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感恩的道德价值与当代大学的感恩教育
论文
关键词:感恩
道德价值
大学
论文摘要:感 恩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具有利于修德、为学、敬业、成业以及社会和谐的
道德价值。
p>
感恩是识恩和行恩的有机统一,
过去当统治阶级割裂感恩心理层面而片面强调报
恩行为时,
传统感恩
教育
在教育内容、
教育方法和教育结果都表现出相应的局限性,
感恩的
道德价值也发
生了异化。
基于此,
文章提出当代大学应从道德认知的心理基础、
道德教育的
方法运用以及道德教育目标的层次要求等方面开展感恩教育,提高感恩教育的
实效性。
一、感恩的道德价值
感恩是对他人、社会和
自然
给予自己的方便和恩惠由衷认可,并试图加以回报的 行为。
我们能得到他人的恩惠与帮助是出自他人的仁慈与爱心,
“
恩者仁也
”…
。
。斯宾诺莎说的更
具体,
“
感恩或谢忱是基于爱的欲望或努力,
努力以恩德去报答 那曾经基于同样的爱的情绪,
以恩德施诸我们的人。
”
可 见,
“
恩
”
是人类之爱,感恩是对爱心的回报。所 以,古人对
“
知恩
图报
”
、
“
施恩不图报
”
、
“
< p>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
“
滴水之恩,当涌泉 相报
”
等极为推崇。这
些格言不仅对人们的感恩行为提出
要求,
同时给人们的道德修养指明了方向,
具有深刻的道
德内涵。
首先,感恩益于修德。感 恩是对恩惠的敬意与感激。儒家对
“
恩
”
的解释是
“
仁
”
,
“
仁 p>
”
始
见于《尚书
·
金滕》 p>
:
“
予仁若考
”
,诗经则有
< p>“洵美且仁
”
,意义做
“
仁爱
”“
仁慈
”
解。到了孔子
那里,
“
仁
”
的意义进一步深化具体,在不同的场 合、对不同的对象则有不同的意思,形成了
一套知仁、行仁的道德体系。如何实现仁呢<
/p>
?
儒家指出两条路径:一是由里及外、推己及人
的情感类推
法。儒家所讲的仁爱是有差等的,仁的根本是
“
孝悌
”
< p>,“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
与
!”
“
孝悌
”
是仁的出发点,人首先要感恩父母、亲敬 兄弟。在此基础上,
“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p>
”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要求把别人看成是同自 己一样的人,将心比心,把
血缘亲情之爱由己及人,
由亲及疏,
由近及远向外推延,
从而从爱父兄到爱他人,
从爱个体
的人到爱群体的人和社会,最终成为道德的圣人。
二是自外向内、
克己复礼的 修德之道。孔
子在回答颜渊问仁时说
“
克己复礼为仁 p>
”
。就是要克制一己的欲望,用礼
(
道德
)
来规范自身的
行为从而达到仁。为什么要尊礼克己呢
?
因为礼是人立身处世的准则,如果内心没有对礼的
敬畏与感恩情感,<
/p>
礼的形式也就失去了意义,
所以要求人以这种方式和规范来培养内在的道
< p>德情感。
两条途径殊途同归,
其共同点是要求都具有感恩的情感,< /p>
并不断与负恩心理做斗争,
不断克服并超越之,
从而实现仁 。可见,
一个人对父母兄弟、
他人社会乃至道德规范心存敬
意、心怀感恩,就能成为道德完善的人。
其次,感恩益于为学。一个人知识的获得,离不开老师的教诲,长者的提携,
“
片言之
赐,皆吾师也
”
。所以,君子当
< p>“隆师而亲友
”
“
事师之犹 事父也
”
。为何尊师感恩如此重要,
甚至葛洪指出
“
明师之恩,诚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
”
。无非说明尊 师感恩益于为学。尊师
感恩益于为学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益于学问之源的获得,
“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
”
荀子说:
“
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
”
二是能淳朴学风 ,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
提高学习效率。
“
师道既尊, 学风自善
Ӭ
。相反,
“
师道之不传
”
必然导致
“
欲人之无惑也难
”
。
可贵的是,
古人强调尊师感恩是坚持
“
师道
”
而非
“
师人
”
的标准:
只要能增进道德学问的皆可
以为师,而不必在意对方年龄的长
幼,社会地位的贵贱;
相反,不利于道德学问的即使为师
我们也应加以批
判。孔子说,
“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韩愈也说:
“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亚里士多德则说, p>
“
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
再次,感恩益于敬业、成 业。只有心怀感
恩的人才会爱岗敬业、
恪尽职守。
诸葛亮 原本
“
布衣
”
,
只因心感刘备三顾 茅庐之恩,
才会
“
鞠
躬尽瘁,死而后已<
/p>
”
,成就一番事业,留下千古佳话。
我们普通人虽无诸葛亮的知遇之恩,
但我们也应感谢衣食之恩、
机遇之恩。
我们不但要
感恩顺境,还要对所遭遇的挫折和
失败心存感激。挫折与人如影相随,
“
逆境是常态,顺利
是意外
”
。
感恩挫折就是要明白挫折在人生走向成功时所扮演的角 色,
激励我们以
“
失败是成
功之母
”
屡败屡战的精神。孟子亦曾言:
“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行弗乱其所为。
”
只有经历过心智之苦、筋骨之劳、体肤之饿,才能认识到生活
之不易、事业之艰巨,才
会感恩已有之条件并转化为事业之动力。
第四,
感恩益于社会和谐。
感恩有益于修德,
而人类道德的 提高则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
基础。胡锦涛同志指出:
“
我 们所要建设的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
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
可见,和谐社会是一个道德化的社
< br>会。因为:
“
民主法制
”
的基础是道德,道 德不但为人们的守法执法提供内在的保障,还可减
少社会的控制成本;
“
公平正义
”
则取决于对责任意识和行为效果的正确把握;
“
诚信友爱、
充满活力、安定有序
”
则体现了社会交往的和谐,它是人们对交往理念和交往价值的取向的
把握及其践行;<
/p>
“
人与自然的和谐
”
在社会意义上来说就是特殊的人 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
是
人与他人、人与社会良好道德关系的延伸。
p>
和谐社会不一定要求物质文明高度发达 ,
却必然要求人们的道德水平普遍提高。
正是在
这个意义
上,胡锦涛同志进一步指出:
“
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
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
没有良好的道德规
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
”
和谐社会要求道德,而道德建设则呼唤我们感恩。
二、传统感恩教育的局限
在
中国历史
上,
感恩作为一种美 德,
有着悠久的传统,
但传统的感恩教育又存在着某些
不
容忽视的局限。从总体上看,传统感恩教育的局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从教育内容来看,传统感恩教育缺乏对
“
恩
”
的伦理反省,对
“
恩
”
的虚伪性和欺骗
性认识不够。
恩德与 其他传统道德一样建立在主体身份不平等的基础之上,
君臣、
父子和夫
< p>妇其
政治
地位是不一样的,尤其是君主对臣民之恩并非都是
(
有时也可能
)
出自仁爱,更多的
时候是基于一种笼络民心的治国之术。所谓的
“
皇恩浩荡
”
、
“
每饭必思君恩
”
等
“
恩惠
”
就成了
子虚乌有的恩德,从
现代
心
理学
的角度来说,
不过是
“
人质爱上绑匪
”
的幻觉,其道德具有一
< br>定的虚伪性。此外,统治者一方面指出恩是
“
仁慈
”
、
“
仁爱
”
,提出
“ p>
受恩图报
”
、
“
施恩不图
报
”
的道德要求。另一方面,统治者自身奉行的却是
“
施恩图报
”
、
“
受恩不报
”
的非道德原则。
孔子在回答子张问仁时说:
“< /p>
惠则足以使人
”
就统治阶级而言,
“
施恩图报
”
才是其施恩的真正
动机与动力;
“
受恩不报
”
反而成了其行为常态,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
“
清官
”
情结正是对统治
阶级受
人民供养而
“
知恩不报
”
的反证。
这里,
统治阶级自身对恩惠的理解与践行同他对被统
治阶级的说教与要求
是不一致的,道德的虚伪性与欺骗性暴露无遗。
< /p>
其次,从教育方法来看,传统感恩教育重灌输轻讲理,表现出鲜明的道德强制性特征。
在三纲五常的道德框架下,
既无
“
君臣、
父子、
夫妇
”
的平等,
也无
“< /p>
臣、
子、
妻
”
的独立人格,
这种不平等的地位造就了强者的
“
主人
”
道德心理和弱者的
“
奴仆
”
道德心理。 p>
在强者看来,
“
溥
天之下,
莫 非王土,
率土之滨,
莫非王臣。
”
弱势一方则视一 切所得为统治者的恩赐,
时刻
“
感
恩戴义
,怀欲报之心
”
。与此道德模式对应的感恩教育则是强制性的灌输和绝对的服从。 教
育者把被教育者视为
“
道德之洞
”(< /p>
杜威语
)
或
“
美德之袋
”(
柯尔伯格语
)
,道德教育采用的是
“
讲
大道理、
靠思想灌输,
靠榜样引路等基础性方 法,
缺少较为具体的操作性程序和启发性机制,
它常常是对某种思想观念
的笼统式灌输和规导,
缺少对受教育者微观心理、
情感和认知方式、
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等主体因素的
科学
把握
”
。灌输的教育方法对一个有正常判断能力的人
是不合适的,
因为它
“
妨碍或阻止了任何个人都有权自由地或自主地进行理智思考的过程。
< p>”
纠表现出鲜明的道德强制性。
这种灌输的教育方法既不是一种教授 道德的方法,
也不是一种
道德的教育方法。
说它不是一种 教授道德的方法,
是因为真正的道德应考虑到处于冲突中的
价值审判;<
/p>
说它不是一种道德的方法,
是因为合乎道德的教育要考虑到被教育者的推理能力 p>
-
-
-
-
-
-
-
-
-
上一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开题报告
下一篇:大学生个人优秀自查报告1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