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第
I
卷(选择题
60
分)
一、选择题(每一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
1.
学者丛日 云在从多种维度考察中西政治文化的差异及两者的个性之后,将其概括为“一”
与“多”
。他认为古代中国的政治主体对任何外界事物都会将其纳入“一”的框架,面对有
悖于“
一”的秩序,就会激发出改造与整合它、使之归于“一”的冲动。从史实来看,古代
中国
有悖于“一”这个秩序的制度是
A.
郡国并行制
B.
郡县制
C.
三省六部制
D.
内阁制
【答案】
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古代中国
的政治主体对任何外界事物都会将其纳入‘一’”当指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汉初郡国
并行制下,侯国享有世袭统治权,容易形成地方分裂割据
势力,不利于中央管理地方,有
悖于“一”。故答案为
A
项。
BCD
项,结合所学 可知,郡县制
有利于中央有效管理地方,维护国家统一;唐朝三省六部制将相权一分为三
,有利于维护君
权;明朝内阁制有利于加强君权。以上都是“归于‘一’”的表现,排除
。
2.
史学家钱穆在论及唐代的科举时说:“唐代门第 势力正盛,在那时推行考试,应考的还是
有许多是门第子弟。门第子弟在家庭中有家教熏
染,并已早懂得许多政治掌故,一旦从政,
比较有办法。如是积渐到晚唐,大门第逐步堕
落,应考的多数是寒窗苦读的穷书生。他们除
却留心应考的科目,专心在文选诗赋,或是
经籍记诵外,国家并未对他们有所谓教育。门第
教训也没有了,政治传统更是茫然无知。
”钱穆认为唐代的科举制
A.
扩大了政权基础
B.
摧毁了门阀政治
C.
促进了社会公平
D.
与人才培养脱节
【答案】
D
【解析】
重点学校
试卷
可修改
欢迎下载
- 1 -
材料中“积渐到晚唐,
大门第逐步堕落,应考的多数是寒窗苦读的穷书生……国家并未对他
们有所谓教育。门第
家训也没有了,政治传统更是茫然无知”说明了晚唐时期,通过科举考
试进入仕途的寒门
书生,缺乏必要的从政素养,只会专心经籍文学,不适应政治统治的需要,
由此可见,钱
穆认为唐代的科举制与人才的培养脱节,故
D
项正确。这段材料主要指出了科 p>
举制在人才培养上的局限,没有涉及科举制的积极作用,故
AC
两项错误。门阀政治不是科举
制摧毁的,故
B
项错误。
点睛:材料“门第子弟在家庭中有家教熏染,并已早懂得许多政治掌故
,一旦从政,比较有
办法……国家并未对他们有所谓教育。门第教训也没有了,政治传统
更是茫然无知。”反映
了晚唐时期,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的寒门书生,与懂得“政治掌
故”的门第子弟在为官从
政方面有很大差距,所以这段材料主要强调科举制在人才培养上
的局限。
3.
学者哈罗德·伊尼斯在《传播的偏向》中 这样评价梭伦:“他相信,违背公正必然要扰乱
公众的生活。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于
是,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梭伦改革时,“权
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主要得益于
A.
实行财产等级制
B.
废除债务奴隶制
C.
实行陶片放逐法
D.
建立四百人会议
【答案】
A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中“违背公正必然
要扰乱公众的生活”“权威的根基被摧毁”可知这应为
梭伦改革期间推行的以财产等级制
取代贵族对国家权力垄断的举措,故
A
项正确;梭伦废除
债奴制,保障了平民的利益,触及了奴隶主旧贵族的利益,与题意不符,故
B
项排 除;陶片
放逐法是克里斯提尼改革的内容,故
C
项排除; 四百人会议是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实际上
掌握了最高统治权,与题意不符,故
D
项排除。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梭伦改革?财产等级制
4.
罗马法规定:“在宣判前,即使证据确凿,也只能称为犯罪嫌疑人;宣判之后才可以称之< /p>
为罪犯。”这一规定
A.
体现出罗马法追求执法程序的正义
B.
推动罗马法由习惯法向成文法转变
C.
确保了罗马境内全体居民权利平等
重点学校
试卷
可修改
欢迎下载
- 2 -
D.
表明民主是罗马法精神的本质内涵
【答案】
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宣判前以及宣判后犯罪人的称呼不同,说明罗马法追求执法程序的正义
p>
行,故
A
项正确。罗马法由习惯法向成文法转变是平民斗争的 结果,与材料的内涵不符合,
故
B
项错误。罗马法律保护 并不是保护所有居民的平等,故
C
项错误。罗马法精神的本质内
< br>涵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理念,并不是民主,故
D
项错误。
5.1890
年,普鲁士政府的全部候补官员中有
40. 4%
是贵族,
1900
年为
44.6%
< p>,到1914
年时,
这一比例达到了
55.5%
。这反映出近代德国
A.
显露革命苗头
B.
政治近代化滞后
C.
军国主义强盛
D.
没有代议制特征
【答案】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
的确立,旨在考查学生对材料有效信息的准确解读能力。
根据材料文字“全部候补官员中
有
40.4%
是贵族”到“
44.6%
”再到“< /p>
55.5%
”可知,
近代德国
政治民主化的
滞后。
A
项表述中“专制统治”不符合题意,排除;
B
< p>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
C
、
D
两项 表述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
6.“有衡”对于政治文明来说,犹如大
坝之于河水。没有均衡,就没有制度。美国
1787
年联
邦宪法确立了一套“地域和体制的双向平衡机制”。体现了地域平衡机制的是
A.
三权分立制
B.
国会议员名额分配制
C.
国会两院制
D.
联邦制
【答案】
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运用所
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权分立
制是美国国会、总统和联邦法院的
运作制度,与材料意思不符,故
A
项错误;据材料“美国
1787
年联邦宪法确立了一套‘地域和体制的双向平衡机制’”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国会议员< /p>
重点学校
试卷
可修改
欢迎下载
- 3 -
名额分配制,故
B
项正确;国会两院制是美国立法机构的设置,与材料“地域和体制的双向
平衡机制”意思不符,故
C
项错误;联邦制指的是中央与地方关系的问 题,不符合“地域和
体制的双向平衡机制”,故
D
项错误 。所以答案选
B
。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
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
年宪法
7.
如果要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革命传统教育,你可以选择的实地考察路线是
A.
虎门销烟遗迹——天津义和团遗址——七七事变遗址
B.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遵义会议遗址——革命圣地延安
C.
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武昌起义纪念馆——圆明园遗址
D.
中共“一大”会址——淮海战役纪念馆——威海甲午海战纪念馆
【答案】
B
【解析】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指
1919
年到
1949< /p>
年,虎门销烟与义和团不符合时间,故
A
错误;井冈
山革命、遵义会议、革命圣地延安都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故
B
正确 ;武昌起义在
1911
年,圆明园被焚毁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故
p>
C
错误;甲午海战在
1894
年,故
D
错误。故选
B
。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题干关键词“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
正确判断时间范围是
1919
年到
1949
年 。再逐一分析选项,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进
行正确判断。
p>
8.
下表为辛亥革命中独立各省立宪派的政治活动,由此可见,立宪派
省份
代表人物
政治活动
领导了保路运动,罢课,罢市,四川宣布独立
后仁大汉四川
四川
蒲殿俊
军政府都督
武昌起义后,和革命党合作,参与
组织湖北军政府,革命党
湖北
汤化龙
人负责军事,立宪党人负责庶政,并通过通电督促各省谘议
局响应革命<
/p>
推动湖南宣告独立,革命党人都督焦达峰被杀后,担任都督,
湖南
谭延闿
安定地方,援助湖北革命军,通电建议及早组织军政府
重点学校
试卷
可修改
欢迎下载
- 4 -
A.
善于投机使革命潜伏着危机
B.
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
C.
加速了辛亥革命的胜利进程
D.
在革命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答案】
C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立宪派在辛亥革命前领导了保路运动,推动了革命
到来,在革 命中与革
命党合作,或独立领导地方革命政权,还通电督促各省咨议局响应革命,建议以
及早组织临
时政府,故选
C
;
AB
与材料的主旨不符,排除;在革命派中起主导作用的是革命派,排除
D
。
9.“一时间,从通都大邑到穷乡僻壤,从垂暮老人到黄髫稚子,无不
喊出‘打倒日本帝国主
义
走狗张作霖’‘工农兵联合起来’的口号”。根 据上述表述推断,该时期指的是
A.
五四运动时期
B.
国民大革命时期
C.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D.
新文化运动时期
【答案】
B
【解析】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走狗张作霖”
“工农兵联合起来”可见是与“打倒列强、除军阀”的
国民革命有关,故
B
项正确;五四运动主要是工人、学生、商人的斗争,而且斗争矛头也不
是指向张作霖,故
A
项错误;土地革命战争属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革命对象主要 是国民党,
故
C
项错误;新文化运动主要是批判传统儒家 文化,故
D
项错误。
.
点睛:本题解题
的关键是把握“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走狗张作霖”,由此判定这是国民大革
命时期。
p>
10. “根据统计,国民政府在
1938
—
1940
年先后组织的大战役有:南昌会战、随枣会战、第
一次长沙会战、
1939
年冬季攻势、桂南战役、绥西作战和枣宜会战等。第 七次战役规模相当
大,地域涵盖华东、华北、华中和西南地区,每次日军投入的兵力均在
8
—
10
万,中国军队
投
入的兵力至少在
20
万以上。……两年间,国民党军队共毙俘日军
263
,
251
人,同时也付
出了
1
,
019
,
911
人的 重大伤亡。”材料要说明的观点是
1938
—
1940
< p>年间
A.
国民党积极抗战,给日军沉重的打击
重点学校
试卷
可修改
欢迎下载
的
的
- 5 -
B.
国民党和共产党都是抗日的中流砥柱
C.
国共合作抗战,取得了抗战的胜利
D.
人民群众积极支持抗战,给日寇沉重的打击
【答案】
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根据统计,国民政府在
1938
—
1940
年先后组织的大战役有:南
昌会战、随枣会战、
第一次长沙会战、
1939
年冬季攻势、桂南战役、绥西作战和枣宜会战等。 p>
两年间,国民党军队共毙俘日军
263
,
25 1
人,同时也付出了
1
,
019
,
911
人的重大伤亡。”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
/p>
1938
—
1940
年间国民党积极抗战,给日军沉 重的打击。因此选
A
。
BCD
都不符合是 现在,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抗日战争·特点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相关知识。属于备考重点之一。抗日战争分为三
个阶段:战略防御阶段,战略相持阶段,战略反攻阶段。在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毫无疑问是
正面战场的绝对主力,从抗击日军的数量和地域来看,国民党军的贡献则远远要大于八路军
和新四军。国民党军的对日战场是主战场,抗击着大部分的日军。
< p>
11.
有人评价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说它是俄国历史上重要的转折点,“短 短
8
天内,
俄国变成了一个‘自由’的国家”。这里评价
的是哪一重大事件
A.
二月革命
B. “四月提纲”发布
C.
十月革命
D.
苏共二十大
【答案】
A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1917
年二月革命在 俄国历史上推翻了俄国沙皇专
制统治,因此“俄国变成了一个‘自由’的国家”,故选<
/p>
A
。“四月提纲”主要是革命纲领,
其公布后没有马上出现
题干中所述现象,
排除
B
。
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 级临时政府但不是专
制独裁统治,排除
C
。苏共二十大主 要是批判了斯大林,与题干所述现象不符,排除
D
。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俄国十月革命·二月革命。
【详解】
重点学校
试卷
可修改
欢迎下载
- 6 -
12.
巴黎公社形成了异于“三权均衡”的“人民监督”这一新型的权力制约机制。在马克思 看
来,公社的“人民监督”像一个“倒金字塔”结构,与人民选举的正“金字塔”结构形
成了
权力对称,有效地防止了官僚腐败和权力失衡。这表明巴黎公社
A.
实现了对权力的绝对监督
B.
充分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
C.
选举权与监督权相互矛盾
D.
堪称科学社会主义的典范
【答案】
B
【解析】
试题分析:
据材料提到,
公社的“人民监督”像一个“倒金字塔 ”结构,
与人民选举的正“金
字塔”结构形成了权力对称,有效地防止了
官僚腐败和权力失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
明巴黎公社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故
p>
B
正确。实现了对权力的绝对监督,说法过于绝对,故
A
排除。材料说明选举权与监督权相互保障,不是矛盾,故
C
错误。材料 无法体现巴黎公社堪
称为科学社会主义典范,故
D
排除。
考点: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巴黎公社
13.1970
年美国总统外交政策咨文有 这样一段话:
“我们预备与北京建立对话。
我们不能接受
其意识形态观点,或者共产主义中国必然在亚洲施展霸权的理念。但是我们也不希望对中国
施加一种国际立场,否定了它的合法国家利益。”这段咨文主要表达的信息是
A.
强调中美社会意识形态的差异
B.
中美关系开始走上正常化道路
C.
美国愿意与中国改善外交关系
D.
美国采取遏制中国的外交政策
【答案】
C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我们预备与北京建立对话。我们不能接受其意识形态观点,或者共产主
p>
义中国必然在亚洲施展霸权的理念。但是我们也不希望对中国施加一种国际立场,否定了它<
/p>
的合法国家利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当时美国愿意与中国改善外交关系,故<
/p>
C
正确。材料主旨不在于强调中美社会意识形态的差异,故
A
排除;中美关系开始趋于正常化,
在
1972
年,故
B
排除;材料无法体现美国采取遏制中国的外交政策,故
< p>D排除。
重点学校
试卷
可修改
欢迎下载
- 7 -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开创外交新局面·中美关系
【名师点睛】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突出特点:政策的灵活性,原则的坚定性。如:政策的灵活
性:一边倒——与西方大国建立外交关系等——全方位外交(与邻国、发展中国家、大国伙
伴关系)
。原则的坚定性: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遵循和平共处五项 原则、反对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影响外交的因素:国家利益(出发点)
、综合国力(决
定成败的关键)
、意识形态,国际形势。
14.
下面是新中国成立后到
20 p>
世纪末,中国参与的国际组织数据统计表。这反映出
新中国成立
到
1977
年
政府间国际组织
非政府国际组织
A.
中国外交中意识形态色彩逐步淡化
B.
中国的综合国力提升
C.
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始多边外交
D.
中国冲破了两极格局
【答案】
A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新中国成立到
20
世纪末,中国参与的 国际组织数据统计,结合所学
知识可知,
1977
年后中 国参与的国际组织大量增加,说明中国外交中意识形态色彩淡化,故
A
正 确。中国的综合国力提升与参与的国际组织大量增加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故
B
错误 。
1977
年中国还未实行改革开放,故
C
错误。两极格局的结束在
1991
年,不符合题干时间,故
D< /p>
错
误。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开创外交新局面·成就
< br>15.
商朝
“外服”大都是迫于武力征服才承认商王的中心地位的,而西周 的诸侯是周天子将
宗族姻亲等分派到各地形成的。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21
71
37
677
52
1163
到
1989
年
到
1997
年
重点学校
试卷
可修改
欢迎下载
- 8 -
A.
皇权专制得到加强
B.
中央集权体制形成
C.
血缘政治开始形成
D.
统一国家初露端倪
【答案】
D
【解析】
商周时期还未建立皇帝制度,皇权专
制局面始于秦,故
A
项错误;商周时期中央集权尚未形
成
,中央集权体制形成于秦,故
B
项错误;血缘政治始于夏朝,政治权力由传贤演化 为传子,
故
C
项错误;据材料“将宗族姻亲等分派到各地 形成的”可知,周朝通过血缘分封,管理扩
大国土,说明统一国家初露端倪,故
D
项正确。
16.
钱穆在《中国 传统政治》中说:“魏晋时代的九品中正制,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
中央政府行
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
之性行中
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这
段史料
可以用来说明
A.
制度的设计要与社会经济水平相一致
B.
选官制度体现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博弈
C.
国家政治制度的创建体现了时代特征
D.
九品中正制有利于各地区人才的选拔
【答案】
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九品中正制。根据题意可知,钱穆认为九品中正制的实行主要是由于中
p>
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而不是经济原因,故排除
A
项;中 国古代选官制度一般是秉承中
央意志,并不是中央和地方的博弈,故排除
B
项;题意主要体现了九品中正制实行的背景和
原因,没有体现其影响,
故排除
D
项。根据题意内容可知,魏晋时代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
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故采用分区域选拔的制度,体现了魏晋时期的时代特征,故选
C
。
17.1942
年,
国民政府在重庆秘密建造了一所伪造日伪钞票的造币厂。
从汪伪汉奸那里获取日
伪银行的最新钞票样式,并将样式快速送往重庆进行仿制,共制造出
15000
多箱假钞,并将
假币偷运到了日伪控制的地区。这一措施
重点学校
试卷
可修改
欢迎下载
-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