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大学生优惠-苹果大学生优惠
就
业
质
量
年
< br>度
报
告
中
南
民
族
大
学
2019
届
本
科
毕
业
生<
/p>
招生就业工作处
二零一九年十二月
I
报告编制说明
......................... .................................................. .................................. IV
学校概况
........................... .................................................. ........................................ V
第一篇:毕业生供需状况
....... .................................................. .................................. 1
一、毕业生人数及构成
..................... .................................................. ........................ 1
(一)总体规模
........................ .................................................. ......................... 1
(二)生源结构
........................ .................................................. ......................... 2
(三)学院结构
........................ .................................................. ......................... 4
(四)专业结构
........................ .................................................. ......................... 5
二、毕业生需求情况
...................... .................................................. ........................... 8
第二篇:毕业生就业情况及分析
................. .................................................. ........... 11
一、就业率及就业类型
..................... .................................................. ...................... 11
(一)总体就业率及就业类型
.................. .................................................. ..... 11
(二)各学院毕业生的就业率及就业类型
............. ........................................ 11
(三)各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
.... .................................................. ................... 13
(四)不同性别就业率及就业类型
................ ................................................. 16
(五)少数民族、人口较少民族毕业生就业率及就业类型
......................... 16
(六)不同生源地毕业生的就业率及就业类型
............................................. 18
二、就业流向
........... .................................................. ................................................ 21
(一)就业地域分布
........ .................................................. ....................................... 21
(二)就业单位性质分布
...... .................................................. ......................... 23
(三)就业行业分布
...................... .................................................. ................. 24
三、国家战略导向就业
..................... .................................................. ...................... 25
(一)重点区域就业
...................... .................................................. ................. 25
(二)专项就业分布
...................... .................................................. ................. 26
四、升学及出国(境)情况
................... .................................................. ................ 26
I
(一)国内升学情况
.. .................................................. ..................................... 26
(二)出国(境)情况
....... .................................................. ............................ 31
五、自主创业情况
....................... .................................................. ............................ 34
第三篇:就业相关分析
..................... .................................................. ...................... 36
一、求职情况
......................... .................................................. .................................. 36
(一)就业信息来源及落实工作途径
............... .............................................. 36
(二)就业形势
.......... .................................................. ..................................... 37
二、薪酬水平
........... .................................................. ................................................ 38
(一)月均收入及薪酬区间
..... .................................................. ...................... 38
(二)各学院月均收入
..................... .................................................. .............. 38
(三)不同就业地区<
/p>
/
单位
/
行业薪酬水平分析
.............................................. 39
三、专业相关度
.......... .................................................. ............................................. 41
四、工作适应度
.......... .................................................. ............................................. 42
五、职业期待吻合度
........ .................................................. ....................................... 42
六、工作稳定性
.......... .................................................. ............................................. 43
七、工作满意度
.......... .................................................. ............................................. 44
八、职业能力满足度
........ .................................................. ....................................... 45
九、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
.... .................................................. ........................... 46
第四篇:就业发展趋势分析
.
.... .................................................. ............................... 48
一、深入实施就业质量提升工程,毕业生就业率保持相对稳定
......................... 48
二、企业单位就业发挥主渠道作用,深造率及深造层次稳中有升
..................... 49
三、毕业生积极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办学宗旨进一步显现
..... 50
四、保持高新技术领域就业优势,就业领域和渠道进一步拓宽
......................... 51
五、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就业,满意度、认可度等呈上升趋势
............................. 52
第五篇:教育教学的反馈
.................... .................................................. ................... 53
一、毕业生对学校人才培养的评价
................ .................................................. ....... 53
(一)毕业生综合评价
.................................................. ................................... 53
II
(二)教育教学总体满意度评价
................. .................................................. .. 54
(三)专业课课程设置满意度及专业知识掌握度评价
................................. 55
(四)实践教学满意度评价
................... .................................................. ........ 57
(五)任课教师满意度评价
................... .................................................. ........ 58
(六)就业创业工作评价
.................... .................................................. ........... 59
二、用人单位对学校人才培养的评价
............... .................................................. .... 61
三、构建
“
招 生
-
培养
-
就业
”
联动机制
...................................... ................................. 63
(一)就业质量综合评价
.................... .................................................. ........... 63
(二)就业对教育教学的反馈
.................. .................................................. ..... 66
第六篇:学校本科就业工作举措
................. .................................................. ........... 68
附录:数据统计说明
.
....... .................................................. ....................................... 70
III
报告编制说明
为全面反映毕业生的就业状况,
积极发挥就业状况对教育教学的反馈作用,
进一
步完善学
科专业预警,健全就业与招生计划、人才培养、专业调整的联动机制,促进
人才培养与经
济社会发展紧密对接。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
2019
届全国普通高等学
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
(教学
[
2018
]
8
号)
精神,
遵照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编
制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通知》(教学厅函
[
2013
]
25
号)文件要求,学 p>
校编制和正式发布《中南民族大学
2019
届本科毕业生就业 质量年度报告》。报告内
容包括毕业生供需状况、
毕业生就业情况及分析 、
就业质量相关分析、
就业发展趋势
分析、
对教育教学的反馈、
学校本科就业工作举措六部分;
所涵盖的指标包括就业率、
就业去向、工作满意度、专业相关度、毕业生对学校就业服务的满意度、毕业生对学
p>
校人才培养的满意度等多个方面。报告数据来源于两个方面
:
1.
中南民族大学就业信息管理系统。数据统计截止日期为
2019
年
10
月底。使用
数据主要涉
及毕业生的规模和结构、就业率、毕业去向、就业流向等。
2.
第三方数据调查公司
(北京睿新中科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
调研面向学校
2019
届本科毕业生,有效问卷回收率为
68.04%
;使用数据涉及就业相关分析及对教育教
学的反馈部分。
用人单位调研数据,
面向学校毕业生所在用人单位,
有效问卷回收
307
份;
使用数据涉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及能力 评价、
用人单位对学校就业创业服
务工作评价等部分。
IV
学校概况
中南民族大学是一
所直属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的综合性普通高等院校,
坐落于白
云黄鹤的故
乡——武汉南湖之滨。学校前身为中南民族学院,创建于
1951
年,
< p>2002
年
3
月更名为中南民族大学。学校占地 p>
1550
余亩,校舍面积
100
万余平米,馆藏图 p>
书
697
余万册,拥有全国高校第一家民族学博物馆。校园内 绿树成荫、花香四季,构
成了教学、科研和生活的优美环境。
学校现有
56
个民族的全日制博士、硕士、本科、预科等各类学生
27000
余人。
学校现有教职工
210 0
余人,
其中各类专任教师
1400
余人。
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
的占
50.6%
。 p>
172
人入选国家级或省部级人才计划。近五年学校获各级各类科研项目
2988
项,其中,国家自科、社科基金
286
项;争 取科研经费
2.8
亿元,获省部级以上
奖励
206
项。
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数多年来保持在湖北省高校前
4< /p>
名,
湖北省社科基金
立项数连续三年居全省前
2
名,
一大批高质量调研成果得到中央领导同志批示和上级
有关部门肯定。
学校始终坚持“面向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面向地
方,面向全国,为少数民族和
民族地区服务,为党和国家的民族工作服务,为国家战略需
求服务”的办学宗旨,拥
有涵盖
10
大学科门类的
85
个本科专业;
拥有民族学和中国语言文学
2
个一级学科博
士点,
1
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p>
25
个学术型一级学科硕士点,
19
个专业型硕士点,
授
权学科覆盖了除军事学之外的其他全部
12
< p>个学科。2008
年,学校成为“推荐优秀应
届本科
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
2018
年< /p>
1
月,
学校入选湖北省
“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p>
,
其中民族学、
化学和
药学
3
个学科入选湖北省
“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学科”
。
2017
年,
民族学在教育部学科
评估中排名全国第三。
化学学科、
工程学科进入全球
ESI
排名前
1%
。
学校现有
15
个
< br>省部级重点学科,
5
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7
个省级品牌专业,
43
门国家级、省
级各类精品课
程,
13
个国家级、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46
个省部级科研机构(实
验室、基地、中心)。在中国校友会大学排名全国
146
位,在自然指数中国内地高校
排行榜排名
113< /p>
位,全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暨学科竞赛排行榜
86
位。
V
学校高度
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以
“笃信好学,
自然 宽和”
的校训激励各族学生奋发图强、全面发展。
60
余 年来,学校已累计培养了
14
万余名
各民族干部和专业技
术人才。
近年来,
学校事业发展提质增速。
2012
年,
学校获批国
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是非“
9 85
”“
211
”高校中唯一获批单位,也是委属高
校中唯一获批单位。
2015
年,成为国家民委、教育部、湖北省共建 院校。
2016
年,
学校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
动示范高校”,顺利完成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本
科教育教学受到教育部专家的高度评价。
2017
年
8
月,学校获评“全国创新创业教 p>
育深化改革示范高校”
。
2017
年
9
月,
学校人才培养成果入选
“砥砺奋进的五年”
大
型成就展。学校连续
16
年被评为湖北省最佳文 明单位,连续多年获得教育部、湖北
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涌现出了“全国模
范教师”“全国师德标兵”“湖
北省十佳班主任”“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提名奖)”“
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等一
大批优秀师生代表。
目前,学校已与美、英、法、德、俄、日等国家(地区)的
50
余所大学建立了
校际交流与合作关系。
2008
年学校与美国威斯康星州 立大学联合创办了
“孔子学院”
。
近年,
学校受孔子学院总部委派开展多场文艺巡演。
学校定期选派优秀的本科生和研
究生到国外访问、交流、学习。
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
大精神,贯彻新发展理念,
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办学宗旨,努力建设国内一
流、特色鲜明、人民更加满意的
高水平民族大学,培养担当“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
共筑中国梦”大任的时代新人。
p>
VI
第一篇:毕业生供需状况
一、毕业生人数及构成
(一)总体规模
我校
2019
届毕业生共
5741
人,与去年(
2018
届
5888
人)相比减少了
147
人。< /p>
对比近五届毕业生人数情况,我校毕业生规模保持相对稳定(见图
1-1< /p>
)。
6000
5500
5000
4500
4000
3500
3000
2500
200
0
1500
1000
5700
3.66%
1.53%
0.45%
1.29%
5787
5813
5888
5741
6%
4%
2%
0%
-2.50%
-2%
-4%
-6%
2015
届
2016
届
2017
届
2018
届
同比增速
2019<
/p>
届
毕业生规模(人)
图
1- 1
2015-2019
届毕业生规模及增速分布
< br>我校
2019
届毕业生中,
男生
2145< /p>
人,
占毕业生总人数的
37.36%
;
女生
3596
人,
占毕业生总人数的
6 2.64%
,男女生比为
0.60:1
(见表
1- 1
)。
表
1- 1
2019
届毕业生不同性别分布
性别
男生
女生
总体
人数
2145
3596
5741
比例
37.36%
62.64%
100.00%
1
(二)生源结构
生源地结构:
我校
2019
届毕业生来自
31
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其中湖北省
生源毕业生
人,占比为
17.73%
;除湖北省之外的其他省份 主要来自于广西壮族
自治区(
12.11%
)、湖南省(
10.29%
)、贵州省(
6.13%
)和云南省 (
5.66%
)。另外
来自西部地区
1< /p>
的毕业生人数为
2571
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
44 .78%
;来自武陵山片
区
2
的毕业生人 数为
815
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
14.20%
; 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内蒙
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
的毕业生人数为
1278
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
22.2 6%
,各省具体人数及百分比分布如下(见表
1-2
)。
表
1- 2
2019
届毕业生生源地分布
生源地
湖北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
湖南省
贵州省
云南省
河南省
内蒙古自治区
人数
1018
695
591
352
325
299
265
比例
17.73%
12.11%
10.29%
6.13%
5.66%
5.21%
4.62%
生源地
江西省
江苏省
甘肃省
西藏自治区
吉林省
辽宁省
浙江省
人数
92
89
81
61
61
60
59
比例
1.60%
1.55%
1.41%
1.06%
1.06%
1.05%
1.03%
1
西部地区是指重 庆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
族
自治区、西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
12
个省
/
直辖市
/
自治区。
2
武陵山片区:包括重庆市(黔江区、酉阳土 家族苗族自治县、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彭水苗族土家族
自治县、石柱土家族自治县、
武隆县、丰都县)、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利川市、建始县、
巴东县、
宣恩县、咸丰县、来凤县、鹤峰县)、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秭归
县)、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泸溪县、凤凰县、花垣县、保靖县、古丈县、永顺县、
龙山
县)、湖南省张家界市(永定、武陵源两区和慈利、桑植两县)、湖南省常德市(石
门县)、湖南省怀化市
(沅陵县、辰溪县、溆浦县、麻阳苗族自治县、新晃侗族自治县、
芷江侗族自治县、鹤城区、中方县、洪江
市、洪江区、会同县、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通
道侗族自治县)、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新邵县、洞口县、
邵阳县、武冈市、绥宁县、
城步县、新宁县)、湖南省娄底市(冷水江市,新化县,涟源市)、湖南省益阳市
(安化
县)、贵州省铜仁市(碧江区、万山区、玉屏侗族自治县、松桃苗族自治县、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思南县、江口县、石阡县、德江县)、贵州省遵义市(正安县、道真县、务川县 、湄潭
县、凤冈县、余庆县)。
2
生源地
重庆市
安徽省
河北省
宁夏回族自治区
山东省
四川省
福建省
青海省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人数
254
229
198
165
163
148
132
101
92
比例
4.42%
3.99%
3.45%
2.87%
2.84%
2.58%
2.30%
1.76%
1.60%
生源地
广东省
山西省
黑龙江省
陕西省
海南省
北京市
上海市
天津市
-
人数
52
46
39
32
27
6
5
4
-
比例
0.91%
0.80%
0.68%
0.56%
0.47%
0.10%
0.09%
0.07%
-
少数民族结构:
我校
2019
届少数民族毕业生来自土 家族、壮族、苗族、蒙古族
等
52
个少数民族,
其中人数排名前五位的少数民族为回族
(
19.56%
)< /p>
、
土家族
(
17.18%
)
、
壮族(
12.59%
)、苗族(
8.35%
)和蒙古族(
6.52%
)。其余
47
个少数民族毕业生的
占比则相对较低,
均在
5.00%
以下,
我校
“
人口较少民族
”
3
毕业生的占比均在
0.35%
及
以下(见表
1-3
)。
表
1- 3
2019
届少数民族毕业生的分布
少数民族
回族
土家族
壮族
苗族
蒙古族
满族
瑶族
彝族
藏族
畲族
人数
651
572
419
278
217
152
129
115
106
99
比例
19.56%
17.18%
12.59%
8.35%
6.52%
4.57%
3.88%
3.45%
3.18%
2.97%
少数民族
水族
佤族
柯尔克孜族
毛南族
普米族
锡伯族
阿昌族
德昂族
独龙族
珞巴族
人数
5
4
3
3
3
3
2
2
2
2
比例
0.15%
0.12%
0.09%
0.09%
0.09%
0.09%
0.06%
0.06%
0.06%
0.06%
3
人口较少民族: 在
55
个少数民族中,人口在
30
万人以下的民族 有
28
个,统称为人口较少民族。其中
28
个人口较少民族分别是:珞巴族、高山族、赫哲族、塔塔尔族、独龙族、鄂伦春族、门巴族、乌孜别克族、裕<
/p>
固族、俄罗斯族、保安族、德昂族、基诺族、京族、怒族、鄂温克族、普米族、阿昌族、塔
吉克族、布朗族、
撒拉族、毛南族、景颇族、达斡尔族、柯尔克孜族、锡伯族、仫佬族、
土族。
3
少数民族
侗族
布依族
白族
黎族
维吾尔族
朝鲜族
哈萨克族
仡佬族
羌族
土族
傣族
哈尼族
傈僳族
仫佬族
纳西族
达斡尔族
东乡族
人数
96
91
71
50
46
43
28
18
15
11
10
10
9
9
7
6
6
比例
2.88%
2.73%
2.13%
1.50%
1.38%
1.29%
0.84%
0.54%
0.45%
0.33%
0.30%
0.30%
0.27%
0.27%
0.21%
0.18%
0.18%
少数民族
门巴族
塔塔尔族
保安族
布朗族
俄罗斯族
鄂伦春族
鄂温克族
高山族
赫哲族
基诺族
景颇族
怒族
撒拉族
乌孜别克族
裕固族
其他
-
人数
2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9
-
比例
0.06%
0.06%
0.03%
0.03%
0.03%
0.03%
0.03%
0.03%
0.03%
0.03%
0.03%
0.03%
0.03%
0.03%
0.03%
0.57%
(三)学院结构
我
校
2019
届毕业生分布在
20
个学院,
其中经济学院、
管理学院和计算机科学学
院的毕业生人数位居前三
位,占毕业生总人数的比例分别为
12.16%
、
9.81% p>
和
9.28%
(见表
1-4
) 。
表
1- 4
2019
届毕业生的学院分布
学院
经济学院
管理学院
计算机科学学院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人数
698
563
533
481
401
318
比例
12.16%
9.81%
9.28%
8.38%
6.98%
5.54%
男
205
140
377
87
262
164
女
493
423
156
394
139
154
男女性别比
0.42
0.33
2.42
0.22
1.88
1.06
4
学院
美术学院
药学院
法学院
公共管理学院
外语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数学与统计学学院
生物医学工程学院
资源与环境学院
教育学院
体育学院
音乐舞蹈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总计
人数
307
296
283
277
242
230
217
206
194
169
119
75
68
64
5741
比例
5.35%
5.16%
4.93%
4.82%
4.22%
4.01%
3.78%
3.59%
3.38%
2.94%
2.07%
1.31%
1.18%
1.11%
100.00%
男
82
91
95
103
36
83
57
89
73
87
22
58
25
9
2145
女
225
205
188
174
206
147
160
117
121
82
97
17
43
55
3596
男女性别比
0.36
0.44
0.51
0.59
0.17
0.56
0.36
0.76
0.60
1.06
0.23
3.41
0.58
0.16
0.60
(四)专业结构
我校
2019
届本科毕业生分布在
78
个专业,其中法学、金融学、通信工程、 汉语
言文学、经济学等专业的毕业生人数位居前五,占比均在
2.40%
以上(见表
1-5
)。
表
1- 5
2019
届毕业生的专业分布
专业
法学
金融学
通信工程
汉语言文学
经济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电子信息工程
软件工程
新闻学
人数
242
223
199
160
140
136
136
134
118
比例
4.22%
3.88%
3.47%
2.79%
2.44%
2.37%
2.37%
2.33%
2.06%
男
80
69
116
25
36
88
95
101
22
女
162
154
83
135
104
48
41
33
96
男女性别比
0.49
0.45
1.40
0.19
0.35
1.83
2.32
3.06
0.23
5
专业
自动化
国际经济与贸易
环境设计
会计学
金融工程
生物医学工程
材料化学
药学
药物制剂
广告学
应用化学
劳动与社会保障
医学信息工程
网络工程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人力资源管理
财务管理
应用统计学
行政管理
药物分析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环境工程
英语
生物技术
信息与计算科学
社会学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电子商务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生物工程
思想政治教育
政治学与行政学
人数
115
114
110
108
108
107
100
98
91
89
89
87
87
85
83
82
77
76
75
75
75
73
72
72
70
68
68
68
66
66
64
63
比例
2.00%
1.99%
1.92%
1.88%
1.88%
1.86%
1.74%
1.71%
1.59%
1.55%
1.55%
1.52%
1.52%
1.48%
1.45%
1.43%
1.34%
1.32%
1.31%
1.31%
1.31%
1.27%
1.25%
1.25%
1.22%
1.18%
1.18%
1.18%
1.15%
1.15%
1.11%
1.10%
男
88
29
30
21
40
35
50
26
33
25
29
32
38
54
50
23
12
25
28
25
58
41
13
28
39
20
20
22
51
31
9
24
女
27
85
80
87
68
72
50
72
58
64
60
55
49
31
33
59
65
51
47
50
17
32
59
44
31
48
48
46
15
35
55
39
男女性别比
3.26
0.34
0.38
0.24
0.59
0.49
1.00
0.36
0.57
0.39
0.48
0.58
0.78
1.74
1.52
0.39
0.18
0.49
0.60
0.50
3.41
1.28
0.22
0.64
1.26
0.42
0.42
0.48
3.40
0.89
0.16
0.62
6
专业
食品质量与安全
工商管理
广播电视学
数学与应用数学
保险学
商务英语
视觉传达设计
经济统计学
汉语国际教育
日语
应用心理学
社会工作
动画
市场营销
服装与服饰设计
旅游管理
智能科学与技术
化学工程与工艺
美术学
知识产权
民族学
资源环境科学
教育学
音乐学
翻译
化学生物学
历史学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舞蹈表演
土地资源管理
生物制药
文物与博物馆学
人数
63
61
60
60
58
57
56
55
54
54
54
51
51
51
48
48
47
46
42
41
40
40
38
37
34
32
31
31
31
30
29
27
比例
1.10%
1.06%
1.05%
1.05%
1.01%
0.99%
0.98%
0.96%
0.94%
0.94%
0.94%
0.89%
0.89%
0.89%
0.84%
0.84%
0.82%
0.80%
0.73%
0.71%
0.70%
0.70%
0.66%
0.64%
0.59%
0.56%
0.54%
0.54%
0.54%
0.52%
0.51%
0.47%
男
14
18
7
25
20
10
10
11
8
7
12
16
22
16
5
8
37
35
15
15
9
21
6
7
3
7
8
21
18
11
10
4
女
49
43
53
35
38
47
46
44
46
47
42
35
29
35
43
40
10
11
27
26
31
19
32
30
31
25
23
10
13
19
19
23
男女性别比
0.29
0.42
0.13
0.71
0.53
0.21
0.22
0.25
0.17
0.15
0.29
0.46
0.76
0.46
0.12
0.20
3.70
3.18
0.56
0.58
0.29
1.11
0.19
0.23
0.10
0.28
0.35
2.10
1.38
0.58
0.53
0.17
7
专业
教育技术学
朝鲜语
环境科学
公共事业管理
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
总计
人数
27
25
25
22
16
5741
比例
0.47%
0.44%
0.44%
0.38%
0.28%
100.00%
男
4
3
4
8
9
2145
女
23
22
21
14
7
3596
男女性别比
0.17
0.14
0.19
0.57
1.29
0.60
二、毕业生需求情况
2019
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
834
万人,再创历史新高,供求结构性矛
盾更加凸显,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复杂严峻。
为做到
稳就业同时兼顾实现毕业生更高质量就业和更充分就业的目标,
学校积极
贯彻落实国家以及湖北省关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决策部署,
将毕业生就
业工作放在学校工作中的突出位置,整合有效资源,畅通渠道、统筹供需,通过“走
< br>出去,请进来,沉下去”“互联网
+
就业”等多种方式,加强毕业生就业市 场建设,
举办大、中、专场招聘会
430
余场,助推毕业 生充分就业和高质量就业。
供岗单位性质及规模分布:
为
2019
届毕业生提供岗位需求的用人单位中,单位
性
质集中于民营企业(
83.22%
),国有企业(
9.06% p>
)和三资企业(
5.03%
)次之。单
位规模
集中于
50
人及以下(
33.78%
),其次为< /p>
51-200
人(
25.68%
)和
1000
人以上
(
23.99%
)(详见 图
1-2
)。
8
民营企业
国有企业
三
资企业
其他事业单位
其他企业
其他
p>
科研设计单位
高等教育单位
中初教育单位<
/p>
9.06%
5.03%
0.67%
0.67%
0.34%
0.34%
0.34%
0.34%
50
人及以 下
,
33.78%
51-200
人
,
25.68%
201-500
人
,
10.14%
501-1000
人
,
6.42%
83.22%
1
000
人以上
,
23.99%
图
1- 2
供岗单位性质及单位规模分布
供岗单位地区及领域分布
:
用人单位比较集中的地区是中部四省
(
58.72%
< p>),
其
次为沿海三省(
18.12%
);行业领域主要集中于信息传输
/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p>
文化
/
体育和娱乐业、
批发和零售业、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教育等
(详见图
1-3
)
。
其他地区
,
13.42%
西部地区
,
9.73%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批发和零售业<
/p>
12.54%
9.83%
6.78%
p>
6.10%
5.76%
4.75%
0.34%
33.22%
20.68%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教育
制造业
金融业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其他领域
< br>沿海三省
,
18.12%
中部四省
,
58.72%
图
1- 3
供岗单位地区及行业领域分布
供
岗单位专业类需求分布:
招聘的专业类型主要为计算机类
(
28. 92%
)
、
电子信
息类(
26.48%
)和管理学类(
22.30%
);其次为经济学类(
15.33%
)、生物医学类
(
11.1 5%
)、语言类(
10.45%
)等专业(详见图
1-4
)。
9
计算机类
电子信息类
管理学类
经济学类
生物医学类
语言类
人文历史类
体育艺术学类
机械类
化工化学类
数学<
/p>
电气工程类
土木建筑类
环境科学类
物理学
材料学类
法学类
水利工程类
3.48%
2.79%
1
.74%
1.74%
1.74%
1.3
9%
1.05%
1.05%
0.35%
0.35%
11.15%
10.45%
9.76%
8.71%
15.33%<
/p>
22.30%
28.92%
26.48%
图
1- 4
供岗单位所需专业类分布
供岗单位人
才需求趋势:
招聘人数主要集中于
11-50
人
( 41.54%
)和
10
人及以下
(
38.97%
);预计本年度在我校招聘的人数主要集中于
5
< p>人及以下(79.38%
),此外
有
2.72%
的单位反馈预计在我校招聘
30
人以上(详见图
1-5
)。
10.66%
8.82%
79.38%
38.97%
41.54%
10
人及以下
11-50
人
51-100
人
100
< p>人以上
10.12%
7.78%
2
.72%
30
人以上
5
人及以下
6-10
人
11-30
人
图
1- 5
供岗单位人才需求规模(左图)及对本校毕业生的招聘规模(右图)分布
10
第二篇:毕业生就业情况及分析
一、就业率及就业类型
(一)总体就业率及就业类型
截止到
2019
年
10
月底,我校
2019
届
5741
名毕业生中,已就业毕业生人数为
5
146
人,就业率为
89.64%
,基本实现充分就业。其中协议 就业的毕业生占
51.44%
;
继续深造
(含升学、
出国出境)
的毕业生占比为
20.82
%。
具体分布如下
(见表
2-1
)
。
表
2- 1
2019
届毕业生毕业去向分布
毕业去向
协议就业
国内升学
灵活就业
出国(境)
自主创业
自由职业
待就业
人数
2953
990
923
205
53
22
595
-
就业率
89.64%
(二)各学院毕业生的就业率及就业类型
从<
/p>
2019
届各学院毕业生的就业率情况来看,体育学院、音乐舞蹈学院、公共管 p>
理学院等
16
个学院毕业生的就业率均在
92 %
以上,高于学校毕业生的总体就业率
(
89.64%< /p>
),各学院毕业生的就业率分布详见下表(见表
2-2
)
< p>
表
2- 2
2019
各学院毕业生的就业率
学院
体育学院
音乐舞蹈学院
公共管理学院
美术学院
毕业人数
75
68
277
307
就业人数
75
68
274
300
就业率
100%
100%
99%
98%
11
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外语学院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数学与统计学学院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资源与环境学院
药学院
生物医学工程学院
教育学院
管理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计算机科学学院
经济学院
法学院
毕业人数
401
242
481
206
318
169
296
194
119
563
64
230
217
533
698
283
就业人数
387
232
456
195
300
159
278
181
111
522
59
212
188
433
552
164
就业率
97%
96%
95%
95%
94%
94%
94%
93%
93%
93%
92%
92%
87%
81%
79%
58%
各学院毕业生的就业类型主要为协议就业和升学(含出国出境)。有
13
个学院
的毕业生协议就业占比处于
50.00%
以上; 其中美术学院和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的毕业
生协议就业比例相对较高,占比分别为
67.43%
和
66.83%
。各学院毕业生的就业类型< /p>
如下(见表
2-3
)。
表
2- 3
2019
届各学院毕业生的就业类型分布
学院
美术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音乐舞蹈学院
数学与统计学学院
管理学院
药学院
生物医学工程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协议就业
67.43%
66.83%
64.71%
61.65%
60.75%
59.80%
59.28%
57.81%
国内升学
8.79%
19.45%
17.65%
13.11%
8.88%
23.65%
21.65%
29.69%
灵活就业
12.05%
6.98%
14.71%
16.02%
17.94%
8.78%
11.34%
3.13%
出国(境)
4.56%
1.75%
2.94%
2.43%
4.44%
1.01%
0.00%
1.56%
自主创业
3.26%
1.25%
0.00%
0.97%
0.36%
0.68%
0.52%
0.00%
自由职业
1.63%
0.25%
0.00%
0.49%
0.36%
0.00%
0.52%
0.00%
12
学院
体育学院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资源与环境学院
计算机科学学院
公共管理学院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经济学院
外语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教育学院
法学院
协议就业
57.33%
54.72%
53.25%
51.59%
50.90%
49.69%
41.40%
40.91%
38.70%
34.56%
32.77%
29.33%
国内升学
21.33%
25.79%
27.81%
9.57%
22.38%
17.05%
11.46%
16.53%
32.61%
28.11%
27.73%
12.72%
灵活就业
14.67%
11.64%
7.69%
15.38%
22.74%
21.41%
21.06%
17.36%
19.57%
21.66%
27.73%
14.49%
出国(境)
0.00%
1.57%
3.55%
4.13%
2.53%
4.99%
4.01%
16.94%
1.30%
2.30%
2.52%
1.41%
自主创业
5.33%
0.63%
1.78%
0.56%
0.36%
1.46%
0.72%
1.65%
0.00%
0.00%
1.68%
0.00%
自由职业
1.33%
0.00%
0.00%
0.00%
0.00%
0.21%
0.43%
2.48%
0.00%
0.00%
0.84%
0.00%
(三)各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
2019
届各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总体处于较高水平,
有
57
个专 业毕业生的就业率
均超过了学校毕业生的总体就业率(
89.64% p>
);其中,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政治学
与行政学、
汉语国际 教育等
10
个专业毕业生实现了完全就业,
具体分布详见下表 p>
(见
表
2-4
)。
专业
表
2- 4
2019
届各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分布
毕业生人数
就业人数
75
63
54
48
37
31
27
25
25
22
87
75
70
75
63
54
48
37
31
27
25
25
22
86
74
69
就业率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99%
99%
99%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政治学与行政学
汉语国际教育
服装与服饰设计
音乐学
舞蹈表演
教育技术学
朝鲜语
环境科学
公共事业管理
劳动与社会保障
行政管理
信息与计算科学
13
专业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商务英语
视觉传达设计
环境设计
动画
电子信息工程
药物分析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翻译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土地资源管理
生物制药
材料化学
英语
广告学
应用化学
会计学
汉语言文学
通信工程
环境工程
药物制剂
医学信息工程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生物工程
旅游管理
化学生物学
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
财务管理
数学与应用数学
新闻学
生物技术
美术学
文物与博物馆学
毕业生人数
66
57
56
110
51
136
75
68
34
31
30
29
100
72
89
89
108
160
199
73
91
87
83
66
48
32
16
77
60
118
72
42
27
就业人数
65
56
55
108
50
133
73
66
33
30
29
28
96
69
85
85
103
152
189
69
86
82
78
62
45
30
15
72
56
110
67
39
25
就业率
98%
98%
98%
98%
98%
98%
97%
97%
97%
97%
97%
97%
96%
96%
96%
96%
95%
95%
95%
95%
95%
94%
94%
94%
94%
94%
94%
94%
93%
93%
93%
93%
93%
14
专业
生物医学工程
思想政治教育
应用统计学
教育学
广播电视学
人力资源管理
社会学
电子商务
药学
日语
应用心理学
化学工程与工艺
工商管理
市场营销
资源环境科学
食品质量与安全
历史学
金融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自动化
社会工作
国际经济与贸易
智能科学与技术
经济统计学
软件工程
民族学
网络工程
经济学
金融工程
保险学
知识产权
法学
毕业生人数
107
64
76
38
60
82
68
68
98
54
54
46
61
51
40
63
31
223
136
115
51
114
47
55
134
40
85
140
108
58
41
242
就业人数
99
59
70
35
55
75
62
62
89
49
49
41
54
45
35
55
27
189
115
97
43
96
38
44
104
31
64
104
78
41
27
137
就业率
93%
92%
92%
92%
92%
91%
91%
91%
91%
91%
91%
89%
89%
88%
88%
87%
87%
85%
85%
84%
84%
84%
81%
80%
78%
78%
75%
74%
72%
71%
66%
57%
15
(四)不同性别就业率及就业类型
2019<
/p>
届毕业生中,
男生的就业率
(
89.93%
)
略高于女生
(
89.46%
)
< p>;从其就业类
型看,男生协议就业占比高于女生,而女生国内升学、
出国(境)、灵活就业的占比
均高于男生(见图
2-1
) 。
56.83%
48.22%
男生
19.13%
14.08%
17.10%
14.36%
2.89%
3.98%
协议就业
国内升学
灵活就业
出国(境)
1.45%
0.61%
自主
创业
女生
0.33%
0.42%
自由职业
图
2- 1
2019
届不同性别毕业生就业类型分布
(五)少数民族、人口较少民族毕业生就业率及就业类型
少数民族、
人口较少民族毕业生就业率:
截止
2019
年
10
月底,
我校少数民族毕
业生的就业率为
88.34%
,人口较少民族毕业生的就业率为
82.54%
(见表
2-5
)。
表
2- 5
2019
届少数民族毕业生的就业率分布
民族
少数民族
人口较少民族
毕业生人数
3329
63
就业人数
2941
52
就业率
88.34%
82.54%
少数民族毕业生的就业类型分析:
我校
3329
名少数民族毕业生中,协议就业
(
52.72%
) 、灵活就业(
17.63%
)及升学(含出国出境)
(
< p>16.64%)成为少数民族毕
业生的主要就业类型。
与毕业生总体就业类型相比,
少数民族毕业生协议就业、
灵活
< br>就业和自由职业的比例则略高于学校平均水平(见图
2-2
)。
< p>
16
60.00%
52.72%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3.00%
3.57%
0.00%
协议就业
国内升学
灵活就业
出国(境)
自主创业
自由职业
0.84%
0.92%
0.51%
p>
0.38%
17.63%
51.44%
p>
少数民族
全体
17.24
%
13.64%
16.08%
图
2- 2
2019
届少数民族毕业生的就业类型分布
人口较少民族毕业生的就业类型分析:
我校
2019
届人口较 少民族毕业生共
63
名,协议就业和灵活就业为其主要就业类型,占比分
别为
47.62%
和
22.22%
。人口较
少民族毕业生灵活就业和自由职业的比例均高于少数民族毕业生,
而协议就业、
国内
升学、出国(境)和自主创业的比例均低于少数民族毕业生(见图<
/p>
2-3
)。
60.00%
50.00%
40.00%
30.00%
22.22%
20.00%
11.11%
13.64%
10.00%
0.00%
协议就业
国内升学
灵活就业
0.00%
p>
3.00%
0.00%
0.84%
自主创业
1.59%
0.51%
自由职业
17.63%
47.62%
< br>52.72%
少口较少民族
少数民族
出国
(境)
图
2- 3
2019
届人口较少民族毕业生的就业类型分布
17
(六)不同生源地毕业生的就业率及就业类型
不同生源地毕业生的就业率分析:
湖北省生源的就业率
(
92.3 4%
)
高于其他省生
源就业率(
89.0 5%
);从毕业生的就业率来看,其中,北京市、江西省、河南省、安
徽
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等
10
个省
(
直辖市,自治区< /p>
)
生源的就业率均超过了学校总体就
业率(
89.64%
)。见表
2-7
。
另外,来自西部地区的毕业生人数为
2571
人,就业人数为
< p>2263人,就业率为
88.02%
,
略低于学校总体就业率;
来自武陵山片区的毕业生人数为
815
人,
就业人数
为
723
人,就业率为 p>
88.71%
,略低于学校总体就业率。见表
2-6
。
表
2- 6
2019
届不同生源地毕业生的就业率分布
生源地
湖北省
北京市
江西省
河南省
安徽省
内蒙古自治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
吉林省
辽宁省
河北省
宁夏回族自治区
山东省
福建省
浙江省
广东省
湖南省
贵州省
云南省
重庆市
黑龙江省
毕业生人数
1018
6
92
299
229
265
695
61
60
198
165
163
132
59
52
591
352
325
254
39
就业人数
940
6
87
281
215
248
642
56
55
181
150
147
119
53
46
522
310
285
222
34
就业率
92%
100%
95%
94%
94%
94%
92%
92%
92%
91%
91%
90%
90%
90%
88%
88%
88%
88%
87%
87%
18
生源地
山西省
甘肃省
四川省
陕西省
江苏省
青海省
上海市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天津市
海南省
西藏自治区
西部地区生源
武陵山片区生源
毕业生人数
46
81
148
32
89
101
5
92
4
27
61
2571
815
就业人数
40
70
126
27
75
81
4
71
3
19
31
2263
723
就业率
87%
86%
85%
84%
84%
80%
80%
77%
75%
70%
51%
88%
89%
不同地区生源毕业生的就业类型:
p>
湖北省生源协议就业
(
52.34%
)
高出其他省份
生源
5.09
个百分点,灵活就业(
16.73%
)高出其他省份生源
3.67
个百分点;而 国内
升学(
15.35%
)和出国(境)(
3.32%
)比例均略低于其他省份生源毕业生(见图
2-
4
)。
协议就业
15.3
5%
26.03%
16.73%
13.
06%
3.32%
4.72%
0.91
%
0.98%
0.40%
0.29%<
/p>
52.34%
47.25%
国内升学
p>
灵活就业
湖北省
其他省
出国
(境)
自主创业
自由职业
图
2- 4
2019
届不同地区生源毕业生的就业类型分布
西部地区生源毕业生的就业类型:
我校
2019
届西部地 区生源毕业生(
2571
人)
的就业类型主要为协议就业
(
54.80%
)
、
灵活就业 p>
(
17.54%
)
和国内升学
(
12.21%
)
;
19
而选择出国(境)和自主创业的毕业生占比则相对较低,分别为
2.41%
和
0.66%
。另
外
,
与毕业生总体的就业类型相比,
西部地区生源毕业生协议就业和灵活就业的比例
均略高于学校平均水平;而国内升学、出国(境)的比例均略低于学校平均水平(见
p>
图
2-5
)。
协议
就业
国内升学
灵活就业
出国(境)
p>
自主创业
自由职业
2.41%
3.57%
0.66%
0.92%
< br>0.39%
0.38%
12.21%
17.24%
17.54%
16.08%
< br>西部地区生源
全校
54.80%
51.44%
图
2- 5
2019
届西部地区生源毕业生的就业类型分布
武陵山片区生源毕业生的就业类型:
生源地来自武陵山片区的
815 p>
名毕业生中,
其主要就业类型为协议就业
(
5 2.39%
)
、
国内升学
(
19. 14%
)
和灵活就业
(
13.87%
)
。
与毕业生总体的就业类型相比,
武陵山片区生源毕 业生协议就业、
国内升学的比例略
高于学校平均水平;
而 灵活就业和出国出境的比例略低于学校平均水平
(见图
2-6
)< /p>
。
60.00%
50.00%<
/p>
40.00%
30.00%
20.00%
10.00%
0.00%
协议就业
p>
国内升学
灵活就业
出国(境)
自主创业
自由职业
19.14%
17.24%
1
3.87%
16.08%
2.21%
3
.57%
0.92%
0.86%
0.2
5%
0.38%
52.39%
51.4
4%
武陵山片区生源
全体
图
2- 6
2019
届武陵山片区生源毕业生的就业类型分布
20
二、就业流向
4
(一)就业地域分布
毕业生总体就业地区分布
:
已就业毕业生的工作地域主要集中在中部四省
(
45. 20%
),其中湖北省占比最高(
40.09%
);其次是在西部 地区和沿海三省,所占
比例分别为
19.99%
和 p>
19.48%
。具体分布如下(见表
2-7
)。
其他地区
,
15.33%
沿海三省
,
19.48%
其他
,45.20%
湖北省<
/p>
, 40.09%
西部地区
,
19.99%
湖南省
, 3.07%
河南省
, 1.55%
江西省
, 0.49%
图
2- 7
2019
届毕业生就业地区分布
表
2- 7
2019
届毕业生就业地区分布
就业地区
比例
45.20%
湖北省
湖南省
河南省
江西省
40.09%
3.07%
1.55%
0.49%
19.48%
广东省
浙江省
江苏省
12.82%
3.72%
2.94%
中部四省
沿海三省
4
针对毕业去向为协议就业和灵活就
业的毕业生进一步统计分析其就业地区、就业单位、就业行业分布。
21
就业地区
比例
19.99%
西部地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
贵州省
云南省
四川省
重庆市
宁夏回族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青海省
西藏自治区
陕西省
甘肃省
4.95%
2.86%
2.37%
1.70%
1.57%
1.44%
1.42%
1.37%
0.95%
0.57%
0.49%
0.28%
15.33%
其他地区
上海市
北京市
山东省
福建省
安徽省
海南省
河北省
辽宁省
天津市
吉林省
山西省
4.31%
3.17%
1.99%
1.86%
1.60%
0.70%
0.57%
0.39%
0.31%
0.26%
0.18%
不同生源地毕业生就业地区流向:
为进一步了解毕业生的就业地域分布,
我们将
生源地与就
业地域之间做交叉分析,
具体分布如下所示:
不同地区生源回生源所在地
就业比例存在差异,其中来自中部四省地区的毕业生回生源所在地就业的比例较高,
为
70.12%
;其次是沿海三省,所占比例为
62. 96%
。(见图
2-8
)
22
中部四省就业
70
.12%
沿海三省就业
62.96%
西
部地区就业
其他地区就业
38.76%
32.5
8%
25.00%
17.96%
9.0
6%
2.86%
中部四省
11.11%
0.93%
沿海三省
西部地区
< br>19.30%
9.35%
38.07%
< br>43.48%
15.81%
2.64%
< br>其他地区
图
2- 8
2019
届不同生源地毕业生就业地域流向分析
从就业流向地的生源构成来看,
去非生源地区就业的毕业生主要流向的地区为沿
海三省,
流向该地的人数为
687
人,
< p>占在沿海三省就业总人数的90.99%
(见图
2-9
)
。
本地区生源
中部
四省就业
沿海三省就业
其他地区就业
西
部地区就业
9.01%
50.00%
9
3.03%
49.03%
90.99%
50.00%
6.97%
非本地区生源
50.97%
图
2- 9
2019
届不同就业地区生源构成分布
(二)就业单位性质分布
我校
2019
届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覆盖了国有企业、机关、三资企业、其他企业
(主要是民营企业)、其他事业单位、中初教育单位等类别。其中,其他企业(主要
是民营企业)
为最主要流向,
占比为
73.27%
,
其次为国有企业及三资企业,
占比分别
为
10.78%
和
4.08%
(见图
2-10 p>
)。
23
图
2- 10
2019
届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分布
(三)就业行业分布
从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来
看,排名前十位的行业: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
服务业”
(
22.27%
)
为毕业生主要行业流向,
其次为
“制造业”
(
10.81%
)
、
“教育”
(
9.98%
)及“批发和 零售业”(
8.44%
)。如下(见表
2-8
)。
表
2- 8
2019
届毕业生就业前十个行业分布
行业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制造业
教育
批发和零售业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金融业
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建筑业
占比
22.27%
10.81%
9.98%
8.44%
7.97%
6.55%
5.37%
5.26%
5.16%
3.38%
24
三、国家战略导向就业
< /p>
学校从服务国家经济建设与产业结构转型对人才的战略需求出发,
积极引导 、
鼓
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和重点地区、
重点行业领域就业,
为国家和地区经济建设发展提供
坚强的人力资源支持和智力支撑。
(一)重点区域就业
重点区域就业
概览:
学校大力推动毕业生服务“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西部
地区等
国家发展战略,精准施策。
2019
届毕业生中,赴“一带一路”所涉及的省、自
治区就业的毕业生
1530
人,
赴长江经 济带、
西部地区就业的毕业生分别为
2509
人和
775
人(见表
2-9
)。
表
2- 9
2019
届毕业生重点区域就业情况分布
重点区域
“一带一路”
5
长江经济带
6
西部地区
7
人数
1530
2509
775
比例
39.47%
64.73%
19.99%
注:占比是指流向该地区就业的人数与协议就业和灵活就业人数之和的比例。
重点区域行业流向分析:
学校
2019
< p>届赴重点地区就业的毕业生主要流向了高新
技术产业、
先进制造业、
基础教育、
金融业、
公共管理
/
社 会保障和社会组织等重点领
域(见表
2-10
)。
5
“< /p>
一带一路
”
地区:包含新疆、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内蒙古等西 北的
6
省;黑龙江、吉林、辽宁等东
北
3
省;广西、云南、西藏等西南
3
省;上海、福建、广东、浙江、海 南等
5
省;内陆地区则是重庆。
6
长江经济带:包含上海市、安徽省、湖南省 、贵州省、江苏省、江西省、重庆市、云南省、浙江省、湖
北省、四川省。
7
西部地区:包含陕西省、四川省、云南 省、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
区、西藏自治区、新疆维
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重庆市。
25
表
2- 10
2019
届毕业生主要行业流向分布(占比前五位)
重点区域
“一带一路”
长江经济带
西部地区
主要行业流向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
业
(20.07%)
、制造业
(14.38%)
、 金融业
(10.00%)
、
教育
(8.7 6%)
、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
(7.71%)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23.75%)
、教育 p>
(10.52%)
、制造业
(9.33%)
、文
化、体育和娱乐业
(8.89%)
、批发和零售业
(8.49%)
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
(1 7.94%)
、金融业
(14.58%)
、教育
( 12.52%)
、信息
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7 .48%)
、制造业
(7.10%)
(二)专项就业分布
学校积极响应国家和地方
实施的“西部计划”、“三支一扶”、
“应征入伍”等
基层项目,认真宣
讲政策,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2019
届
毕业生服务于国家基层项目的有
49
人,
服务于地方基层项目的有
17
人,
应征义务
兵的有
18
人(见表
2-11
)。
表
2- 11
2019
届毕业生专项就业分布
项目名称
国家基层项目
地方基层项目
应征义务兵
人数
49
17
18
比例
1.26%
0.44%
0.46%
p>
注:国家基层项目包含西部计划、特岗教师;地方基层项目包含村官、三支一扶。
四、升学及出国(境)情况
(一)国内升学情况
2019
届本科毕业生中,有
990
名毕业生的毕业去向为国内升学深造,占毕业生
总人数的
17.24%
。
26
升学院校层次分布:
毕业生 升学院校主要集中于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占国内升学总人数的
56.57%
;
其次为本校,
占国内升学总人数的
26.46%
(见图
2-11
)
。
图
2- 11
2019
届毕业生升学院校层次分布
主
要流向院校:
我校
2019
届毕业生国内升学院校重点流向了华中 科技大学(
55
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32
人)等院校,具体院校分布如下(见表
2-12
)。
表
2- 12
2019
届毕业生主要升学院校流向
院校层次
院校名称
华中科技大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武汉大学
云南大学
广西大学
一流大学
和
一流学
科建设
暨南大学
湖南大学
华中农业大学
西南大学
四川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华东师范大学
华南师范大学
中南大学
人数
55
32
31
30
24
21
19
18
16
14
14
12
11
10
10
10
院校名称
华东理工大学
兰州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
宁夏大学
上海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同济大学
西北大学
安徽大学
北京化工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
东北大学
东华大学
南开大学
苏州大学
人数
3
3
3
3
3
3
3
3
2
2
2
2
2
2
2
2
27
院校层次
院校名称
华南理工大学
中央民族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中山大学
湖南师范大学
内蒙古大学
郑州大学
重庆大学
东南大学
贵州大学
河海大学
厦门大学
上海外国语大学
浙江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
海南大学
吉林大学
南昌大学
南京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
山东大学
陕西师范大学
中国传媒大学
中国科学院大学
中央财经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复旦大学
河南大学
人数
9
9
8
8
7
6
6
6
5
5
5
5
5
5
5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3
3
3
3
院校名称
外交学院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中国农业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政法大学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体育大学
北京外国语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
东北农业大学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国防科技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河北工业大学
辽宁大学
南京农业大学
上海体育学院
石河子大学
首都师范大学
四川农业大学
天津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
延边大学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药科大学
中央美术学院
--
人数
2
2
2
2
2
2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
28
院校层次
院校名称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人数
4
3
2
1
1
1
262
院校名称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
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
态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
研究所
--
--
人数
1
1
1
1
1
--
--
科研院所
中国科学院大学广州生物医药
与健康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大学昆明动物
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学武汉物理与数
学研究所
本校
中南民族大学
< br>升学原因:
分析参与调研的
912
名“国内升学”毕业生中 ,升学的首要原因是为
了“增加择业资本、站在更高的求职起点”(
69 .41%
),其次是“提升综合能力”
(
66.34%< /p>
),谋求事业发展的更大空间为毕业生的主要升学动力(见图
2-12
)。
增加择业资本、站在更高的求职点
69
.41%
其他
0.33%
26.21%
受周围环境(如父母
、同学等)的影响
34.54%
47.48%
对专业感兴趣,深入学习
提升综合素质
/
能力
66.34%
缓解就业压力
图
2- 12
2019
届毕业生升学原因
< br>注:该题为多选题,故各选项的百分比之和不等于
100
.
00%
。
升学专业一致性及跨专业深造的原因:
分析参与调研的
912
名
“国内升学”
毕 业
生中,升学专业与原专业一致或相关的比例为
93.64%
< p>,可见大部分毕业生仍在本专
29
业或相关专业继续深造。反馈跨专业深造的毕业生共
58
人,其跨专业深造的原 因主
要为“出于个人兴趣”(
71.14%
);其次为“ 就业前景好”(
12.07%
)和“考取难度
低”(
p>
8.62%
)等原因(见图
2-13
)。
74.14%
相关
, 38.16%
出于个人兴趣
无关
,
6.36%
就
业前景好
考取难度低
其他
志愿外被调剂
学习压力小
12.07%
8.62%<
/p>
1.72%
1.72%
1.72%
一致
, 55.48%
图
2- 13
2019
届毕业生升学专业一致性(左图)及跨专业深造的原因分布(右图)
< p>
升学录取结果满意度:
分析参与调研的
912
名“国 内升学”毕业生中,对其录取
结果感到“很满意”占比为
37.61%< /p>
,“满意”的占比为
41.01%
;可见毕业生对国内
升学录取结果的满意度处于较高水平(见图
2-14
)。
满意
, 41.01%
很满意
, 37.61%
一般
, 17.65%
不满意
, 3.29%
很不满意
, 0.44%
图
2- 14
2019
届毕业生对国内升学录取结果的满意度分布
30
(二)出国(境)情况<
/p>
2019
届毕业生中,
共有
205
名毕业生选择出国
(境)
,
占毕业生总人数的
3.57%
。
进一步统计分析毕业生留学国家(地区)、留学院校、留
学原因、留学专业一致性及
留学录取结果满意度,具体内容如下。
p>
留学国家
(地区)
分布:
毕业生主要流向了英 国,
占比为
39.90%
;
其余占比较高
的有美国(
12.81%
)、澳大利亚(
12.3 2%
)等。具体分布详见下图(见图
2-15
)。
45.00
40.00
35.00
p>
30.00
25.00
20.00
15.00
10.00
5.00
0.00
英国
美国
澳大
中国
意大
爱尔
西班
加拿
马来
中国
日本
韩国
法国
泰国
瑞典
瑞士
利亚
香港
利
兰
牙
大
西亚
台湾
占比<
/p>
39.90
12.81
12.32
11.33
9.36
4.93
1.97
1.48
1. 48
0.99
0.99
0.49
0.49
0.49
0.49
0.49
图
2- 15
2019
届毕业生出国(境)留学国家(地区)分布(单位:
%
)
p>
主要留学院校:
学校
2019
届毕业生出国< /p>
(境)
留学院校主要为英国利兹大学
(
15
人)
、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
(
11< /p>
人)
和日本九州外国语学院
(
9
人)
。
具体分布如下
(见
表
2 -13
)。
表
2- 13
2019
届毕业生出国(境)留学流向院校分布
留学院校
英国利兹大学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
日本九州外国语学院
美国威斯康辛州立大学拉克罗斯分校
英国格拉斯哥大学
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
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
香港城市大学
英国杜伦大学
人数
15
11
9
8
8
7
7
5
5
5
留学院校
韩国延世大学
加拿大滑铁卢大学
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
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
美国波士顿学院
美国福特汉姆大学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宾汉姆顿分校
美国佩斯大学
人数
1
1
1
1
1
1
1
1
1
1
31
留学院校
英国华威大学
英国卡迪夫大学
韩国全北大学
英国爱丁堡大学
英国伦敦大学
美国威斯康辛拉克罗斯大学
韩国汉阳大学
英国伯明翰大学
英国兰卡斯特大学
英国伦敦国王学院
英国南安普顿大学
英国谢菲尔德大学
韩国成均馆大学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
澳门城市大学
韩国中央大学
美国东北大学
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
日本广岛大学
香港浸会大学
英国巴斯大学
英国莱斯特大学
爱尔兰都柏林大学
德利贝斯语言学校
法国雷恩高等商学院
法国蒙彼利埃第三大学
法国南特高等商学院
韩国东国大学
韩国釜山大学
韩国高丽大学
韩国梨花女子大学
韩国庆熙大学
韩国外国语大学
人数
5
5
4
4
4
4
3
3
3
3
3
3
3
2
2
2
2
2
2
2
2
2
2
2
1
1
1
1
1
1
1
1
1
1
留学院校
美国乔治城大学
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
美国萨凡纳艺术与设计学院
ELITE
日本语大学
日本
JCL
外国语学院
日本富士语言学校
日本美都里慕日本语学校
日本千叶大学
日本修曼日本语学校
日本翼路学园
日本早稻田
EDU
日本语学校
日本早稻田大学
日本早稻田文化馆
瑞典隆德大学
瑞士酒店管理大学
台湾亚洲大学
泰成中高等学校孔子课堂
泰国汉办赴泰汉语教师志愿者
泰国兰实大学
西班牙马德里自治大学
香港科技大学
香港理工大学
香港中文大学
意大利柏丽慕达时装学院
意大利都灵阿尔贝娜美术学院
意大利米兰新美术学院
意大利米兰学院
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
英国克兰菲尔德大学
英国伦敦玛丽女王大学
英国朴茨茅斯大学
英国约克大学
人数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其他高校
-
2
-
32
内蒙古财经大学图片-内蒙古财经大学图片
南犹他大学排名-南犹他大学排名
兰州大学基地班考试-兰州大学基地班考试
吴艳红 北京大学-吴艳红 北京大学
安建平 北京理工大学-安建平 北京理工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附近酒店-中国人民大学附近酒店
华中科技大学陈建国-华中科技大学陈建国
首都师范大学招生办-首都师范大学招生办
-
上一篇:护肤品调查问卷总结
下一篇:中南民族大学基层就业学费补偿和贷款代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