清楚。
课文是学生读懂的。
只 有学生自己读懂了才能再
现形象,
突出感悟。
确切地说,
语文所显现的是见闻感受,
所表达的是思想感悟,
所训练
的是语言形式。
前面提到的《散步》一文,可品味的句子就有很多,如:
开头“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我”这个字
摆
的地方很重要,作者没有写成“我的母亲、我、妻子和儿子”,其实很巧妙地
把“我”的
责任感表现出来了。
再如:
“小家伙突然叫起来: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
这句话,写得很活泼、很有情趣,用了反复的手法,表现了家庭的和谐。
其他的课文也有很多值得品读的句子。
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我觉得有四类句
子很重要:
在文中起提纲挈领作用的语句、
< p>表达效果良好的语句、含蓄深刻的语
句、看似平淡实则有味的语句。
有兴趣的老师不妨关注一下。
第三、读写结合——适度拓展,升华语文味。
我们的语文课,基本上以老师和学生的对话为主,
“写”这一环节,似乎到
了作文课才有。其实,语文教学的任务是听、说、读、写,并列存在,不应忽视
任何一
方面。余映潮先生指出:“
阅读中的读与写是‘与生俱来’的依存关系,
语文教学的最明显的最本质的特点就是读写结合。
”
⑥这与课标 关于“在教学
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思想是一致的。
以《散步》为例,我们可以尝试不同角度的写作训练:
1
、课文集美,摘抄文中的有韵味的句子并写赏析。
< /p>
2
、变换身份,以文中“我”的母亲、妻子或儿子的角度,来叙述这个故事 。
3
、体验感受,写一段话,表达对父母的祝福。
4
、自由表达,写一个家庭小故事,通过细节来表现一家人的温情。
< p>
??
当然,<
/p>
并不是每一节课都需要读写结合,
但是有写作活动的语文课能更好地
培养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
深深凝固了她的文化精神。
学习语言文字,
< p>就不可避
免地接受她本身所负载的文化熏陶。
所以,
我们的语文课,
应该最终回到语言能
力,回到理解与运用,回到语文素养
,
“心中有‘人文’,诉诸于口的应该是语
言。”
⑦
亲爱的语文老师们,
让课堂多一点朗 读吧,
让我们领略祖国语言声调、
音律、
节奏之美;
多一点语言品味吧,让我们通过“妙点揣摩”“美句赏析”,体会
< br>文字背后的情感;
多一点读写结合吧,
让我们熟练且美丽地运用祖国的语言 文字,
心中升腾起作为中国人的自豪。
最后,我想再次汇报我发言的题目:
本色语文课
,要有语文味!
谢谢!
-
-
-
-
-
-
-
-
-
上一篇:形势报告会 主持词
下一篇:做智慧型班主任报告会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