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大学查询网 > 高校介绍 >

广西大学 研究生儒家与现代人生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bjmy2z.cn/daxue
2020-12-08 19:42
tags:

-

2020年12月8日发(作者:尚延年)


儒家与现代人生



傅佩荣,

祖籍 上海,

1950

6

12

日出生

,

台湾辅仁大学哲学系毕业,

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


硕士,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专攻宗教哲学。曾任比利时鲁汶大学客座教授,荷兰莱顿 大学讲


座教授,台湾大学哲学系主任兼研究所所长,现任台湾大学哲学系、所教授。

2009

6

月,他在


央视《 百家讲坛》主讲《孟子的智慧》

,并先后在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


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科院开展了一系列国学演讲,引起了热烈反响。

< p>



人们把孔子称作“至圣先师”,缅怀孔子最具体的方法 就是“温故而知新”,认识孔


子思想的现代意义,进而身体力行,努力实践他的教导,尽 到承先启后的责任。这不


仅是个人的身心安顿所需,也是社会稳定发展,文化赓续创新的 契机所在。


由孔子所奠基的儒家 学说

“究竟”

有何主张?它对现代人还有指导作用吗?首先,

它在历史上的际遇十分复杂,从西汉董仲舒倡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儒家


就受到统治者的青睐与利用,

成了安定社会的主导思想。

两千多年的专制政体可以 用


“阳儒阴法”一词来描述,表面打着儒家的招牌,里面采取法家的手段,等到国家陷< /p>


入困境,

就把责任推给儒家。

在这种情况下,

儒家的诠释,

为了配合统治阶级的需要,


形成僵化而封闭的教条,也就 不足为怪了。


于是,

< p>一般人对儒家的刻板印象是:

重视群体和谐而忽略个体差异,

讲究人情面


子而忘了真诚坦荡,

最后沦为不讲道理的三纲五常与不分黑白的酱缸文化。< /p>

像这样的


儒家难免让人望而生畏生厌。

但是,

这是儒家的真正内涵吗?这是孔子立说的原始精


神吗?答案显然并非如此。

< p>


其次,

现代人生在西方文化 主导及全球文化交融交锋的大趋势下,

变得既丰富又


复杂。我们身处其中 ,容易觉得盲目而茫然。许多学者以“后现代主义”一词为其卷


标,意思是:没有任何观 点可以免于受质疑及被否定,由此形成价值中立或“只问事


实不问价值”的现象。这种接 近虚无主义的态度,正是人类心灵的最大挑战。针对这


种处境,

孔子思想 能够提出什么解药?如果经由深入研究,

发现儒家学说可以救治人


类的时 代之疾,那将不但是我们中国人的幸运,也是全人类的幸运。


这是将依序探讨以下三个问题:


一、

孔子在重视群体和谐时,

并未忽略个体的主 体价值;

若是不谈行动者的主体,


人生又如何可能建构真善美圣等价值?


二、相对于西方(以犹太教、基 督宗教、伊斯兰教这三大一神教为代表)所揭示


之人类普遍具有“罪恶感”,儒家所侧重 的是人类应该有其“羞耻感”。这两种观点


反映的都是人性不完美,因而需要进行修练, 那么今日又该怎么做呢?


三、儒 家深刻的“悦乐精神”,对人生充满向往,要以个人力量承担造福众生的


责任,这其中所 涉及的人性论是值得深究的。


孔子的言行在上述三个问题上都有精准的见解与示范,且让我们略说大概。



1


个体与群体


在分析中国人的性格时,会发现< /p>

群体

的作用远大于

< p>个体

。这也许是个客观事实,但是如果回溯于


儒家 的起源,向孔子请教的话,就会察觉原来孔子的观念是兼顾群体与个体,并且在两者之间保持一种动


态平衡的。孔子的观念对于现代人生仍然深具启发性。


孔子主张

人能弘道 ,非道弘人

,认为实践人生理想的主动力量在于人。他心目中的人是不分阶级、


族群与贫富差异的,所以在得悉家中马厩失火时,他的当下反应是

曰:伤人乎?不问马。

因此推崇孔子


为人文 主义者,说他具有深刻的人道情怀,乃是合宜的判断。


问题在于:孔子所谓的

< p>人

,一般都被认定为侧重于群体,这是正确的观察吗?譬如他的核心观念是


,而

< p>仁

从人从二

,自然不离人我之间的互动关系,但是我们依然可以分辨:孔子是否注意到道德


行 为的主体是个人呢?答案是肯定的。


一方面,

孔子对人的期许是:

君子求诸己,

小人求诸人

古 之学者为己,

今之学者为人

这里的

< p>“


显然是指个体而言,君子与学者应该有此自觉 。另一方面,平凡百姓也有其自我要珍惜,最典型的话语是:


三军可夺 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百姓心中打定了主意,谁都无法再去左右他。在道德修 行上更是如此,


孔子说:

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 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要进要止,全在于


的选择。


为何需要强调个体呢?因为不论群体如何相处,

道德价值的主体必须是个人,

并且是真诚的个人。


言令色,鲜矣仁

一语,不是暗示我们 行仁的条件是真诚吗?有真诚才有动力,也才能从事道德实践,所以


孔子说:

< p>“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若不真诚,又如何可能< /p>

仁?同时这个

自然是就个体而言


的。


《论语》中最受误解的章节之一, 是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关于

克己复礼

,许多学者


的理 解是

克制(或约束)自己的欲望,去实践礼仪的规范

。但是读完本段全文,会发现孔子所说的更可


能是

能够自己作主,去实践礼仪的规范

,因为他接着谈到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

由己

是主 动,


是被动;若 要走上人生正途(仁),就必须

化被动为主动

,经过个体的自觉与自动,真诚而愿意


< p>”

(实践礼仪的规范)。


这种真诚而主动的个体将会表现让人惊讶赞叹的力量,在《孟子》书中有一段话 ,就是谈到三种勇敢


时,最高层次的示范是底下这句话:

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通 常我们会因为这句话出于《孟子》而以为那是孟子之语。事实上,那是孟子引述曾子所转述的孔子之语:


我若反省自己,发现自己理屈,那么就算面对平凡百姓,我不觉得害怕吗?然后,反省自己,发现 自己理


直,那么就算面对千人万人,我也向前走去。


虽千万人吾往矣。

这句话中的

千万人

不是指群 体吗?群体若是表现偏差的观念与作为,

这 个个


体不仅毫不妥协,并且要择善固执、起而对抗。孟子由此发展出

“< /p>

大丈夫

的人格典型,其表现为

富 贵不能


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试问:天下还有 比这句话更能显示个体的尊严与独特价值的吗?



2


当然,儒家思想重视个 体,其重点不是今日社会在民主与法制的基础上所保障的人权,而是肯定:每


一个人在道 德实践上都有不可逃避的责任,因而也有不可抹杀的尊贵价值。这也是孟子所谓

人人有贵于己


的意思。


在分析中国人的性格时,会发现< /p>

群体

的作用远大于

< p>个体

。这也许是个客观事实,但是如果回溯于


儒家 的起源,向孔子请教的话,就会察觉原来孔子的观念是兼顾群体与个体,并且在两者之间保持一种动


态平衡的。孔子的观念对于现代人生仍然深具启发性,其故在此。他所启发的不只是我们华人世界,也 将


是全人类。道德行为的主体是个人,而道德实践的条件与效应则不离个体与群体之间的 互动关系。由个体


的真诚出发,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p>

的理想才能真正普遍推广开来。


羞耻心与罪恶感


罪恶感源自个人面对上帝时的特殊心态,因此它的最大挑战是不信上帝。羞耻心 源自个人面对社会标


准或个人良知的要求。如果只看社会标准,个人很可能变得世俗化、 功利化、空洞化、而这也正是当前社


会的一大危机。


就人的现状而言,

中西双方的文化都 强调修养是不可或缺的。

为何需要修养?因为人性并非生而完美。


关于< /p>

完美

的判断,

是不能脱离一个参 考标准的。

以主导西方文化的基督教为例,

就在其教义中谈到人的


。他们相信上帝是完美的,并且 上帝所造的人也应该是美好的,但是人的始祖未能恪遵他们与上帝所订


的盟约,亦即犯了 罪,这才造成人性的缺陷。换言之,人在面对完美的上帝时,不免自觉其

罪恶感

,然


后只有凭借虔诚信仰与真心忏悔才有可能获得救赎 。这种罪恶感对心灵的影响是极其深重的。心理分析学


家弗洛伊德说:

许多人因为罪恶感而犯罪。

这句听来像是颠倒的语句,其实充分 反映了西方人由其宗教


所塑造的心灵状态。


如果说

罪恶感

是个体在面对无限完美的上帝时所自觉的无能与卑屈,那么

羞耻心

呢?羞耻心是个


体在面对

群体

所要求的标准时所自觉的不足与惭愧。个人不能脱离人 群社会而生活,任何社会都有自己


的一套言行禁忌与评价系统,那么当一个人自己觉察或 者被人指称未达此一要求标准时,

就会产生羞耻心。


问题在于一个社会的言行标准是否正确?这个问题涉 及政治、

教育、

舆论所形成的社会风气。

譬如,


贫不笑娼

是偏差的风气,但同时也是 一部分客观的事实。那么,要如何导正类似的风气呢?在进行导正工


作时,谁又有权认定 自己代表了真理呢?


< p>在孔子看来,这里应该考虑的是双重挑战:一方面,每一个人都要有羞耻心,努力朝着社会标准去行


动。这时所谓的标准体现于礼仪与法律。孔子显然认为礼仪才是正途。他说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


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至于读书人,孔子的期许是:

邦有道,贫且贱焉,耻 也。邦无


道,富且贵焉,耻也。

至于如何判断邦之有道 无道,则是另一问题。


另一方面,羞耻心还有向内自省的层次,这就涉及真诚觉悟自身言行了。若是自身言行不一,则是可


耻的,如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若是与人相处而表里不一,也是可耻的,如

匿怨而友其人

。读书人的


首要条件是

行己有耻,使于 四方,不辱君命

,在此,

行己有耻

< p>”

当然是出于高度的自我要求。到了孟子,


更宣称

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

羞耻心

的另一说法是

羞恶之心

,乃是 孟子著名的

心之四


之一,是一个人行

的基础。到《中庸》,则 又把耻与

联在一起,

知耻近乎勇

。在这一方面,



3


羞耻心来自真诚面对自己的内在要求,其判断标准不再局限 于社会规范,而是回溯到心的根源,直接面对


儒家所信仰的

< p>天

了。正是因为如此,孟子在谈到人生三乐时,会强调

“< /p>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这种


兼顾天人 要求的羞耻心是值得我们深入理解的。


在比较中西文化时,如果由

羞耻心

< p>”

罪恶感

这两种角度去 省思,可以得到什么启发呢?以罪恶感


来说,它源自个人面对上帝时的特殊心态,因此它 的最大挑战是不信上帝。一旦不信上帝,即有可能陷入


道德虚无主义的困境,然后就会出 现杜思妥也夫斯基小说中所担心的大问题:

如果上帝不存在,我为何不


能为所欲为?


再以羞耻心来说,它源自个人面对社会标准或个人良知的要求。如果只看社会标准,个人很可能变 得


世俗化、功利化、空洞化、而这也正是当前社会的一大危机。若是回溯孔子的原意,则 不能忽略个人良知,


而以符合天命所要求的无限完美为目标。个体的生命价值完全体现于 他自觉对人群的责任上。孔子

五十而


知天命

< p>”

,同时他的志向是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天命与兼善天下,亦即

修己以安百姓

,是


孔子的人生目标。真正的羞耻心应该带人走向孔子所描述的这种 志节。


悦乐精神与忧患意识


人生理想除了

“< /p>

止于至善

还能有其他选择吗?一个人只要走在这样的正途上,不论 他的遭遇是穷达顺


逆,都不影响内心的喜悦与快乐。孔

子心目中的仁者,须以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为其奋斗目


标,而这项目标所带来的永恒而无限的压力,正是忧患意识的来源。< /p>


孔子所创始的儒家 ,总是显示中庸之道。这种中庸,并非静态的不偏不易,而是充满动态而均衡的力


量。就 个人的生命而言,真诚与否是个关键。只要真诚,就会由内心产生自我要求的力量,敦促自己主动


去行善避恶。

这种观点可以用

人性向善

一词来槪括。

代表力量,

则是我与别人之间适当关系的实

< p>
现。


于是,

站在

人性向善

的基础 上,

人生之道自然就是

择善固执

而人生理想除了

止于至善

还能有其


他选择吗?明白这个道理并且努力实践,无异于逐渐完善自己的人性,由此孕生 的心得正是

悦乐精神


一个人只要走在这样的正途上,不论他的遭遇是穷达顺逆,都不影响内心的喜悦与快乐。孔子描写自己


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 /p>

;他肯定颜渊的杰出之处在于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


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到了孟子,依然不忘这种人人皆可 获得的快乐,并且具体归结其契机在于真诚。


他说:

万 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个人若想快乐,则对万物一无所求,只须 反省自己,觉


察自己做到完全真诚。这还是人生之至乐呢。孔子说:

“< /p>

君子坦荡荡。

成为君子,是人人皆有同样的可能

< br>性的,全看自己是否立志而已。


不过,如果把

< p>界定为我与别人之间的适当关系,就不能避免一种情况,亦即儒家总是怀着忧患意


识 。即使像尧与舜这样的圣王,在面对

修己以安百姓

< p>与

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这样的理想时,仍然 会觉得


自己力有未逮,亦即

尧舜其犹病诸

。孔子心目中的仁者,须以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p>

为其奋斗


目标,而这项目标所带来的永恒而无限的压力, 正是忧患意识的来源。


孟子说得更为直接:

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敎,则近于禽兽。

< p>”

这正是人类的状况:若无教育,或者


未受适当教育,则百姓的表现 是与动物相近的。这种观点显然与

人性本善

毫 不兼容。君子所担心的即在



4


于此 。天下若要安定,须由先知先觉之士发挥其责任心,用以启迪后知后觉之人,再由此形成优良的社会


风气,大家一起走向人生的光明坦途与幸福之道。


孟子在揭示

天将降 大任于斯人也

这段大道理时,结论是

然后知生 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人在忧患中


可以生存下去,在安乐 中却难免于灭亡。忧患是双方面的:自己是否择善固执、日进于德?自己是否

与 人


为善

,是否偕同相关的人(包括依自己职责而有互动 关系的百姓)一起走向善途?


< /p>

《中庸》认为

天地虽大,人犹有所憾

< p>。《易传》指出

作易者,其有忧患乎

。这 些都是一脉相承的


儒家观念。其背后对人性的见解,并非宋儒(以朱熹为代表)以来所谓 的

人性本善

,而是我们今日重新


诠释的

人性向善

。由于人性只是向 善,所以人生必须择善固执。由于善是指我与别人之间的适当关系,


此一关系要求我自己 在力求完美时也要协助别人如此。

别人

一词包 括由近及远的天下所有的人在内。如


此一来,儒家的忧患意识就成为人生谨言慎行、修德 讲学、立人达人、兼善天下的动力来源了。


悦乐精神与忧患意识在表面上似乎有些矛盾,其实这两者是不可分离的整体。有 悦乐而无忧患,则人


生若非局限于狭隘的利己,就是浮游于表面的享乐;有忧患而无悦乐 ,则人生又将怀忧丧志,患得患失,


徒劳无功而苦不堪言。儒家能够兼取二者,使人在悦 乐之时心存忧患意识,在忧患之中又能保持悦乐精神。


如此方可

知其不可而为之

,继续以充分的信心与昂扬的斗志向着人生的理想前进 。我们学习孔子思想,


能够把握上述原则,在面对现代人生的考验时,自然比较容易体会 君子之道,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


不惧

< p>”

,然后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没 有人是生而完美的,也没有人不可能走向完美。

完美

一词在今日看来,包括

幸福

在内。其根 苗在


于人性,其花果则展现于多彩多姿的现代人生。多样的选择往往让人无所适从,这时 所需要的是一套通情


达理、取精用宏的价值观,而孔子所始创的儒家思想是

极高明而道中庸

,兼顾《尚书》所谓

正德、利用、


厚生

三方面的要求,启示我们 由真诚而主动行善,因行善而造福人群,并在此一过程中也逐渐修成正果,


成就自己的人 生功课。


我们学 习孔子思想,若能在重视群体和谐时也肯定个体的主体性与主动性,那么在面对现代社会的风

潮冲击与时尚诱惑时,就不难把持自己的方向。我们在修养自己时,要时时警觉羞耻心,言行不仅合乎社


会规范的标准,更要安于真诚的良知,进而上达无愧于天地神明的境界。我们身为知识分子与 为民服务的


公仆,总是希望造福百姓,因而难免于忧患意识;这时不能忘记孔子的悦乐精 神,不但要苦中作乐,还要


以苦为乐,甘之如饴,因为这一切所成就的也是自我人性的提 升与完美。


今天 我们纪念孔子,不再是例行公事,而是要学习一套完整而正确的价值观,使孔子的见解在现代人

< br>生得到验证的机会,让世人肯定孔子思想对现代人类的重大意义。


真实的孔子



杨朝明,

中国孔子研究院副院长,

曲阜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

山东省儒学研究基地主任 。

1962


年出生,山东梁山人。先后在曲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得历史


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曾任曲阜师范大学齐鲁学刊 编辑、孔子文化学院院长、历史文化学院


院长。兼任山东孔子学会秘书长、山东历史学会 副理事长、山东周易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孔子基


金会学术委员和《孔子研究》编委等。< /p>



5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0-12-08 19:42,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jmy2z.cn/daxue/22379.html

儒家与现代人生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