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论基督徒家庭的儿女教育
时间:
2010-10-21 10:09:13
来源:网络
作者:
蔡建伟牧师
字号:
T|T
浅论基督徒家庭的儿女教育
蔡建伟牧师
一、前言
我们今天所处的社会正在急剧地转型和蜕变中,
旧的结构正在迅速解体,
新的模型也在
渐趋形成。
整个社 会在物质富裕、科技进步和政治安定的背后,隐藏着各种各样的危机:生
态环境危机,经
济金融危机,政治军事危机,
宗教种族危机,
行政管理危机??这一切都象
一座座潜伏的火山,
随时都有爆发的可能。因此,
党和国家的领 导人及时提出“构建和谐社
会”,
并把它当作目前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来抓 ,可见这一政策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而作为社
会细胞的家庭,
只有家庭和谐了,
才能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
对于在种种危机威胁之下的人们来说,
家庭无疑是人类安全感和幸福感的 根源。
家庭是疲乏
者的港湾,是受伤者的栖息地,也是备受威胁者的避难
所。藉着一群具有血缘关系的人们,
大家无条件地彼此相爱,竭尽心力地看护病人,养育
小孩,照顾老人。这样,家庭就成了一
个有着无限温暖、
快乐、
和谐与幸福的地方。
大家生活在一起,
密切配合,
忧喜与共 。
但是,
在生活节奏不断加速的后现代社会里,
家庭这种 种美好的功能正逐渐崩溃瓦解。
从前那些基
于生儿养女,在血缘和地缘上
密切结合的亲族团体,逐渐地解体了,家庭成员的关系,
日趋
淡漠。
p>
随着大家族的不断裂变,
家庭的单位越来越小,家庭中的成员越来越少,关系也就越< /p>
来越简单,
而感情的距离也是越来越远。
特别是处在资讯科 技突飞猛进的今天,
电脑的普及
和网络的兴起,
使地球名 副其实的成为一个村落,
大大地拉近了我们与远方人们的沟通,
但
是,
暮然回首,
我们却发现我们把周边最亲密的人给疏远了。
< p>在今天这个实行独生子女制的
家庭里,
孩子都成了家中的小皇帝或小 公主,
父母是
“含在口里怕化了,
捧在手里怕捏着”
。
对孩子提出的要求百依百顺。从而养成了孩子不能吃苦、
依赖心强、 自主和自理能力低;感
情脆弱、心理承受力差、经不起任何打击和挫折;意志力不足、知
难而退;惟我独尊,缺乏
团队精神和集体合作精神。这样的孩子,
一朝进 入社会,
就给社会带来更多的问题。在每天
的新闻媒体上都能看到青少年
吸毒、偷窃、行凶、打架、酗酒、逃学、早恋、堕胎、离家出
走,甚至自杀,青少年的犯
罪率也呈上升的趋势。面对这些越来越多的“问题少年”,我们
不得不问:
为什么?怎么面对?如何解决?
《圣经》
中有什么良方可以改善这种不健康的社
会现象?这是许多的基督徒家庭迫切想知道的答案。
本文将立足于《圣经》的教导,为基督徒家庭该如何对子女进行教育提供窥管之见,
目的是要让主的小孩在灵、德、智、体、群等各个方面都能全面、平衡、健康地茁壮成长,
使他们能够真正成为社会和教会未来的接班人。
二、家庭教育对父母的要求
“儿童是未来的接班人。”这句话是真理,也是所有父母的愿望。哪一对父母不希望
自己
的孩子在未来的世界里能够成为有用的人才呢?然而,
若要将此愿望变成现实,
其 关键
就在于父母如何去塑造和教育好自己的孩子。
使徒保罗在
《以弗所书》
6
章
4 p>
节为作父母者提出了教育孩子的原则:
“你们作父亲的,
不要
惹儿女的气,只要照着主的教训和警戒养育他们。”而在《歌罗西书》
3
章
21
节的平
行经文中使徒保罗又加了一句
“恐怕 他们失了志气”
。
在这段经文中我们发现几个很重要的
词
:惹气、教训和警戒、养育等,给基督徒父母教育子女提供三个准则:
1
、父母必须以身作则
“惹气”
π
α
ρ
ο
ρ
< p>γι
ζ
ε
η
ε
在希腊原文的意思是“触动”、“引发”。惹儿女的
气是指由于父母教育
的方式不恰当,
从而引起儿女的不满和反抗。
这就要求父母凡事必须以
< p>身作则,树立好榜样,才能让儿女口服心服。如果父母本身行为不端,没有树立好现象,却
用高压的手段要求儿女向好行为学习,
这会使儿女心中愤愤不平,
觉得父母强蛮无理;
或者
由于父母做事没有原则,
使儿女 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从而使儿女积怨于心,
不能失怀,
这就
是惹儿女生气,
严重的话还会使他们丧失使志气,
从此以不健康、
不平衡的心态对待人或事。
其实,
在家庭里面,
父母的 形象就是上帝形象的代表,
孩子正是透过认识父母来认识上帝的。
《诗篇
》说:“父亲怎样怜恤他的儿女,耶和华也怎样怜恤敬畏他的人。”(诗
103
:
13
)
《以赛亚书》
也说:
“母亲怎样安慰儿子,
我就照样安慰你们。
你们也必因耶路撒冷得安慰。
”
(赛
66
:
13
)这里是用父母的形象来表达上帝的形象。主耶稣向上帝的祷告总是说:“父
啊!”而
他教导门徒的祷告也是说:“我们在天上的父,”(太
6
:
9 p>
)连心理学家弗洛伊
德都这样认为:
父母的形象是孩子对神形 象的初步认识。
如果父母的形象在儿女的心目中已
失去美好荣耀的地位,
那么,
他们又何必再接受另一位残忍、
冷酷和不讲理的天上的父呢 ?
那么,父母应该在那些方面成为儿女的榜样呢?
1
)、父母应有美好的行为
< br>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这已被行为心理学家所证实。小孩子有极强的模仿能力,
而他们模仿最多的就是天天在一起生活的父母。
如果父亲抽烟,
那么孩子会将 一张纸条卷成
烟状,
然后放在嘴边一口一口地吸;
如果父 母是小商贩,
孩子就会放开喉咙整天吆喝着买卖;
如果父亲是个司机,<
/p>
孩子就会随手拿个圆圈状的东西当方向盘,
口里发出吱吱的声音,
模 仿
引擎的发动声。
如果父母排队的时候插队,
你还叫孩子 守纪律吗?如果父母收受贿赂,
还叫
孩子长大了廉洁奉公吗?此外,
p>
为过奢侈生活而透支,
为逃税而做两本账本,
把黑社会人物
< p>树立为英雄,
家中充斥着黄色影碟??如此种种都向孩子们投射病态和不道德的形象 ,
孩子
在这种环境中慢慢熏陶,
久而久之就变坏了。 p>
一些父母知道自己的行为不好,因此,教育孩
子的时候会说:
“你别学我的样子,
照我的话去行就得了。
”
这种双重道德标准不 但行不通,
还会让孩子陷入迷惘之中。
主耶稣就曾经毫不客气地批评当时犹太人当中的文士和法利赛人,他们就是能说不能
行
、持双重道德标准的人。主耶稣说:
“你们这假冒为善的文士
和法利赛人有祸了!因为你们将薄荷、茴香、芹菜献上十分
之一,那律法上更重的事,就
是公义、怜悯、信实,反倒不行了。??你们这瞎眼领路的,
蠓虫你们就滤出来,骆驼你
们倒吞下去。”(太
23
:
23
-
24
,路
11
:
42
)
< p>
这种口是心非、能说不能行的直接后果将会造成社会上形式主义泛滥,伪
善成风,人
与人之间都是惺惺作态,
虚情假意。
社会若此 则乌烟瘴气,
罪恶滋生;
家庭若此则亲情尽失,
土崩瓦解
。
2
)、父母要具备积极的态度
态度在心理学方面的定义是:对某种既予事物的心理状态。我们可以用乐观的、热情
的、积极的态度去对待周围的人和事;同时,我们也可以用悲观的、冷淡的、消极的态度去
< br>对待他们。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是坚定、谦卑、宽容、谨慎、平衡、慷慨、有
同情心、始终如一;还是自满、沮丧、懦弱、多疑、暴躁、紧张、摇摆不定、多愁善感、感
情脆弱、
喜欢对抗等,
这些都是他的态度。
而父母对事 物的态度如何又深深影响了他们的孩
子。
如果父母属于比较外向型性格的 人,
通常他们的孩子也是外向乐观;
如果父母整天都是
杞
人忧天、忧心忡忡,那么,他们的孩子通常也是犹豫不决、缺乏自信;如果父母的奉献慷
慨热心,
通常他们的孩子也是毫不吝啬。
父母的态度是塑造孩子个性和品行的无形 指针,
而
态度是无法伪装的。就像主耶稣所说:
“人点灯 ,不放在斗底下,是放在灯台上,就照亮一
家的人。”(太
5:15 p>
)态度是无形的思想观念,它可以不藉着语言表达,同样能够影响孩
子。所以
,
作为父母,
应该知道我们每一天所表现的态度都在潜移默化地感染着孩子,他们
的态度是父母态度的延伸。为了孩子,父母必须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态度榜样。
就像使徒
保罗,虽身系牢狱,却仍然能够写出充满喜乐和盼望的“狱中书信”,
他的喜乐自然是师法
耶稣基督,他说:“我靠主大大地喜乐。”(腓
4< /p>
:
10
)又说:“你们要靠主常常喜乐。”
(腓
3
:
1
,
4
:
4
)按照常人的看法,保罗这个时候应该是最忧愁、最绝望、最黑暗的时候, p>
但是他却能靠着(效法)主耶稣而保持喜乐、平和的心态。可见主耶稣的榜样、形象和态度<
/p>
影响了保罗。同时,
也因着保罗的喜乐态度,
影响和鼓励了 当时与他一同受苦的人们,
使他
们也同样存着喜乐和盼望的心态去面对他
们的困难和逼迫。
有一个故事,说两个登山运动员在爬山,当
他们爬到山顶上的时候,又渴又累,他们
真想停下来好好地休息,
喝点水 ,补充体力。
这时他们发现不远处有半瓶水,其中有一个抱
怨说:“怎么
只有半瓶水呢?”而另一个却说:“感谢上帝,还有半瓶水。”同样的经历,
同样的境况
,却有不同的人生态度:一个是抱怨,一个是感恩。所以,建立良好的态度是关
系到孩子
的一生幸福。
3
)、父母要谨慎自己的语言
教育孩子除了身教,还有言传。古时候称教育孩子为“说教”,原因就是教育通常都
是藉着语言来表达。
看今天的学校教育,
老师对孩子的培养和影响主要是通过 语言。
一堂课
只有
40
分钟,而从头到尾 基本上都是老师在讲,学生在听,一下课,学生走了,老师也走
了。对于老师的背景、人
格、兴趣学生知之甚少。但是,作为父母就不一样了,儿女从父母
身上看到的是言传和身
教。
而且,
老师在课堂上传递的基本是人文科学知识,
但作为基督 徒
父母还要教导他们属灵的事情。所以,如果父母是满口脏话,淫词秽语;或喜欢说谎,
夸大
其词;或故作姿态,言不由衷;或喜欢骂人,语言常常带着攻击性,那么孩子也会跟
着学。
使徒保罗告诉我们:
“污秽的言语,一句也不能出口,只要随事说 造就人的好话,叫听见的
人得益处。”(弗
4
:
29
)
在言语方面的教育,还要注意耐
心地回答孩子提出的问题。从地上到天堂,他们的问
题无奇不有。最不可取的是当孩子向
你提出问题时,父母的答案是:
“小孩子,别问了,等
你长大了你就明白
。
”
这样就抹煞了他们探讨问题的积极性和求知欲。
如果我们能够 把握住
孩子提问时给他们适当的回答,
而不是敷衍了事,
这可以继续保持他们的好奇心,
启发他们
的思考,
也能提 高他们的知识面,
并且是按照他们的需要来教导,
父母不必要绞尽脑汁去思
考什么才是他们想听的话题。
在前三福音书中,
我们看到主耶稣 对门徒的问题总是有问必答,
哪怕是遥远的将来要成的事,他也不回避。(太
:
3
-
51
;可
13
:
3
-
37
;路
21
:
5
-
38
)
2
、认识孩子的成长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
/p>
“养育”
ε
κ
η
ρ
ε
θ
ε
η
ε
一词希腊文原文的意思是
“滋养”
、
“抚养”
和
“保养”
,
是指父母对孩子予以亲切、
周 全的抚育与照顾。
在这里,
使徒保罗告诉作父母的,
孩子还小,< /p>
他们还在不断的成长与发展中,
不要太过于求全责备,
要允 许他们犯错误,
并帮助他们改过
自新。
作为家长常常会犯 一个错误,
就是把孩子看作是缩小的成年人,
在智慧、
情感、 p>
心理、
生理、
社交和灵性上都以成年人的标准来要求他们,< /p>
以致让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蒙受了许多
的不白之冤。保罗要求做父母的要用
孩子的眼光来看孩子的世界。
保罗说:
“我作孩子的时
候
,话语像孩子,心思像孩子,意念像孩子。既成了人,就把孩子的事丢弃了。”(林前
1
3
:
11
)在这里保罗的话很清楚,孩子与成人之间有着层次和程 度上的不同:不同的视角和
理解,
不同的心思和意念,不同的爱好与兴趣 。对成年人来说或许是索然无味的东西,
在孩
子的心目中可能却充满着神
奇的色彩。
孩子还没有成熟,
还要经历一个很长的发展过程,
我< /p>
们要用发展和进步的眼光来看待他们。孩子自有孩子的特征,
邓敏在《基督 教儿童教育》一
书中列举了如下的特性:
A
、
具有显著的依赖性。依赖父母在旁协助并作正确指导;
B
、
具有强烈的可塑性。周围的环境、 社会、文化、教育等都能直接影响或改变他们
的行为和习惯;
C
、
具有持续的发展能力;
D
、
具有嗜食性;
E
、
具有恐惧感;
F
、
具有奋斗性;
G
、
具有好奇心、求知欲、扩大的观察力和模仿力;
H
、
充满活力,对生命有蓬勃的期待和兴趣;
I
、
具有社会性。偏好群体生活与活动,有强烈的游戏性、竞争性和同情心;
J
、
具有罪性。世人都犯了罪,包括儿童在内。
因
此,孩子的教育不可能一步到位,它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心
理和生理
的变化,
需要父母的耐心帮助与充满恒心的教导。
不要因为怕他们犯错误就横加束
缚,以致剥夺他们的自由空间,阻碍他们创造力的发挥以及健康成长。
< br>
3
、平衡管教与鼓励之间的关系
p>
“教训”
π
α
ι
δ
< p>ει
α
在希腊原文中有“训练”、“管教” 之意,指给孩子(无论
男女)以全人教育及文化素养。“警戒”
ν
ο
υ
θ
ε
ζ
ι
< p>α
在原文有“改正”、“指责”
之意,
以期纠正他们在律法上的过犯,
或宗教礼仪上的错误。这两 个词用
在一起,
有着互补的作用。
“教训”
是侧重
“教”
,
指鼓励性的教育,
而
< p>“警戒”是侧重
“戒”
,
指严格的要
求。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是管教、指导和鼓励。没有管教的爱是溺
< br>爱,是放纵;同样,离开了爱的管教仅仅是惩罚,是伤害。《圣经》中提到管教的时候,总
是与爱联系在一起:
智慧之王所罗门说:“我儿,你
不可轻看耶和华的管教(或作“惩治”),也不可厌
烦他的责备。因为耶和华所爱的,他
必责备,正如父亲责备所喜爱的儿子。”(箴
3
:
11
< p>-
12
)
《希伯
来书》也说:“我儿,你不可轻看主的管教,被他责备的时候,也不可灰心。
因为主所爱
的,他必管教,又鞭打凡所收纳的儿子。”(来
12
:
5
-
6
)
马丁路德小的时
候,
他父亲对他管教得太严,
结果路德后来自己承认在他祷告的时候,
< p>很难说:
“我们在天上的父”
。
因为父亲这个词在他 的心中代表了严峻的责备。
路德说:
“若
不用鞭子,
p>
孩子便会学坏——这句话是不错的;但是,除了用鞭子外,
当孩子表现良好的时
候,应赏一个苹果给他。”行为心理学家作了这样的实验:当小狗衔着球回来交给你时,你
p>
就给它一块肉。
经过几次之后,
小狗就懂得衔球回来就有赏赐 ,以后它就乐此不疲。这在心
理学上称为强化行为。同样,这个规律也适应小孩的教育。
如果小孩做得对做的话,父母就
给予适当的表扬和肯定,
那么,
他就不但知道什么是对,
什么是错,而且乐意做那些正确的
和有意
义的事。
不错,父母的责任是管教,但却不要忘记时常给予鼓
励。“管教是充满爱心而又坚决
的校正,
它能加强整个教导过程的效果。
管教通常可以带来对父母的顺服,
对国家法律的尊
重,以
及一个可以适应所处环境的健全个性。
”但鼓励或许比斥责有更好的收益。
巴克莱 博
士转述了画家卫斯特(
Benjamin West
) 如何成名的故事。“一天卫斯特的母亲出去,留他
在家照看他的小妹妹撒兰。
他发现有几瓶颜色墨水,
就开始画撒兰
的像。他把墨水弄得一塌糊涂,到处都是墨水迹,他的母亲回来,看见一片混乱,但是她没
说一句责备的话。她拾起一张纸,看见是一幅画,她说:哎呀,这是撒兰!她弯身下去,吻
他。此后,卫斯特常常说:我母亲的一吻,使我成为一个画家。”称职的父母必须避免使自
己的儿女气馁,
同时也要懂得运用纪律与鼓励,
才是管教的最好 方法。
这里有几方面要提醒
父母注意:
A
、
无条件地爱护儿女,无论成功与失败、得意或失意,都要给予接纳谅解。
B
、
要尊重儿女的选择,不要强迫他们成为自己理想中的人物。
C
、
培养他们正当的爱好和兴趣,并帮助达成目标。
D
、
给儿女有说话的机会,要学会欣赏他们的观点和意见。
E
、
必要时应承认自己的错误和不足,并取得他们的谅解。
F
、
父母在管教的态度上应该一致,不让孩子左右为难,无所适从。
-
-
-
-
-
-
-
-
-
上一篇:{物联网}智慧妈妈幸福儿女
下一篇:信息化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