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科基础课程描述
1
、课程名称: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导论
课程类别:
学科基础课程
课程目的:
本课程是学科基础核心课程,也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的先修
课程。该课程
既起到专业理论导引作用,也力图带领学生迈好专业实践入门的第一步。完
成课程学习后,
学生应能够:
对汉语国际教育的学科内涵与学理基础有较 清晰的把握;
对第二语言教育及语
言与文化传播的基本原理与规律有基本
认识;充分认识汉语国际教育的时代背景与发展趋
势;
建立较为系统的学 科概念体系,
掌握汉语国际教育的基本原理和理论;
初步掌握国际汉
语教育与国际文化传播的专业技能。
教学内容:<
/p>
本课程通过梳理汉语国际教育的学科背景、发展历程及性质特点,讲授本学科
的理论基础和学科基本理论,
培养学生开阔的学科视野,
使学生对汉语 国际教育专业相关知
识有较为系统的了解,
对专业发展有较为深入的思考 ,
为进一步的专业学习打下坚实的理论
基础。
采用教材:
自编讲义
2
、课程名称:中文写作
课程类别:
学科基础课程
课程目的:
本课程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目的在于提高学生
写作理论素养
和写作能力,
为完成专业学习和将来从事汉语教学、
语文教学以及专业深造和科学研究打下
基础。
教学内容:
本课程分三部分:应用文写作、论文写作和教案写作。本课
程的教学内容有很
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三部分都是为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和学术能力而设置的。
通过应用文写
作的学习,
学生可以 设计出引人注目的简历和求职信;
通过调查报告的撰写方法的研究和撰
写
实践,
为学生将来从事社会性的工作和科研工作打下基础。
论文写作部分能直接帮 助四年
级的本科生选题,撰写论文,同时提高学生对本专业学术问题的兴趣,推动学生继
续深造。
优秀的教案设计既体现了国际汉语教育专业学生的基本素质,
也 考察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大
学四年所学的汉语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 br>
采用教材:
自编讲义。
3
、课程名称:现代教育技术
课程类别:
学科基础课程
课程目的:
本课程旨在培养信息化时代下学生的现代教育技术实践能力。通
过本课程的学
习,学生能熟练地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掌握数字图像资源 的获取、处理与应用,
并能够处
理和制作教学视频。
教学内容:
本课程主要讲授运用
Powe rPoint
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包括动画制作、
在
< p>PPT
中加入多媒体资源、
为
PPT
文档制作清晰的导航系统、
图文与美化等;
视频处理部分包括会
< br>声会影软件基础,利用会声会影进行影片剪辑、影片编辑、添加标题与字幕、音频,视频输
出等主要内容;
数字图像处理部分包括数字图像资源的获取,
运用
Photoshop
图片处理软件
进行图片处理和应用,主要包
括
Photoshop
软件基础、工具箱、图层、特效文字的制作、人
< p>物照片修饰、滤镜的应用等。
采用教材:
自编讲义。
4
、课程名称:教育心理学
课程类别:
学科基础课程
课程目的:
本课程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科基础课。它是一门具有应用性
质的心理学课
程。
该课程阐述了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研究内容、
< p>对教学和教师的意义与作用。重点讲授学习
与知识的类别、
学与教的过程和基本规律。
帮助学生了解多种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及研究成
果,
明确现代教学论与学习论之间的关联,
掌握目标导向教学设计的各种 环节。
通过本课程
的学习,
学生能基本了解教育心理学的 主要研究内容,
能将学习理论与教学原理相结合,
明
了在
新型教学论指导下的教学设计的各种环节,
为学生将来从事汉语国际教育工作打下理论
< p>基础。
教学内容:
本课
程主要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教育心理学概论,主要阐述教育心理学的
定义、研究对象
、作用、发展概况和对教学教师的意义。第二部分学习心理,以阐明学校教
育情境下的学
生的学习为重点,
介绍学习的科学心理学的研究过程和学习与知识的分类,
分 p>
析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基本过程、
方法和方式,揭示蕴藏其间的心理规 律。
通过有意
义学习理论的学习,
明确有意义学习与机械 学习、
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的区分,
以及动机作
用理论在
学校情境中的重要性。
论述了概念的获得与应用、
解决问题与创造性是学生学习的
核心,是学习者进一步获得各种知识、技能、发展智能的关键。第三部分教学心理,阐述
教
学心理学的性质、主要研究内容以及与学习论的关联。介绍目标导向教学设计的各个环
节,
以及指导各环节设计的相关理论,
分析、
对比新旧教 学过程的不同所在,
介绍几种常用的教
学方法。
采用教材:
《学与教的心理学》皮连生,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年
二、
汉
语国际教育专业主干课程描述
1
、课程名称:现代汉语(
A
、
B
)
课程类别:
专业主干课程
课程目的:
现代汉语作为一门重要的必修课,同时兼有工具课、理论课和实
践课的因素。
本课程的目的是把学生对于现代汉语的语感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上来
,
以培养他们良
好的语言素质和出色的驾驭语言的能力,
为将来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及与之相关的工作打好语
言的基本功。
要求学生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对现代汉语的理解、
分析和研究能力有明显的提
高。
教学内容:
本课程讲
授的内容以学生能够适应对外汉语教学及其相关工作为宗旨,在吸收
现代语言学理论和方
法的基础上,对现代汉语的语音、文字、词汇、语法、语用等进行系统
的分析和说明。<
/p>
教学内容力求系统全面,
知识结构新颖,
能够反映现代汉语研究的最 新成果。
采用教材:
《现代汉语通论
》
,邵敬敏,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7
年
2
、课程名称:语言学概论
课程类别:
专业主干课程
课程目的:
本课程是语言类课程中的理论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
生能比较系统
地掌握语言学的基本概念、
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
为提高语言理论水平、
进一步学习和深入
研究其他语言课程奠定必
要的语言理论基础。
教学内容:
本课
程主要由三个部分的内容构成:第一部分介绍有关语言和语言学的基本知
识,主要是对语
言及语言学的性质和内容,语言的社会功能和内部结构系统等作总体介绍;
第二部分着重
介绍对语言
“本体”研究的成果,
讲授语言系统内部的各种结构规律,
< p>包括语
音、语法、语义、语用等方面,这一部分是课程的重心;第三部分着重讲授语
言学其他研究
方向与研究成果,包括语言与社会文化、
语言的接触与发展 、
语言习得与教学、语言学诸分
支学科等。
在教学内容的 安排上,
本课程注重语言理论的实用性,
强调语言理论与语言实践
特别是语言教学的密切结合。
采用教材:
(修订版)
,叶蜚声、徐通锵,北京大学出版社,
< p>2010
年
3
、课程名称:古代汉语(
A
、
B
)
课程类别:
专业主干课程
课程目的:
古代汉语是一门基础课,又是一门工具课,其教学目的是培养学
生阅读文言文
的能力。
要求学生在掌握有关文言文的各种基础知识的基础 上,
能够借助工具书,
阅读一般
的文言文。
同时,通过若干范文的学习,
增强对文言文的感性认识,提高阅读和理解古文的
能力。
教学内容:
本课程教
学内容主要内容包括文选和通论两个部分。文选部分精选历代典范作
品,教学中以先秦作
品为主;通论部分包括工具书、文字、词汇、语法、修辞、古书注解、
文言翻译、
文体知识等,
其重点应放在语言知识方面,
尤其是文字、
词汇、
语法知识。
此外,
重点选择最常用的几百个常用词
,引导学生切实掌握。
采用教材:
《
古代汉语》
(校订重排本)
1-4
册,王力,中华书局,
1993
年
4
、课程名称:中国现当代文学
课程类别:
专业主干课程
课程目的: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一门研究“五四”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历
史的学科,是
汉语国际教育教学专业本科生必修的基础课程。
中国现当代 文学是中国现当代精神历史的一
个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中国现当代的文 学思潮、
文学运动、
文学批评和创作的分析与介绍,
我们
将能够了解中国百年来的思想、
情感的历史内容,
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取得的思想 和艺
术成就以及经验教训,从而对现当代文学的面貌有个大体的认知。
< br>
教学内容:
本课程主要包含“中国现代文学:
1927
——
1949
”和“中国当代文学:
1949
—
—
1999
”两部分内容。 本课程的主要讲授内容为:近一百年来,文学流派、思潮的缘起,发
展过程,
包括对文学创作的影响等;
文学社团的建立,
运作,
成员构成,
主要的思想、
艺术倾向 和主要的文学实绩等;
主要的小说作家、
诗人和散文作家
的生平、思想和作品的思想、艺术成就以及在文学史乃至思想史上的地位等。
采用教材:
《中国现代文学史》
(
191 7-1997
)
(上下册)
,朱栋霖,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年
5
、课程名称:中国文化概论
课程类别:
专业主干课程
课程目的: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国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
程、主要内容
及其发展规律,
掌握中国文化基本内涵和基本形态,
帮助学生领悟中国文化的精神实质。
同
时通过中西方文化差异的
对比,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特殊地位和意
义。
教学内容:
本课程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的
中国文化特征的把握,
使学生能够较深为 入地掌握中国文化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在掌握
中国文化的研究对象、
范围、
理论和现状的基础上,
重点介绍对中国文化发展产生了一些 重
大影响的事件、
著名人物的思想观念,
丰富学生对中国 文化体系的博大精深以及历史悠久的
传统与特点认识。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 包括:
中国文化的研究范围与对象、
中国文化的基本理
论
和基础知识、
中国文化的基本内涵和基本精神、
中国文化的民族特点及其在世界文 化中的
地位。
采用教材:
《中国文化概论》
,张岱年、方克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 4
年
6
、课程名称:汉语国际教育概论
课程类别:
专业主干课程
课程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第二语言教学的基本理论,了
解汉语作为第
二语言教学的性质、
特点、
规律和发展趋势 ,
掌握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基本理论和概念,
为从事汉语国际教育与
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要求学生能够掌握第二语言教学的基本理论、
语言习得理论、
p>
教学法的主要流派与教学法的基本原则、
汉语国际教育考试大纲、
课程 设置、
教材的编写和使用、语言测试等并能够在实践中加以运用。
教学内容:
本课程主要介绍汉语国际教育的历史、现状和发
展趋势,介绍第二语言教学和
第二语言习得的基本理论和主要流派,
汉语 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教学大纲、
考试大纲的编制,课程
设置、教材编写、课堂教学的原则和方法等。围绕上述目标和任务,
本课程将参照当前国
内外的最新研究成果,对以上诸方面做适当的介绍。
采用教材
:
《对外汉语教学引论》
,刘珣,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00
年。
7<
/p>
、课程名称:古代文学(
A
、
B
)< /p>
课程类别:
专业主干课程
课程目的:
中国古代文学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学习本课程的
主要目标是为
了提高学生古代文学方面的素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p>
让学生掌握文学史的基本知识和各个
历史时期代表作家的代表作品,
提高学生阅读、
分析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
帮助学生了解古
代文学发展的主要轮廓和重要文学现象的兴衰变异。
教学内容:
本课程的基本内容包括文学史和作品选两部分,将中国古代文学史与文学作品
相结合,在让学生阅读、
欣赏、
分析具体文学作品的基础 上,
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史发展和变
化的主要脉络。
课程内 容涵盖从先秦直至清代的文学发展历程,
涉及诗歌、
散文、
韵文、
词、
小说、戏曲等等诸多文学体制和样式的发生、发展以及变化过程。<
/p>
采用教材:
《中国文学史新著》
,章培恒、骆玉明,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1
年
8
、课程名称:虚词专题
课程类别:
专业主干课程
课程目的:
虚词是语言研究和教学的重点。
“虚词专题”是 一门专业主干课程,其目的是
在学生学习了“现代汉语”课程的基础之上,
进一步学习并了解现代汉语虚词的分类、
功能
和研究现状等,为今后继
续深造或从事语言教学打好基础。
教学内容:
本课程主要介绍汉语虚词研究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介绍汉语虚词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