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进展报告
一、总体概况
2011
年,中 国地质大学(北京)被教育部批准为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
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学校
党政领导非常重视“卓越计划”的实施,把“卓越计
划”列入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
提出秉承学校“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办
学传统和特色,按照“特色加精品”的办学理
念,紧密结合我国地质行业的发展
对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依托学校在地矿企业建
立的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实习基地以及学校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大学生 创新性实验计划等实践平台,
借
鉴世界先进国家高等工程教育的成功经验
,
改革人才培养和选拔模式,
构建适应
经济和社会发展需
要、适合我校学生发展的工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和培养平台,
将参与
“卓 越计划”
的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的、
具有较强创新
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卓越工程技术人才。
我校“卓越计划”涉
及
4
个专业,分别是石油工程、测绘工程、安全工程和
土
地资源管理专业,培养层次只限本科阶段。
4
个专业均在一年级本科生中选拔 p>
学生进入“卓越计划”
,每个专业选拔
25
人 成立“卓越班”
,按卓越计划培养方
案进行培养,目前
4
个专业共有学生
100
人。
二、组织管理体系
为了更好地实施“卓越计划”
,学校成立了“ 卓越计划”实施校、
院两级工
作组。
学校工作组由校长任 组长,
主管本科教学工作的副校长、
主管学生工作的
副书
记任副组长,
“卓越计划”试点专业所在学院院长、教务处、研究生院、学
生工作处、
科技处及国际合作与交流处负责人为成员,
全面组织和领导
“卓越计
划”工作,指导、决策和协调运行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学校工作组下设办
公室,
负责实施方案审定和协调,挂靠教务处。
学院工作组由
“卓越计划”
试点专业所在学院院长任组长,
主管 本科教学的
副院长和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任副组长,
成员包括专业负责 人、
辅导员、
教学
秘书等。负责教师聘任、日常教学运行
管理;负责安排学生实践环节、协调与各
1
实践基地、企业导师的关系等具体实施工作。工作小组每学期对“卓越计划”试
点专业的学生进行综合评价(依据其课程成绩、导师评价等进行)
,作为学生退
< br>出实验班的依据之一。
学院工作组下设专家组,
由试点专业主管本科教学的副院长任组长,
专业负
责人任副组长,成员包
括本专业教授、工程教育专家、企业领导、高级工程技术
人员等组成。
负 责对
“卓越计划”
试点专业人才培养标准、
知识体系、
< p>素质能力、
培养管理运行机制、
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
< p>高水平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和标
准进行指导和评价;负责学生遴选、制定培养方案
、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环节、
校企培养基地建设方案,对教学计划的实施、培养质量和效
果进行指导和评价。
三、政策措施
< br>学校非常重视“卓越计划”的实施,制定了《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卓越
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办法》
,落实“卓越班”管理机制,保障各项政策落
实到位。
1
、制定了学生遴选和学籍管理的具体规定
< p>
(
1
)
“卓越班”从一年级学生中选拔,以各试点专 业内选拔为主,适当在其
他工科类非试点专业中选拔。
选拔进入的非试点 专业的学生的转入手续依照学校
转专业程序进行。进入“卓越班”的学生单独编班,按照
“卓越计划”培养方案
的要求实施管理。
(<
/p>
2
)
“卓越班”学生的学籍管理,由教务处负责,实行动态管理,执 行学校
本科生学籍管理规定,同时建立分流和补进机制。进入“卓越班”的学生按“卓<
/p>
越计划”培养方案选课、参加实践环节,并进行考核。
< br>另外,学校还对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设置、企业学习阶段、毕业环节、质
量保障
等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保证各项改革措施落到实处。
2
、提出了实施“卓越计划”的具体保障措施
(
1
)条件保障。学校
对于实施“卓越计划”的专 业,
在教学资源配置、课程
建设、
教师引进与培养、 p>
教学研究与管理、
实践教学和相关平台建设等方面进行
整体规
划并给予重点支持。
2
< br>(
2
)教师配备。学校选派最优秀教师担任“卓越班”班基础课程教学工作 ,
优先聘任有工程经历的教师担任专业学习阶段的教学工作。
对没有工程 经历的教
师,学校将创造条件,派遣到企业去参加工程实践。在企业学习阶段,学校将聘
请合适的企业工程师担任兼职教师,为学生授课。
(
3
)经费保障。学校将“卓越计划”作为教学重大专项进行建设,划拨专项
经费予以支持,每个专业每年投入专项工作经费
20
万元 ,实行专项管理,
专款
专用;
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 验项目申报政策向“卓越班”倾斜,保证“卓
越班”所有学生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
(
4
)
硕士研究生推免 。
在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工作中给予
“卓越
班
”一定的政策倾斜。
(
5
< p>)奖学金评定。学校在奖学金评定时,向“卓越班”学生倾斜,“卓越班”
< br>学生获得奖学金比例不小于
80%
。
另外,
“卓越计划”试点专业所在学院也制定了有关“卓越计划”实施的有
< br>关管理制度和办法,如工程技术学院安全工程教研室制定了相关管理制度和办
法,
包括:工程实践(教学)可持续发展的组织管理办法、安全工程实践教学模
式的参考意见
、
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信息共享机制的管理办法、
安全工程专
业
“卓越工程师”
双导师管理办法、
卓越工程师实践中企 业和大学生双方合法权
益的要求、学生工程实践质量评估办法等,为卓越计划的实施提供
了保障。
四、培养模式
我校
“卓越计划”仅限于本科阶段,培养模式采取“
3+1
”的校企联合培养
模式,即学生
3
年在校学习相关理论知识,累计
1
年(
40
周)的实践教学环节
主要依靠本
专业教师和行业企业内的高级工程师或者具有相当水平的工程师联
合指导与培养,
使学生紧密结合专业特色,
深入到与专业有关的流程中去,
完成
在企业实训阶段的学习任务。学生到企业实行“双导师制”
,由校内老师和企业< /p>
导师共同指导。
校内导师主要负责对学生校内课程学习,
注 重先进理论知识指导
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校外导师则主要负责向学生提供企业需要解决的
实际课题,
注重学生工程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我校
“卓越计划”
首先在
2011
级四个专业 中实施,
成立了
2011
级
“卓越班”
< p>,
每班招生
25
人。
3
1
、科学制订专业培养方案
2
011
年上半年,学校启动了四个“卓越计划”试点专业培养方案的制订工
作。
四个专业所在的三个学院非常重视,
组织各专业的专业负责人、
< p>教授和企业
专家共同学习
“卓越计划”
通用标准和行 业标准,
借鉴发达国家工程师培养模式
和经验,结合专业发展及在工程中
的应用现状,以及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大
地学与地质工程行业背景,树立“以学生为
主体”的教育理念,强调国际化视野
和开拓创新意识培养,
注重培养学生 的学习能力、
管理能力、
工程实践能力和适
应社会能力,
认真规划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在制定培养方案上,
学校充分听取
了企业对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的意见,调整完善教学计划,并
最终形成专业培养方案和企业培养方案。
详细的四个专
业的培养标准和培养方案见附件
I
(
石油工程专业
“卓越计划”
培养方案)
、附件
II
(测 绘工程专业“卓越计划”培养方案)
、附件
III
(安全工
程专业“卓越计划”培养方案)
、附件
IV
(土 地资源管理专业“卓越计划”培养
方案)
。
2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
根据“卓越计划”要求,本着“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强能
力”
“整合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加强实验实践教学环节”
、
“案例教学,理
论与实际紧密结合”
“回归工程”等原则,各相关学院 根据专业自身特点对课程
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和改革。
安全工程专业以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为要务,
制定符合培养目标的通用标准和
行业标准课程,重点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构建了“行业指导、
校企合作、分类实施、形式多样”的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在通识课程模块,
“卓
越班”和普通班的课程基本相同;在专业课程中,更多体现实践教学环节,同原
< br>培养方案比较,课程变化率
60%
,内容偏重实际、企业老师上课增加。< /p>
测绘工程专业针对目前测绘工程专业的特点和目前的发展趋势及对人才培
养的要求,构建了保证“卓越班”学生“基础厚实、专业精深、知识广博”的课
程体系。
石油工程专业以国际合作办学为契机,
构建与国际接轨的课程体系。
在合作
4
办学的工程中,
通过课程对接,
< p>吸收对方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设置的精华,修订
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
;
同时就课程设置问题,
与国外大学教授、
专家及企业的专
家进行研讨,
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使课程体系逐步与国际接 轨,
同时适应国
际化能源战略的需要。
五、师资队伍
要实现“卓越计划”的培养目标
,必须具有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
伍。在校内教师的选用上,
“卓 越班”教师都是各专业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优
秀的教学效果和突出的工程教学能力的教
授和副教授;
在企业学习阶段,
选聘那
些具有较高理论水
平的高级工程师担任企业导师,
从而为
“卓越计划”
的实施构 p>
建起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1
、
校内参与卓越计划的专职师资队伍建设
卓越计划的专职
师资队伍建设是卓越计划成功实施的重要环节,教师的引
进聘任和在职培养是卓越计划教
师队伍建设的两个核心环节,
直接关系到能否建
设成一支胜任卓越工程师
培养工作的工科教师队伍,
因此,
应该将卓越工程师培
养
对教师的要求作为教师引进聘任和在职培养的目标。
在教师的引进聘任
方面,以往是按照理科教育对教师的要求:看“出生”
、
讲“文凭”
p>
、重“论文”和“理论成果”
,而完全忽略了工程教育对教师的本质要
求,
更没有意识到工程学科与其他学科在实践性、
集成性和创新性方面的 显著区
别。
因此,
能源学院在引进教师时,
按照卓越工程师培养的需要引进和聘任教师。
在招聘卓越计划教师时,除了评估应聘者
的教学能力、研究水平和品德素质外,
对青年应聘者,
还要注重他们的工 程实践经历,
对中年应聘者,
不仅要注重工程
实践经历,
还要考虑他们的工程能力。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可以重点从以下几 个
渠道考虑工科教师的引进和聘任:
(
1
)
石油院校毕业的博士生和企业博士后工作
站出站人员。
能源学院近年先后从中国石油大学
(北京、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
院引进具有工程背景的博士毕业生或者博士后流动人员
5
人,
< p>极大地充实了专业
课教师队伍。
(
2
)
国外著名高校石油工程专业博士。
国外著名高校具有先进的教
< br>育理念,
在工程教育改革的研究和实践方面经验丰富,
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
课
程体系改革、教材建设、教学管理、教学方式、校企合作、教学质量
评价等方面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