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过程管理材料
题
目
大学生责任教育现状、原因及其对策的研究
院
系
外国语学院
专
业
英语
学
生
姓
名
黄梦兰
学
号
1104020508
指
导
教
师
林群
绵阳师范学院教务处制
二
Ο
О
九年五月
课题开题报告表
题
目
大学生责任教育现状、原因及其对策研究
一、
设计(课题)选题的依据(问题提出、选题的目的和意义、该选题在国内外
的研究现状及
发展趋势、主要参考文献等)
一、问题的提出
责任是道德的核心。中国历年来重 视对年轻一代的责任教育。孔子的“当仁不让”
,
孟子的
“舍我其谁”
,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命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顾炎武
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李大钊的“铁肩担道义”
,无不显示着对国事民瘼的崇高责任感。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将“责任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
《基础教育课程 改革纲要
(试行)
》在谈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时指出,要使学生“逐步形 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
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
,其中的“责任感”
,就是通过各种教育形式,让
学生学会对自己负责,
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以形成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责任品格,为学
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基
础,使学生的主观思想和实践行动符合社会要求和社会规范。
然而,现实社会中见惯不惊的责任丧失使我们的责任 教育变得刻不容缓。大学生的责任感
越来越多的引起社会的关注。主要表现为重个人前途
,轻社会思想,不是以主人翁的态度对
待社会;在人生的奋斗目标上表现为日益增强的个
人意识逐步取代了整体意识和社会意识;
盲目的自我膨胀和实际的自卑意识;
轻社会价值,
在利益关系上表现为以“我”
为中心。
反观我们现在的责任教育,长期以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应试教育这根指挥棒的指导
下走入了误区,不少老师和父母心目中的“好学生”
“好子女”的标准就是学习成绩,只注重< /p>
了智育,而忽视了思想品德、道德素质的教育。在教育过程当中,只注重了道德知识的灌输
,
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意志、行为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内心世界的塑造和自我教育,以
及自
我约束能力的培养。
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感,是目前高等 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
关键。因此,探讨当代大学生的责
任教育已成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十分紧迫而意义重大的
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和价值
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在大学生群体中独生子女占相当大的比例,因此家庭教育 一般都体
现出了父母过分溺爱、事事代劳,不敢让孩子承担责任等现象。孩子从小在以“
自我”为中
心的环境中成长,习惯将责任推给父母及他人,久而久之,势必淡化对同学、
班级、社会负
责的意识。另外,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社会上还存在着一些损人利己、言
行不一等不良风
气,严重地影响了大学生的成长,错误地引导其人生观和价值观,严重阻
碍责任心的形成。
伴随着网络时代 的高速发展,
“
90
后”这一词语应运而生。正因为极个别“ p>
90
后”的不负责
行为,使“
90
< p>后”的孩子被误解为大众眼中的叛逆、脑残、张狂、不学无术、不负责任的形
2
象。
然而事实说 明,
“
90
后”
的孩子不仅可以对自己负责, p>
而且敢于承担社会赋予他们的责任。
汶川
5.12
< p>大地震中,涌现一批又一批的少年英雄:康洁主动将治疗机会让给别人;雷楚年同
学
为救同学被埋于废墟底下;林浩的一句“因为我是班长”使亿万心灵为之震撼等等。现在
的学生并不是没有责任心,而是暂时不具备“
60
后”
“
70
后”
“
80
后”承担社会责任的能力,
缺少受责任教育的机会。所以,要从家庭、学校、社会的角度进行责任教育,从对自身负
责
做起,从对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一个国家能否长久强盛,一个民族能否长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关键就在于能否培养德
才兼备的接班人。因此培养和加强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对我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
兴,对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构建和谐主义社会以及大学生成为有用之才都有着至关重要的
< br>意义。其实在中国的传统伦理文化中,对个人责任更是非常看重的。抛开封建糟粕,仍能看
到超越历史的思想精华。
“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
< p>“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天
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地势坤,君
子以厚德载物”等等都充满了对人,对社会的责任意识。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透视全球化视野中的责任教育,许多国家和地区对责任教育较为重视。如日本已将责任教
育作为德育的重要内容。在港澳台地区,对责任的教育业非常重视,经常会举办一些“传承
优良文化,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意识”的活动。
西方和苏联学者分别提出过客观责任与主观责任的
“责任态度学说”
、
单方尊重责任与双方
尊重责任的“责任条件机制说”
、
< p>“责任发展存在模式说”、责任与年龄的关系和责任与判断之
间的关
系等观点,但是这些观点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其一是他们都没有把责任教育作为一个
专门
问题来研究。其二是他们所指的责任教育含义是非常狭窄的,主要不是指对集体、对社
会
的责任。其三是他们的研究基本上是提出观点,点到为止,既没有系统论述,又没有实证
研究;既没有揭示规律,也没有提出对策。
当经历了
2003
年抗击非典的深层次思考以后,国内对责任感问题的研究,对 责任感教育的
贡献逐步增加。借助网络和中国期刊网对“责任”和“责任教育”的检索,
同时也证实了这
个趋势。与此同时,学术期刊、书籍中的相关题材也多了起来,比较有影
响的只要是有一下
四类:理论探索类、教育对策类、实证调研类、实践指导类。
综上所述,责任感的研究,已经引起了责任教育研究专家和教育工作者的极大关 注,并且
有了可喜的进展。与此同时,我们看到,以往的研究成果中,分散的多,系统的
少;论述的
多,实证的少;涉及的多,专注较少。以往的研究者多数从其思想倾向或学术
观点角度来提
出大学生责任感问题,
认为责任感教育
“刻 不容缓”
,
但就大学生每个年龄段的特点、
深刻性、
前瞻性研究方面,还有待深入。
(四)
主要参考文献
(书写格 式要规范,
参照教育研究或绵阳师范学院学报格式)
[1]
[
美
]
德里克·博克(
Derek Bok
)著,徐小洲、陈军译:
《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
会责任
》
[J]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1
版
. < /p>
[2]
李允:
《责任心的培养:高校德育的主要内容》 p>
[J]
,
《思想教育研究》
,
2003
年第
11
期
.
3
-
-
-
-
-
-
-
-
-
上一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调查报告
下一篇: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