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大学到青岛北站-青岛大学到青岛北站
北大南门朝西开
春暖花开的时节,
未名湖边一片桃红柳绿。
我特地在一个下午到
湖边
走了走,在一条长凳上坐了一会儿。这不过是个矫情的仪式,望
p>
着那一汪
水,思绪并没有飞扬,而是脑袋空空,一如这么多
年空空的
人生。
自打走到这湖边,又一个十八年
(
马上就十九年了
)
已经过去了。
我
< p>还记得第一次走到未名湖边时的失落,说,这哪是什么湖啊,
就是 个水泡子
嘛。北大百年校庆前,一群校友攒了一本《北大往事》
,
有个作者说到初见
未名湖的感受,
竟跟我是一样的,
不过他到快毕业
了才壮着胆儿把真实想
法说出来。
可是水泡子和水泡子不一样,
这个水泡子生在北大校园,
就被称
为
湖,还有无数人将华美的词句献给它。
“未名湖是个海洋,诗人都
藏在水
底”
,比如,某个北大的校园诗人早年间就这样歌唱过。
这样的语言可以叫做诗,刻薄一点说,也可以称作话语的泡沫。
北大曾
经是诗的天下,但后来开放搞活了,诗歌的年代一去不复返,
诗人们也都改
行去写广告词了。
于是,我们的生活开始到处闪烁着泡
沫的七彩色。
我不喜欢话语的泡沫,倒喜欢戳破它,这像是我的本能。
我还记得背着
一个包袱前往北京的情景,
包袱里面装着一套被褥
和几件衣服。那是我第一
次独自远行,是去北大报到,可是我心中没
有豪情万丈,也没有鲤鱼跳 龙门
的喜悦,甚至有点抗拒,有点失魂落
魄。这有点不 合常理,但就是那样的。
不要追问我为什么,我也说不
清楚。
到了北京,我遇到了一个小困扰,我转
(
读四声
)
向了。方向感是
个
1
很奇妙的东西。在北方平原上,房屋是坐北朝南的,地垄沟也是正
p>
南正北
的,少有例外,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对方向有清晰的感觉,
失去方向感也
会有明显的焦虑。
我知道有些在不同空间环境下长大的
朋友对方向是迟钝
的,他们只知前后左右,不知东南西北。所以,不
是所有的人都能明白我的
感觉,
这种感觉也不容易用文字描述。
总之,
我眼中的北京错位了
90
度,在我的认知里,太阳从南边升起,在北
边落下,北 大南门是朝西开的,
天安门城楼也是坐东向西的。
一般来说,
转向是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经常会发生的事情,
一旦
克服
了最初的陌生感,
方向感就会恢复。
可是我在北京生活了这么多
年,仍然
在转向中,怎么也调整不过来了,我在我眼中,北大南门依
p>
旧朝西而开。
我
就在这样拧巴的感觉中生活了这么多年,
以一个漂泊
者的姿态,直到今天。
这拧
巴的感觉,或许就是我与“主流”格格不
入的隐喻?
这个意象在我的头脑里盘桓已经十多年了,
2006
年,北大入学
十年 的
时候,我以《北大南门朝西开》为题写过一篇文章,除了给同
学看过,并未
在任何地方发布。那时的思想还不成熟,如今回头看,
那篇文章除了过于矫
情,
还有刻意地油嘴滑舌以制造幽默的倾向。
于
是我又提笔重写《北大南
门朝西开》
,并决定用这篇文章的标题作为
我第一本文集的名字。
是的,我的一些文字终于要印成一本书的样子了,
这无论如何是
件值
得安慰的事。当然,
这本《北大南门朝西开》并不能算是一本真
正意义上的“书”,它不是就某个问题深入系统的研究,只是过去一
< /p>
些年我
在媒体生涯中写下的一些或长或短的文章的集合。幸运的是,
它们的生命力
没有随着媒体周期的结束而完全结束,
还有一点儿值得
重新印刷的价值。
认真地写一本或数本书,让它们活过我,也就是说在我身后,还
2
能有人认为它们值得阅读,
是我的志愿。
但这个计划的实现还遥遥无
期,
甚至还没有真正开始着手。
既然是写在书的后面,
我想我有义务交代一下,
我为什么这么写
文
章,为什么这么看待事物。
这就要回顾一下这么多年来对我的思想
成长产生
影响的一些零散片段,
而一回头,就愈发觉得人生的空空了。
看过一些前辈大家问学的回忆,
凡有些成就的,
必须要有一点儿
童子
功的。这是我所没有的,我没有生在书香门第,家里没有书。幼
年阶段,背
过一些古诗,
这跟多数同龄人没有什么不同。
我姐姐教我,
当时她上初
中,那些短的诗,她连着念上几遍,
我就差不多能记住了。
那本《唐诗三百
首》大概是为了让我学背诗才特地买的吧。
会背诗,最大的功用是给大人们提供些乐趣。走在村子里,时不
时地会
被人截住,背一首诗才放行,然后他们会说,老李家这孩子可
奸了。“奸”
这个字在我们那儿的话里没有任何贬义,纯粹就是聪
明
的意思。这种情况,
我父母当然是高兴的,谁不喜欢
孩子被人夸赞呢?
学背古诗大约在反叛意识
产生之后就结束了,
一旦不愿意再配合大人
的要求表演,自然也就不愿意再
学了。小时候的那些事儿,我自己的
记忆是模糊的,我母亲和我 姐姐经常会
提起,对她们来说,可能对长
大的我越是失望,就越喜欢想起我小时候的好
处吧。
一直到上大学,我读过的课外书屈指可数,包括三卷本《三国演
义》中
的一册,冯梦龙的《警世通言》
,还有一本当代文学作品的合
集等,都是从
亲戚家里找来的。
其实在高中阶段是有机会扩展阅读面
的,但我自觉地放弃
3
了,把精力用在了功课上。这是我循规蹈矩的一
面。我 在青少年时代的人文
教育大体上是由袁阔成先生和单田芳先生
承担的。
在青少年时代,
真正对我产生过影响的倒是有一本书。
说出来大
家可
能觉得有点意外,这本书是柯云路的《大气功师》
。
初中时,我有一位同学喜欢练气功,这本书就是他借给我的。好
多年以
后我才知道,
那时候全国都在闹气功热,
当年在北京小有名气
的一位气功
大师,在大学时代成了我的老师。他叫王青松,大二那年
p>
给我们上过行政法
学。他在课上讲过什么,我一丁点都不记
得了,但
记得他口音极重,衣着褴
褛,头不梳脸不洗。
印象深的还有他开着自
己的小汽车来上课,车里的座位
拆了,横七竖八地放着水桶,因为他
不吃自来水,
时而要出城去拉泉水。
后来听说他离开北大了,
前两年,
< /p>
因为唐师曾的一篇文章我才知道,他在深
山中隐居了多年。
借书给我的时候,我同学叮嘱说,对书里面说的,要信。我记住
了他的
话,打开书以后,我明白了他为什么这么说,因为里面讲了很
多离奇的故事
和道理。
那是初中结束高中尚未开始的暑假,
有时候我
会带着这本书去放
牛,当牛四处吃草的时候,我就按照书中说的,盘
p>
腿坐在地上,想象着气在
身体里的运行,努力用意念沟通天
地。北方
的夏天并不很热,在太阳下晒着
只是觉得很温
暖,四周长着青草,开
着野花,耳边有蜜蜂和苍蝇的嗡嗡声,
< br>闭上眼睛,只觉得面前一片火
红。我并没有找到气感,但回想起曾在天地 间
那般忘我的情形,还觉
得美好。
该书的野心其实很大,
企图做的是中西文明的比较研究,
并给出
了传
统中国文化的整体论认识框架更优的结论。
这种说法对我产生的
最直接影响
4
是,高二时文理分班时,我选择了学文科。那时大家都觉
得,学习好该选理
科,学不好数理化的差生才学文科。如果不是因为
那本书的影响,
我很可能
会随大流学理科,
今天应该是个工程师或者
技术员什么的,以写字为生的可
能性不大。
这个阅读经历对我的认识方式还产生了另外一个深远的影响,
那
就是
接触一个理论或一套说辞的时候,
应该首先进入它的逻辑,
搞懂
它是怎么
回事,
然后再跳出来。
如果我没有按照同学所说把那些故事
当真,就不会
对作者讲的道理做同情式理解,
也就主动封闭了解一个
领域的可能性。
如
今我早就对中西文化比较、
传统文化什么的不敢兴
趣了,但了解过总是没坏
处的。我想,这就是“虚心”的意思吧,虚
心意味着“使心空虚” ,放下成
见,才能真正了解以前所不了解的东
西。在学 习上,这是很重要的。比如,
我不是自由派,但我大体懂得
自由派们是怎么一回事,
我对自由主义的批评
并不是外行话,
因为我
虚心地了解过他们讲的东西。
反过来,相当多的自
由派是完全不了解
左翼的理论的,空有一个反对的姿态,他们的批评,大抵
是在跟他们
< /p>
自己想象的对手的斗争。如果他们虚心一点,能踏实地多学习,
也不
至于那么蠢了。
但我当时的虚心也并非真正的“虚心” ,而是因为脑袋原本就是
虚空
的,现在恐怕也难以做到真正的虚心了。
在北大上学期间,我选修过一门面向全校的公共课,
课程就叫“中
西
文化比较”,授课老师是英语系的辜正坤教授。
辜先生的看法跟
《大
气功 p>
师》里说的有几分相似,他说《道德经》是本气功书,没有对气
的体验,
就
不能完整理解中国文化。
辜先生也讲过他个人练气功的经
历,听起来也是有
5
点玄乎的。我特地在网上搜索过,没发现辜先生在
其他场合以气功师的身份
出现过,
他讲气功都是在课堂上,
所以他的
话可信度是高的。
另外,东北民间生活是少不了萨满教色彩的——萨满教是人类学
家的文
词,我们那儿叫“跳大神”
,严格地说,它只是萨满教的一种
表现形式。因
为自幼
接触过,有一点儿了解,所以我对把这类事物一
杆子扫入“封建迷
信”或者都说成“巫医骗人”持保留态度。
根源于这些经历,
我对科学解释不了的以及非科学的东西保持着
兴
趣,也保持敬畏,
对科学主义的调调和一切打着科学名义的霸权话
语都极为
反感。
《北大南门朝西开》《北大南门朝西开》
哦,对了,我是怎么知道北大的?全然想不起来了,大概是从村
里人的
口中听到的吧。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样的意识在老百
姓的思想中是
根深蒂固的。
在我很小的时候,
附近一个村出了一个考
p>
上清华的,多年来
这是大家热衷于谈论的话题,尤其是我二叔,特别
喜欢说这个,
虽然他不认
识那个叫张国俊的人也不认识张家人,
但说
起来的时候像是在分享着荣耀。
应该是在那些谈天里,
我听到人们把
北大和清华相提并论。
凭着一些模糊的印象,我产生了一个念头,要考就考北大,也不
枉上过
一回学。幸运的是,这个想法实现了。
我在大学里荒废了太多的光阴。
我不知道我的同学们是带着什么
样的
心情到北大报到的,
也许他们中有不少人带着壮志雄心,
早就做
好了人生
的规划,
清楚自己要在大学里得到什么罢。
我还没有想过这
些问题,于是
没有方向,如果说感到迷失,也不过分。
6
这个状况一度发展得很严重,
不光是大学生活的迷失,
还有人生
< p>的迷
失。人生的意义在哪里?不知道为什么,这个问题困扰了我,以
至于什么正
经事都做不了了。
做任何一件事,
就想到,人总是要死的,
既然会死,
那
一切还有什么意义?在这个问题的困扰下,
我对时间产
生了焦虑,
有一阵
子着魔了似的写日记,
而且随时可能把本子掏出来
画几笔,内容都是流水
账,
比如此刻是哪一天几点几分我在哪里在干
什么,好像这样就可以 留住时
间,或者数年以后翻开,就能完成对那
一刻的重访。
我也曾经试着通过读书解答疑惑,比如读点哲学。可是,书刚翻
开,老问题就来了,看书有什么意义?然后就把书扔到一边了。这个
经历和
后来的一些体验让我明白,
读书固然重要,
但人生中有很多重
< p>要的问题靠
读书无法解决。如果知识比作书,你还需要书架,
“书架” 是要靠悟的。
这种状态持续了一年多,大二开始,大三差不多才结束。困扰我
的问题
并不是得到了解决,
而是可以把它搁置起来了。
而回想起那时
p>
的痛苦,我
是会微笑的,这就是青春吧,胡思乱想的青春。那时候,
听到李宗盛唱“曾
经真的以为人生就这样了,平静的心拒绝再有
浪
潮”,就简直唱的简直是我
的心声。啊哈,那强作愁
容的青春啊!
文科好混,这你懂的。北大的文科更好混,我们的老师们足够仁
慈,仁
慈到可以说有点不负责任了,一位老师上第一堂的时候就说,
这门课你们将
来可能也用不上,该干嘛干嘛吧,期末考试最低分<
/p>
70
。
还有一个老师说,
你们无论如何得把写卷子满啊,
写满了我就好给分
嘛。当时听到这些话是开
心的,
年纪大了才明白什么叫
“艺多不压身”,
知识学了总是没坏处的。
我没有埋怨老师们的意思。
这种散漫,
在我看来正是所谓的北大
精神
7
的核心。那是一种别样的氛围,它允许学生自如地生长,如同小
树不去修剪
枝桠,让人的性情不被过早地扭曲。
我用散漫,
而不是自由,
是不想和自由主义哲学的自由概念产生
混
淆,因为二者本无关联。
我的一位同学写过一篇文章谈到北大精神,
大意是
说北大精神是对人的权利的尊重。
对此我不能同意,
这不过是
对 公知腔儿
的牵强附会。北大特殊的氛围根源自老师对学生的宠爱,
p>
那是一种父母对孩
子般的爱,而且有太多过度的、无原则的地方,爱
也就成了溺爱。但无论如
何,这跟所谓的自然权利没任何关系。
举个例子吧。大学期间我有一门课挂了,
马克思主义哲学。
是的,
你< /p>
没看错,我的马哲课挂掉了,重修了一遍。这太有趣了,不是么?
我不讨厌
马哲,但我不喜欢马哲老太太,她是那么认真地讲课,但同
时仿佛在逼迫你
质疑她所讲的一切。
我逃了很多次课,
然后就挂科了。
其实,抱着坏事变
好事的乐观态度,
也可以说这种授课方式内在的张
力正是促使人独立思考的
动力。
这是题外话,
对此我写过一篇博客文
章,《民主社会产顺民,专制
国家出反骨》
,读者诸君若有兴趣,自己
百度吧。
毕业的时候,每个人都会有张成绩单,有一栏是分数,还有一栏
是补考
分数。拿到成绩单的时候,我惊奇地发现,马哲课的补考分数
被涂掉了,补
考分数被挪到了前面,成了“分数”
。于是,从成绩单
上看,我没有过不及
格重修的课程。
这是教务老师给改的,
我事先根本都不知道。
老师用意是显然的,
怕
影响我找工作。
这么做显然是违规的,
然而主意并非来自最有违规
动机的
我本
人,你只能把这种违规理解为“护犊子”的行为,自家的
孩子不好也是
8
好的。
现在,你应该明白我为什么说北大精神跟自由主义没关系了吧?
溺爱不
好,但作为被溺爱着的,感觉总是幸福的。这样的爱和幸福可
以化作力量,
让我敢于相信一个更好的世界是可能的。
四年匆匆而过,没好好学习,也没怎么参与校园里的各种活动,
学到了
什么,早就还给老师了。但仍然有若干瞬间,对我的思想形成
产生了关键性
的影响。
这些瞬间跟读书和学习有关,
但又不同于知识
的获取,它更加关
乎如何处理学到的知识,
大概是态度、
情感、立场、
见识、视野一类的东
西。这些比读书本身更重要。
一个瞬间发生在大一那年夜读《全球通史》的时候,那时我的消
沉还没
开始,只是过得比较悠哉。关于那次阅读带给我的,我写过一
篇小文章谈
论,也收进了本书,就是最末一篇《最后一个死去的人
》
,
这里就不再重复
了。
大三下学期,
李强教授给我们开自由主义的课程。
那时我刚从消
沉中
苏醒,对听课恢复了
些热情。李老师是个有意思的人,他的研究
方向是自由
主义和韦伯,
一谈起这两个话题来就精神百倍,
大肚腩上
仿佛都漾着笑
意。
这正是让我感到震撼的地方,
原来读书可以让人这
般的快乐,从这个
震撼开始,我才对他讲的东西感兴趣,对自由主义
的接触就是从那时开始
的。
刚上大学的学生都喜欢问老师,
学这些有什么用啊?据说,
最酷
的回
答是,
最大的用处就是什么用都没有,
而且要吹胡子拍桌子做愤
怒状。这
其实一个老师能给出的最愚蠢的回答,
学习当然要明白用处,
所谓用处并不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