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国良院士传略
(1934-2011)
<
/p>
陈国良,中国共产党党员,著名材料科学家、教育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金属学会会士
,北京科
技大学教授。他在高温合金、金属间化合物新型结构材料、块体金属玻璃材料、
高温部件寿命估算等先进
金属材料领域做出重大贡献、成果丰硕。他从教
50
余载。培养了大批材料学科高级人才。
陈国良
1934
年
3
月
2
日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市。1951
年考入北洋大学(现天津大学)
,195 2
年随院
系调整进入清华大学学习,
1953
< p>年到北京钢铁工业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
学习
。
< p>1955年毕业留校工作,
1979-1981
年在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做访问学者,
1989-1990
年在田纳西大学和德 国马普研究所
做高级访问学者。历任北京科技大学高温合金教
研
室副主任和主任,材料科学与工程系主任,新
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新金属材料
国家
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科技大学学术
委员会副主
任。1999
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5
年当选美 国金属学会会士
(ASM1 Fellow)
。
曾多次组
织国内和国际学术会议,担任会议主席
及作特邀报告。任教育部科技委委员,中国材料<
/p>
研究学会顾问、理事,中国金属学会高温合金学
分会荣誉理事。担任著名期刊
Intermetallics
中
与老高温的部分同事合影
国
地
区
主
编
,
美
国
International
Materials
Review
编委等。
冶金部第一批高级访问学者们在美合影
1979
1979
年在美留学时与著名华裔物 理学家吴健熊在一起
1979-1980
留< /p>
美期间在冬季奥
运会为中国队加
1960
年,陈国良负责创建了我国第一个高温合金专业,从事教学工作并设立 了实验室,解决了国家急
需高温合金高级技术人才的问题。1983
~ 1993
年,在担任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主任期间,陈
国良以
发展、创新的思维从事科研及人才培养工作,他将材料系的科研方向由比较单一的以钢铁为主转变
成包括先进金属材料及制备技术等多个方向。此种转型的成功,使材料系仅一个系就拿到
1987
年国家第
一批
“863”
计划中 的
12
个项目。
这些改革显著扩大了学校原有的材料专业优势,< /p>
为北京科技大学在
1987
年的全国材料专业评比中获材料
学科第一
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90
年,科技部、
< br>教育部联合授予北科大材料系
“全国科研先
进集体”称号。
陈国良首先提出并实践大学
生与研究生并重的发展思路,
大力推 进研究
生教育,
在发展研究生和建设学位制度方面
锐意改革。1987
年国家教委金属材料专业
博士点全国评估,北京科
技大学名列第一,
与他的改革创新密不可分。
20
世纪< /p>
90
年代
初,
陈国良院士负责筹备、建立了 新金属材
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担任实验室主任,为重
点实验室的
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目前该实
验室在所研究领域的工作水平已与国际同
步,
有些研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是高水平< /p>
与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合作
的新金属材料国家级研究基地。
新金属材料国家
重点实验室第六
届学术
委员会
陈国良院士从事新型金属材料及其制
备技术研究,开创了金属间化合物结构材料、块体金属玻璃等科
研新领域,在推动发展等
轴细晶铸造、雾化喷射成形和显微力学探针的应用等方面做了大量创新工作,在
高温合金
、金属间化合物新型结构材料、块体金属玻璃材料和高温部件寿命估算等先进金属材料领域做出
< br>了重大贡献。他从
1958
年起研究高温合金,60
年代解 决了我国主要歼击机发动机的涡轮盘材料故障,研
究解决了各项关键问题,生产出技术上
有特色的高质量轮盘和环件,并成功获得批量应用。1981
年,他负
责
试制中国炼油工业烟气能量回收装置烟气轮机的关键高温部件,研制了铁基和镍基两代烟气轮机转子大
型涡轮盘、叶片等系列高温部件,并成功长期使用,使我国烟气轮机的生产和使用达到了国际先进水 平。
他在结合我国资源特点发展具有我国特色的含镁的镍基高温合金以及镁晶界偏析作用
机制方面做出重要贡
献,有关解决铁基合金晶界脆性的论文,在
1980
年第四届美国国际高温合金会议上被推选为唯一最佳论
文奖。他建立了新
的疲劳-蠕变交互作用图和部件寿
命估算新方法,并推广到工业应用。80
年代他开始
研究金属间化合物结构材料,在国际上开辟了高
N
b-TiAl
金属间化合物研究,发现了铌提高钛铝合
金抗氧化性及高铌
合金相关系,被国际钛铝金属间
化合物会议主席认为是发展高性能钛铝合金的“首
例”
,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开拓性工作。90
年
< p>代中他开展块体金属玻璃的研究并在非晶结构方面
取得突破进展,他多次组
织了国际合作研究和国际
会议,担任会议主席并应邀做学术报告。他指导的
一位从事块体金属玻璃研究的学生获得全国百篇优
秀博士论文奖。近年来,他又在火电核电材料寿命
评估和老化机理、Fe3Si
和冷轧高硅硅钢片等研究
2003
年
8
< p>月第7
届高温合金年会上报告
方面
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冷轧高硅硅钢片成果已
经在宝钢投人应用开发。
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电站金属材料寿命评估中心”成立
陈国良院士自
1955
年以来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 /p>
项、三等奖
1
项。国家技术发明奖四等奖
2
项,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7
项、二等奖
5
项、三等奖
7
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50
余项。他负责或参与
编写了《有序金属间化合物结构材料物理金属学基础》
、
《金属间化合物结构材料》
、
《高温合金学》
、
《金属
材料学》
、
《块体非晶合金》等
10
部著作和译著,累计发表学术论文
400
余篇 。2004
年被科学技术部授予
“国家重点实验室计划先进个人”称号,
实验室获科学技术部“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成就金牛奖”
。2005
年,
由于在揭示和阐明先进高温结构材料的组分、工艺以及它们对材料微结构与力学性能的影响之间的相
互关系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他当选美国金属学会会士(ASM
Fellow) p>
,获美国金属学会杰出成就奖,是
我国内地获此殊荣的第一位学者。2009
年他又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从教期间,他共
培养博士、博士后
40
余名。
开辟了高温合金研究和应用的新方向
在
20< /p>
世纪
70
年代烟机发展初期,人们对热端部件用材的选择和质量控制 了解不够,影响了烟机的发
展。在研制烟机热端部件的过程中,陈国良将高温合金研究工
作中的多项科研成果溶入到发展大型轮盘等
产品的研制中,显著提高了产品的科技含量和
质量水平
,
为烟气轮机的安全运行提供了科学的保证。
陈国良院士在
GH132
合金研究中发展了铁基合金相分计算方法,通过控制合金 成分,改善组织和性
能的长期稳定性,防止使用过程中发生脆化,并首次在生产
GH132
合金烟机大型轮盘中应用成功。该成
果于
1990
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含
Mg
< p>高温合金是我国合金系列的一大特色。他在
Mg
的作
用及其机理研究方面做出重要贡献,并应用于烟机轮盘及叶片合金的研制及生产。产品加入微量<
/p>
Mg
之后,
热加工塑性得到明显改善,为模锻工艺采用较低
锻造温度和较大的变形量创造了良好条件,盘件的晶粒细
化和组织均匀化均得到改善,力
学性能实验结果表明,
GH864
合金中
Mg
大 大提高了合金的持久寿命、
塑性和缺口持久寿命。
与国外烟机热端部件选材相比,陈国良主持研制的轮盘用材把国外的三个级别的高温合金进化为两
个
级别,在叶片材料方面淘汰了昂贵的钴基合金
K13。实验证明这一选 材是正确而且独具特色的,简化选材
的级别有利于稳定产品质量。在陈国良的主持下。根
据国外现行的最新的技术条件。吸收烟机设计单位、
烟机生产厂多年的设计和生产经验。
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国内烟机热端部件选用技术条件,对稳定产品质量
发挥了重要作用。
1980
年
9
月由冶金工业部、
航空工业部和中国科学院共同组成的
10
人代表团首次参加在美国召开的< /p>
第四届国际高温合金会议。
会议充分肯
定了陈国良
代表北京钢铁学院和上钢
五厂、上海钢研所合作完成的“铁基合
金中晶界σ相和μ相引起的晶界脆性”
的
报告,
许多国外 专家认为文章对铁基合
金在长期使用中出现的重大问题作了
系统
的研究,反映的工作量大,研究时
间长,有大量的研究工作实践,
“极微
量的晶界脆化相(0.1%~0.2%)集中
在晶界析出,有较
大的密集系数,可以
引起严重的脆性,而它往住容易被忽
略,<
/p>
这一问题可以通过铁基合金相计算
及控制晶粒大小等措施加以解决”
,这
一研究成果非常重要,
该研究是系统的
原始性研究。
会议学术委员会经过深入
讨论和投票,
全票选举该论文为唯一的
1980.9
高温合金最佳论文发奖
< p>
最佳论文。
第四届国际高温合金会议是我国高温合金界
首次出国参加国际会议,标志着我国高温合金界开始进人
国际学术交流领域,这次活动赢
得了国际上对我国冶金及高温合金发展的了解和尊重,产生了巨大影响。
陈国良对此做出
了突出的贡献。当时《人民日报》
、
《光明日报》
《北京晚报》等 报纸以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都对得到最佳论文奖做了报道。
首次成功研制出高温高性能高
Nb-TiAl
合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