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大学查询网 > 高校介绍 >

大学学费《居住建筑风环境和热环境设计标准》(征求意见稿)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bjmy2z.cn/daxue
2020-11-24 21:57
tags:意见稿

四川大学 邮箱-四川大学 邮箱

2020年11月24日发(作者:彭飞)











居住建筑风环境和热环境设计标准


Design Standard for Wind & Thermal Environmental Design of


Residential Buildings


(征求意见稿)


DB33/110X-2014




主编单位: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浙江大学绿色建筑研究中心


批准部门:浙江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


实施日期:

2015

X

X













2014




1



2




为了深入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

《民用建筑节能条例》


《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办法》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 积


极推进绿色建筑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规定,依据浙江省


气候特点,

进一步改善居住建筑的风热环境,

不断提高我省居住 建筑风热环境设


计水平,

根据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批准的标准编制计 划,

本标准编制组经广


泛的调查研究,

认真吸取国内外先 进技术和经验,

在反复征求意见的基础上,


订了本标准 。


本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是:

1

总则 ;

2

术语;

3

室内外环境舒适性要求及模


拟计算条件;

4

室内风环境设计;

5

室内热环境设计;

6

室外风环境设计;

7

室外< /p>


热环境设计。


本标准为浙江省居住建筑风热环境 设计提供了标准和依据,同时可作为业


主、勘察设计、施工监理、运行管理、节能评估人 员开展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工


作的技术参考。


本标准的实施由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归口管理,

由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


究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术解释工作。


本标准属首次编制,

在实施过程中如发现需要修改或补充之处,

请将意见和


有关资料寄 送至: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联系地址:浙江省杭州


市天 目山路

148

号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邮政编码:

3 10028



位: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浙江大学绿色建筑研究中心


位:浙江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杭州市气象台


杭州浙大精创建筑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杭州佳华科技有限公司


上海飞熠软件技术有限公司



3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毅、杨

军、黎

冰、丁

德、孙文瑶、


吴佳艳、张敏敏、顾

铭、吴玮华、邵春廷、


雨、姜瑜君、张小伟、刘

冰、范静龙




本标准主要审查人:付祥钊

范秦寅



4




1

.

........................... .................................................. .................................................. .......

1



2

术语和定义

.

............... .................................................. .................................................. ......................

2



3

室内外环境舒适性要求及模拟计算条件

.

.......... .................................................. .............................

6



4

室内风环境设计

........ .................................................. .................................................. ....................

1

7



5

室内热环境设计

........ .................................................. .................................................. ....................

2

7



6

室外风环境设计

........ .................................................. .................................................. ....................

3

2



7

室外热环境设计

........ .................................................. .................................................. ....................

3

8



附录

A

体感温度及室外平滑周平均温度定义及计算公 式

.......................................... ....................

4

1



附录

B

围护结构内表面最高温度的计算

..................... .................................................. ..................

4

3



附录

C

围护结构室外计算参数

.. .................................................. .................................................. ...

4

6



附录

D

浙江省各地市夏季典型日气象参数

.................... .................................................. ...............

4

7



附录

E

浙江省各地市风玫瑰

... .................................................. .................................................. ......

6

9



附录

F

浙江省各地市春、秋季及空调季过渡工况参数

.

.................................................. ...............

8

6


本标准用词说明

.

......... .................................................. .................................................. ......................

8

8



规范性引用文件

.

......... .................................................. .................................................. ......................

8

9







5



Contents


1

General Provisions

.

...................................... ..................................................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

Terms and Definition


.

..............................................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

Comfort Requirements and Simulation Conditions of Indoor and Outdoor Environment


错误!


未定义书签。



4

Indoor Wind Environment Design


......................... .......................................

错误!未定义书签。



.

... ..................................................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

Indoor Thermal Environment Design



6

Outdoor Wind Environment Design


.................................................. ...........

错误!未定义书签。



7

Outdoor Thermal Environment Design


.

..... ..................................................

错误!未定义书签。



Appendix A Definition and Statistic Methods of Operative Temperature and Weekly Smoothed


Outdoor Temperature....................................... .................................................. ...........

4

2



Appendix B

Calculation Method of Maximum Temperature of Envelop Enclosure Internal


Surface


.................... .................................................. ......................

错误!未定义书签。



Appendix C

Ourdoor Conditions for Envelop Enclosure Calculation...... ....................................

4

9



Appendix D

Typical Daily Meteorological Parameters of 11 Cities in Zhejiang..........................

5

0



Appendix E Wind Rose of 11 Cities in Zhejiang................ .................................................. ...........

7

2


Appendix F Parameters under Transition Condition in Spring, Autumn and Air-Conditioning


Seasons of 11 Cities in Zhejiang

.

......................................... ..........

错误!未定义书签。


Explanation of Wording in This Standard

........................... .................................................. ............

9

1



List of Quoted Laws, Policies, Codes and Standards..................................... ....................................

9

2



6



1


1.1

为规范居住建筑项目风热环境 设计,

在保证室内热舒适性要求的前提下,


进一步提高居住建筑自然通风 效果,

降低热岛效应,

据《民用建筑节能条例》


《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办法》、

《浙江省人民政 府关于积


极推进绿色建筑发展的若干意见》和《浙江省民用建筑项目节能评估技术导则》


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结合本省的气候特点和实际,制定本标准。


【条文说明】


在编制本标准的过程中,< /p>

将各地原始的气象参数经过数理统计和推算确定出


各城市(区)的气象参数 ,整理成

浙江省居住建筑风环境及热环境分析气象数


据 库

供相关模拟软件分析计算时调用。所选用的气象资料是经分析整理获得的


浙江省近十年内的典型气象年的气候数据。



1.2

居住建筑项目风热环境设计是指根据居住建筑相关法律、法规、 规章和


标准,

对居住建筑项目设计方案的科学性、

合理性 进行分析,

提出提高自然通风


效果,降低热岛效应的对策和措施的行为。



1.3

浙江省行政区域内新 建居住建筑项目的风热环境设计适用本标准,改建


和扩建的居住建筑项目的风热环境设计 可参照执行。



1.4

本标 准规定了居住建筑室内外热舒适性标准、

室内风热环境设计要求和


室外风 热环境设计要求,是居住建筑风热环境设计和设计方案确定的技术依据。



1.5

居住建筑项目的风热环境设计除应符 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的法律


法规和相关标准的规定。



1



2

术语和定义


2.0.1

自然通风

natural ventilation


依靠室外风力形成的风压和室内外空气温度差形成的热压实现 建筑通风换气的


方法。



2.0.2

机械通风

mechanical ventilation


通过风机作用使空气流动,实现房间通风换气的通风方法。



2.0.3

复合通风

hybrid ventilation system


在满足热舒适 和室内空气质量的前提下,

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交替或联合运行的


通风系 统。



2.0.4

最小新风量

minimum fresh air requirement


建筑物内满足人体健康和环境舒适所必 需的新鲜空气量,

单位为立方米

/

小时·


m


3


/h

·

p

)。



2.0.5

计算流体动力学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通过计算机对流体力学 问题进行数值模拟和分析的方法。以下简称为

CFD



2.0.6

空气污染物

air pollutants


由建筑物内部结构以及建筑材料所产生 的有害物质。本标准指甲醛、氨、苯、氡


及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TVO C)



2.0.7

可吸入颗粒物

PM2.5

PM10


PM2.5

能够进入人体肺部的颗粒物。

PM10

能够进入人体喉部以下呼吸道的颗粒


物。



2.0.8



典型气象日

(TMD)

typical meteorological day


在典型气象 年中所选取的代表季节气候特征的一日。以典型气象年最热月

(

最冷


2



)

中的温度 、日较差、湿度、太阳辐射照度的日平均值与该月平均值最接近的


一日,称为夏季

(

冬季

)

典型气象日。



2.0.9

平均热岛强度

average heat island intensity


居住 区逐时空气温度与同时刻当地典型气象日空气干球温度的差值的平均值


(

)



2.0.10

窗墙面积比

area ratio of window to wall


窗户洞口(包括外门透明部分)总面积与同朝向 的墙面(包括外门窗的洞口)总


面积的比值。



2.0.11

设计建筑

designed building


正在设计的、需要进行节能设计判定的建筑。



2.0.12


建筑物体形系数(

S

shape coefficient of building


建筑 物与室外大气接触的外表面积

F0

与其所包围的体积

V

< p>
0


之比。

单位为

m


2


/m


3



体 积和面积计算方法见附录

B



2.0.13

典型气象年(

TMY

typical meteorological year


以近

30

年的月平均值为依据,从近

10

年的资料中选取一 年各月接近

30

年的平


均值作为典型气象年。

< p>由于选取的月平均值在不同的年份,

资料不连续,

还需要

进行月间平滑处理。



2.0.14


梯度风

gradient wind


空气受到的气压梯度力、科里奥利力和惯性离心力相平衡时所作的水平曲线运

< p>
动。




2.0.15

居住建筑

residential building


供人居住使用的建筑。



2.0.16

宿舍

dormitory


3



有集中管理且供单身人士使用的居住建筑。



2.0.17

老年公寓

apartment for the aged


专供老年人集中居住 ,

符合老年体能心态特征的公寓式老年住宅,

具备餐饮、


洁卫生、文化娱乐、医疗保健服务体系,是综合管理的住宅类型。



2.0.18

酒店式公寓

service apartment


提供酒店式管理服务的住宅。



2.0.19

总建筑面积

total construction area


本标准所指的建筑 面积对于国有建筑用地上的居住建筑项目是指一次出让或划


拨国有建设用地范围内的总建 筑规模(含地下室、半地下室);对于集体建设用


地上的民用建设项目是指建设用地规划 许可证核定的建设用地范围内的总建筑


规模(含地下室、半地下室)。



2.0.20

非人工冷热源环境

free-running thermal environment

thermal environment


in free running buildings


非人 工冷热源环境指未使用采暖、

空调等人工冷热源,

只通过自然调节或机械通


风进行热环境调节的房间或者区域。



2.0.21

街谷风

street ventilation


在市区,

风沿着马路或胡同 穿扫过而形成。

林立的建筑物越是排得整整齐齐,

穿


堂风 越容易形成。



2.0.22

穿堂风

cross ventilation


即过堂风,

流动于建筑物内部空间的风。

在风压作用下,

室外空气从建筑物一侧


进入,贯穿内部,从另一侧流出的自然通风。



2.0.23

涡流区

vortex cavity


当风吹向建筑物时,

在迎风面上形成正压区,

而在建筑物屋顶、

两侧及背风面形


4



成负压区,

负压区内的空气一般处于涡流状态,

又称为涡 流区。

涡流从简单意义


上讲是指局部气场的空气环形流动。


5



3

室内外环境舒适性要求及模拟计算条件

.


3.1

建筑室内外风热环境控制目的


3.1.1

稀释或排除室内空气污染物,提供室内人员呼吸所需的新鲜空气。



3.1.2


改善室内温度、湿度和气流速度,为室内提供舒适的环境。



3.1.3

改善室外人员活动区风热环境。


【条文说明】


对于采用非人工冷热源的居住建 筑室内环境,

应满足下列条件:

建筑围护结


构内表面无结 露、

发霉等现象;

具备合理的自然通风措施。

居住建筑室内环境舒


适性按满足的要求不同,

划分为舒适、

适宜和不可接受三 个等级。

影响建筑室内


舒适性指标主要包括:新风量、风速、换气次数及 体感温度。


影响建筑室外舒适性的自然环境因素主要包括:热岛强度、 热强度、风速、


风速放大系数。


重视建筑室内 外环境的设计,

不仅有利于进一步改善人民的生活环境、

还有

利于处理好邻里间的相互关系。



3.2

建筑室内舒适性指标


3.2.1

新风量指标


居住建筑所需最小新风量应满足卫生条件,

按换气次数法计算。

居住建筑的


最小换气次数应符合表< /p>

3.2.1

的规定。


3.2.1

居住建筑最小换气次数(次

/h


人均居住面积

F


P


< /p>


F


P


10m

< p>
2



10m


2

< p>

F


P


20m< /p>


2



20m


2< /p>


F


P


50m


2



换气次数


0.70


0.60


0.50


6



F


P< /p>


50m


2



0.45



3.2.2

风速指标


在春、秋季及空调季过渡工况下,室内自然通 风空气主流区最大风速宜


0.25 m/s~1.0m/s

之间。


【条文说明】


在流动边界层以外,

以及产生边界层脱离而形成 的旋涡区以外的流区为主流


区。


春、

秋季及空调季过渡工况的风环境模拟计算宜提供小区内典型建筑标准层

< p>
最底层的主要房间室内空气主流区最大风速,

作为本条的核算依据。

典型建筑是


指表面压强绝对值的平均值最小的建筑。


风速对人体作业的影响详见下表。


3.2.2-1

风速对人体作业影响情况


风速(

m/s


0

V

0.25


0.25

V

0.5


0.5

V

1.0


1.0

V

1.5


1.5

V


通风路径


对人体作业的影响


不易察觉


愉快,不影响工作


一般愉快,但是需提防纸张被吹散


稍微有风击以及令人讨厌的吹袭,桌面上的纸张会被吹散


吹风明显,如若维持良好的工作效率及健康条件,需改善通风量和控制


本标准将浙江省划分为南北两个气候区:


3.2.2-2

浙江省南北气候分区表


北区


南区


杭州、宁波、绍兴、湖州、嘉兴、金华、衢州、舟山


温州、台州、丽水


北区和南区春、秋季过渡工况计算期按下表执行:


3.2.2-3

南北区春、秋季过渡工况计算期


浙江省气候区


北区


南区


春季过渡工况计算期


2

21

日至

6

17


1< /p>

29

日至

6

17


秋季过渡工况计算期


9

9

日至

12

13


9

19

日至次年

1

11


春、秋季过渡工况是指室外焓值不大于干球温度

24

< p>℃、相对湿度

70%

的焓


7



值,且室外干球温度不小于

18

℃的工况;


空调季的过渡工况是指室外焓值不大于干球温度

28

℃、相对湿度

70%

的焓


值, 且室外干球温度不小于

18

℃的工况。


春、

秋季及空调季过渡工况的最多风向、

最多风向的频率及最多风向的平均


风速参见附录

F



3.2.3

换气次数指标


春、秋季过渡工况自然通风时,主要房间换气次数不应小于

5

次< /p>

/h

;空调季


过渡工况自然通风时,主要房间换气次数不宜 小于

20

/h


【条文说明】


根据

十一五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子课题

< p>长江流域住宅节能理论


与策略研究的相关研究成果。

春、

< p>秋季过渡工况自然通风的主要房间换气次数不


小于

5

/h

空调季过渡工况自然通风的主要房间换气次数不小于

20

/h


效果显著。



春、

秋季及空调季过渡工况的风环境模拟计算宜提供小区内典型建筑标准层

< p>
最底层的主要房间换气次数,

作为本条的核算依据。

典型建筑是指表 面压强绝对


值的平均值最小的建筑。


当自然通风实在无法满足条文要求时,

宜优先采用复合通风方式满足通风换


气次数要求。



3.2.4


体感温度指标


浙江省非人工冷热源环境适宜室 内体感温度范围应满足图

3.2.4

的要求。体


感温度及 室外平滑周平均温度定义及计算公式详见附录

A


8




3.2.4

浙江省非人工冷热源环境室内体感温度范围



3.2.5

相对湿度指标


任何情况,室内相对湿度不宜大于

70%


【条文说明】


当自 然通风无法满足室内相对湿度要求时,

可采用其他通风或空气调节方式


来 实现。



3.3

建筑室外舒适性指标及安全性指标


3.3.1

热岛强度指标


夏 季典型气象日内,居住区平均热岛强度(

8:00-18:00

)不应高于

1.5

℃。


平均热岛强度应按下式计算:


?

t


a


夏季


=


其中,统计时刻为北京时间。


式中


t


a


(


τ


)


——


τ


时刻居住 区设计的空气温度

(

)


t


a

?

TMD


(


τ


)


——


τ


时刻居住区所在城市的典型气象日空气干球温度

(

℃< /p>

)

按附


F

取值。



9


[< /p>


t

(


τ


)

?

t



τ


a

< p>
1


τ


2


a


?


TMD


(5.0.2)


(


τ


)


]


/1

1



3.3.2

热强度指标


夏季 典型气象日内,任意时刻建筑区域内的室外环境热强度指标不宜超过


41

℃,不应超过

54

℃。


【条文说明】


热强度指标定义:一个成年人在 室外行走,以水蒸气分压力

1.6kpa

为参考


量,与其 所处环境热安全水平一致的体表温度。应按下式计算:


HI

< p>(

AT

=Ta+0.33*RH/100*6.105*e xp[17.27*Ta/(237.7+Ta)]-0.7*V-4 (3.3.2-1)


HI

AT

=Ta+0.348*RH /100*6.105*exp[17.27*Ta/(237.7+Ta)]+0.7*Q/(V+10)-3 .25


(3.3.2-2)


式中

HI

AT< /p>

)为热强度指标(℃)

Ta

为空气干球温度(℃)

RH

为相对


湿度;

V< /p>

为风速(

m/s

Q

为人体表面单位面积所接收的总辐射强度(

W/m


2

< br>)


采用水平总辐射强度简化代替。

< p>

3.3.2-1

适用于人在树荫下行走工况;式

3 .3.2-2

适用于太阳直射工况。模


拟时应对两个参数均做计算。


热强度指标要求详见表

3.3.2


3.3.2

热强度指标要求


分类


极度危险


危险


严重警告


警告


人体热感觉等级


极度过热


过热


稍微过热



热强度指标、


体表温度(℃)


>54


41~54


32~41


27~32


对人体热安全的危害


长时间暴露会引起热中风


从事体力劳动会引起中暑、


热痉挛或热衰竭


有机会引起中暑、热痉挛或热衰竭


热疲劳



3.3.3

风速指标


在模拟计算条件下,

建筑物周 围人行区风速不宜大于

5m/s

不得大于

10m /s


不影响室外活动的舒适性及安全性。


【条文说明】


风场实测表明,

对建筑物绕流特性影响最显著的是近地面风,

而近地面风是


有着显著的紊 乱性和随机性。

长期以来,

通过试验,

观察制定了室外风速指标来


测评近地面风环境的优劣。


10



风力等级对人体的影响详见表

3.3.3-1


3.3.3-1

风力等级对人体影响情况



风级


名称

< br>平地上离地

10

米处的


风速(

m/ s


范围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无风


软风


轻风


微风


和风


劲风


强风


疾风


大风


烈风


狂风


暴风


飓风


0.0

0.2


0.3

1.5


1.6

3.3


3.4

5.4


5.5

7.9


8.0

10.7


10.8

13.8


13.9

17.1


17.2

20.7


20.8

23.4


23.5

28.4


28.5

32.6


32.7

36.9


中数


0


1


2


4


7


9


12


16


19


23


26


31


33



陆地地面


物象


静,烟直上


烟示风向


感觉有风


旌旗展开


吹起尘土


小树摇摆


电线有声


步行困难


折毁树枝


小损房屋


拔起树木


损毁重大


摧毁极大



对人体影响


无感


不易察觉


扑面的感觉


头发吹散


头发吹散、尘土飞扬、纸张飞舞


感觉风力大,为陆上风容许的极限


张伞难,走路难


走路非常困难


无法迎风步行


阵风可以将人吹到





步行者受风影响情况见表

3.3.3-2


3.3.3-2

步行者受风影响情况


序号


1


2


3


4


5


6


3

秒钟平均风


速(米

/

秒)


0

5


5

10


10

15


15

20


20

25


25

30



人脸感到有风,但对行动或舒适性无影响。


对风敏感,脚步偶有不规则,但大多数行动尚不受影响。


步行不易,上身要前倾,脚步不规则,以直线前进。


步行艰难,难以控制,整个身体前倾,且摇摆不定。


安全行走的极限,安稳行走极难或不可能。


危 险风速(国际通用

23

/

秒为危险风速极限)< /p>


根据上述两表,发现风力等级

0~3< /p>

级、风速在

5m/s

以内为舒适,风力等级


5

级以上、风速在

10m/s

以上为不舒适,风力等级

< p>8

级以上为危险,因此在模拟


计算条件下,建筑物周围人行区风速不 宜大于

5m/s

,不得大于

10m/s

,不影响室


11



外活动的舒适性。



3.3.4

风速放大系数


在 模拟计算条件下,建筑室外风速放大系数应小于

2


【条文说明】


风速放大系数可由模拟计算软件 直接计算输出,

或由计算得到的风速,

根据


公式计算得到 :


风速放大系数

=


建筑物周围 离地面高处风速

1.5m


开阔地面同高度风速



'


z


0


其中: 开阔地面同高度风速


V

=

V


0< /p>


?

(

)


α




z


0

< p>
'


0


V


0


10m

高处风速边界条件;


Z


0


=10m


为与人行区同高度的

1.5m


α

为地面粗糙度系数,开阔地面一般取

α

=0.16



3.4

建筑室内外风热环境模拟计算条件


3.4.1

总建筑面积在

5

万平方米以 上的居住建筑项目应采用数值模拟进行风热环


境模拟。


【条文说明】


根据《浙江省民用建筑项目节能 评估技术导则》

(试行)规定,民用建筑需


委托节能评估机构开展节能评 估相关工作。

总建筑面积在

5

万平方米以上的居住


建筑项目应采用数值模拟进行风热环境模拟。



3.4.2

建筑室内外风环境和热环境模拟需采用通过省建设主管部门 组织的专家


论证的专业风热环境模拟软件;模拟用主要数据参见附录

D< /p>



3.4.3

室内风环境模拟计算条件


12



1.

几何模型:自然通风模 型采用

K-

ε双方程模型,控制方程包括连续性方程、


动 量方程、能量方程、湍流脉动动能

K

方程和湍流能量耗散ε方程;


2.

网格划分:根据建筑边长划分适当的网格;重点观 测区域要在地面以上第

3


个网格和更高的网格内;


3.

边界条件:主要是来流风速、风向、环境温度、壁 面温度等,均按其为稳态


进行模拟。外窗面积按可开启外窗有效面积计算。将来流方向侧 的外窗设为


速度入口,大小和方向由外绕流场的模拟结果确定。其他方向的外窗为充分< /p>


发展的自由出口边界。


4.

户门按全部开启洞口面积计算。



3.4.4


室外风热环境模拟几何模型


1.

再现域、计算域模型按表

3.4. 4

选取,目标域内建筑均应得到反映(含规划


建筑);


3.4.4

再现域、计算域模型范围表


建筑高度

H


H

15m


15

H

50


50

H

100


100

H


再现域


目标域边界外扩

50m


目标域边界外扩

75m


目标域边界外扩

100m


目标域边界外扩

125m


计算域


目标域边界外扩

100m


目标域边界外扩

150m


目标域边界外扩

200m


目标域边界外扩

250m


注:

H

为目标域内最高建筑物高度;目标域为用地红线内建筑覆盖区域;再现


域为需要数学建模的控制区域;计算域为要进行数值计算的控制区域;


2.

建筑上方计算区域要大于

3H

;目标建筑边界

H

范围内应以最大的细节要求


再现。



3.3.5

室外风 热环境模拟时,几何模型在再现域范围内应以最大的细节要求再


现:


1.

目标建筑模型屋面女儿墙、挡风墙、架空层、外挑 部分等应以最大细节要求


再现;其中屋面女儿墙、架空层及架空层立柱部分应按设计图纸 如实反应。


尺度在

600mm

以内的建筑挑檐、室外机平 台宜按要求再现;


13



2.

再现域范围内建筑几何模型、

周边 山体、

水域、

绿化、

道路等宜参照卫星图、


规划图等再现。



3.4.6


室外风环境和热环境模拟网格划分要求:


1.

应根据计算对象的模型尺寸大小选取相应的网格间 距,

用地面积

5

万方小区,


目标域最大网 格尺寸不应大于

3m

。最小网格应设置在体现细节最大处;靠

近建筑边界网格应加密。


2.

重 点观测区域要在地面上方

0~1.5m

处网格不应小于

3

个。


3.

应对计算对象采用均 匀网格和不均匀网格相结合的划分方法。在温度、速度


和浓度等梯度大的地方,应加大网 格数,在梯度小的地方,可采用较少的网


格数;


4.

模拟前应进行网格质量的判定;


5.

由一个网格单元到另一个网格单元的尺寸扩大比不 应大于

2

倍,

目标域中网


格长、宽、高任 意两边尺寸之比不应大于

1:5



3.4.7

室外风环境模拟边界条件:


1.

边界条件宜取计算域主导风向,

无 计算域主导风向时取该地所在城市的主导


风向。边界风速取值应参照当地典型气象日的气 象参数。夏季应采用当地夏


季最多风向及夏季室外最多风向的平均风速的数据;

冬季应采用当地冬季最


多风向及冬季室外最多风向的平均风速的数据。

< p>


2.

边界风速取值还应考虑周边建筑环境的影响 。

当可获得建筑周围区域的风环


境统计资料时,宜以该气象资料作为模拟 边界输入条件。对于未考虑粗糙度


的情况,

采用指数关系式修正粗糙度带 来的影响;

对于实际建筑的几何再现,


应采用适应实际地面条件的边界条 件;对于光滑壁面,应采用对数定律。一


般地面粗糙度所决定的幂指数为

α

,取值宜按表

3.4.7

选取。


3.4.7

地面粗糙度系数

α

取值表


类别


A


B


C


地面特征


近海海面、海岛、海岸、湖岸及沙漠地区


田野、乡村、丛林、丘陵及房屋比较稀疏的中小城镇和大城市郊区


有密集建筑群的城市市区


14


α

取值


0.12


0.16


0.22



D


有密集建筑群且房屋较高的大城市市区


0.30



3.4.8

室外热环境模拟边界条件:


1.

计算用夏季典型气象日逐时室外空气温度、

太阳总辐射强度、

直射辐射 强度、


散射强度、风向和风速取值详见附录

D

,土壤上表 面温度、绿地表面温度、


水体表面温度可参看附录

D

;< /p>


2.

不同路面的吸收率、反射率详见附表

C.0.2



3.4.9

室外风环境模拟计算时采用稳态 模拟分析;室外热环境模拟计算时宜采用


非稳态模拟分析。


【条文说明】



室外热环境模拟计算时宜采用非稳态模拟分析,当技术条件有困难时,可


采用最不利时刻数据逐时稳态模拟近似代替非稳态模拟分析。




3.5

建筑室内外风热环境模拟计算结果


3.5.1

宜对最底层所有房间夏季、过渡季自然通风条件下室内风环 境进行模拟计


算,并输出室内

1.2m

高处平面风速分布 图、带网格的风速矢量图及空气龄分布


图。


【条文说明】


宜在建筑群内寻找通风较不利点进行室内风环境模拟。


空气龄

(Age of air)

是房间内某点处空气在房间内已经滞留的时间,反映了室


内空气的新鲜程度,

它可以综合衡量房间的通风换气效果,

是评价室内空气品质


的重要 指标。



3.5.2

可对最 顶层所有房间夏季、过渡季自然通风条件下室内热环境进行模拟计


算,并输出室内

1.2m

高处平面温度分布图。



3.5.3


应对居住建筑夏季、冬季室外风环境进行模拟计算,并输出下列结果:


1.

室外

1.5m

高处 平面风速分布图、带网格的风速矢量图、风速放大系数分布


15



图及风压分布图;


2.

目标建筑外表面风速分布图及风压分布图;


3.

风压超过

10Pa

的外墙表面积占该建筑该向外墙表面积的百分比;


4.

各板式建筑前后平均压强及压差。



3.5.4


应对居住建筑夏季室外热环境进行模拟计算,并输出下列结果:


1.

室外

1.5m

高处 平面温度分布图及热强度指标分布图;


2.

目标建筑外表面温度分布图;


3.

室外

1.5m

高处平面热岛强度指标分布图。



3.5.5


应对居住建筑外墙、屋面内表面进行防结露计算。


【条文说明】


防结露计算方法参照《民用建筑 热工设计规范》

GB50176

。确定室内空气露


点温度 时,相对湿度取值均应按

60%

取值。


16



4

室内风环境设计


4.1

建筑物朝向及平面布局设计


4.1.1

建筑物的朝向、形体、平面空间布局、剖面设计和门窗的设 置应有利于组


织室内自然通风。宜对建筑室内风环境进行计算机模拟,优化自然通风系统 。


【条文说明】


为有效利用 自然通风,

需要进行合理的室内平面设计、

室内空间组织以及门

< br>窗位置、尺寸与开启方式的精细化设计。考虑建筑冬季防寒时,宜使主要房间,


如 卧室、起居室、等主要工作与生活房间,避开冬季主导风向,防止冷风渗透。


夏季及过渡 季需要通过自然通风为建筑降温,宜使主要房间迎向夏季主导风向。


宜 采用室内气流模拟设计的方法进行室内平面布置和门窗位置与开口的设


计,综合比较不同 建筑设计及构造设计方案,确定最优的自然通风系统方案。



4.1.2

建筑物的迎风面与夏季最多风向宜成

60°

90°

角,同时应考虑利用过渡季


风向 以充分利用自然通风。


【条文说明】


建筑平面布局应在满足日照及节能要求朝向的基础上,

采用合理布局满足通


风要求。

建筑朝向受各方面条件的制约,

有时不能均处于最佳或适宜朝 向。

当建


筑采取东西向和南北向拼接时,应考虑两者接受日照的程度和相 互遮挡的关系。


对朝向不佳的建筑可增加下列补偿措施:


1.

将次要房间放在西面,适当加大西向房间的进深;


2.

在西面设置进深较大的阳台,减小西窗面积,设遮 阳设施,在西窗外种植枝


大叶茂的落叶乔木;


3.

居住建筑尽量避免纯朝西户的出现,并组织好穿堂 风,利用晚间通风带走室


内余热。



4.1.3

居住建筑形体应有利于夏季及过渡季自然通风。


【条文说明】


17



根据《生态建筑系统控制理论与技术策略研究》

,居住建筑形体与通风特 点


见表

4.1.3


4.1.3

建筑形体与通风特点


建筑体型

夏季气流分析

通风特点


垂直于夏季东南风的墙面小,


圆形


正压区小,不利于通风散热



夏季迎风面大,

利于通风,


蝶式


季迎风面小,利于防寒



夏季迎风面大,利于通风防


井式



潮,

外墙凹凸多,

表面积增大 ,


不利于防寒


夏季迎风面与背风面压差大,


板式


利于通风




4.1.4

房间平面宜采取有利于形成穿堂风的布局,避免单侧通风的布局。


【条文说明】


穿堂通风可有效避免单侧通风中 出现的进排气流参混、

短路、

进气气流不能


充分深入房间 内部等缺点,因此房间的平面布局宜有利于形成穿堂通风。同时,


要取得好的室内空气品 质,

还应尽量使主要房间处于上游段,

避免厨房、

卫生间


等房间的污浊空气随气流进入其他房间。

要获得良好的自然穿堂风,

需要如下一


些基本条件:

室外风要达到一定的强度;

室 外空气首先进入卧室、

客厅等主要房


间;穿堂气流通道上,应避免出现喉 部;气流通道宜短而直;减小建筑外门窗的


气流阻力。



4.1.5

自然通风设计在利于夏季及过渡 季自然通风的条件下应兼顾冬季防寒要


18



求。



4.1.6

自然通风形成穿堂风时,房间进深与层高的比值宜≤

5

;自然通风 只能形


成单侧通风时,房间进深与层高的比值宜满足以下要求:单侧单开口时,房间


进深与层高的比值≤

2

;单侧双开口时,房间进深与层高的比 值≤

2.5


【条文说明】


房间进深与层高比值关系与自 然通风的关系参考英国屋宇工程学会标准


CIBSE Guide B2. Ventilation and air conditioning



4.2

建筑物门窗设计


4.2.1

居住建筑的主要用房均应以自然通风为主,应满足下列要求:


1.

卧室、起居室

(

)

、厨房应有自然通风;


2.

当一套住宅设有

2

个及

2

个以上卫生间时,

至少应有

1

个卫生间可自然通风;


3.

厨房和卫生间设计应设置辅助排烟气设施;


4.

电梯间、楼梯间、走廊等公共空间宜以自然通风为主;


5.

单朝向住宅宜采取改善自然通风的措施。


【条文说明】

本条部分为强制性条文。


要得到好的通风效果,

应使主要房间处于上游段,

避免厨房、

卫生间等房间


的污浊空气随气流流入其他房间,< /p>

影响室内空气品质。

由于是空气动力系数小的


窗口排风,< /p>

因此设计中应使厨房、

卫生间窗口的空气动力系数小于其他房间窗口


的空气动力系数。总之,要获得良好的自然通风效果,需要如下一些基本条件:


1.

室外风要达到一定的强度;


2.

室外空气首先进入卧室、客厅等主要房间;


3.

穿堂气流通道上,应避免出现喉部;


4.

气流通道宜短而直;


5.

减小建筑外门窗的气流阻力。


当组织穿堂风时,宜满足下列要求;


1.

使进风窗迎向主导风向,排风窗背向主导风向;


2.

通过建筑造型或窗口设计等措施,加强自然通风。 增大进、排风窗空气动力


19



系数的差值;


3.

当由两个和两个以上房间共同组成穿堂风时,

房间的气流流通面积宜大于进


排风窗面积;


4.

由一套住房共同组成穿堂风时,卧室、起居室应为 进风房间,厨房、卫生间


应为排风房间。进行建筑造型、窗口设计时,应使厨房、卫生间 窗口的空气


动力系数小于其他房间窗口的空气动力系数。



4.2.2

外窗的位置、方向和开启方式应有利于自然通风。


【条文说明】


开窗位置宜选在周围空气清洁 、

灰尘较少、

室外空气污染小的地方,

避免开

向噪声较大的地方。

多层住宅外窗宜采用平开窗,

高层建筑应考虑风速过高对 窗


户开启方式的影响。


建筑能否获取足够的自 然通风与通风开口面积的大小密切相关,

近来有些建


筑为了追求外窗的视 觉效果和建筑立面的设计风格,

外窗的可开启率有逐渐下降


的趋势,

有的甚至使外窗完全封闭,

导致房间自然通风不足,

不利于室内空气的


流通和散热,不利于节能。


门窗的选型与开启 方式直接影响室内通风,

不同窗户的开启方式,

影响着房


间的气密性,

室内风场的分布和通风量。

窗的开启方式对住宅自然通风的影响主< /p>


要表现为:

通过窗的幵启大小对空气流量进行控制;

通过窗 的开启方式不同对进


入室内的空气进行引导或制约,达到可控的目的。


根据《节能建筑设计与技术》

,各种窗户形式对通风的影响可参考表

4.2.2


4.2.2

窗户开启方式及其对通风的影响




平开窗


(

平面

)


基本图示

对通风影响

结论


开窗面积比较




A.

洞口面积减半



B.

窗扇遮挡风



< /p>


大,

当风向与迎


风面夹角较大

时,

有利于通风




洞口率为

50%



(

平面

)

(

侧置

)



(

中置

)



20




推拉窗


垂直推拉

A.

进风口较低

B.

进风口较高


上置法时对室


内通风有利,



(

剖面

)



(

上置

)



(

下置

)



口率为

50%


垂直推拉




横式开



A.

进风口较低

B.

进风口较高


内开比外开更


能提高室内通



(

剖面

)

(

外开

)




(

内开

)




风质量


上悬窗

A.

风导向上方

B.

风导向下方


逆反对通风有


利,

比上悬窗通



(

剖面

)



(

正反

)




(

逆反

)



风效果佳



中悬窗

A.

风导向上方

B.

风导向下方


外开通风好但


风速减慢,

与上



(

剖面

)

(

外开

)




(

内开

)




悬窗内开相比


通风效果差


下悬窗



立转窗


A.

风导向上方

B.

风导向下方


良好的导风窗,


满足最大洞口



(

平面

)



(

正反

)




(

逆反

)





正轴

A.

可调整导风角



B.

可形成导风百叶



21



4.2.3

外 窗的开启面积除满足下列要求外,尚应满足现行国家和地方相关标准和


规范的要求。


1.

卧室、起居室(厅)

、厨房应有自然通风;


2.

每套住宅的外窗(包括阳台门)通风开口面积北区 不应小于地面面积的

5%


南区不应小于地面面积的

10%

或外窗面积的

45%


3.

厨房的通风开口有效面积不应小于该房间地面面积 的

10%

,并不得小于


0.60m


2



【条文说明】本条部分为强制性条文。


对外窗 的开启面积作规定,避免

大开窗,小开启

现象 ,有利于房间的自然


通风。平开窗的开启面积大,气密性比推拉窗好,可以保证采暖、空 调时住宅的


换气次数得到控制。


浙江省南区气 候条件接近于夏热冬暖地区,

所以参照

《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

筑节能设计标准》

JGJ75-2012

)规定外窗(包含 阳台门)的通风开口面积不应


小于房间地面面积的

10%

或外窗面积的

45%


浙江省北区气候 条件为夏热冬冷地区,

根据相关国家标准要求:

每套住宅的


外窗(包括阳台门)通风开口面积北区不应小于地面面积的

5%

。我们同时也提


倡参照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GB/T 50378-2006

“ 居住空间能自然通风,


通风开口面积在夏热冬冷地区不小于该房间地板面积的

< p>8

%。



4.2.4

居住建筑每户至少应有一个居住房间通风开口和通风路径的 设计满足自


然通风要求。外门窗洞口位置宜能与房门、通道等结合组织穿堂风。


【条文说明】


自然通风的效果不仅 与开口面积有关,

还与通风开口之间的相对位置密切相


关。本条文对房间 的通风路径进行了规定,房间可满足自然通风的设计条件为:


1

.当房间 由可开启外窗进风时,能够从户内

(

厅、厨房、卫生间等

)

或户外公用


空间

(

走道、楼梯间等

)

的通风开口或洞口出风,形成房间通风路径;

2

.房间通


风路径上的进风开口和出风开口不应在同一朝向;

3

.当户门 设有常闭式防火门


时,户门不应作为出风开口。


模拟分析和实测表明,

房间通风路径的形成受平面和空间布局、

开口设置等


22



建筑因素影响,

也 受自然风来流风向等环境因素影响,

实际的通风路径是十分复


杂和多样的 ,但当建筑单元内的户型平面及对外开口

(

门窗洞口

)

< p>形式确定后,对


于任何一个可以满足自然通风设计条件的房间,都必然具备一条合理 的通风路


径,

如图

2(a)

所示,

当房

1

的外窗

C4

受到来流风正面吹入时 ,

显然可形成

C4

→(C2


< p>C3)

通风路径,表明该房间具备了可以形成穿堂风的必要条件。同理可以判断


2

、房

3

所对应的通风路径分别为< /p>

C5

→(C2)

C1

→(C6)< /p>


一般住宅房间均是通过房门开启与厅堂、过道等公用空 间形成通风路径的,


在使用者本人私密性允许的情况下利用开启房门形成通风路径是可行 的,

但对于


房与房之间需要通过各自的房门都要开启才能形成通风路径的 情况,

因受限于他


人私密性要求通风路径反而不能得到保证。同样,对于 同一单元内的两户而言,


都要依靠开启各自的户门才能形成通风路径也不能得到保证。< /p>

因此,

套内的每个


居住房间只能独立和户内的公用空间组成 通风路径,

不应以居室和居室之间组成


通风路径;

单元内 的各户只能通过户门独立地和单元公用空间组成通风路径,


应以户与户 之间通过户门组成通风路径。


当单元内的公用空间出于防火需要设为封 闭或部分的空间,

已无对外开口或


对外开口很小时,也不能作为各户的出 风路径考虑。


要求每户至少有一个房间具备有效的通风路径,

是对居住建筑自然通风设计


的最低要求。


设计房间通风路径时不需要考虑房间窗口朝向和当地风向的关系,

只要求以

房间外窗作为进风口判断该房间是否具备合理的通风路径,

目的是为了确保房间


自然通风的必要条件。事实上,夏热冬暖地区属于季风气候,受季风、海洋与山


地形成的局地风以及城市居住区形态等影响,

居住建筑任何朝向的外窗均有迎风


的可能,

因此,

按窗口进风设计房间通风路径,

符合南方 地区居住区风环境的特


点。


套内房间通风路径上对外的进风开口和对外的出风开口如果在同一个朝向


时,

< p>这条通风路径显然属于无效的,

因此规定进风口所在的外立面朝向和出风口

< br>所在外立面朝向的夹角不应小于

90°

,如图

1

< p>(

a

)所示。一般,对于只有一个朝


向的套房,

多在片面追求容积率、

单元套数较多的情况下产生的,

一旦单元内的< /p>


公用空间对外无有效开口,

这类单一朝向套房往往因为通风不良室内过热,

且室


23



内空气质 量也得不到保证,

正是本条文规定重点限制的单元平面类型,

如图

2(b)


D

E

F

户。但是,通过设计一处单元内的公用空间的对外开口,这类单一

< br>朝向的户型也能够组织形成有效的通风路径,

如图

2(b)

C

户。

对于利用单元公


用空间的对外开 口形成的房间通风路径,

出于鼓励通风设计考虑,

暂时不对房间

< br>门窗进风口和设在单元公共空间出风口进行朝向规定,如图

2(b)

A

B

户。




(a)

套(户)

b

)单元



3.2.4

套内房间通风路径示意图




4.2.5

窗户形状设计宜形成面积相近的下部进风区和上部排风区, 并宜增加窗口


高度,满足压力差≥

1.5Pa


【条文说明】


增加窗口高度,

可以增大进、

排风区的空气动力系数差值,

从而增大进排风


口的压差,加强自然通风效果。



24




4.2.5

窗口下部进风区与上部排风区示意图



4.3

室内自然通风优化设计


4.3.1

建筑内部宜采用下列措施加强自然通风:


1.

采用导风墙、捕风窗、拔风井等诱导气流的措施;


2.

设有中庭或天井的建筑宜在适宜季节利用烟囱效应引导热压通风;


3.

可设置通风器,有组织地引导自然通风。


【条文说明】


中庭的热压通风,

< p>是利用空气相对密度差加强通风,

中庭上部空气被太阳加


热,密度较 小,而下部空气从外墙进入后温度相对较低,密度较大,这种由于气


温不同产生的压力差 会使室内热空气升起,

通过中庭上部的开口逸散到室外,


成自然通风过程的烟囱效应,

烟囱效应的抽吸作用会强化自然对流换热,

以达到


室内通风降温的目的。

中庭上部可开启窗的设置,

应注意 避免中庭热空气在高处


倒灌进入功能房间的情况,

以免影响高层房间的热 环境。

在冬季中庭宜封闭,


便白天充分利用温室效应提 高室温。

拔风井、

通风器等的设置应考虑在自然环境


不利 时可控制、可关闭的措施。



4.3.2

地下空间宜采取下列措施加强自然通风:


1.

设计可直接通风的半地下室;


2.

地下室局部设置下沉式庭院;


3.

地下室设置通风井、窗井。


【条文说明】


地下空间

(< /p>

如地下车库

)

的自然通风,

可提高地下空间品质,< /p>

节省机械通风能


25



耗。

设置下沉式庭院不仅促进了天然采光通风,

还可以丰富景观空间。

< p>地下停车


库的下沉庭院要注意避免汽车尾气对建筑使用空间的影响。



4.3.3

空调季时居住建筑处于密封情况 下,新风量应根据门窗气密性等级及风压


计算,并应满足

3.2.1

条,当不满足时,应考虑采取相应措施。


【条文说明】


冬、

夏空调季 节等室外环境不利时,

多数用户会关闭外窗,

造成室内通风不

畅、

新风不足,

影响室内空气品质。

设计时可以采用自然通风 器等在室外环境不


利时仍能保证自然通风的措施。



4.3.4

当采用通风器时,应有方便灵活 的开关调节装置,应易于操作和维修,宜


有过滤和隔声功能。


【条文说明】


对于毗邻交通干道、

长期处于门窗密闭状态下的住宅,

在夜间休息时段,

内空气质量显著降低,

因此宜通过安装有消声降噪功能的通风器来满足新风的需


求。



26



5

室内热环境设计


5.0.1

采用集中空调的居住建筑,室内温度、湿度参数应满足《民用建筑供暖通


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GB50736)

中的相关要求。


【条文说明】


1.

主要房间供暖室内设计温度宜采用

16~22

℃;


2.

空调室内设计参数按人员长期逗留区要求选取如下:


类别


供热工况


II


I


供冷工况


II


26~28

≤70

≤0.3


注:

I

级热舒适度较高,

II

级热舒适度一般,其等级 划分详见《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


节设计规范》

(GB50736)


18~22


24~26


-


40~60


≤0.2


≤0.25


热舒适度等级


I


温度(℃)


22~24


相对湿度(

%


≥30


风速(

m/s


≤0.2


3.

辐射供暖室内设计温度宜降低

2

℃,辐射供冷室内设计温度宜提高

0.5


~1.5

℃。



5.0.2

设有供暖和(或)空调系统(设备)的房间,室内温度应可调控。



5.0.3

夏季和过渡季自然通风设计工况 下,可对室内温度场进行模拟计算。过渡


季主要活动区温度宜满足

3.2 .3

条中

2

级区要求。

当模拟计算结果不满足要求 时,


宜采取改善措施。


【条文说明】


改善措施参见

4 .3

节。当自然通风不能满足要求时,宜采用复合式通风;当


复合式通风 不能满足要求时,

可采用机械通风;

当机械通风不能满足要求时,


采用空调系统。



5.0.4

建筑围护结构各部分的传热系数和热惰性指标应满足《夏热 冬冷地区居住


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JGJ134)

和浙 江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DB33/1015)


27



中的相关要求。



5.0.5

自然通风设计工况下建筑物的屋顶和东、西外墙的内表面最 高温度,应满


足下式要求:


θ


i

max


t


e

max




5.0.5




式中:


θ


i

max


围护结 构内表面最高温度(

,应按附录

B

< p>计算;



t


e

max


——< /p>

夏季室外计算温度最高值(

,应按附录

C

取值。



5.0.6

居住建筑应采取遮阳措施。外窗综合遮阳系数应满足《夏热冬冷地区居住


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JGJ134)

及浙江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DB33/1015)


的要求。


【条文说明】



1.

常用外窗遮阳措施有:


1)

固定窗口外遮阳。固定外遮阳有水平遮阳、垂直遮阳、挡板遮阳三种基


本形式:< /p>


A.

水平遮阳。能够遮挡从窗口上方射来的阳光。适用于南向外窗。


B.

垂直遮阳。能够遮挡从窗口两侧射来的阳光。适用于北向外窗。


C.

挡板遮阳。

能够遮挡平射到窗口的 阳光。

适用于接近于东西向外窗。


际 中可以单独选用或者进行组合,

常见的还有综合遮阳、

固定百叶遮阳、

< p>
花格遮阳等。


2)

活动 窗口外遮阳。

活动遮阳可以根据使用者根据环境变化和使用者习惯,


自由 的控制遮阳系统的工作状况。常见形式有:遮阳卷帘、活动百叶遮阳、遮阳


篷、

遮阳纱幕等。

遮阳纱幕既能遮挡阳光辐射,

又能根据材料选择控制可见光的


进入量,

防止紫外线,

并能避免眩建筑遮阳光的干扰,< /p>

是一种适合于炎热地区的


外遮阳方式。


3)

窗口中置式遮阳。中置式遮阳的遮阳设施通常位于 双层玻璃的中间,和


窗框及玻璃组合成为整扇窗户,

有着较强的整体性,

一般是由工厂一体生产成型


的。


28



4)

窗口内遮阳。内遮阳的形式有:百叶窗帘、垂直窗帘、卷帘等。材料有:


布料、 塑料

(PVC)

、金属、竹、木等等。


5)

玻璃自遮阳。玻璃自身的遮阳性能对节能的影响较 大,宜根据气候条件


及实际情况选择。常见遮阳性能好的玻璃有:吸热玻璃、热反射玻璃 、低辐射玻


璃。前两种玻璃对采光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而低辐射玻璃的透光性能良好。< /p>


外,

利用玻璃进行遮阳时,

< p>窗户必须是关闭的,

会给房间的自然通风造成一定的


影响。

所以,

尽管玻璃自身的遮阳性能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还必须配合其他遮阳< /p>


措施,才能取长补短。


2.

浙江省内居住建筑宜采用活动外遮阳措施;


3.

东偏北

30

°

至东偏南

60

°

西偏北

30

°

至西偏南

60

°

范围内的 外窗应设置


水平遮阳或可以遮住窗户正面的活动外遮阳,

南向的外窗宜设 置水平遮阳或


可以完全遮住正面的活动外遮阳;


4.

设置活动外遮阳时,不应采用低辐射玻璃。



5.0.7

当外窗采用凸窗或角窗时,其热工参数应满足《夏热冬冷地 区居住建筑节


能设计标准》

(JGJ134)

和浙江省《 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DB33/1015

)的要

< p>
求。



5.0.8

< p>围护结构外表面宜采用浅色饰面材料或涂刷反射隔热涂料。平屋顶宜采取


绿化、涂刷 反射隔热涂料等隔热措施。


【条文说明】



1.

白色的反射隔热涂料的反射比不应小于

< p>0.8

,浅色的反射隔热涂料的反射比


不应小于

0. 7


2.

对于屋顶定 期清洗的屋顶

(清洗周期不超过

3

年)

取值时可以乘以

1.5

的修


正系数。



5.0.9

宜采取适当措施,夏季降低 围护结构内表面温度,冬季提高围护结构内表


面温度。


【条文说明】


29



1.

常用措施有:


1)

设置通风间层,如通风屋顶、通风墙等。通风屋顶 的风道长度不宜大于


10m

。间层高度以

20cm

左右为宜。基层上面应有

6cm

左右的隔热层。夏季多风


地区,檐口处宜采用兜风构造;


2)

采用双排或三排孔混凝土或轻骨料混凝土空心砌块墙体;


3)

复合墙体的内侧宜采用厚度为

10 cm

左右的砖或混凝土等重质材料;


4)

设置带铝箔的封闭空气间层。当为单面铝箔空气间 层时,铝箔宜设在温


度较高的一侧;


5)

围护结构保温。屋顶和外墙宜采用外保温。当采用 自保温、内保温或复


合保温时,应对热桥(冷桥)部位采取适宜的保温措施;

< p>


6)

采用有土和无土植被屋顶,以及墙面垂直绿 化等。平屋顶宜采用不同构


造形式的倒置式屋面或种植屋面;

屋顶采用平 、

坡屋顶结合的构造形式,

合理利


用屋顶空间,

在屋顶上可设置花架,

种植攀缘植物等;

东西外墙采用花格构建或


植物遮阳;


2.

由于 浙江处于夏热冬冷地区,夏季外围护结构得热主要源于辐射得热,而非


室内外空气温差, 因此设置遮阳、通风屋顶等措施相比增强围护结构保温隔


热性能更重要;


3.

嵌入外墙的金属等构件的热桥部位应采取保温隔热 措施,

减少附加传热

(冷)


损失;


4.

楼梯间外墙宜封闭,并采用可开启的外窗;


5.

底层地坪应采取良好的保温防潮、防结露措施;


6.

当底层为与室外空气相通的车库或其他开敞式用房 时,

楼板传热系数应满足


相关节能标准要求。



5.0.10

设计自然通风条件下,室内空 气状态参数及气流组织状态应保证建筑围


护结构内表面不产生结露现象。


【条文说明】


1.

本条强调在设计自然通风条件下,应保证围护结构 内表面不产生结露现象。


实际情况是,即使在室外空气所含水蒸气接近饱和状态的高湿季 节(如梅雨


30



季)

,使用者仍习惯于开窗通风,从室外空气含湿量角度来看,此时采用自


然通风已经不合 理;因而出现短时间结露现象是不可避免的。但仍应保证不


出现长期结露现象。


2.

居住建筑的地下用房,如车库、储藏室、 工具间等较潮湿,应采取措施防结


露措施,

保证建筑围护结构内表面及设 备表面不会长期出现结露现象。

否则,


应对室内空气进行降湿处理。



5.0.11

供暖工况下,外 墙内表面与室内空气温差应≤6℃

;平屋顶和坡屋顶顶棚


的内表面温度与 室内空气温差应≤4℃


【条文说明】


本条引自《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

GB50176- 93

)表

3.1.1-2

,围护结构内


表 面温度计算方法参照

GB50176-93


1.

围护结构内表面结露不仅影响外观、装饰材料寿命 ,而且还会滋生霉菌,影


响居住者健康;


2.

引起结露的主要原因是材料表面温度低于室内空气 露点温度,另外,材料表


面空气不流通也助长了结露现象的发生。因此,防止结露,不仅 要保证室内


空气露点温度不会高于围护结构内表面温度,还要保证尽量不出现气流死


角。


31



6

室外风环境设计


6.0.1

建筑物除应满足当地相关部门日照规划要求外,还应满足本标准

3.3.3


3.3.4

条中室外风环境指标的要求。



6.0.2

建筑平面布置宜有利于夏季及过渡季室外自然通风的措施。


【条文说明】


建筑平面布置应有利于改善室外风环境:


1.

改变、加大建筑物楼间距有助于减小风速放大系数;


2.

优化建筑物密度及容积率有利于改善室外风环境。


3.

建筑平面布置宜采用易于形成的气流通道,且易于 诱导室外空气进入室内;


对于住区建筑,住区内宜有不小于

75%

的住宅可形成街谷风;建筑朝向宜在


南偏东

15

°至南偏西

15

°范围内,

不宜超出南偏东

45< /p>

°至南偏西

30

°范围


内。



6.0.3

对于人行区易产生涡流的区域, 建筑物宜采用能改善后排建筑外部通风条


件的架空层等构造,空气污染源不宜设在涡流区 。


【条文说明】


涡流从简单 意义上讲是指局部气场的空气环形流动。

涡流区的大小与建筑物


高度、长 度、深度等有关。当建筑物的长度与深度不变时,涡流长度随建筑物高


度的增加而增大, 约为建筑物高度的

4

5

倍;当建筑物的高度与 深度不变时,


涡流长度随建筑物的长度增加而增加;

当建筑物的高度与长 度不变时,

涡流长度


随建筑物的深度增加而减少。总之,建筑物的高度越 高,长度越大,深度越小,


其后面的涡流区越大。

当建筑物呈圆形时,< /p>

受风绕流影响,

主要在顶部后面形成


小型涡流区。


在涡流区,空气较为稀薄,空气流动较缓慢,不利于污染物的迁移扩散。同


时涡流区空气稀薄,

会受周围气场的补充,

污染物也会随之进 入涡流区,

而涡流


区污染物又不易扩散,

因此就容易造成 涡流区污染物累积浓度增大。

污染源包括


锅炉房排风、地下停车库排气口 、厨房油烟排放区、垃圾回收点


32



架空层的设置对气流起到一定引导作用,

改善了建筑前侧的风环境

< p>,

后排建


筑背风面近距离处的风环境改善同样明显使整个小区的流 场平稳

,

没有产生复


杂的涡流

,

利于污染空气的顺利排放。


设置架空层还有助于解决风速放大系数过大问题。



5.0.3-1

风掠过建筑物示意图

5.0.3-2

底部架空层对气流运动影响



6.0.4

空气污染源不宜设置在居住区域上游区。


【条文说明】


全年空气污染源不宜设置在全年 最多风向的上游区,

季节性空气污染源不宜


设置在季节性最多风向的上游 区。

例如全年运行的直燃型溴化锂机组、

分布式能


源、全 年使用燃油(气)锅炉房不宜设置在全年最多风向上游区;冬季使用燃油


(气)

锅炉房不宜设置在冬季最多风向上游区;

垃圾回收点不宜设置在夏季最多

< br>风向的上游区等。



6.0.5

室内空气污染源的室外排风口不宜朝向室外空气动力阴影区及空气正压


区。< /p>


【条文说明】


当风吹向和流经 建筑物时,由于撞击作用,产生弯曲、跳跃和旋流现象,在


屋顶、

侧墙和 背风侧形成的负压闭合循环气流区为动力阴影区;

由于撞击作用而


使其静 压高于稳定气流区静压的区域为正压去。

为便于污染物排放,

不产生倒流,


应尽可能避免将排风口设在动力阴影区和空气正压区。



6.0.6

建筑规划布局应充分利用建筑的 布置及其与周围建筑的关系,合理设计建


33



筑平面和剖面形状,创建舒适风环境,减少强风面积或在人们活动的地区防止


强风。当建筑室外平台区,风速大于

10m/s

,应设置安全防护措施。


【条文说明】


高层建筑的存在阻挡了 近地风的留洞,

造成不同部位风压差

(其中迎风面易


形成 正压,背风面、侧风面(屋顶和两侧)易形成负压)

,引起气流快速流动从


而产生高楼风。

随着地面风速的增加,

高楼风速呈倍速增加。

随 着建筑物高度的


增加,高楼风呈级数增加。


建 筑物的高度、

长度、

深度及形状,

以及所在建筑群布置对高楼风有 较大影


响。当建筑物长度与深度不变时,高度越高,建筑物两侧风速增幅越大,风速越< /p>


大;当建筑物的高度与深度不变时,长度越长,建筑物顶部风速增幅越大,风速

< p>
越大;

当建筑物的高度与长度不变时,

深度越大,

建 筑物背面的风速增幅也越大,


风速也越大。

高层建筑如建筑呈横长形时风 速最大区为建筑上方,

当建筑呈细高


形时风速最大区为建筑两侧。

当建筑物为正方形或矩形时,

风速最大区出现在建


筑两侧的前角 ,

当建筑物为圆形时,

风速最大区出现在两侧中部。

随着周围高层


建筑的增多更容易形成峡谷风,

风速增幅更大。

合理的建 筑规划布局及建筑平面


和剖面形状,有利于创建舒适风环境。


强风是指风力大于

6

级的风,当高层建筑下部的高楼风(例如街谷 风、下冲


风)

,瞬间风速能达到外围环境风的

3

4

倍,可形成强风,导致行人步行非常艰


难甚至 会被风吹倒。

迎风面强风摧打居民住宅的窗户,

产生碰撞或撞击噪声,

< p>影


响居民休息。

侧风面风束之间相互摩擦产生的风噪声也会影响居民 的生活,

随着


风速加大,

风噪声源强也增大。

< p>为减少高楼风对居民影响,

宜减少高楼强风面积


或在人们活动的地区 防止强风。


当建筑室外平台区,风速大于

10


< p>m/s


应采取设置防护措施;并可通过增设


建筑小景、挡风 墙等措施减小风速。



6.0.7

居住区域建筑密度和容积率应满足当地相关部门要求,建筑密度和容积率


宜取小值 。


【条文说明】


适当降低建 筑密度和容积率,

可增大建筑间隙或降低建筑高度,

能有效缓解

< br>34



街谷风等不利工况。



6.0.8

建筑物

1~6< /p>

层的外窗及外门的气密性等级不应低于国家现行标准《建筑外


门窗气密、水 密、抗风压性能分析及检测方法》中规定的

4

级;

7

层及

7

层以上


的外窗及外门的气密性等级,不应低于该 标准规定的

6

级。

若建筑立面上表面


压强 绝对值的平均值大于

10Pa,

则该建筑

1~6

层外窗及外门气密性等级不应低


6

级;

7

层及

7

层以上外窗及外门气密性等级不应低于

7

级。


【条文说明】

< br>外门是指直接与室外空气相接触的门,如敞开式阳台门、内庭院户门和面


向外廊的 户门等。


采用在标准状态下,

压力差为

10Pa

时的单位开启缝长空气渗透量

q1

和单位面


积空气渗透量

q2

作为分级指标。


5.0.8

建筑门窗气密性能分级表



单位缝长分级指


标值


q


1


/[m


3


/(mh)]


单位面积分级指


标值


q


2


[m


3/


(m


2


h)]


4

< br>2.5

q


1


2.0


5


2.0

q


1


1.5


6


1.5

q


1


1.0


7


1.0

q


1


0.5

7.5

q


2


< p>6.0

6.0

q


2


3.5

3.5

q


2


3.0

3.0

q


2


1.5


若建筑立面上表面压强绝对值的平均值大于

10Pa

时,说明该建筑的迎风面


和背风面的压差很大,则本条规定

1~6

层外窗及外门气密性 等级不应低于

6

级,


7

层及

7

层以上外窗及外门气密性等级不应低于

7

级。

考虑到厨房外窗的开窗形


式,其气密性等级可按

6

级设置 。



6.0.9

室外风环境改善宜采用下列措施:


1.

通过采用主动及被动方法消除街谷风、涡旋风等对 街道、广场、人行与交通


安全的影响;


2.

建筑设计时宜钝化或粗糙化直角边;


3.

避免屋面出现负风压区。


4.

室外风环境改善措施不应降低幕墙安全性要求。


【条文说明】


35



消除街谷风、

涡旋风等对街道、

广场、

人 行与交通安全的影响的主动方法包


括改变建筑物的布局、外形等;被动方法包括采用挡墙 、格栅、种植灌木林带、


乔木林等措施。


建筑 凸出部的法线与主导风向应避免相垂直以减弱气流分离而形成高吸力


区,或在负压峰值区 设置百叶窗式的扰流罩以降低过高的负压峰值。


屋顶(包括平屋顶、人 字形或斜截头屋顶等)通常在屋脊、四周屋檐及拐角


处容易出现负风压峰区,

< p>尤其是平屋顶的周沿及拐角其负压峰值较大。

可在平屋


顶边缘处加一 矮护墙;或者在拐角处安置突出物(如烟囱、装饰物等)



6.0.10

板式建筑前后压差在过渡季宜 保持在

2Pa

,夏季宜保持在

1.5Pa

,且宜避


免出现局部漩涡和死角。冬季建筑前后压差宜<

5Pa

, 且宜避开冬季主导风向。


【条文说明】


板式建筑前后压差在过渡季宜保持在

2Pa

,夏季宜保持在

< p>1.5Pa

,有利于保证


室内有效的自然通风;若不满足,通过调整 建筑形状、间距、方向角度等优先考


虑满足过渡季要求,其次考虑满足夏季要求,最后满 足冬季要求。



6.0.11


为避免啸叫声,建筑及建筑之间的洞口高宽比不宜小于

1:10

,不宜 与冬


季主导风向切向一致,且建筑不宜形成围合。若冬季工况下通过洞口最大风速


大于

10m/s

时,洞口面与冬季主导风向夹角宜大于

15

°


【条文说明】


冬季在风速较大时容易产生啸叫 声。

高楼风噪声类似口哨声,

当来流风以一


定风速和角度 进入建筑开洞处,形成漩涡及共振腔时,容易产生刺耳的啸叫声。


其噪声的大小与风速、 风向、建筑物设计的形状、外部环境都有关系。为减弱漩


涡来源及共振腔的形成并打破两 者之间的联系,

避免引发任何共振。

且宜在结构


上制造锯 齿状的边沿来产生不同频率的漩涡。


36




5.0.11-1

建筑及建筑之间的洞口高宽示意图



5.0.11-2

洞口面与风向夹角示意图



6.0.12

板式高层建筑不宜垂直设置于夏季和过渡季主导风向的上风向上。


【条文说明】


1.

上风向上的板式高层建筑长边与夏季和过渡季主导风向不宜呈

60

90

度角;


2.

此处板式建筑指长度

100

米以上的居住建筑;


3.

将板式高层建筑垂直设置于夏季和过渡季主导风向 的上风向上可能影响下


风向上其他建筑的自然通风效果;


4.

可通过开洞、架空、将单幢建筑拆分为多幢建筑、 调整板式高层建筑角度及


其在小区中的位置等手段进行优化。


37



7

室外热环境设计


7.0.1

应通过热强度指标对室外热环境进行评价。


【条文说明】


热强度指标应满足

3.3.2

条要求,并宜结合热岛强度指标进行综合分析。




7.0.2

停车场、人行道和广场等宜种植 高大乔木提供遮阳措施。硬质铺装地面的


遮荫率不宜小于

30

< p>%,地面停车比例不宜大于

20

%。


【条文说明】


室外活动场地宜选用高大乔木, 枝下净空不应低于

2.2m

,且夏季乔木庇荫


面积宜大于 活动范围的

50%

人行道应种植可形成连续遮荫的乔木,

其间距不宜


大于

6m


树木的种植间距应满足车位、通道、转弯、回车半径的要求。场地内种植池

的宽度应大于

1.5m

,并设有保护措施。



7.0.3

建筑物表面宜采用浅色,

地面材料的反射率宜为

0.3~0.5

屋面的反射率宜


0.3~0.6


【条文说明】


地面铺装材料的反射率对建设用 地内的室外平均辐射温度有显著的影响,


而影响室外热舒适度,

同时地面反射会影响周围建筑物的光、

热环境。

屋顶和建


筑外表面的反射率同样对建设用地内的室外平均辐射温度有显著的影响,

从而影


响室外热舒适度。

另外低层建筑的屋面反射会影响周围建筑物的光、

热环境。


此需要根据建筑的密度、

高度和布局情况,

选择地面铺装材料和屋面材料,

以保


证良好的局部微气候 。



7.0.4

室外活动场 地、道路铺装材料的选择除应满足场地功能要求外,宜选择透


水性铺装材料及透水铺装构 造,建议采用下凹式绿地蓄集雨水。铺装材料需满


足下列要求中至少一项内容:


1.

室外透水地面面积比应大于等于

40%


38



2.

透水铺装率大于等于

70%


3.

下凹式绿地面积大于等于

50%

的总绿地面积。


【条文说明】


为减少城市及住区气温逐渐升高 和气候干燥状况,

降低热岛效应,

调节微气


候;

增加场地雨水与地下水涵养,

改善生态环境及强化天然降水的地下渗透能力,


补充地下水量,

减少因地下水位下降造成的地面下陷;

减轻排水系统负 荷,

以及


减少雨水的尖峰径流量,改善排水状况,本条提出了场地透水面 积的控制要求。


本条透水地是指自然裸露地、公共绿地、绿化地面和面 积大于等于

40

%的


镂空铺地

(

如植草砖

)

;透水地面面积比指透水地面面积占室外地面总面积的比


例。


本条透水铺装率指项目区域内采用透水地面铺装 的面积与整个项目室外硬


质铺装地面面积(包括各种道路、广场、停车场,不包括消防通 道及覆土小于


1.5

米的地下空间上方的地面,不包括绿化、镂空植草砖 、水面)的百分比。

(含


符合产品标准《透水砖》

JC/ T 945-2005

要求的透水砖。


雨水径流调蓄效应是绿地的重要生态环境效应之一。

较普通绿地而言,

下凹


式绿地利用下凹空间充分蓄集雨水,

显著增加了雨水下渗时间。

这里下凹式绿地


是指低于周围道路或地面

5

10cm

的绿地。含雨水花园、浅草沟等,不包括覆


土不满足当地 植树覆土要求的地下空间上方的绿地。



7.0.5

建筑场地设计应充分结合现状地形地貌,保护场地内的自然 河流、水体。


不宜人为的单独设计水景改善热环境。


【条文说明】


水景的设置可有效降低场地热岛 。水景在场地中的位置与当地典型风向有


关,

避免将水景放在夏季风向的 下风区和冬季的上风去。

虽然水景对于改善室外


热环境效果显著,

但浙江省属于水资源缺乏区不应为了室外美观或改善热环境人


为的设计水景。< /p>



7.0.6

场地的绿化设计应满足以下要求:


1.

场地内的绿化率应满足当地规划部门的设计指标要求,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不


宜小于

0.5

㎡;


39



2.

宜采用垂直绿化和屋顶绿化等立体绿化方式,

屋面绿化面积占上人屋面面积


的比例不宜小于

30%


3.

宜根据场地环境进行复层绿化设计,上下层植物应 符合植物的生态习性要


求。计入绿地率指标的绿地上,平均每

100

㎡绿地的乔木量不宜少于

3

株,


灌木量不宜少 于

10

株。


【条文说明】


绿化是改善场地热环境的重要技 术手段。单一的大面积的草坪不但维护费


用昂贵,生态效果也不理想,其效益也远远小于 灌木乔木。以乔木为主,合理搭


配乔木、灌木和草坪,能够提高绿地的空间利用率、增加 绿量,使有限的绿地发


挥更大的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鼓励各类公共建筑进行屋顶绿化和 墙面垂直绿


化,

既能增加绿化面积,

提高绿化在二氧化碳 固定方面的作用,

又可以改善屋顶


和墙壁的保温隔热效果、辅助建筑节能 。


植物配置应充分体现本地区植物资源的特点,

突出地 方特色。

乡土植物具有


较强的适应能力,耐候性强、病虫害少。种植乡土 植物可提高植物的存活率,有


效降低维护费用。

种植区域的覆土深度应满 足乔、

灌木自然生长的需要,

满足所


在地相关要求。



6.0.7

空调室外机与室外 地面的距离应高于

2.5

米,且不得占用公共人行道;建


筑物内部的过道、楼道、出口等公用地方不得安装空调室外机。


【条文说明】


空调室外机是影响室外距地

1.5m

处热环境的重要因素,

根据室外热环境要

求,并结合《家用和类似用途空调器安装规范》

GB17790-2008

和 国家空调室外


机安装标准,要求室外机距地距离不得低于

2.5m

。考虑到室外机排风较热,影


响行人,要求室外机安装不得占用公共人行道;建 筑物内部的过道、楼道、出口


等公用地方。



40



附录

A

体感温度及室外平滑周平均温度定义及计算公式


A.0.1

体感温度定义


体 感温度是一个具有黑色内表面辐射的封闭环境中的平均温度,

其中的作业


人员通过辐射及对流交换的热量与在不均匀的实际环境中的换热量相等,

表示了

< br>空气温度与平均辐射温度两者对人体的综合作用。



A.0.2

体感温度计算公式


1.

当以下四个条件都满足时可以近似假定体感温度等于空气温度:


1)

室内没有辐射加热或者辐射冷却系统;


2)

外窗或外墙的平均的平均传热系数符合下式的规定:


U


w


<50/

T


d,i,


-T


d,e



式中:

U


w


——

外窗或外墙的平均的平均传热系数(

W/m


2


·K


t


d,i


——

室内设计温度(℃)


t


d,e


——

室外设计温度(℃)


3)

窗户太阳吸热系数(

SHGC

)小于

0.48


4)

室内没有产热设备。



2.

当空气流速小于

<0.2 m/s

或者平均辐射温度与空气温度差 小于

4

℃时,体感


温度可以近似等于平均辐射温度与空气 温度的加权平均值,并应按下式计


算:


t


o


=A·t


a


+< /p>

1-A

t


r

< p>


式中:

t


o

——

体感温度(℃)


t


a


——

空气温度(℃)


t

< br>r


——

平均辐射温度(℃)

< /p>


A——

系数,可以作为空气流速的函数,按表


A. 0.2-1


中的规定确定。




41



A.0.2-1

取值表


空气流速(

m/s


A


<0.2


0.5


0.2~0.6


0.6


0.6~1.0


0.7



A.0.3


室外平滑周平均温度计算公式


室外平滑周平均温度按下式计算:


t


rm


=(1-

α)(

t


od-1


+αt


od-2



2


t


od-3



3


t


od-4


4


t


od-5



5


t


od-6

< p>


6


t


od-7


)


式中:

t


rm

< p>
——

室外平滑周平均温度(℃)


α

——

系数,取值范围为

0

1

,推荐取

0.8

< p>;


t


od-n


——

评价日前

7d

室外日平均温度(℃)。






42

北京大学创业-北京大学创业


武汉大学法学-武汉大学法学


在大学警告-在大学警告


爱知大学-爱知大学


大学商务英语-大学商务英语


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布的大学-布的大学



本文更新与2020-11-24 21:57,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jmy2z.cn/daxue/2898.html

《居住建筑风环境和热环境设计标准》(征求意见稿)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