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对出版行业发展的
影响及对策
◎<
/p>
谢誉元,冯炜
(山东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2015年“两会”提出的“互联网+”战略,促进云计算、物联网、
大数据等新兴技术与传统行业的融合创
新,“互联网+”出版究竟会在技术创新和市场重
构的激荡中产生出什么样的变革?文章基于对“互联网+”含义
的把握,提出这一战略将
推动出版行业转型升级,与此同时,出版行业应不遗余力地为读者做好连接与服务,最后
从延伸产业链、多元化经营、“圈子”营销等方面提供具体应对策略。
“互联网+” 出版行业 转型升级 融合
G230
A
1003-6687(2015
)10-026-05
DOI:10.13786/14-1066/g2.2015.
10.005
“互联网+”这一提法首次出现在2012年易观第五
届移动互联网博览会上,由易观国际董事长于洋提出。
2015年“两会”,在政府
工作报告中将这一概念升华,
纳入国家战略,报告指出“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
p>
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
工业互联网和
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
[1]
近年来,无论
< br>是业界还是学界倡导的数字出版、大数据营销、全媒体
出版,都以互联网技术为核
心和支撑,辅之以计算机、
流媒体、通信、显示、存储等技术支持和融合,共同构
筑出版业未来发展的蓝图。而“互联网+”战略的提出
正是契合数字出
版产业在融媒体时代创新发展的实质,
即全力推进按需印刷、知识服务、移动阅读、在线
教
育、跨界电子商务等新业态。互联网已全面渗透到产业
链初始
的作品创作者→出版商(传统/数字)→内容集成
商→通信运营商→电子阅读器生产商的
各环节,其对于
出版来说,不再是单纯的技术工具,而是变革发展模式
< br>和推进全面升级转型的结构性力量。
一、“互联网+”的含义
< br>“互联网+”并不特指某一个行业或单一的经济模
式,而是知识社会创新2.0时
代下的互联网与传统行业交
织、变革、融合、创新发展的优势形态,也是互联网演进
p>
产生的驱动力,推动社会经济升级的新模式。腾讯董事会
主席马化腾
说“‘互联网+’是一种能力”,如同工业革
命1.0的动力能源是蒸汽,“互联网+”
也是工业革命4.0
时代的动力能源——信息,新的信息能源替代、颠覆以前
传统物理学理念的信息能源。信息是把互联网与传统产业
紧密联系的纽带,
通过这一纽带盘活互联网企业和新兴媒
体,提升实体经济的生产力和创新力,形成以互联
网为基
本元素和建构力量的新型经济发展格局。
传统的集市加互
联网成就了淘宝,传统银行加互联
网成就了支付宝,传统广告加互联网成就了百度,传<
/p>
统的出版加互联网会成就什么,目前还未形成一个成熟
模式。一方
面,相较国外的爱思唯尔、施普林格等出版
自20世纪90年代已开始数字化转型,独立
研发大容量的
数据库,内容产品的数字化程度很高,中国出版社的数
谢誉元(1991—
),男,内蒙古阿拉善人,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 学院在读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传播学、
出版发行与出版营销管理;冯炜(1958—
),男,北京人,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
向:传播学、语言学。
026
2015.10
书 业
字化程度较低。另一方面,传统出版的微利状况令业内
人士叫苦不迭,之前中信出版
与凡客诚品合作在网络卖
《乔布斯传》,相比卖衬衫,凡客的CEO陈年直言“卖
书太辛苦,卖书不挣钱”,且谢绝了之后有意愿合作的
出版社。
我国数字出版的发展速度虽快,但存在格局小、利
润低、产业链布局不
合理等问题,究其原因,国际上数
字出版主导力量是由传统出版商提出推进的,现阶段大
多数实现从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进而到信息服务商的
蜕变,完
成了内容生产、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和营销渠
道的融合一体,从根本上创造了出版发行业
的新格局;
而我国出版最先提出革新者,是技术开发商,而不是出
版发行商,这就形成了内容生产、网络技术、数字技术
和营销渠道的分割布局、难成一
体,无法从整体上统筹
协调、科学规制,客观上造成在我国数字出版产业链
中,传统出版社多沦为内容提供商,进行简单的数据加
工,少数出版社才有能
力搭建平台,进行线上发布与售
卖,但平台普遍分散缺乏影响力。
“互联网+”战略的提出,为传统出版行业数字化
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2015年国
家加大对出版业扶持的
力度,在“互联网+”战略推进的基础上,4月9日,新
闻出版广电总局、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传统出版
和新兴出版融合发
展的指导意见》(下文简称《指导意
见》),提出促进传统出版与新型出版的融合发展,
支
持传统出版单位跨地区、跨行业、跨媒体、跨所有制兼
并重组
,传统意义上的体制壁垒不复存在,出版行业在
一个前所未有开放、协作、多元的环境中
发展,建设新
型具有强大公信力、影响力和传播力的出版传媒集团的
期许,正在逐渐实现。
传统选题、印刷、发行的思维,更不是抢书号、包书号
的思维,而是调动内容资源优势、专业采编优势,根据
读者的喜好,把
握出版物的出版方向和出版形式,举全
社之力打造出版平台,可以是大型内容发布平台或
是学
术论文发布平台,遵循互联网免费的准则,以第三方付
费的
方式盈利(通常是广告商),不断研发新产品、新
技术,拓展新的服务领域,打破路径依
赖,使之真正从
传统模式中剥离出来,形成新的商业模式。
2. 推进出版经营管理升级
浙江文艺出版社社长郑重说:“大
众图书压根就没
有盈利模式。”
[2]
毋庸讳言,微利状态是中国出版发行
的现状。图书出版的微利症结,在于传统出版的粗放
式
经营管理模式。如何按照现代企业科学管理机制,建立
精细化
、专业化的经营管理模式?大数据、云计算等互
联网技术成为技术支撑。《大数据时代的
历史机遇》一
书说:“缺少数据资源,无以谈产业。缺少数据思维,
无以言未来。”
[3]
“互联网+”时代要围绕数据资源进
行
有效的经营管理,充分认识到信息和数据的资源价值,
增强整
合、集约、集群数据的意识,着力搭建一个多
维、大容量的数据库,对内记录日常出版社
内部员工的
业务产品资料,对外将企业、个人访问平台的详细信息
记录在案,通过全方位、多视角的重叠复合分析,得出
消费者的浏览行为和消费习惯,
包括何时、何地、看了
哪些书等信息。大数据的一个核心功能就是预测,基于
抓取的用户数据,精准捕捉其需求,从而分析出版物的
理论销量,进行科学
化、人性化的生产,实现真正意义
上的按需出版。另外,互联网络是一个网状的结构,没
有层级结构,拒绝中心节点,平台的数据信息应完全对
外开放,
各出版社之间鼓励平台的开口对接,实现行业
数据和出版管理跨平台的共享互通。
二、“互联网+”推动出版行业转型升级
1. 推动出版思维模式转
型
随着互联网技术在出版行业应用的深入,终端设备
的智能化、
多样化和互动性,泛媒介的载体越来越多,
每一类终端都可能衍生为出版发行产物的载体
,而不同
文本的作品转化又十分简便,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使
各类链接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终端、以任
何方式轻松实现。面对日益丰富的
出版物样态和高速发
展的科技变革,作为出版社这艘航船的掌舵者,定要有
“互联网思维”。什么是“互联网思维”?简而言之,
去中心化的开放、协作
和分享,在网状关系中注重人的
价值,追求免费和公平。也就是说,出版社不再局限于<
/p>
3. 转变出版选题策划方式
过去,编辑依据个人经验决定出版物
的策划发行,
缺乏精准性和普遍性,现在则利用大数据挖掘技术,
通过寻找互联网络中相似事物的相关联系,判断消费者
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品位,直击用
户的消费点。国际上
一些出版社的策略值得借鉴,如MSN网站2011年上线
的MSNNow数字出版企业,在对Facebook、Twitter、
Breaking News和Bing等网站数据信息分析的前提下,分
类单位识别
热度话题,根据热门词汇组织编写团队策划
百字左右的话题故事,
[4]
受到市场热捧。近几年,网络
众包模式下的故事创作与
出版在国内兴起,众包模式
下,读者依据作品标签化的属性,自主选择加入写作或
2015.10
书 业
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