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位亲爱的家长朋友们,大家晚上好,让我有这样一个机会,
让我和大家
一起交流学习,今天晚上我和大家一起分享学习的是
《家有儿女初长成》一年级家长会<
/p>
在我的工作生活中,我其中一个角色就是两个女儿的爸爸,我
两个女儿一个
10
岁,一个
7
岁,所 以呢,我也曾面临着孩子从幼儿
园毕业,进入小学学习这一道关卡,我也曾经和每一位爸
爸妈妈一
样心中充满了期盼,但又有不少的焦虑。比如说孩子能适应小学生
活吗?怎样让孩子比较顺利地进入角色呢?小孩子能和小朋友好好
相处吗等等
。就在前几天开学时,一个朋友那几天给我打得电话比
一年的电话都多,因为他儿子幼儿
园毕业准备读一年级,他从开始
了解学校的一点一滴,到准备的每一件物品,想到就电话
给我,
9
月
6
日那天早上
8
点左右,又电话给我,刘老师啊,我今天报道,
还要做什么准备啊,其
实已经问过好几次了,大家可以理解他的心
情吧。
还有我们一些家长,把孩子送进学校,就想完成一项重大任务,
解放了一样,心里想
着既然送进了学校,就认为老师一定会有办法
去搞定孩子的,自己不用操什么心,其实做
好幼小衔接这一工作,
光靠老师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应该在
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时,起到最大的引导作用,而此时的引导对
孩子今后的学习有着重大的影响。如果抱着顺其自然的态度,不有
意识地对孩子加以引
导,孩子就会经过一个不适应期,那时再“补
课”就感觉累了。
我们都知道,孩子进入小学是他们生活的一个新起点,是人
生道路上一
段重要的里程,也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个重大转折。从孩
子背上书包,兴高采烈地走进学校
的第一天起,就意味着他告别了
无忧无虑的、以游戏为主要活动方式的幼儿时代,开始正
式跨人以
学习为主要任务的学生时代。虽然现在的孩子都上过幼儿园,已经
有了上学学习的概念,但是,从家庭到幼儿园,再到小学,活动的
范围和活动
的方式都将发生很大的变化,小学生活对于孩子来说,
是全新的。它要求孩子在心理、体
力、学习习惯、交往方式等方面
有一个很大的调整。要求孩子很快地胜任比较繁重的学习
任务,很
快地适应小学的作息和各项制度。所有这一切对孩子来说都来得那
么突然,那么严肃,又是那么不可抗拒。对于一个年幼的孩子来说,
幼儿园和
小学的这种差异恰似一道陡坡,顺利地跨越这道陡坡的孩
子,往往能够从容自信地登上一
个又一个的学习阶梯,自然融洽地
和同学、老师相处;没有能够跨越这道陡坡的孩子则会
在以后的小
学学习中遇到很多的困难。
大部分
一年级的孩子在刚入学的前几个星期里,比较新鲜,各门课
程开始时作业也比较少,感觉
比较轻松,所以还是喜欢上学的。但
是孩子入学一个月左右,基本上熟悉了学校环境,对
老师和同学也
比较熟悉了,新鲜感逐渐消失,逐渐感觉到学习的辛苦和体力的倦
怠,开始厌倦学校生活。对批评极为反感,甚至经常找借口不愿来
上学。
这就是孩子在入学初期遇到的一个“困难期”。
孩子入学后所遇到的困难,主要表现在三方面的不适应:
1
、学习上的不适应。
学龄前
儿童的学习,是在游戏和玩耍过程中进行的,他们没有感受
到学习压力,整天轻松自在。
相比之下,一年级新生一下子要学习
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美术、品德与生活、地方
课程、体育等
八门功课,每门课程都有具体的学习要求和成绩考查,学生天天要
定时定量完成作业,学习任务相当重。而这些六、七岁的孩子往往
缺乏内
在的学习动力,缺乏一定的学习能力,学习习惯还没养成。
当孩子对学习活动本身的一些
外部特征,如新书包、新课本、新教
室、新老师等不再觉得新鲜时,对学习的兴趣也就消
失了。这样,
有的孩子就会对学习感到不适应,把繁重的学习任务当成一种负担。
特别是开始几次考试不理想的孩子,对学习往往失去信心,对学习
感到
不耐烦,甚至讨厌学习。
2
、纪律制度上的不适应。
首
先是作息制度完全变了,在幼儿园孩子每节课时间比较短,
活动时间相对要长,而且中午
还有午睡。而小学一年级学生每天上
课
6
小时左右,上午
3
节正课,下午也有三节正课,加上早上的晨
间活动、中
午的静校午休和下午晚托课,每天在校时间将近
7
到
8
< p>小时。而且,小学生每节课有
40
分钟,他们的睡眠时间减少了,学
习的时间却一下子增加了。
其次是纪律制度更
严格了。例如:上学不准迟到早退,上课不
准随便讲话、做小动作,作业必须按时上交。
刚上一年级的孩子注
意力难以控制。课上到一半往往会提出要去上厕所、喝水,没等下<
/p>
课早已经坐立不安了。他们实在受不了纪律的约束。但学校又不像
在家里,愿意做的要做,不愿意做的也要做。如有违反之处,还要
受到批评,这样孩子就
会对学校的各项制度感到无所适从,觉得学
校挺不自在,产生紧张、不安的情绪反应。<
/p>
3
、人际交往的不适应
孩子进入小学,在新的群体中,他所接触的教师和同学大部分都
是以前不熟悉的
,对于如何同他们进行交往,把自己归属于新的班
级集体,又没有充分的准备。所以难免
会出现与教师、与新同学交
往的不适应。首先是教师不那么和蔼可亲了。在小学里,由于
课程
增多,每个班级至少有
6
、
7
个任课老师,除了语文、数学老师外,
其余教师一星期才来上一、两节课,孩子
要过较长时间才能与教师
熟悉,而且因为孩子教学活动及教学方式的改变,教师在课堂纪
律、
作业批改订正上又比较严格,这样就使儿童明显感受到老师的威严。
人际交往的不适应表现在第二个方面,就是感觉与同学的矛盾
增
多了。孩子进入小学以后会有更多自主活动的时间,比如课间、
午间的休息。这时,教师
常常不在身边,需要孩子自己寻找伙伴,
共同游戏。大部分孩子会因此觉得小学比幼儿园
自由,活动量也会
一下子增加很多。但也有一小部分孩子反而会不知所措,不知该如
p>
何结交新伙伴,常常沉默寡言,感觉很孤独,特别是那些性格比较
内
向的孩子。家长应该根据自己孩子的个性特点,及早做好准备,
可以利用晚饭后的时间、
双休日等多带孩子出去游玩,鼓励孩子与
别人交谈或一起游戏。刚开始家长可以帮助孩子
主动打招呼,慢慢
地放手让孩子独自去结交朋友。通过培养,到一年级,孩子就不那
p>
么怕生了,至少当有人主动跟他玩时,孩子会比较乐意地接受。
< p>
孩子入学是一件大事,作为家长应该如何帮助孩子顺利度过这
个“困难期”
,尽快适应学校生活呢?下面我想分入学前和入学后
两个方面提出几点建议,供各位家长
参考:
一、入学前的准备
1
、心理准备:
对于要上小学
了,应让孩子在心理上做好充分的准备。我们应
该把学校的一些规矩告诉孩子,让他知道
自己可能会面临哪些困难,
会从中体会哪些快乐。家长应该利用一切机会向孩子描述小学
生活
的情景,描述得具体些,让孩子在心理上接受那样的生活,向往那
< br>样的生活,感受小学校园里的那种学习氛围,让孩子有所期待,还
可以让孩子和一
些小学的邻居啊玩耍,熟悉他们的相处方式、学习
方式和思想方式。
< /p>
刚开学的一段时间,经常可以在一年级的教室门口看到这样的场景:
上课铃声响了,孩子紧紧地拽着妈妈的衣角不愿撒手,“我要回家。
我肚子痛。”妈妈
是一脸的着急还有些愤怒,不时地想拍掉孩子的
是手。老师婉转地劝说孩子。妈妈告诉老
师。“孩子什么病都没有,
一回家肚子就不痛,一切正常了。”其实这是孩子的依赖心理
在作
怪。所以上小学前的心理准备不容忽视。六、七岁的孩子,开始羡
< br>慕小学生的生活,羡慕红领巾,羡慕小学校园,他们有一种强烈的
上小学欲望,这
时家长就应该和孩子一道憧憬美好的学习生活。像
原来我女儿刚上一年级的时候,开学不
久,女儿就回来跟我说,妈
妈今天我们班的黑板上贴了四个字“走进小学”,我就说:“
是呀,
我的宝贝快六周岁了,长大了,真了不起,马上就要成为一名小学
生了。”以后孩子每天回来都会跟我说:“今天老师跟我们说要学
会自己整理书
包,自己穿脱衣服,明天老师要带我们去实验小学参
观喽!”在孩子热切的话语中我体会
到了她即将成为小学生的自豪
感。所以我觉得这次幼儿园的“走进小学”的主题活动是成
功的,
她已经为孩子进入小学学习打好了心理基础。当然作为我们家长也
可以在暑假里,带着孩子到即将就读的小学校园走一走,熟悉熟悉
环境,和孩子
很自然地聊聊:“这所学校多美丽,多干净呀!这里
的老师,他们教小朋友学习本领。认
字、数数、唱歌、跳舞。在这
里读书,你也会和哥哥、姐姐一样变得更加聪明、能干。”
2
、能力习惯的准备
从深刻的
意义上讲,习惯是人生之基,习惯如何常常可以决定
一个人的成败,也可能导致事业的成
败。叶圣陶先生也说过:“什
么是教育?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
这句话用最朴素的语言,
揭示了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重要性。毫无疑问,
培养孩子良好习惯
的神圣责任,别无选择地落到了广大父母与教师的身上。
对一年级的小孩子来说,学习知识、开发智力是重要的,但最重要
< br>的还是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一年级出现“优生”和“差生”,其
根本原因是态度
、习惯问题。好习惯使人受益终生。那么要养成哪
些好习惯呢?
1
健康习惯:“坐如钟,站如松,坐有坐相,站有站
-
-
-
-
-
-
-
-
-
上一篇:父母该如何正确地培养孩子
下一篇:我是华夏儿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