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护作文-作文介绍我自己

2011
年全国各地高考作文题目发布汇总
_2011
高考各省作文题
_2011
高考作文点评
新课标卷(河南、山西、吉林、黑龙江、宁夏、新疆、海南)
据美国全球语言研究所公布全球二十一世纪十大新闻,
其中有关中国作为 经济和政治大
国崛起的新闻名列首位,成为全球最大的新闻。该所跟踪了全球
万家纸媒体、电子媒体
及互联网信息,发现其中报道中国崛起的
信息有
3
亿多条。那么,中国的崛起主要有什么
值得称道
的和关注的特点呢?
《中国青年报》
和新浪网在中国网民中进行了调查,
结果排在
前六名的分别是:经济发展、国际影响、民生改善、科技水平、城市新进
程和开放程度。
请根据以上材料,
谈自己的所思、
所想。
选择一个恰当的角度,
题目自拟,
文体不限
(除
诗歌外);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11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全国
I
卷作文题
期待成长
2011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全国
II
卷作文题
2010
年
9
月
12
日,北京一家体育彩票专卖店的业主为某彩民垫资购买了一张
1024
元的复式足球彩票,第二天他得知这张彩票中了
533
万元大奖,在第一时间 给购买者打电
话,并把中奖彩票交给买主。他成为又一位彩票销售
“
最诚信的业主
”
。
有人据此
在互联网上设计了一项调查:
“
假如你垫资代买的中了
500
万元大奖的彩票在
你手里,你怎么做?
”
调查 引来
16
万人次的点击,结果显示,有
29.9%
的人选择
“
通过协
商协议两家对半分
”< /p>
;有
28.1%
的人选择
“
把
500
万元留给自己
”
;有
22.1%< /p>
的人选择
“
把
500
万元给 对方
”
;还有
19.9%
的人没做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
确定立意,
明确文体,
自拟标题;
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不要套作,不得
抄袭。
2011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湖北卷作文题
2011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上海卷作
文题
1
、犹太王大卫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
2
、契柯夫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在戒指上也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不会过去。 这两句寓有深
意的铭文,
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自选角度,
自拟题目,
写一篇文章,
要求:
(1)
不少于< /p>
800
字,
(2)
不要写成诗歌,
(3)
不得透露相关个人信息山西卷高考作文点评:恢弘大气
紧贴生
活
一、原题回放
据美国全球语言研究所公布全球
二十一世纪十大新闻,
其中有关中国作为经济和政治大
国崛起的新闻名列
首位,成为全球最大的新闻。该所跟踪了全球
75
万家纸媒体、电子媒体
及互联网信息,发现其中报道中国崛起的信息有
3
亿多条。
那么,
中国的崛起主要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和关注的特点呢?< /p>
《中国青年报》
和新浪网在
中国网民中进行了调查,结果排
在前六名的分别是:经济发展、国际影响、民生改善、科技
水平、城市新进程和开放程度
。
请根据以上材料,
谈自己的所思、
所 想。
选择一个恰当的角度,
题目自拟,
文体不限
( 除
诗歌外)
;
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二、命题意图
2011
年高考
(
微博
)
课改区宁夏
吉林
黑龙江
山西
河南
新疆
海南共用一套题。
作文
在命题形式上与去年相同,
都属于新材料作文;
命题的价值取向都与都与现实社会关联,
对
于倡导中学生关注国家命运、民族前途等具有导向作用。
但细细分析还是会发现,今年的作文命题较去年稳中有变:
< p>
一是去年所给材料有一定的隐喻性,
如果不认真审题,
就难以找到最 佳的立意角度。
今
年的比较直接,学生容易把握主题;
二是社会关注点有很大不同,
2011
年新课程标准卷的 高考
(
微博
)
作文是非常值得回
< br>味、
研究的,
因为这个题目不在仅仅是关注个人的成长和成才规律;
更是要我们关注世界和
国家的命运,
关注国家社会发展状况的大 事,
体现了恢弘大气又能够紧贴近时代脉搏的一种
命题风范。
由此看来,
2011
年新课程标准卷的高考作文命 题可谓高屋建瓴。
命题具有鲜明的时代
性、深远的历史意义,让学生在作
文的实践中,思考作文要紧跟时代节拍,不能脱离现实,
无病呻吟。
伟大 的时代成就宏伟的事业,
宏伟的事业召唤有为的青年。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
1
复兴需要我们的莘莘学子将个人的命运
同民族、
国家、
人民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
做关心世
界和国家命运的人,而不是做在象牙塔中坐井观天的脱离实际的
“
书虫
”
三、构思方略
新课程在注重高考作文命题限定性的同时,
也非常注重命题要能够给考生提供较为充分
的自主性与开放性。今年的高考作文题在此一方面,做得十分出色。
作文在审题立意上没有难为考生,
立意的角度还是材料限定的范围,
根据新材料作文审
题立意的方法,
我们可以抓关键词和关键句:
中国崛起、
中国的崛起主要有什么值得称道的
和关注的特点。这
是材料的
“
切入点
”
。作文只要围绕
“
中国的崛起主要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和
关注的特点
”< /p>
这个中心结合
“
经济发展、国际影响、民生改善、科技水平、城市新 进程和开放
程度
”
这六个方面来写作都是符合题意的。< /p>
在立意上可将文章开掘得透辟独到,
颖悟深邃,
尽情展现自己思维的强度与力度。
理性
地看待中国崛起,
一分为二地分析中国崛起,
这是对中学生思维认识的更高的要求,
也就是< /p>
要辩证地看问题,学会理性思考,分析在中国崛起中六个方面内部的问题和外部的问题。<
/p>
从文体方面说,写成议论文比较容易上手,围绕经济发展、国际影响、民
生改善、科技
水平、城市新进程和开放程度
”
这六个方面 选择适合自己分论点来写作。
虽然作文容易入手,
但是 要写出很好的文章则不是很容易,
因为学生对此话题比较熟悉,
但要写出
新意,
寻找恰如其分又新鲜生动的素材却并不容易,
当然,
这需要 学生平时对生活
的认识和积累。比如
“
经济发展
”
方面可以谈
“
中国改革开放
30
年所取得的发展进步
”
;
“
国
< p>际影响
”
方面可以谈抵制分裂、维护国家尊严的万众一心,姚明,刘 翔,李娜等体育健儿的
光荣与从容。
“
民生改善
”
方面可以谈战胜灾害,重建家园的众志成城
…“
科技水 平
”
方面可
以谈鸟巢、水立方,和神舟飞天的尖端科技。
从语言方面说,
考生应该明确语言内里是思维,
这是考试成功一条规律,
良好的语言素
养是我们面对作文题目从
容应对的不二法则。
良好的语言素养,
是让我们写出健朗大气、
饱
含情感的文字,而要杜绝那种做作忸怩、无病呻吟、故作高深、言之无物的文风。
安徽卷高考作文点评:由紧跟时事到哲理思考
在话题作文彻底失去青睐之后,
高考
(
微博
)
作文迎来了材料作文和命题作文二分天下的
局面,而
2011
年安徽高考
(
微博
)
试卷终于还是 选择了命题作文。窃以为原因有二:
一是无奈的选择,或曰大势所趋。
安徽高考作文
2006
年是以
“
读
”
为话题,
2007
年是
以
“
提篮春光看妈妈
”
为题,
2008
< p>年是以“
带着感动出发
”
为题,
2009
年是关于
“
弯道超越
”
的材料作文,
2010
年是以《吴兴杂诗》为材料的材料作文。纵向看一 下即知,
2011
年可
供命题者选择的空间已经不大。<
/p>
要么是看图材料作文,
可是去年的诗歌材料遭到大家的批评,
让命题者很受伤;
要么是话题作文,
可是大势所趋,
不合潮流。
所以,
只好回到
2007
、
200 8
两年的命题作文(尽管《提篮春光看妈妈》这个题目也备受诟病)。
二是紧跟全国卷。每年高考后,当安徽高考题浮出水面时,细心的人就会惊奇地发现,<
/p>
安徽卷作文题与全国卷是惊人的一致。
2009
年、
2010
年全国卷
1
和全国卷
2
都是材料作
文,安徽卷也都是材料作文。当然除了作文外,其他题目也有类似情况
。个中自有原因。
2011
年安徽高考作文选择了命题 作文,题目是:时间在流逝。
乍一看这个题目,让人立即联想到鲁迅《
记念刘和珍君》里的那句
“
时光永是流逝,街
市依旧太平
”
。当然,也许命题者恐怕不是要考生谈
“
街市< /p>
”“
太平
”
的问题,而是要考试谈
“
时
间
”“
流逝
”
的问题。
语文试卷,尤其是作文,往往承载了很多、很重的东西
。由于作文传统就备受关注,因
此,其常被用来
“
传道< /p>
”
、
“
明道
”
。其实 ,安徽高考作文在去年的时候已经在向
“
理
”
靠近 了,
由于选择的材料不够成功
(不能算是哲理诗)
,
今年干脆直接命题。
这样也许倒更好。
但是,
不知大家想了没有,这样的题目是不是太宽泛了?很像一个话题,一个引子?
< br>当然,
让十七八岁的青年学生来写这个题目,
明显有着引导的作用。
命题者也许是想引
导青年思考时间、人生、成长、生命、理想等等,思考它们之
间的关系。如果考生沿着这个
思路来写,应该是可以的。当然立意要高远,内容要健康。
不管怎样,
安徽高考作文题已经由浅入深,
< p>由紧跟时事走向哲理的引导了,这是一个不
容忽视的趋势。
也不知今年的考生是从何下手写这个作文题的。
好在,
现在语文考试已经结束,
马上就
能看到那些考生的作品了。
山东卷高考作文点评:平易稳妥,容易把握
2
作文题目:
< /p>
以
“
这个世界需要你
”
为题 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点评:
山东省今年的高考
(< /p>
微博
)
作文改变了去年话题作文的形式,
而成为命题 作文,
对于命题
作文,主要是从文章中的要素和要素间的关系入手来解析
。
“
这个世界需要你
”
这个题目,
考生可以问自己这样几个问题,
“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世 界
”
,
从这个角度思考,可以想到世界的距离越来越小、
世界在腾飞、世界需要绿色、世界需要创
新、世界需要和平、世界需要发
展等等。所以题目的思路还是很广泛的。
“
需要你
”
中的
“
你
”
显然指我 们大家,
特别是青年学子,
那么需要我们做什么呢?学生可
以写需要我们坚强、需要我们创新、需要我们维护绿色世界等。
另外
,
还可以联系现实世界,比如利比亚战争、伊拉克战争等,我们会发现这个世界还
不和平;联想到全球气温升高,
会想到环保;
联想到能源问题;联想到人 们的举止还不够文
明等。
总体而论,山东的作文平易,学生有话可说,还是比较好写的。
陕西卷高考作文点评:时政性强
符合课改理念
今年陕西的高考
(
微博
)
作文紧承了
2008
年“汶川地震 ”作文的特点,具有时政性的特
质。作文选取了两个材料,一则是西方报刊关于中国腾飞
的报道达
3
亿次,
一则是
《中国青
年报》对中国走向强大的报道。通关这两则材料,有以下特点:
1.
时政性增强,
符合课标提升学生能力的原则要求,
这样的作文,
对于那种
“
只读圣贤
书
”
,套做作文的学生来说还是有难度的;
2.
作文承接了
08
年
“
汶川地震
”
作文的命题思想,着重指导学生语文的学习不能离开
现实生活。
3.
符合新课改理念,新课改的总体目标是训练学生思维,而不是死读书。
4.
作文打击了套作和无病呻吟的文章。
那么这样的构思呢?我以为,可以从以下思路入手进行分析。
1.
文中出现了中国腾飞的字眼,所以考生可以写中国腾飞的社会现象;
2.
考生可以问自己,中国为什么能腾飞,走向富强,那么必然得出的 原因是传统文化
的熏染,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中国人民的团结努力等;
3.
西方社会报道达
3
亿次,是不 是真正的希望中国走向强大,从这个角度讲,这则作
文具有思辨性的特点,
学生可以一分为二的来看问题,
一方面西方开始关注中国,
说明中国
< p>的国际影响力开始强大,
同时也说明西方在警惕中国,
作为当代的青 年学子,
我们要居安思
危,
承担建设祖国的使命,
让中国走向强大。
所以学生可以从青年人应具备的精神入手来思
考问题。
4.
《中国青年报》从民生、经济、社会政 治等角度报道了中国,所以学生可以抓住任
何一个侧面来写作也是不错的。
5.
另外考生可以写记叙文,书写祖国从过去到现在的变化,在变 化中写
“
腾飞
”
,写发
展
。
总之,
我认为今年的作文导向性明确,
思路开阔,
对于来年的作文备考和新课改的进一
步落实都具有现实意义
,
指导我们的老师再不能教死书,
我们的学生再不能死学习,
一定 要
在学习中关注现实,写真情实感的好文章。
辽宁卷高考作文点评:好材料需联系生活实际
辽宁高考
(
微博
)
2011
年作文 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p>
字的文章
哲学家拿一个苹果给同学们看,
说这是我刚从果园摘来的,
你们闻到苹果香味了么?有
的学生说闻到了。
三个学生默不作声。哲学家拿着苹果转了转,一个学生说没闻到,一个摸
了摸问这是什么
苹果?另一个说我感冒了。
最后哲学家把苹果给大家传看,
才知道是一个用
蜡做的假苹果。
要求:请就以上材料,自定角度,写
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
少于
800
< p>字。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不能套作,不得抄袭。
点评:
这是一篇耐人寻味的好材料、好文题。
3
显然,
哲学家的问题和他的学生对待问题的 不同态度,明显在
“影射”现实生活中大部
分人迷信权威、轻信盲从、不
肯动脑、不愿动手、随波逐流、人云亦云,缺乏独立思考、援
疑质理、
寻 根究底、
坚持真理、
求真务实等精神的现象,
好在还有三个
“默不作声”
的学生,
他们没有人云亦云,
坚持 做自己心灵的主人:
第一位尊重了自己的真实感觉,
第二个发出了
自己的疑问,第三个如果不是“托词”至少表达了自己的诚实,当然若是“托词”则显其圆
滑。
可以联系的生活实际有很多,比如:抢盐潮,钱学森之
问,中国大学缺什么……
总之,这是一道相当不错的好作文题。
宁夏卷高考作文点评:立意力求创新
宁夏卷的作文是:
据美国全球语言研究所公布
全球二十一世纪十大新闻,
其中有关中国作为经济和政治大
国崛起的新闻
名列首位,成为全球最大的新闻。该所跟踪了全球
75
万家纸媒体、电子媒体
及互联网信息,发现其中报道中国崛起的信息有
3
亿多条。< /p>
那么,
中国的崛起主要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和关注的特点呢 ?
《中国青年报》
和新浪网在
中国网民中进行了调查,结
果排在前六名的分别是:经济发展、国际影响、民生改善、科技
水平、城市新进程和开放
程度。
请根据以上材料,
谈自己的所思、
所想。
选择一个恰当的角度,
题目自拟,
文体不限
(除
诗歌外)
;
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不要套作,不得 抄袭。
我的点评:
今年课标
卷宁夏的作文还是新材料作文。
关于
“
中国崛起
”
作文既暗合中国社会热点
(中
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
/p>
辛亥革命一百周年)
又是当前世界范围内的热点,
这是关注社会现< /p>
实的作文,
具有很强的现实性针对性。
应该说作文在审题立 意上没有难为考生,
立意的角度
还是材料限定的范围,
第 一段陈述事实
“
中国作为经济和政治大国崛起的新闻名列首位
”< /p>
,
第
二段提出问题
“
中国的 崛起主要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和关注的特点呢?
”
第三段
提出要求
“
请
根据以上材料,谈自己的所思、所想
”
。根据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一般方法,我们可以抓
关
键词和关键句:
中国崛起、
中国的崛起主要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和关注的特点。
这是材料的
“
文眼
”
,它蕴含 着材料的主旨,因此可以把它作为把握材料、审题立意的突破口。作文只要
围绕
“
中国的崛起主要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和关注的特点
”
这个中 心结合
“
经济发展、
国际影响、
民生改善
、科技水平、城市新进程和开放程度
”
这六个方面来写作都是符合题意的。
立意,
“
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
”
没有好的立意,是很难取得好的成绩的,所以
立意力求创新
。
理性地看待中国崛起,
一分为二地分析中国崛起,
这是对中学生 思维认识的
更高的要求,也就是要辩证地看问题,学会理性思考。
北京高考作文自主命题
10
年:求新求变
京味渐浓
今天上午
9
时 ,
呈现在高考
(
微博
)
考生面前的 作文题目,
已是本市自主命制的第十道夏
季高考作文试题。自
年春季高考,本市首次自主命制高考试题开始,至今已达十年。
十年中指导考生备战的高三老师以及高考阅卷老师表示:
十年自主命题,
“< /p>
北京卷
”
京味越来
越浓、个性越来越鲜明。
2002
年首次自主命题
20
02
年,北京高考部分科目不再使用全国统一卷,开始自主命题。
“3+X”
的考试形式在当年春季高考中首次亮相,高考生不再考五科,而只考四科, 除
语、数、外三科外,文科考生考文科综合,理科考生考理科综合。这一次春季高考也是
北京
高考自主命题的开始,
当年春季高考、
夏季高考,< /p>
语文、
数学、
英语
(
论坛
< p>)由北京自主命题,
而文综和理综则仍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制。
2002
年夏季高考语文作文题
——
《规则》
,
成为本市夏季高考自主命制的首个作文题。
两年后的
2004
年夏季高考,
伴随着文综、
理综也由本市自主命制,
本市高考实现全部
科目自主命题。
虽然
2006
年起,本市取消了春季高考,但 始自春季高考的自主命题和
“3+X”
的考试
形式一直沿
用至今。
2010
年,本市举行了新课程的首次高考,今年高考则是本市高考自主
命题的第十次高考。
求新求变
京味渐浓
2006
年
9
月,本市在全国率先表彰了
12
位命题教师,以鼓励他们根据北京 考生接受
现代信息较多、
较快、
城乡差别较小等特点,< /p>
在题目立意、
选材、
背景设置上勇于出新求变。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