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大学查询网 > 高校介绍 >

西南大学简章四川大学中文系2010年文学笔记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bjmy2z.cn/daxue
2020-12-08 12:17
tags:

-

2020年12月8日发(作者:魏允中)


四川大学中文系

2010

年文学笔记



文学评论



概说:无标准答案,容易考出水平,却有随机性,偶然性。此门课至少得

125

分。


基本要求:

1

、知识结构合理

2

、思辨能力

3

、写作能力


试卷分析


短篇小说(小小说)

,不超过

3000

字;一般不运用“知人论世”评论(不用从实际入手,但


可以从“隐含作者”入手)


主要为现实主义作品,与当前生活有一定联系。


试卷中所选小说的特点:

一般寻找

2

千字左右、故事情节完整、 具备完整的小说要素,

叙述


策略比较一般、三至五年内的

从《小说丛刊》等大型期刊中找,文章就从那里面出的。


(注:编者考试后补充,今年的题目《蛮师傅》出自《小说丛刊》

2009

年第 三期)还应对


当前思潮有所了解。


《雪地里的期盼》家庭伦理的崩溃


合格考场文章要求


单刀直入,拖刀而出(入题 要快,直截了当地点明自己的观点,少或者无铺垫,文章结构完


整,前后呼应)最好结尾 留有韵味,开头结尾重要。


难点:

选定角度,

提出论点,

警醒

(注:

立论应新颖合理,

这 些就差不多成功一半了)

深刻、


新颖(读小说的时候,自己就去构思怎么 样实现)


标题:避免平淡,平庸,出彩。


高度聚焦,适度发散。


(不要面面俱到,围绕 论点,紧密展开,发散,上挂下连,左右逢源,如与同类小说比较;


但是与论点无关的不 要提,不要太发散,注意适度。


《白马》以动物之眼看待人世


述为论服务


原文引述应适量,不要过多,能支撑论点就行,过多不需要。


用语专业化、术语化,要体现出理论性。


文学 性语言,日常用语应尽量少用。

(少用形容词)多用专业术语,写成研究型文章。


客观分析、冷静着笔,尽量避免感情泛滥,印象式批评。


适量引用理论。


干净利落(用语)长句语法结构一定要正确,尽量少用。


逻辑严明,思路清晰


句与句,段与段联系紧密、自然


整篇文章,从 哪些方面解决了哪些问题,

1

2

3

方面。


分析的基本路径


思想内涵的分析

2

、叙事技巧的分析


分析社会意义(容易但易肤浅)

,力避平庸


关键是切入点要新颖。


《青龙偃月刀》刀归何处?时代前进,传统绝技的淘汰(必然性)


心理分析(弗洛伊德、荣格、马斯洛,这种容易出彩)


心理的角度阐述思想内涵,无意识层面分析。


《白马》背离自己的本性,

“人”的异化(为获得物质的舒适)


C

“性别意识”的分析

“勃朗特三姐妹”分析


2

、缺点:理论 未展开,从自己清楚的入手,不要生搬硬套。


A

、叙事学理论


B

< p>、语言分析(不容易出彩)

,去陈言滥调。


《青龙偃月刀》

:传统文化与当代现实


最后一句:可与当代娱乐至上现象联系。


《民间》

:联想到民间江湖


叙事时间:语言张力


“抖包袱”

(前面铺垫)


《冯前》形象分析


六、

《故乡 》

09.3

《名作赏析》

< /p>


鲁迅将故乡和现实与回忆对比描写,破除了以往大多在回忆中对故乡的美化的“神话”


《故乡》

:叙事的张力


“双度聚焦”

“我”第一视角,童年的我,

< p>“看故乡好”

,直率的“我”

,两者形成的叙事的


张 力。

“双度‘语言’色彩”


《药》< /p>

09.3

《名作欣赏》


“断点信息”

(如悬念文)

,通过“断点信息 ”构成不平衡,再由阅读者复为平衡。


“压制、延缓、信息产生特殊效果”


“身体的隐喻”

“身体”内涵丰富


牺牲身体不能解放身体


“闲笔”语言


鲁迅自以为写的最好的是《孔乙 己》

《新华文摘》用叙事技巧分析《孔乙己》

“错位感受”


《潘先生在难中》

----

选择与别无选择


七、

《小说选刊》

< br>看看评论文章《小说评论》

《当代文坛》

《名作欣赏》


基础理论框架


关于文学本质论产生的时代,代表人物,局限


从内容与形式来考察文学构成


掌握文学形象:意境、意象、典型。


创作主体

/

客体:

“养气说”

“虚静”说


文学创作心理运行机制,重点掌握灵感现象的特点


文学风格:


文学接受:文学生产,文学传播,消费文化(时代)


波德

晚期资本主义


六种批评方法及其内涵、代表。运用其进行文学评论写作。


文学流变论:掌握影响文学发展的因素。


五种文学起源、说法、代表人物、内涵。


新的文学样式,尤其是生态批评,什么是生态文学。


第一讲

文学本质论


世界

作品

作家

读者

艾的四要素

缺:限于静态研究


文学与世界

----

再现论(变体:模仿说)

;镜 子说;意识形态说。


文学与作品

----

客体论“诗言志”

“诗源情”


文学与作家

----

表现论


文学与读者

----

接受论

< p>
(毛泽东:

《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阿尔都塞:意识形态

国家机器


格尔顿提出意识形态


客体论应注意“意向性客体”


意向性客体最早由布伦塔诺


每种意识必然指向一种对象,一个对象必然被一种意识形态指引。


现象学属于意识哲学“面向事实本身”是一种重要的方法论


“意向性”作为现象学最重要的概念


指人的主 张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使进入到人的意识的现象,能够成为某种本质性的东西,


每种意 识必然指向一种现象。


意向性客体是作家意识在作品中的流露


英伽登、杜夫海纳《审美经验现象学》


接受美学

《真理与方法》


读者反应批评:文学反映动力学(霍兰德)


第二章

文学构成论


“文质彬彬”形与神

虚与实


四因说(亚里士多德)形式主义:

“诗语言研究学会”


代表:什克洛夫斯基

沙伯恩斯


1919

)成立“莫斯科语言研究会”雅格布逊

< p>


“文学性”

:雅在《现代俄罗斯诗歌》中提出的概念


区别于政治、经济、军事、新闻以及其他艺术的根本特性


使文学成为文学的核心标志,包括文学语言、结构、形式。也包括文学的手段和方法,不包

< p>
括文学的内容。


“陌生化”

< p>什以象征派拉普分子以及庸俗现实主义为反对对象,

把生活中熟悉的变得陌生,


把以往文艺作品中出现的变得陌生,

把过去文艺理论中的变得陌生,

目 的使人感受到题材和


形式的耳目一新。成为一种现象学的还原。

“文学性 ”就集中体现在“陌生化”的过程中。


结构主义:受索绪尔影响


深层影响

浅层结构


叙事学受结构主义影响


解构主义:去中心化


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文学形象:既包括五官能感 受到的一切现象,又包括深层次的人生感悟引发的超想象境界,


这是一个行而上的层次。


典型:在

17

世纪前,贺拉斯《诗艺》 布瓦洛《诗的艺术》


认为典型是“普通性”

“共性”


18

世纪,莱《个性特征》说


歌德

黑格尔


柏《文艺对话集》模仿说


19

世纪:恩格斯《致玛哈克奈斯》


“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基本特征:鲜明生动突出的个别性

“阿

Q


广泛而深刻的 普遍性:体现为典型人物的性格具有代表性,能揭示生活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具有质的深 度,如“多余人”


个别性和普遍性的统一


恩格斯:

“每个人都是典型,但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人”

,正如黑格尔所说的是一个“这个”

< p>


意境:王昌龄《诗式》的“意境”侧重于“写意”

,只是现代意境 的一部分。宋开始便有“意


境”一词。


王国维


王的“意境”特征:鲜明的生动性和感 染力。

“写情则。


构成要素:情、景

“文学中有二元要素”


如何创造意境:造境,写境。


特征:情境交融,虚实相生,富于韵味


①以景 传情②情中见景(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③情景并茂,杜甫《闻。

< p>。


虚实:虚指难以捉摸的神、情、意。实指客观实在的景、行、境


杜甫: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由前两句实景引发


富于韵味:产生于前两者之中,苏轼《定风波》


“旷达”是由情景中引出的韵味。


本雅明:< /p>

《机械时代的艺术作品》将传统艺术具有“韵味”

(膜拜)

,当代艺 术只是展示。


意向:


1

、概念:属哲学范畴。

“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


第一次将“意”

“象”结合起来,王充《论衡》


刘勰“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处意象是作家头脑中含有主观色彩的形学。


叶燮《原诗》

:认为“意象”是最富特征事理与诗人主观情感的结合,及 “一般人不可言之


理,不可述之事,遇之必默然意象之表,而理与事不灿然。

< p>。


康德《判 断力批判》把意象纳于艺术和美学范畴,论述康德为代表“意象派”


2

、特征:


①主观虚拟性,为尽意往往虚构超出日常逻辑的景象。


②直观感受性,

文学意象常常表现作家瞬间出现的直觉感受,

把作家头脑 中的直觉经验再现


出来,不同作家在不同的环境下,即使同一事物,意象也不同。


③寓意象征性


意象

意境

典型的区别


1

、意象与典型的区别:


①来 源不同(典型产生于西方从古代到

19

世纪末)意境产生于中国,抒情作品占主导 ,言


志理论盛行的条件下。②具体:

典型指小说、

戏剧中 的人物和环境形象。抒情作品中以小见


大的生活场景形态,

一般不刻画人 物。③自身的特点:典型侧重于再现客观世界,

侧重个别


反映一般。意境 侧重表现主观时间,侧重以小见大意在言外。


2

、意境和意象


①理论渊源不 同,意象主要来自儒家经典《周易》

,意境主要来自道家的“言意之辨”意境

一词主要来自佛教经典。


②两者所指具体对象不同:

意境作为意象的组合,

就作品整体及其产生的审美效果而言。


象是指作品局部而言,具有从属性质。


③在艺术作品中的地位 不同:意境是比意象更高一级的艺术形象,比一般形象更具美感性,


更有感人的艺术力量 ,

更有以小见大的艺术功能,

因此,

有些作品只有意象没有变成优 美意


境的功能。


第三章

文学创作论


创作客体

创作主体


文学创作是一种艺术加工,包括三方面:生活或情感积累。


“诗言志”


“虚静”老子“致虚极,守静笃”


李白:

“想落天外”


再造性想象基于对本事物的感知,属于再现范围。


想象特征(

P143.144

阎嘉本)


灵感:


影响灵感产生的因素:


1

、作家的生活阅历


2

、深度的艺术积累是必不可少的条件,杜甫“别裁。


3

、孕育作品的温床是作者冥思苦 想,集中全力倾注,艰苦构思的活动。


4

、从作家来说 ,灵感的唤起同他的习惯有关,一些偶然刺激也能促发灵感。


灵感特征:偶发性,稍纵即逝性。


“文学风格 ”

:作家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是作家创作成熟的标志,它从作家的一

< br>系列作品,

从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的各个层面,

完整地体现出来,

< p>是作家客观精神和客观性的


高度统一。


“ 创作个性”

:由作家的性格,气质,天赋,才能,艺术素养,生活经验以及哲学政治,道


德观念综合产生,并在他长期艰苦的艺术探索中逐渐形成的艺术特征。


“风格”形成的原因:


1

、与 作家主观的性格。心理、气质以及与他的资质,才能直接相关。


2

作家独特的生活环境,

生活范围,

阅历和修养是孕育 其精神、

特征的土壤:

苏轼,

“旷达”


与 “儒”

“道”

“释”


3

、与他表现的生活客体紧密相关。

< br>4

与作家如何承传传统的文学经验,

如何在文学作品中吸 收营养,

以及继承中的革新有关。


《三国》

< p>
5

、是在作家长期艰苦艺术探索中形成的。韩少功《生气》


风格如何体现(即创作个性)


1

、体现在作家某类生活的开掘和题材的一贯性。


2

、作家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判断和评价上。


3

、体现在独创性的艺术表现方法上:曹禺擅长戏剧。


4

、鲜明的表现在艺术语言上。


5

、体现在题材的选择,情节和构制和各种修辞技巧的运用方面。


第四章

文学接受


张首映《二十世纪西方文论史》


总结:提纲挈领


概念的提出时间、内涵、代表人物。


填空:对概念的考察


理论家的作品


简答:答出条理,进行阐述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0-12-08 12:17,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jmy2z.cn/daxue/20734.html

四川大学中文系2010年文学笔记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