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国立庆尚大学-韩国国立庆尚大学
大规模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逐步完善住房政策和供应体系
李克强
保障性安居工程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
,
也是完善住房政策和供应体系的必然要
求。
大规模实施 保障性安居工程,
是党中央、
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
是当前和< /p>
今后几年政府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实施好这一重大民生工程,
< p>关系经济社会发
展全局,惠及广大人民群众。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明确方向,理清思
路,完善政
策,把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一、大规模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意义重大
20
08
年底,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党中央、国务院确定了进一步扩大内需、
< br>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十项措施,其中第一项就是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
两
年多来,
在各地区、
各有关部门和有关方面共同努力下,
全国保障 性安居工程
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和明显成效。
一是住房保障体系逐步完善。
加快了廉租住房建
设,
全面推动了城市和国有工矿等棚户 区改造,
突出了公共租赁住房发展,
初步
形成了保障性安
居工程体系。
二是建设力度持续加大。
2008
年四季度至
2010
年末,
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
1300
万套,竣工
800
万套;其中
20 10
年开
工
590
万套,
竣工
370
万套,
是历年来建设进度最快的一年。
三是政府投入大幅增
加。全国保障性安居工程完成总投资累计超过
1.3
万亿元,其中中央财政和预算
内投资
1300
< p>多亿元,地方政府也大量投入。
国家还明确了税费优惠、
土地 供应等
措施,
使保障性安居工程支持政策逐步完善。
四是 经验逐步积累,
认识不断提高。
各方面积极探索、
开拓前 进,
形成了有效做法,
达成了基本共识,
为大规模实施
< p>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打下了基础。
五是广大群众得到了实惠。
上千万 户住房困难
家庭搬进了新居,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保障性安居工程成为重大民心工程
。
同时应当清醒地看到,
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起步时间不长,
< p>住房保障的覆盖面不
大,
今后一个时期解决困难群众基本住房的任务 十分繁重。
必须高度重视,
坚持
不懈地做好这项工作。<
/p>
保障性安居工程是“十二五”时期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标志性工程,
也是当前和今
后几年经济工作的硬任务。
“十二五”规划纲要确 定,
未来五年建设保障性住房、
棚户区改造住房
3600
万套,
其中
2011
年开工建设
1 000
万套。
大规模实施保障性安
居工程,
是推动科学发展、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具体实践,
具有重大的现实
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大规模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
是管理通胀预期、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大举
措。<
/p>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形势是好的,
呈现稳健有力的增长势头,
但发 展面临
的环境依然十分复杂,
其中一个突出矛盾是价格上涨压力加大。< /p>
国际上粮食、
矿
产品等大宗商品价格高位震荡,
100
美元
/
桶,
新兴经济体面临较大
的输入型通胀压力;
国内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升,
流动性规模较大。
一季度居民
消费价格、
工业品出厂价格涨幅较高。
针对这些情况,
在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
快发展、
调整经济结构、
管理通胀预期关系的过程中,
要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
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近年来,
部分城市房价上涨较快,
有的城市房屋租赁价格
也明显上升,
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
之
一。需要指出的是,住房价格如果持续过快上涨,容易形成房地产“泡沫”,
带来潜在的
或现实的金融风险,
扰乱乃至破坏经济正常循环。
在这个问题上,
国
际上有不少深刻教训,
日本经济长期低迷,
美国发生“ 次贷”危机,
都与房地产
“泡沫”有关,
应当引以为戒。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
在我国大规模建设保障性
安居工程
,
既可以增加住房有效供应,
分流商品住房市场需求,
还可以稳定 群众
住房消费预期,
对市场起到“镇静剂”的作用,
有利 于管理好通胀预期,
把经济
平稳较快发展的好势头保持下去。
大规模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
是保障和改善民生、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
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
是改 革发展的根本目的,
也是我们一切工作
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现阶段,
在人们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求中,
温饱问题已基
本解决,
但住的问题还比较突出。
住房是人的生存之所,
发展 之基。
古人讲,
“宅
者人之本”、“人因宅而立”。现在
说,安居才能乐业。住的问题解决了,群众
生活就更有奔头,
就业创业也 就更有信心。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住房发展取得了
巨大成
就,群众住房条件总体上得到显著改善。近几年,通过推进棚户区改造、
公租住房、
p>
廉租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
又解决了一大批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
< br>问题。
但也要看到,
目前住房困难家庭数量仍然比较大。特别是在城市、< /p>
工矿等
棚户区里,
还有不少工业化初期形成的简易住宅,< /p>
大多是危房,
缺乏供水、
排污、
取暖等生活
设施,冬天漏风,夏天漏雨,巷道狭窄,环境脏乱,不能满足群众基
本生活需求。
同时,
由于一些城市房价收入比较高,
不少新就业职工、
新毕业大
学生以及外来务工人员住房条件很差,
又出现了新的住房困难群 体。
居者有其屋,
是千百年来的社会理想。
通过政府保障 和政策支持,
解决困难群众的基本住房问
题,
是国际上的 通行做法。
在发达国家,
住房保障覆盖面通常在
25%
< p>—40%
甚至更
高。
作为社会主义国 家,
我们更应加快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
让困难群众早一点
实现安居。
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
必然要增加政府投入,
这 实质上是通过加
强公共服务,对收入进行再分配,对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实行
“托底”。这
种做法顺民意、
解民忧,
有利于纾缓群众困难,
调节收入分配关系,
使人民共享
发展成果;有利于体现公平正义,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大规模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有效途径。
扩大
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
式、
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一头连着发展,
一头连< /p>
着民生,既能增加投资,又能带动消费,对扩内需、调结构、转方式具有重要作
用。
政府增加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支出,
可以发挥乘数效应,
发挥房地产业链条
长的作用,
带动大量社会资金投入住房建设,
促进相关产业发展。
群众有了新居,
要进行装修,
购买家具、
电器和其他生活用品,
还会直接扩大消费需求。
解除居
住的后顾之忧后,
居民的消费信心和能力也会增强,
< p>从而增加其他商品的即期消
费。
还要看到,
推进保障 性住房建设,
不仅对全局发展有利,
而且对地方发展有
利
。更重要的是,这有利于当地群众安居乐业,有利于推进社会和谐。此外,一
个城市如果
人居环境差,
还会影响市容市貌,
影响投资与发展环境,
影响城市 长
远发展。
近年来,
我国不少城市通过实施保障性安居工 程特别是推进棚户区改造,
既解决了贫困人口集中成片居住的问题,
促进 了社会结构优化,
又改善了城市环
境和形象,
吸引各类生 产要素集聚,
有利于实现产业再造和经济转型,
起到“建
设改造一片、带动提升一方”的作用。
二、完善保障性安居工程体系是健全住房制度的重要内容
对住房属性和功能的认识,
直接关系到住房制度的完善。
应当认识到,
住房既具
有商品属性和经济功能,更具有民生属性和社会功能。现阶段在
我国发展住房,
必须平衡好住房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
更加突出民生属 性,
把满足群众的基本
居住需求放在首要位置。
要通过完 善保障性安居工程体系,
促进住房市场平稳健
康发展,形成符合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要求的住房体系和住房制度。
(一)
把政府保 障和市场供应结合起来,
健全住房供应体系。
实现广大人民群众
< br>住有所居,
是构建和完善住房制度的根本目的。
改革开放
3 0
多年特别是近
10
多年
来,
我国以住房为主的房地产市场快速发展,
居民住房条件< /p>
不断改善,
目前城镇人均住房面积已达
30
平方米以上。
实践证明,
城镇住房市场
化改革极大地调动
了各方面投资建设住房的积极性,
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的住房条
件,
主要依靠市场满足群众多层次的住房需求这一方向是正确的,
是符合发展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
今后,
应当继续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 用,
使多
数居民能够通过购买住房或市场租房满足住房需求。
商品住房市
场不可能解决所有群众的基本居住问题。
住房是价值量很大的消费品,
低收入家
庭甚至一些中等偏
下收入家庭经济能力弱,不具备在市场上购房或租房的条件,
需要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
,
保障这些家庭的基本住房条件。
对此,
务必在思想
上有清醒认识,
在实际工作中认真对待。
总之,
应当坚 持“两条腿”走路,
形成
政府保障和市场机制结合的住房供应体系。
p>
首先,
在政府保障方面,
要大幅度增加供给 ,
扩大保障性住房覆盖面。
近些年来,
我国在大力发展商
品住房的同时,
越来越重视困难家庭的住房保障问题,
住房保
障覆盖的人群逐步扩展,
保障方式日益丰富。
但总的来看,
住 房保障体系还不完
善,
保障性住房所占比重还较低,
目前 尚不到城镇住房的
7%
,
相当多的住房困难
群众还没有得到保障。“十二五”规划提出,今后五年这一比重将提高到
20%
左
右。
这既考虑了需要,
又考虑了可能。
从国际经验看,
一些发达国家都经历过大
规模建设公共住房的阶段,
p>
以缓解住房结构性短缺状况。
如英国在二战后的
5
—< /p>
6
年间,主要城市的政府建房数量接近同期建房总量的
80 %
。从国内情况看,我国
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时期,
城镇人口每年增加
1000
多万,
流动人口较多,
住
房总量不足、
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十分突出,
亟须增加保 障性住房供应规模。
同时,
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财力物力明显增强,
有条件也有能力加快保障性住
房建设步伐。
应当指出,
大规模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
甚至在短期内保障性住房
供应量超过商品住房供应量,
是加快解决群众住房困难的现实要求,
也是履行政
府保基本职责的必要举措。
这既不是回到福利分房的老路,
也不会改变以商品住
房为主的发展方向。
同时,
在商品房市场领域,
既要尊重市场规律,
又要搞 好政府调控,
增加住房供
给。
市场是有局限性的,
房地产市场更具其特殊性。
住房是不可移动的,
局部地
< br>区供需矛盾无法通过区域外增加供给来调节,
这使得房地产市场具有很强的地域
< p>特征,
局限性比一般商品市场更为明显。
近几年,
部 分地区投机投资性住房需求
膨胀、
房价上涨过快,
就印证 了这一点。
解决这个问题,
必须加强市场调控和监
管,<
/p>
着力遏制投机投资性需求,
使商品房市场成为满足群众合理住房需求为主的
市场。同时,积极增加中低价位、中小户型普通商品住房供给,促进住有所居。
总之,
对多数居民的多层次住房消费需求,
还是靠市场供 应,
但政府也要依法对
市场进行合理调控;
政府还要履行 保基本的职责,
采取多种方式对部分住房困难
群众予以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