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厦大建筑是谁捐建的
嘉庚楼群该楼群由嘉庚一号
(保欣丽英楼)
、
嘉庚二号
(成枫楼)
、
嘉庚三号
(颂
恩楼)
、嘉庚四号(钟铭选楼)和嘉庚五号(祖营楼)组成,各幢之间以连廊联
接,为五联星布
局,以鲜明的嘉庚风格与厦大传统建筑文脉相联系。颂恩楼
21
层,其余
四幢楼均为
7
层,该楼群是厦门大学
21
世纪的标 志性建筑。建筑规模
为
49000
㎡,总投资人民币 p>
11500
万元。
厦门大学钟林美广场
厦门大学钟美
林广
场建在明培体育场北边,
囊萤楼前的西校门入口处。
九十年代爱国华侨捐资
而建。
最主要景观是在喷水池后面
(
东边
)
铜雕一似浪非浪,似鸟非鸟,似书非
书的腾
飞物,
意象深刻,
象征厦大一切都在腾飞。
厦门大学明培体育馆
厦门大
学明培体育
馆建在囊萤楼前面演武场西边,建筑面积
4768
平方米,钢混结构,
< p>拥有一个篮球场地,
2000
个座位,并设置电子 自动记录仪,建筑造价
400
万
元。
< /p>
1988
年开工,
1990
年竣工。这是厦大第一个 正规化的体育馆。该馆为菲
律宾爱国华侨佘明培先生生前捐资
30
万美元,
其余国家教委投资建成的,故
称明培体育馆。
建筑特色是:屋面桔红色锥形网架结构,连接在四张楼梯通道
的二楼屋体上,
p>
形似永不熄灭的火炬,集中突出了体育场馆的特色。是厦大较
有独特
]
风格的现代建筑。
厦门大学嘉庚楼群
厦门大学群贤群楼群五幢一字排
列,
建在厦门市五老峰下、
南普陀寺前的演武场上。
以居中建筑、
装饰最考究、
体量也最大
( 2725
平方米
)
作校办公用的群贤为名。
p>
东边为集美、映雪。西边为
同
,
安、囊萤。建 于
1921-1922
年,建筑面积
9576
平方 米。
为陈嘉庚独资兴建
厦大的主楼群。
囊萤
=
、
映雪很长时间作学生宿舍,
< p>现已调整与同安、
集美一样
做教学、
科研用房。 p>
楼群最大特色
:
①古今、
< p>中西合璧式。②楼梯石板悬挑式。
③清水雕砌特大的张灯结彩、垂珠
彩帘吉祥:图案式。
在当时,三大特色均是
独一无二,
为此,
1989
年后厦门市把它定为古建筑保护单位。
< p>厦门大学建南大
礼堂
厦门大学的 大礼堂
(建南大会堂)
已安装
4200
多座位。< /p>
1952
年开工,
1954
年竣工。
以李光前为主的福建南安华侨捐资而建。
建南大会堂建筑最精细巧妙,
楼房最大特色为利用前面最高部位
(25
米
)
的中式歇山顶与精细雕砌各种吉祥图
案,尤其是特大的张灯结彩,<
/p>
垂珠彩帘图案的点缀方式达到最后目的即古今、
中西相结
合,博采众长,成为一大独特景观。
厦门大学建南大会堂楼群弧形排
< p>列建在演武场东南角山岗上,
以中座体量最大,
西边有南安、
成义两座。
东边有
南光、成智两座。
1952< /p>
年开工,
1954
年竣工,建筑面积
24717 p>
平方米。以李
光前为主的福建南安华侨捐资而建。
建成后全都 作教学、
科研用房。
楼群房利用
地形弧形排列。
上弦场因其形状酷上弦之月故名
颂恩楼志为嘉庚楼群主 楼,
高
21
层,建筑面积
2
万平方米,于
2001
年
4
月落成。它是由厦大 泰国校友丁国
曾、蔡悦诗伉俪捐赠
2000
万元人民币所 建的,取
“
颂母校恩德
”
之意,故名颂恩
楼志。
1927
年,
蔡悦诗出生 在晋江市金井镇坑口村的一个基督教家庭。
他的父
亲蔡建文壮年时就侨居
菲律宾。
蔡悦诗年幼时即随父亲移居马尼拉,
父母的熏陶
和生活的磨练,
造就了她乐观豁达的性格。
丁政曾先生,
1925
年出生在江苏省
扬州市的一个书香世家,他在厦大与蔡
大姐相识,
1948
年毕业后,曾先后赴日
本和东南亚各
地任职。
1952
年丁先生与蔡缔结良缘。
19 72
年,在和蔡结婚
20
周年之际,
夫妇 俩开始着手兴建产业,
集资成立了开源纺织有限公司,
后又投资
< br>创设华泰制衣厂有限公司。
先生运筹帷幄、
夫人掌管财务,
两人不畏困难、
乐观
向上、
密切合作,
公 司很快度过了创业初的困难时期,
业务和规模迅速扩大。
然
而就在事业如日中天之际,
丁先生却被诊断患上了严重的糖尿病,
经过数次的手
术,最后还是令人遗憾的谢世了。
李光前(
< p>1893-1967年),原名玉昆,南安
梅山镇人。
新加坡著名华侨实业家
、慈善家、教育家。他怀着
“
取诸社会、用
诸社会
”
的宗旨, 数十年如一日,呕心沥血,兴学办教,乐育英才,为侨居国和
祖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
可贵的贡献。
李光前出身贫寒,
少时在故乡读私塾,
< p>勤奋刻苦。
10
岁时随父到新加坡。因父
亲是一位普通裁缝,薪金微薄,家境困
难,他只能就读于收费低廉的英印学校,手
后入养正学堂。
1908
年,获清政府
公费入南京暨南学
堂,后转入北京清华高等学堂
、唐山路矿学堂(交通大学唐
山工学院前身)。受完高等教育后重返新加坡,任教于道南、养正学堂,兼任华
文日
报电讯翻译。不久,入测量专门学校当实习员,同
时政读美国土木建筑工
程学院土建筑工程,
修完
3
年课程。
< p>清朝末年,
他加入了孙
中山先生倡组的同
盟会。
李光前初时受 聘于庄希泉与友人合办的中华国货公司任英文秘书。翌年
应陈嘉庚之聘
,任陈氏橡胶公司经量,业绩显著深得陈嘉庚倚重。
1920
年, 与
陈氏长女陈爱礼结婚。
1927
年,李光前寻求独立发 展,在麻坡创办南益烟房,
翌年改为南益橡胶公司
。在 艰苦创业与发展中,他形成一套融中西文化精粹于
一体的经营之道。经过
30
多
年的努力,企业遍布东南亚,成为新马工商界的
杰出人物。
李光前不但是成功的企业家,更是可贵的是他把经营 所得倾心献给
文化教育事业。
他认为教育不但启发人类智慧,
< p>同时也在谋求个人和社会的生存,
传递和发扬人类文化。
个人能得到 安居乐业,
社会能够健全繁荣,
国家能够富强,
完全是教
育
的力量。他以岳父嘉庚先生毁家兴学为楷模,一生倾尽心血,为祖
< p>国和侨居地的文
化教育事业贡献出巨大的力量。
在新、
马地区,
他极力提倡振
兴学校,<
/p>
普及教育。
他从
1931
年出任新加坡华侨
中学董事会主席直到
1956
年,
除负责学校全部日常经费和特别费用外,还捐建图馆
、教室、操场、校舍等。
对当地著名的高等学府南洋大学,李光前也捐助巨款。他
还捐助南洋大学博物
馆、南大电脑中心的建设和充实设备。李光前在逝世前,还把自己
经营所得的
48%
设立李工基金会。
38
年来,他资助新、马建造大学
8
所,各种中
小学
20
多所,每年颁发的奖学金、助学金、教育考察研究经费难以计数。新
加坡、
马
来西亚教育事业之发达,
是与 李光前的贡献分不开的。
此外,
欧美一些高等学府
和科研人员,
也得到李氏基金会的资助。
英国剑桥大学李约瑟教授的< /p>
《中国科学
技
术史》
第一 至第四册,
曾受到李氏基金会资助出版。
李光前对祖国教育事业
十分关注。早年,协助陈嘉庚先生创办厦门大学、集美
学校。
1934
年,陈嘉庚
公司收盘,厦门大学、集美学
校的历年经费,都得到李氏基
金会的支持。新中
国建立
初期,厦大、集美学校遭到国民党飞机轰炸,破坏严重。
李光前于
1951
年汇款数百万元给予修复,并扩建厦大、集美两校的部分建筑,使之焕然一新
。
抗日战争期间,李光前在故乡南安梅山芙蓉村独资创办
“
国专小学
”
,造福
桑梓。< /p>
为了以展故乡的教育事业,于
1943
年秋独资创办
“
国光中学
”
。
50
年代 初期
。
他拔出巨款将梅山建成具有幼儿园、
中学、
医院、
影剧院的侨乡文化学村
。
李光前对国学中学非常重视,
1965
年回国治病时,特地亲临学校视察,勉励师
生
为社会服 务。时过两年,李先生不幸病逝。李光前一生奉献于教育事业,获
得崇高的荣誉。
1958
年
10
月
,
马来西亚大学
授于他名誉法学博士学位;
196 2
年
1
月,他被举任新加坡大学校长;
1 964
年获得马
来西亚元首封赐
“
< p>丹斯里”
(
PMN
)荣衔。
1965
年
5
月,
受到周恩来总理亲切接
见。
1993
< p>年10
月,泉
州市、南安市在国光中学举行李光前行
行诞辰
100
周年纪念大会。国务院总理
李鹏为纪念大
会题词:
“
继往开来,
振兴教育
”
。
华侨教育家李光
前名垂青史。
保
欣丽英楼的捐赠者
黄保欣校友的政见 论文、学术报告、访谈讲话,常见于香港
内外报刊杂志;也兴趣文学、艺术、诗词、音乐
的修心养性。他生活的历程,充
满着缤纷的色彩,
所创造的价值,
不断地得到社会的承认和尊重,
获得了一串串
的花环和一个个桂
冠:
1976
年,香港商会组团访问美国,时任团长;
1977< /p>
年,
英国女皇为表彰他对香港的商业及外贸的贡献,授予
O ?B?E
勋衔;
1987
年,英
联邦女皇
为他对立法局财务委员会的贡献,颁授
C?B?E
勋衔;
1980
年,港督委
任他为非官员的太平绅士;
1993
年,香港城市理工学院因他的才学和贡献授予
“
名誉工商管理学博 士
”
;
1994
年
6
月,获深圳市
“
荣誉市民
”
称号。同年
9
月,获
南京
“
荣誉市民
”
称号,并聘请为经济顾问;
1994
年
1 0
月
10
日,母校泉州培元
中学校董会会
议一致推举他为名誉董事长;
1995
年
11
月, 香港浸会大学在
35
届毕业典礼上颁授他为荣誉社会科学博士学位。
p>
1992
年,他在上世纪
70
年代< /p>
创办的人造皮革厂搬进深圳,
成立了联侨合成皮革
(深圳)
有限公司,
增加投资
6000
万港币,引 进三条自动生产线,该厂被广东一带同行称
“
老大哥
”
< p>企业。同
年,他毅然投资兴建第二期的漳平发电厂,并于
1994< /p>
年落成正式投产。他任香
港惠安同乡会终生名誉会长,
对本 乡文化教育事业关心备至,
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为黄田老家锦溪小学设立
奖教金和奖学金;
在张坂中学兴建以母亲骆柿命名的教
学实验楼;
在惠南中学兴建以父亲黄润苍命名的实验楼;
又为母校泉州培元中学
捐资兴建
“
黄润苍教学楼
”
和
“
保欣广场
”
。
1995
年, p>
是他和夫人吴丽英女士于厦大
毕业五十周年。
时年
< p>6月,
夫妇俩共同向母校捐赠港币
500
万元 兴建
“
保欣丽英
”
楼
(< /p>
现厦门大学管理学院
)
,这是厦门大学通过国家
“2 11
工程
”
专家评审后收到的
第一笔捐款
;他还赞助浙江美术学院洪世清教授在崇武古城创作的
“
岩雕群
”
,
1993
年,惠安石文化节时他亲临为
“
崇武古城岩雕
”
揭碑剪彩。
厦大校友是最爱
校的
厦大的校友是最爱 校的
,
在各个大论坛上有许多人都在说厦大是校友建起
来
的
.
我觉得可能是校友们受到校主陈嘉庚先生的影响吧
.
请看下面的
1
群贤楼
群,
是嘉庚校主建校时候的
2
建南楼群,
是嘉庚女婿李光前先生捐赠的。
建南
楼群系
20
世纪
50
年代初,由陈嘉庚先生的女婿李光前先生捐资、陈嘉庚先生
督造的,包括
建南大会堂、成义楼、成智楼、南安楼、南光楼五幢大楼,曾是厦
大颇具风格的标志性建
筑群。
李光前先生的哲嗣主持的新加坡李氏基金会念其年
久失修,
遂于
1994
年开始陆续捐献
1630
多 万元巨资,
予以全面翻修,
2001
年
我
校
80
周年校庆期间举行了翻修竣工典礼,昔日雄伟壮丽的建南楼群重新屹立 p>
在厦大上弦场上。
3
逸夫楼,也就是国际 会议中心之一,是由香港的劭逸夫先
生资助。
逸夫楼即
“
厦门大学国际学术交流中心
”
大楼,位于芙蓉湖 西北面,由
香港著名实业家邵逸夫先生捐款
500
万港元 兴建。
该楼于
1991
年
3
月建成 ,
共
7
层,建筑面积
6500
< p>平方米,主楼设客房,另设会议室、门厅、餐厅等配套设
备。
它既是 国际学术交流中心,
又是一座多功能的高级宾馆,
对于改善学校接待
条件,
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起了重要作用。
4
明培体育馆
明培体育馆位于囊萤
楼前面
演武场西边,是旅菲华侨、我校海外函授学院
1957
年入学的学生佘明培
校友及其夫人施淑好女士,捐献人民币
210
万元(一说
30
万美元,又说外汇人
民币
100
< p>万元)建造的正规化体育馆。1986
年
4
月 破土奠基,
1990
年
4
月落
成,共
3
层,建筑面积
4700
多平方米,屋 顶采用进口铝锌钢板,设计新颖,造
型美观;馆内设有一个篮球场,
20 00
个座位的看台,可作为各种体育训练和比
赛之用。
该 馆的兴建,
为我校开展体育活动增添了良好的设施。
5
华侨之家。
华
侨之家
”
楼系菲律宾校友庄中坚先生、陈卿卿女士,以其父辈名义捐款外汇人民
币
10
万元建造,
1984
年
10< /p>
月落成,建筑面积
300
平方米,设会议厅,兼设套
房,
是我校侨联的办公地点,
也是归侨教职工的活动场所。
6
电镜楼。
电镜楼
即电子显微镜实验楼,是香港著名爱国人士桂华山先生捐资兴建的。
1982
年
6
-
-
-
-
-
-
-
-
-
上一篇:厦门大学2015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基本分数线
下一篇:厦门大学修缮及水电工程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