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大学科研情况简介
一、科研概述
四川大学科技园是国家最早批准
的
15
个国家大学科技园试点之一。学校在
文学、史学、
宗教学、数学、材料、能源、化工、轻纺、生物学、口腔医学、临
床医学、
基础医学等方面都有雄厚的科研实力,
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四川
大学近年来努力构建科研创新体系,
科学研究不断取得新突破,
科 研综合实力大
幅度增强。科研总经费实现了逐年增加,
2003
年为
4.0475
亿元,
2004
年为 p>
5.5111
亿元,
2005
年
为
7.0154
亿元,
2006
年为
7.5
亿,
2007
年学校科研总
经费已达到
8.5
亿元,其中理、工、医科研总经费超过
8
亿元,人文社科科研经
费达到
4927.8
万元。
每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百余项。 p>
2003
年、
2004
年、
2
005
年,
谢和平院士、
魏于全院士、
顾忠伟教授 相继成为国家“
973
计划”项目首
席科学家;游志胜教
授先后中标两项国防重大项目,左卫民教授、张衔教授、邓
玲教授、
蒋永 穆教授先后获得
4
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
李天德教授获国
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
杜肯堂教授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招标项 目;
获
准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总数达到
35
项。
2003
年以来,学校共获国家三大奖< /p>
15
项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2 p>
项、国家
科技进步一等奖
1
项、二等奖
9
项,国家发明二等奖
3
项
)
< p>,其中,2007
年获国
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2
项;
2005
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
项,是
17
年来四川
大学首次以第一单位
获得的该奖项;
获部省级科技成果奖
217
项,
其 中
2004
年
获教育部一等奖
8
项,
在全国高校排名中并列第一;
获部省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
成果奖
227
项。
2003
年以来,学 校每年在国际国内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总数和在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均
居全国高校前
10
位。根据中国科技
信息研究所公布的数
据,
2006
年我校在国际国内共发表论文
6395
篇,全国排
名第
9
位;
国内统计源期刊 论文
4338
篇,
全国排名第
6
位 ;
SCI
收录总数
1066
篇,全国高校
排名第
12
位(
2005
年第
14
位)
。
二、科研基地
四川大学是国家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
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和 国
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6
个,国家工程实验室
< p>1个,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
1
个,
国
家技术转移中心
1
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及网上合作中心
14
个,
卫生部重点实验室
3< /p>
个,省级重点实验室
45
个
,
教育部 哲学社会科学重点
研究基地
4
个,国家级临床研究基地< /p>
3
个,医疗技术精湛的附属医院4所。
教
育部卫生部重点实验室:
皮革化学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辐射物理与
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人类疾病生物治疗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口 腔生物医学工
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生物资源与生态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 室、
靶向药物教育部
重点实验室、
口腔生物医学卫生部重 点实验室、
移植工程与移植免疫卫生部重点
实验室、时间生物学卫生部重
点实验室。
国家工程中心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生物医学 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烟
气脱硫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级科研机构:
水力学与山区河流开发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 p>
高分子材料
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
口腔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制
革清洁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视觉合成图形图像技术重点学科实验室。
1
、
皮革化学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皮革化学与工程教育
部重点实验室由国家教育部主管。
该实验室是我国唯一
的皮革化学与工程
国家重点学科和博士学位授予点,
也是轻工技术与工程博士后
流动站的主
要依托实验室。
皮革化学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前身是
皮革工程国家专业实验 室
,是
在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利用世行贷款
59.65
万美元)的基础上,于
1991
年立项
建设(利用世界银行贷款
59.65
万美元,配套资金
289
万人民币)的。
1998
年
实验室
被列入国家
工程
重点建设学科,使实验室研究条件 进一步完善,综
合实力已达到国内外同类实验室的一流水平。
目前, p>
该实验室已具备优良的科研
和人才培养条件,
形成了基础性研 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
以基础研究促进技术开
发的研究特色。
皮革化学 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编人员
26
人,其中教授
11
人(博士
导师
5
人)
,副教授和副 研究员
14
人,其他技术人员
4
人。具有博士学位 的研
究人员
9
人,硕士学位的研究人员
9
人。学术带头人中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
科评审组成员
1
人,四川省学术带头人
3
人。青年学术骨干中被列入全国
百千
万人才工程
一、
二层次人选
1
人,
被列入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
2
人,
被列入四川省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
2
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2
人,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
特聘教授
1
人。 本重点实验室现有实用面积为
4000m2
的大楼一幢,
10
万元以上大型设备
29
台
(包括进口设备 p>
23
台)
,
大型设备总值
10
79
万元。现设
3
个联合中试基地:三个联合中试基地是:生物质 材料中试基
地、单宁研究室(绿色制革化学品中试基地、成都科技大学什邡亭江化工厂(
皮
革化学品中试基地)
。
2
、
生态资源与生态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本实验室研究方
向为动植物资源的保护与持续利用、珍稀濒危动植物的濒危
机制及保护生物学研究、
p>
微生物资源的发掘与利用研究、
青藏高原高寒地和高寒
湿地保
护研究、
西部退化生态系统与恢复重建、
工程破损生态系统的恢复。
依据
四川大学及其生命学院特有的历史、
地理和科技优势,
< p>以资源生物学与控制生物
灾害
(
“控灾”
< p>)、保护生物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人类健康和食物安全
(
“三保”
)
为主要研究领域,
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并集成 有关高新技术,
进行综合治理,
达到
有效控制生物灾害,
保护生物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人类健康和食物安全,
从而促进我国西部,
尤其是青藏高原地区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地方经济的可
持续发展。
本室通过多年来的建设与发展,已建成一支人 员年龄结构合理、专业方向齐
全的科研及管理队伍。现在固定人员
43< /p>
人,其中教授
15
人,博导
10
人, 副教
授
20
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组成员
< p>1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
1
人、教
育部跨世纪人才
2
人,四川省学术带头人
3
人, 具博士学位的研究人员
29
人。
所有研究人员中,
45
岁以下的有
35
人,
占总人数的 p>
81
%,
在固定人员中,
有
5
人为设备管理人员,其中
1
人为高级工程师(副教授)
< p>,3
位为工程师,已从事
设备管理
8
年以上。
自
1996
年 以来,共承担国家、部省级及横向科研项目
80
余项(其中国家
< br>级
42
项、省部级及其他项目
43
项) p>
,总经费近
3000
万元。先后获国家和部省
级科技进步奖
30
余项,
96
年以来获奖
7
项
(其中国家级科技奖
2
项,
< p>省部级科
技奖
5
项)
,
研究开发出了
6
种农用生物制剂,
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 p>10项,
专著
8
部,在重要核心期刊
发表学术论文近
200
篇,
SCI
和
EI
收录的
60
多篇。
本实验室成功地举办了三次全国草地鼠虫害防治学术讨论会和一次青藏高
原生态保护学
术交流会,
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28
人次,
27 p>
人次大会发言或小
(分)
组发言。特邀来本室讲座的国外专家
16
人,国内专家
10
人次,与美国华盛顿
大学、
密执安州立大学、
佛罗里达大学、
堪萨斯 州立大学,
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
意大利帕尔马大学以及香港中文大学、
香港科技大学等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
3
、
绿色化学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绿色化学与技术致力于研究经济技术上可行的、
能采用可循环
< /p>
使用原料的、
对环境不产生污染的、
对人类无害的化学品的 设计、
制造和使用;
研究经济技术
上可行的、
对环境不产生污染的、
对人类无害的化学过
程的设计和应用。换言之,绿色化学与技术就是把化学理论和方法、化工技术、
< br>生物技术、
信息技术等应用于所有的化学品和化学过程,
以减少直到消除对 人类
健康和生存环境有害的反应原料的使用、反应过程的利用、
反应产物的生产和
使用、反应溶剂的使用,尽可能不产生副产物,更加充分地利
用资源,达到资源
的循环使用,
发展循环经济,
以适应可 持续发展的需要。
实验室研究方向为生物
质转化、绿色合成方法学、环境
友好材料。
本实验室已形成了以院士、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国家杰出青年
基金获得者为学
术带头人的研究团队。目前拥有中科院院士
3
< p>名(兼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
得者
3
< p>人(其中1
个
B
类)
,教育部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1
人、讲座教授
1
人,教
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资助
5
人,教育部高校青年 教师奖获得者
2
人,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
4 p>
人,教育部骨干教师
4
人,四川省学术和
技术
带头人
10
人,四川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6
人。
本实验室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教育部、
< p>科技部及其它部委、四川省科技
厅及国内外企业的大力资助下,
p>
全体同仁通力合作,
在完成大量基础研究发表高
水平学术论文
的基础上,还特别注重科研成果的转化。
2004
年以来,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