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中央大学留学-韩国中央大学留学
新课标下高中语文小说教学策略探讨
作者
:
杨云芬
单位
:
红河州红河县第一中学
< br>[
摘要
]
高中语文新课程相当重视小说这种文学样式,在必 修课程中安排设置了相对集中
的小说阅读教学单元,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小说这种文学样
式在高中语文新课程中的阅
读教学效果并不容乐观,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方面对此进行探
讨。
[
关键词
]
新课程,高中语文,小说
小说这种通过生动鲜活的艺术
形象、曲折跌宕的故事情节、拨动心弦的诗情画意、
优美动人的文学语言、丰富多变的创
作技巧,在净化人的心灵、陶冶性情,培养鉴赏能
力、创造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
养、文化底蕴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小说牵动着
人们的心灵,它以感情的乐章沟通着人们
的心灵,使心灵和心灵靠近,
“优秀的小说更是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
化使者”
,
①
它具有十分复杂的文化蕴涵和非常
丰富的思想艺术
营养,而这种营养不但在文学作品之外难以获得,也是诗歌等其他文学样
式所不能代替
的。
一、高中语文小说课堂教学的缺失
在现行的班
级授课制中,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中心环节,语文教师对学生的阅读、写
作、口语交际等方
面的训练,主要是在课堂上进行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借助教
和学的方式,在有限
的时间内把教学内容顺利地内化为学生的知识、技能以及情感态度
和价值观,使学生的身
心得到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进行一系列科学而适当的教
学设计,包括制定教学策
略,设计教学内容,板书设计等等。然而,在笔者的调研过程
中,却发现我们许多的中学
语文教师没有教学设计记录,使得小说的课堂出现了一定的
问题。
(一)小说教学内容的空洞化
新课程实施以来
,
“新”
、
“异”成了许多教师追逐的目标,但许多老师在追逐这 个新
异的过程中却往往显得盲目,使得教学落不到实处。当然,我们的教师追求新异并没
有
错,搞“创新”也不是不好,但我们要认识到:创新是有前提的,语文课堂教学创新必
须要在遵循语文本身规律的基础上进行,而不能违背语文本身规律盲目地进行。新课程<
/p>
标准主张,语文教育要打破学科本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与社会实践相联系。
p>
①
胡尹强
.
小说艺术
:
品性和历史
[M].
上海
: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3:1
这可以说是语文新课程改革对传统语文教学的颠覆或重大突破
,但我们的语文教师在具
体的教学中却误解、滥用这一主张,使得教学走向“泛化”
p>
。
(二)传统的框架式教学
钱理群先生曾举过这样一个例子:他所接触的大学中文系学生,拿到小说问的第一
句话往往是“老师,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
②
钱先生说
,捧起一篇小说,不用自己的
兴趣去触摸它、感受它,而是习惯性地执意去概括,往往还
是套用现成的公式去概括所
谓的主题,那么这种人已经与文学无缘了。然而,这种已经与
文学无缘的阅读能力却正
是我们现在中小学小说阅读教学一直在培养的。翻开教师们的小
说教学设计记录,有多
少能跳出“主题”的圈子。如有位教师在教
授《变形记》时,这样执教:
首先该教师介绍
作者,之后该教师以问题“主人公格里高尔变形引起了周围哪些变
化?”为核心带领学生
研习文本。简单了解课文后,教师又以问题“格里高尔变形的原
因是什么?即卡夫卡写了
格里高尔突然变成甲虫这一事件有何用意?”为重点展开了教
学。
p>
学生甲:
“是为了告诉我们:
人与人之间,
应 该少一点冷漠,
多一些真情。
”
学生乙:
“人与人之间的冷漠,
是格里高尔悲剧产生的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原因。
有了真情 ,
冷漠不复存在,悲剧也就有可能不会发生了。因此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多一些真情,
p>
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
”
学生
静默,教师环顾了一下教室,继续说:
“有人认为卡夫卡通过《变形记》表达人
< br>类对诗意的生活,对人类精神家园的执着追求。同学们想:
‘格里高尔是否认为他的家是< /p>
他精神的依托’?”
学生:不认为。
教师:
“这个 看似和睦安宁的家,对格里高尔来讲,只是吃饭睡觉的窝,心灵得不到
安抚,精神得不到
寄托,大难临头,躲之唯恐不及。没有了一个温馨安全的精神家园,
就是死也无妨,这就
是格里高尔之所以平和安详就死的最根本的原因。
从执教过程中,我们
看到:学生对《变形记》这篇小说的主题是认识理解的,但教
师却用已经设定好的主题去
诱导学生向其靠拢,将学生引入了“歧途”
,学生茫然不知所
措,而整个
教学陷入了僵化境地。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我们的教师似乎已经习惯了让
学生概括主题
,而我们的学生也养成了概括主题的阅读习惯。这里笔者并不是排斥在小
②
转引自王丽
.
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
[M].
北京
: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8:62
说阅读教学中对主题进行探讨
,但我们的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考虑学生实际,学生看不
懂的小说,我们才可以把主题当
做教学重点内容来设计并进行教学,而不是套路化地对
所有小说都进行所谓的“主题—人
物—环境”模式的教学。
(三)小说教学的内容出现“异化”
着名教师
李海林老师说,
“文学教学的目的在于通过文学作品的教学,引导人们超越
与现实之间的功利关系而建立起自己与现实之间的自由关系”
。
③
p>
小说作为文学作品的一
种自然也不例外,但我们的有些教师在教学中
却往往忽视这方面的规律,将文学作品还
原为生活的真实展开教学。如:某位教师在教授
《祝福》这篇课文时,这样执教
④
:
一上课,教师满脸严肃,煞有介事地说:
“昨天晚上,在一个古镇的郊外,公安人 员
发现了一具无名女尸,年龄大约四五十岁,身上未见刀枪痕迹。为了查明死者的身份、
死因及凶手,我已派出三个调查组分别到鲁四老爷家、贺老六家和卫老婆子家进行调查,
要求迅速侦破此案。现在就请三个调查组汇报各自调查的案情。接下来几个学生先后发<
/p>
言,诉说祥林嫂的不幸身世,最后共同认定杀害他的凶手是鲁四老爷、卫老婆子,还有
p>
鲁镇的人。下课前,教师赞扬这几个同学办案神速准确,有侦破天才,将来可以做一名
出色的侦探。
这哪里是小说阅读教学?这简直是语文教学的灾难!
二、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语文小说课堂教学的探索
现在的小说阅读教学,已经发展出了一套又一套的理论。有以叙 述学为基础建构出
来的小说阅读教学理论,也有以美学、结构主义学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小
说阅读教学理论,
五花八门。然而具体到小说阅读教学中,这些理论却又往往因为缺乏可
操作性而难以获
得预期的效果。正如倪文尖老师所说的那样,
“小说阅读 教学理论研究成果必须有选择地
进入中学语文课程,统统下放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与其
在语文课上讲授这些系统的文
学新常识,不如在我们的语文课程内容里把它们真正汲取消
纳,使其融化为一种血肉相
连的意识与视野,
从而润物细无声地体现在每 一个小说文本的具体阅读教学过程之中”
。
(一)准确把握教材
课程内容、教材内容和教
学内容是三个各自独立却又彼此紧密联系的概念。明确三
者的差别和联系有助于我们站在
更高的平台,审视我们的中学小说阅读教学内容问题。
⑤
③
④
李海林
.
言语教学论
[M]
上海
: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297
吴含荃
.
泛语文反文学主题读解面面俱到—当前小说教学内容的问题分析
[J]
中学 语文教学参考
,
⑤
倪文尖朱 羽
.
重塑小说观建构新图式
[J]
语文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