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点妙题】
请以《别了
____
》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
1
)请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2
)立意自定;
3
)记叙文;
4
)不少于
800
字。
【写作指导】
记叙文是每个学生学习写作的起
始体裁,
记叙类作文作为高考作文常用文体之一,
理应成为
考生应对作文考试的得心应手的首选体裁。
然而,
高考中写记叙类的文章虽然也 有,
但得高
分的却寥若晨星,
不少考生在考场作文时不愿 写或者不敢写记叙类作文。
究其原因,
主要是
对记叙类文
章的得分点把握得不够。
这些学生并没有意识到什么才是高中记叙文的档次,
也< /p>
未曾为跨上这一档次而真正扎扎实实地努力。
那
么,
考生在记叙文写作中要避免哪些失误,
掌握哪些技巧,
才能突 破高考记叙文写作获得
高分的瓶颈呢?
一、要
审清题意。考生在写作时一定要有强烈的审题意识。认真审题,
仔细阅读题目给定的
材料和要求,
弄清命题者的真正意图,
才能很准确的表达。
< p>高考记叙文常见的命题形式除了
材料命题、完全式命题,还有半命题。
半命题作文就是指作文题目只出现一半或一部分,
另外一半或一部分 由考生自己去补充的一
种作文。
这种题型的最大特点是:
有一半或一部分的命题权握在了作者手里,
选材有较大的
自由度,
在一定范围内考生有一定的自主权,
与全命题作文相比,
有利于考生发挥 自己的写
作水平,
可以较灵活自由地进行写作;
与话题作 文相比,
适当作些限制,
既可使评卷更准确,
也可避免考
生千题一文的套文现象。
“别了___
”,这 是一个半命题作文题,“别了”
所涉及的对象,可以是实体的,也可以是比喻性、象征性
的;它之所以有广阔的写作空间,
是因为它既可以写与“别了”有关的人,也可以写与之
相关事或物。既可以记叙经历、抒发
感情,又可以发思古之幽情,回顾过去,畅想未来,
抒发感受。一间老屋、一个教室,会引
起你多少对往昔生活的追忆!
< /p>
二、立意要深刻。文以意为先,审题就是为了立意,
“意”就是文章要告诉 别人的道理,给
人的启示、感悟等。
“意”是文章的灵魂、统帅。一个正 确的立意,应该是既真实又能明示
事物本质的,立意还应紧扣时代脉搏,把握时代律动,
力争表现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
这就
要学会
挖掘
,
学会从日常小事中挖掘出新意、深意来。
高中记叙文,
已不能满足于把事件
本身记叙清楚,
如果只 停留在平铺直叙一个过程,
那么叙述得再清晰也是不够的。
写作时应
当让事件载着自己对生活的关注、认识与思考,展示自身思想成长、升华的过程,
并且 用恰
当的抒情、议论表现出来。其实,事无巨细,只要懂得去开掘,哪怕是最寻常的事,
也可以
表现出自己富于个性的感悟来,
也能给人许多回味与启迪。
有时甚至仅是微琐细节,
也可以
挖掘出有价值的主题来,使文章
因为
有思想
、有深度而登上新的台阶。
< p>
三、选材要典型、新颖。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材料,最能反映事物本质,最有表现
力和说服
力。因此,
要从众多的材料中挑出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材料。人物 的思想感情,性格品质总要
通过事件来表现,
写人离不开叙事,
而这些事件的选择必须典型。
典型事件有时可以是人物
有代表性的
重大行为,
但更多的是那些看来细小平常却能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生活琐事。
典< /p>
型事件往往不止一件事,一般都要二、三件事以上。
选材新颖是立意深刻的前提,俗话说,新米煮饭自来香。文章材料出新,就会有时代气息,
< br>生活味就会浓。
因此要以独特的视角,
选取新颖的材料。
而 选择材料就应该以自己确定的立
意为依据。
如果说中心思想是一篇文章的 灵魂,
那么材料就是这篇文章的血肉躯体。
中心思
想是由
具体材料来表现的,
中心思想蕴含渗透在材料之中。
因此,
我们要 表现一个特定的中
心思想,
是不能随便找点材料就写的,
而需要进行认真的选择,
那么如何选择材料呢?筛选
的标准就由与主旨的
关系的亲疏来定,
与主旨关系密切的就采用;
还要努力发现别人未曾涉
< p>猎过的题材,或者是化腐朽为神奇,从旧题材中翻出新的立意,
“横看成岭侧成峰” 说的就
是这个道理。
这样就能保证你的文章立意不人云亦云,
< p>不亦步亦趋,有自己独特的思考和见
解。
四、构思要精巧。文似看山不喜平,作文最忌平铺直叙,要使文章构思新颖别致,就要巧妙
地安排文章的结构。记叙文因为要写人记事,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构思文章。
切入角度要准确。
对于同一个材料,
同一件事情要从不同 的角度来审视,
正、
侧、
反、
仰视、
俯视、透视??然后再选择一个最佳的角度着笔,不落旧套,使人耳目一新。
巧设悬念。
所谓巧设悬念,
就是在开头就陈述要点,
< p>提出问题;或是把事件的结尾放到开头,
吸引人寻根究底;或是让某
个关键环节藏头露尾,
产生
雾里看花
的效应。
如《鲁提辖拳打
镇关西》中,当李忠等人“三五回次劝得他住
”,作者并没有让急躁如火的鲁提辖马上去打
郑屠,而是先让他打发金氏父女走人,
p>
“径向状元桥走来”似乎该打了,可还没动上手,鲁
提辖来到先挑衅郑屠,待
激怒他,方才动手。
整个文章吊得读者心急火燎,
这就是悬念所起
的作用。
欲扬先抑。
它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 种写作方法,
目的是为了出乎读者意料,
引起新奇的审
美
效应。
如唐弢的
《琐忆》
,
开头说鲁迅
< p>“多疑”、
“世故”
、
“脾气大”
< p>、“不容易接近”
,
这是“抑”,造成悬念,引起读
者的思索。接下来讲述了几个故事,通过故事表现
鲁迅先
生对文学青年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特点,以及他对那些攀附阔佬的奴才、伪装的道学者、
满嘴昏话的骗子、烧杀掠抢的屠伯的“脾气”和“骂”,这些都是“扬”,很好地表现了鲁
< br>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人格。
-
-
-
-
-
-
-
-
-
上一篇:高中语文 温暖的秋日作文素材
下一篇:初二叙事作文:别了,我的童年_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