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业代码:040201
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从
2012
年起执行)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现代教育理念,
扎实的体育教育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良好的科学素 p>
养、
职业道德、
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能在各 级各类学校从事体育教学、
课余体育锻炼、
学校运动训练与竞赛工作,并
可承担体育科学研究和体育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二、基本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学校体育教育教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接受作为体育
< p>教师所必备的运动技能的基本训练,掌握体育教学、训练、竞赛、科研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
.掌握开展学校体育 工作所需的教育科学、运动科学、心理科学、社会科学和运
动项目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
2
.掌握教学训练中所必需的讲解、示范、保护帮助、分析纠正错误、 组织、制订
相关文件的技能与方法;
3
.具有体 育教师所必备的教学、训练、竞赛、科研、学校体育管理等工作的基本
能力;
4
.熟悉国家有关学校体育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5
.了解学校体育工作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6
.具有一定的批 判思维能力与创新精神;
7
.专项技能达到二级运动员等级标准或二级运 动员水平。
三、主干学科与主要课程
(一)主干学科
体育学、教育学、心理学。
(二)主要课程
体育概
论、教育学、学校体育学概论、体育教学论、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教
育心理学、运
动项目教学训练实践与理论等。
四、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军事训
练、毕业论文、教育实习、创新实践活动(教学技能实践、说课、创新创业
训练)
、社会实践活动(社会调查、公益活动或志愿服务)等。
五、修业年限、学分和
授予学位
(一)修业年限
四年。
(二)
学分
140
学分。
(三)授予学位
教育学学士。
六、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类型、学时和
学分分配、开课时间、课外实践安排等见表
1。
七、课外实践要求
(一)毕业论文/设计
本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应在导师指导下完成毕业论
文,毕业论文评审通过、修改通过
者,准予获得
4
学分。论文评审不通过者,不予获得学分。允许在毕业后
1
< br>年之内对论
文进行修改,修改后论文评审通过者,准予获得
4 p>
学分。
(二)教育实习
本专业学生在校期间需完成教
育实习,共计
8
学分。实习考核成绩及格以上者方可
获得教育实习学分。未参加实习(包括中途离开)或实习不及格的学生不能获得教育实
习学分。
(三)创新实践
本专业学生在校期间,需参
加创新实践活动,共计
6
学分。其中创新创业教育训练
1
学分、教学技能实践
4
学分、说课
p>
1
学分。
(四)社会实践
< br>本专业学生在校期间,需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共计
2
学分。其中社会调查< /p>
1
学分,
公益活动或志愿服务
1
< p>学分。
以上内容详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课外实践活动说明》。
八、说明
(一)课程安排
必修课安排在第一学年至第三学年
完成,
专业选修课安排在第二学年至第三学年完
成,公共选修课教务处统
一安排在第三至四学年完成。
其中,公共必修课《形势与政策》课程安排在第一至第四学
年,共八个学期,包括
《时事政治》与《职业发展和就业创业指导》两个部分的内容;学
生必须参加两个部分
内容的学习,通过后方可获得该课程学分。
(二)奖励学分
1
.运动等级奖励
学生在校期间
获得非专项的二级运动员等级证书,可获得
1
个奖励学分;获得一级
运动员等级证书可获得
2
个奖励学分,运动健将及以上可获得
4
个奖励学分。学生在国
内、外体育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名次)
,可按学校相关规定,获得相应奖励学分。
2
.科学研究 奖励
学生在校期间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全国二级学会以上组织的学术会议上每作
次报告
或墙报交流,或在全国教育类、体育类核心期刊上每发表<
/p>
1
篇论文,或以课题组前三名
成员身份每参加
1
项部委级以上科研课题,奖励
2
学分。
3
.外语奖励
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四级成
绩达到
425
分以上,可获
得
1
个奖励学分,六级成绩达到
425
分以上,可获得
2
个奖励学分。
学生各项奖励学分总和不得超过
4
学分。学生获得的奖励学分,可免修相等学分的
公共选修课。
执
笔
人
:
武文强、
李征
专业负责人:王华倬
-
-
-
-
-
-
-
-
-
上一篇:大学体育理论考试资料
下一篇:北京体育大学篮球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