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数量与分类
目前全国全日制普通高校一共
1553
所,本科院校
642
所,专科院校
911
所。其中,副
部级的学校
32
< p>所,进入“985
工程”的高校是
38
所,< /p>
教育部的直属高校
72
所,
“211
工程”
重点建设的高校是
95
所。
p>
32
所副部级学校又分为三类:
2000
年前 老的副部级学校
14
所,
2000
年增加
7
所,
2003
年
12
< p>月新增10
所。另外,国防科技大学是副军级副部级大学。
进入“985
工程”的学校
34
所,也分 三类:第一类是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
2
所;第二
类是南京
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
9
所学校,实际就是常说的“9+2 ”;
还有
23
所属第三类。“985
工程 ”投入了很多钱,事实上大部分经费都投入到“9+2”里去
了。
< /p>
“211
工程”高校
95
所,分两类:一类 是中央部委的
67
所,一类地方高校进入“211
工程”
的
28
所。“211
工程”的一期建设,中央财政支持的专项经费 主要用于
67
所部委院
校,
28
所地方高校一部分拿到少量补助经费,一部分没有拿到,像郑州大学,就没有拿到
中央财政的经费。“211
工程”的二期建设,中央财政经费主要还是投向
67< /p>
所部委高校,
对地方高校,根据是否有重点学科及重点学科的数量,给了一
些补助性的经费。
按照学校隶属关系,高校又分为两类:一类是部委院
校,共
111
所;一类是地方院校,
共
1 442
所。
按照三级学位授予权,
又分 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
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及只能授予学士学
位的普通本科
院校。
按学校的定位又分为研究型大学、
教学研究型大 学和教学型大学。
尽管没有明确的界线,
但普遍认为,研究型大学大概就
是
30
余所;教学研究型的有
70
余所,其他的是 教学型。
按办学体制,分部委院校、省属院校、市属院校、民办学校(
据说这四类学校教育部以
后要规范成国立大学、省立大学、社区大学和民办大学四个等级
)。
211
工程
一、什么是“
211
工程”
< p>
1993
年
2
月
13
日
中共中央、
国务院
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及国务院
《关于
<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 p>
的实施意见》中,关于“
211
工程”的主要精神是:
为了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面向
21
世纪,要集中中央和地方各方 面的力量,分期
分批地重点建设
100
所左右的高等学校 和一批重点学科、
专业,
使其到
2000
年左右在 教
育质量、科学研究、管理水平及办学效益等方面有较大提高,在教育改革方面有明显进
展,力争在
21
世纪初有一批高等学校和学科、专业接近 或达到国际一流大学的水平。并
可概括表述为
:
工程
就是面向
21
世纪,重点建设
100
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
点学科点。
< /p>
二、
“211
工程
”
的历史 背景
“211
工程
”
自
1990
年开始酝酿。
199 0
年
6
月,国家教委在制定全国教育事业十年< /p>
规划和
“
八五
”
计划时,即 研究了在
“
八五
”
期间集中力量办好一批重点高校 的问题。当时提
出在二到三个五年计划内,有计划地重点投资建成
30< /p>
所左右的重点大学。后考虑到要
形成一批行业带头学校,经过多次研究,确
定了到
2000
年前后,重点建设的高等学校
为
100
所左右,并要求将此事当作面向
“21
世纪
”
的大事来抓。这项发展高等教育的重要
措施开始简称为
“211
计划
”
,后来确定为
“211 p>
工程
”
。
1991
年
4
月,
重点办好一批大 学和一批重点学科点被列入七届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
八个五年计划纲要》。
1991< /p>
年
12
月,国家教委会同有关部门就
“211
工程
”
问题向国务院和有关领导做了
专门报告。
1992
年
8
月
26
日,国务院第
111
次常务 会议纪要明确提出:
“
会议原则同
意教委和有关部门提出
的要面向
21
世纪,重点办好一批(
100
所)高 等院校的
'211
工
程
'
规划意见。
”
19 92
年
10
月
29
日,
< p>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由
江泽民
同志主持,讨论了《中国教育< /p>
发展与改革纲要》(草案)。常委们认为,
“
纲要
”
提出要办好
100
所重点大学,这很重
< br>要,把这些学校办好可以把整个高等学校带动起来。
1993
年
1
月,国务院批转了 国家教委《关于改革和积极发展普通高等教育的意见》
文件中明确了
“2 11
工程
”
的建设目标。
1993
年
2
月
13
日,党中央、国务院正式发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其中
明确指出:
“
要集中中央和地方等各方面的力量办好 p>
100
所左右重点大学和一批重点学
科、专业。
”
1993
年
7
月,
国家教委发出
《关于重点建设一批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点的若干意见》
< p>,
决定设置
“211
工程
”
重点建设项目,即面向
21
世纪,重点建设
100
所左右高等学校和一
批重点学科点,
1994
年< /p>
5
月开始启动部门预审。
三、设置
“211
工程
”
的指导思想
一是面向
21
世纪, 为我国第二、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现培养、输送和积聚骨干人
才。
二是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加强高等教育同经济建设 的联系,努力解决国民经济建
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
满足我国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要。
p>
三是集中有限资金,重点建设一批基础条件较好的学校和重点学科,提高资金使用
效益。
四是通过重点建设一批 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点,带动其它学校,从而提高我国高等
教育的教育质量、科研水平和
办学效益,促进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使我国的高等教
育在国际上占有一定位置,并探
索出一条建设社会主义新型大学的新路子。
四、
“211
工程
”
的建设目标
“21 1
工程
”
建设的目标是:经过
10
年或者更长一段时间的努力,使相当一批高等学
校和重点学科能够成为培养高层次专门人
才和解决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重大科技问
题的基地。在教育质量、科学研究和管理等
方面处于国内先进水平,并有一定的国际影
响。其中若干所高等学校和部分重点学科点达
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基本形成适应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结构布局合理、水平较
高、各具特色的重点学科点和示范带头
学校,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科
技体制改革需要的高等教育新体制。
“211
工程
”
建设的中心任务是:
提高高等学 校的教育质量、科研水平、
管理水平和办
学效益。为此,有关高校要努力
建设一支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
教师队伍,造就一批学术造诣在国
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要加强思
想政治教育工作,全面提高学生的素
质;要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加强学科建设,深入
进行教学改革,
使之更 好地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
要较大幅度地改善仪器设备、
信息情
报图书、通讯等办学物质条件,加强实验室建设,明显增强科研实力;要吸取国
外先进经
验,增强国际交流,扩大国际影响。有关部门要为重点建设的高等学校提供优
惠政策,进
一步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加速形成学校主动适应社会需要,自我激励、
自我发展、自
我约束的运行机制。
“211 p>
工程
”
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部分:一是
100 p>
所左右的高等学校;二是一批
重点学科点;三是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在这
里,学校整体建设是基础,重点学科建
设是核心,是体现教学、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志,是
带动学校整体水平提高的有效途径。
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以重点建设的学科为依托,按
照资源共享、服务全国的原则,从
整体上加强我国高等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高等学校
的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
“211
工
程
”
的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主要包括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络的建设,以及文献
资源各个学科的合理布局和保障体系、科技情报咨询体系、高层次教育管理信息系统、
大型和精密仪器设备的合理配置及资源共享体系等。
五、进入
“211
工程
”
的条件
遴选进行重点建设的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点 的原则是
“
水平是基础,投资是条件,目
标要明确,措施
要落实,公平竞争,择优遴选
”
。
遴选
“211
工程
”
< p>重点建设的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点,其前提条件是办学思想端正,
领
导班子团结有力,改革取得一定成效;教学、生活等基本设施已经达标,本科教育水平
较高;学校所在部门、地区有统筹合理的教育发展规划。
重点建设的高等学校的遴选条件是:有一支相对稳定 、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有较
先进的教学科研水平和条件;具备一定数量的博士点和重点
学科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
培养数量较多、质量较好;科研经费较多,成果显著,对国家
建设贡献较大,办学效益
较高;在国内外有较大的学术影响;学校建设目标明确,并有自
己的特色,建设经费比
较落实等。
重点建设的重点学科点的遴选条件是:学科发展方向对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意
义重大,具有特色和优势;有国内公认、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和结构合理的
高水平学术队伍;教学、科研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在国际上也有一定影响,人才培<
/p>
养和科学研究成绩突出;有良好的教学科研条件和国内外学术交流基础。
六、
“211
工程
”< /p>
实施的几个阶段
根据 国家教育部的安排,
“211
工程
”
的实施主要分 为以下几个阶段:
学校申报、
部门
预审、预备立项、正式
立项、项目实施和验收。
根据教育 部、
财政部
《
211
部协办
200 5[6]
号》
文件精神,
自
2005
年
9
月
8
日起,
增补合
肥工业大学等
12
所高校列入国家正式
211
工程 建设行列,进行重点建设,资金
来源遵照以往相关文件执行。
211
工程大学名单
北京
24
清华大学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化工大学
中国传媒大学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中国政法大学
中央财经大学
北京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邮电大学
中央民族大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北
京
外
国
语
大
学
华北电力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中央音乐学院
中
国
< p>地质
大
学
(北京)
北京协和医学院
(
原
中
国
协
和
医
科大学
)
上海大学
同济大学
上海市
10
上海外国语大学
复旦大学
东华大学
上海财经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与上
海第二医科大学合
并
天津
3
重庆
2
南开大学
重庆大学
天津大学
西南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
天津医科大学
河北
1
山西
1
内蒙古
1
辽宁
4
吉林
3
黑龙江
4
江苏
11
河北工业大学
太原理工大学
内蒙古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
吉林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南京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
江南大学
东北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
东南大学
中国药科大学
南京农业大学
辽宁大学
延边大学
东北农业大学
苏州大学
河海大学
大连海事大学
东北林业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
南
京
航
空
航
天
合肥工业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
浙江
(1
所
)
浙江大学
安徽
(3
所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安徽大学
福建
(2
所
)
厦门大学
江西
(1
所
)
南昌大学
山东
(3
所
)
山东大学
河南
(1
所
)
郑州大学
湖北
(7
所
)
武汉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湖南
(3
所
)
湖南大学
广东
(5
所
)
中山大学
广州中医药大学
广西
(1
所
)
广西大学
四川
(5
所
)
四川大学
西南财经大学
云南
(1
所
)
云南大学
贵州
(1
所
)
贵州大学
福州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农业大学
中南大学
暨南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 p>中
国
地
质
大
学
中
南
财
经
政
法
< p>(武汉)
大学
湖南师范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
华南师范大学
四川农业大学
长安大学
陕西
(6
所
)
西北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甘肃
(
1
所)
兰州大学
新疆
(1
所
)
新疆大学
军
事
系
统
第二军医大学
第四军医大学
国防科技大学
985
工程
一、什么是
“985
工程
”
?
1998
年
5
月
4
日,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北大建校
100
< p>周年大会上向全社会宣告:“
为了
实现现代化,我国
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
”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科教兴国
的战略和江泽民同志的号召,教育部决定在实施
“
面向
< p>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
中,重点
支持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部分高等学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简称
“985” p>
工程。
二、
“985”
工程高校名单:
一期名单:(
34
所)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中国科技大学(安徽合肥)
南京大学
复旦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浙江大学(杭州市)
哈尔滨工业大学
南开大学
天津大学
东南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武汉)
武汉大学
厦门大学
山东大学
湖南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青岛)
中南大学
二期名单:(
4
所)
中国农业大学(
北京
)
国防科技大学(长沙)
中央民族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陕西杨凌
)
吉林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重庆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成都)
四川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广州)
中山大学(广州)
兰州大学
东北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西安)
同济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