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宋蹇昌辰《黄帝阴符经解》的养生观
*
导读:
郑志明
(台湾辅仁大学宗教学系教授)
一、
前言
《
阴
< br>符经》相传为黄帝所作,或称《黄帝阴符经》
,其实际的成书年
代
众说纷纭
郑志明(台湾辅仁大学宗教学系教授)
一、前言
《阴符经》相传为黄帝所作,或称《黄帝阴符经》< /p>
,其实际
的成书年代众说纷纭,
已有不少考证论辩的专著,
如王明反驳几
种旧说,否定黄帝或商未、周末等时期之说,也指出非北魏
寇谦
之与唐代李筌的作品,
大约成书于六世纪中晚期之际,
为北朝久
经世变的隐者所著
。龚鹏程否定李筌著作之 说,断定非周秦旧
籍,
也排斥为南朝杨许辈或北朝寇谦之辈等著述之说,
指出在唐
朝以前即已成书
。
< p>李大华认为《阴符经》
的成书当在东汉以后,
运作于
南北朝时期,秘密流传于隋、初唐、中唐等时期,自李筌
始公开流布
< /p>
。
萧登福则有不同的考证结论,
认为此书代有沿承,
应是先秦旧籍,是无可怀疑,其中容有后来增篡者,但无损于其
第
1
页
为先秦旧典
。
不管此书著作于何时,
真正广为流行是唐代中期以后,
从此
有不少的注疏文本,
来诠释与发挥其经义,
成为道教重要的经典,
< p>此经也受到知识分子的重视,
宋代朱熹与明代焦竑等都曾批注过
此经。此经虽仅有四百字,言简意赅,其抽象性的观念有着宽广
的义理涵盖面,
p>
可以从不同时代的思想潮流进行多元的诠释。
从
唐代进入到宋
代道教的内养理论有着更进一步的积极发展,
内丹
学说逐渐体系性的发展
,对《阴符经》的诠释,更重视「天机」
宇宙论与人心结合的生命实践,肯定以「人」主
体操作为核心的
创生价值
。尤其是到了北宋时代在官方 儒释道并尊的格局下,
道教随之复兴与发展,
广设宫观与斋醮祭祀, p>
以及礼遇道士与招
徕隐逸,还设立道学制度,提倡学习道经。此时《阴符经》
颇受
重视,当时道士注此经者,以蹇昌辰较有代表
。
《正统道藏》收入有《黄帝阴符经解》
,其下标有「同知
建隆观事赐紫道士保宁大师臣蹇晨解」
,但是在序末题为「蹇昌
辰谨序」
,
宋代郑樵
《通志略
?
艺文略》
收录此书题为
「蹇昌辰注」
。
有可能「蹇晨」为「蹇昌辰」的笔误,或者也可能名「晨」
,字
「昌
辰」
。由于此人生平资料阙如,已难考证。建隆观是宋太祖
第
2
页
< p>
赵匡胤于建隆年间重修开封太清观而得名,
是京城由国家修建的
宫观,纳入官方的祭祀体系之中,沿袭了唐、五代以来的道官制
度,
「同知建隆观事」是指蹇昌辰是建隆观的知事,是管理宫观
事务的道官。
「
赐紫道士」
是指由皇帝赐紫服的道士,
「
保宁大 师」
是由朝廷所封的师号,根据李攸的《宋朝事实
?
道释 》的记载在
当时皇帝的道士师号确实有「保宁」
,其排行是位于倒数,出 现
的年代较晚。
真宗在大中祥符年间经常赐道士师号与紫衣,
< p>大约
可以推知蹇昌辰为真宗之后被礼遇的道士。
蹇昌辰应是一个学术涵养有限的道士,
缺乏对儒释道三教义
理的严谨分
疏,
是采用杂揉的方式混在一起随意解说,
是较贴近
于民
间传教的通俗说法,其关注的重点不在于思想的理论建构,
着重在生命养生的具体修炼上
,
是以天人感应神学为基础,
肯定
人身合道的天赋本能,
强调经由心性的修持就可以达到天人交感
的境界。
认为个 体的生死是自然的现象,
是天地运行的必然之理,
是每个人都无法逃避的
人道法则,
解决之道在于从人道提升到得
道成真的仙道,超脱出色身形骸
的生死限制。本文从「人身即天
道」
、
「生死即自然」< /p>
、
「修身即神道」等三个面向,探讨蹇昌辰如
何经由《阴符
经》来开示人身成道的修持法门。
第
3
页
二、人身即天道
《阴符经》对「人」的理解,主要还是从天人合一的 道化观
念来理解,重视「心」的主体自觉与发用,着重在人参与天地万
< br>物的造化作用,较少言及人体形式的「身」
,全书仅有一「身」
字
,谓「万化生乎身」
,强调的是人身随着宇宙万物生灭变化的
自然现象,
是将「身」附属在「心」的道体发用上,较忽略了具
体形躯的身体。
《阴 符经》的身体观是延续着先秦哲学的身心一
体论,
奠立在
「形-气-心」
三位一体的文化传统上
。
是以< /p>
「气」
与「心」来作为「形」的实现内涵,较少特别注重「形」的身体
p>
意义,认为没有「气」与「心」的身体仅是感官欲望下的生理机
能而
已。道教虽然肯定「气」与「心」等形上学的道化地位,却
同时重视「形」的身体养生与
修炼,开发出以人体为核心的生命
炼养与实践体系,在「重人贵生」的观念下,特别关注
身体的健
康长寿,发展出各种养生的技术与方法
。
蹇昌辰是从道教重视
「身」
的养生修炼立场来注解
《阴符经》
,
认为人体的「
身」也是宇宙造化的核心,是直接与道相通的生命
现象,形体虽然是有限的物质形态,却
是通向于道的必备形式。
认为
「心」
与
「 身」
是一体的,
不能只重视
「心」
而不重视
「身」
,
第
4
页
即
「身」
的重要性不亚于
「心」
,
如蹇昌辰在
《黄 帝阴符经解序》
曰:
夫人生天地之间,
禀形者父母,
受气者阴阳,
载万物者身也。
然身
与道应于物,幽契乎人心者,唯阴符而已。
(页
36a
)
p>
蹇昌辰对人体生命的理解,
是将抽象的哲理具象化,
直接指
< p>出人在天地间的生命源头有三,
「形」来自于父母,
「气」来自于< /p>
「阴阳」
,
「身」来自于万物。显示人体的生命现象,虽然 来自于
父母精卵的结合,
更重要的是天地万物的造化作用。
是将天人合
一的宇宙论落实到具体形身的化用上,肯定人之「身」是「道」
感应于「物」的生命现象。
「身」是与天地能量相交接的有形物
质,同时也是「心」必须依附之处,即抽象的精神实体是无法脱
离「身」而独立存在
,
「身」与「心」之间有着相互幽契的体用
关系,认为《阴符经》的主要
功能在于印证道、心与身的契合作
用。
道教的「身」是指真实存 有的人体,强调人体是直接来自于
「道」
的发用,
是与道 合一的生命形式,
此生命形式是会通于
「道」
第
5
页
-
-
-
-
-
-
-
-
-
上一篇:开设有会计专业的全日制大学一览表
下一篇:台湾的公司治理做得比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