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东方学》
内容摘要:
西方和 东方(更准确的说是伊斯兰东方)
,在地理位置上有着明显的界限,同时
也有着不同的政治和历史文化传统。
东方,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作为西方的殖民地,
被西方所
控制,
除了政治上的殖民、
经济 上的掠夺之外,
西方通过建立对东方的话语霸权,
描述的是
一个作为西方文化附属物、
被建构的东方,
东方成为一个被
“东 方化”
的东方。
萨义德在
《东
方学》
p>
一书中,
对东方学的内涵、
谱系进行了一次详实的梳理,
是对东方学的一次深刻的批
判与反思。
关键词:
萨义德
东方学
历尽“千辛万苦”
,终于读完了萨义德的《东 方学》一书。因为对中东历史和文学评论
知识平时涉猎极少,
积累十分有 限,
所以读这本书感觉明显跟不上作者的步调,
就像至身于
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之中,
周围是陌生的人、
陌生的历史故事以及陌生的学术术 语,
读起来
昏昏欲睡,打不起精神。前一秒刚看完,后一秒马上忘到脑后
,时而走马观花,时而神游云
外,待到猛然回过神来,顿觉万分惭愧,于是继续硬着头皮
往下读,如此反复,历时将近一
个月,终于“跌跌撞撞”地“翻完”这部后现代殖民主义
理论的大作。不能说完全理解了作
者的思想,很多地方仍然似懂非懂,因此只能“厚着脸
皮”
,就个人在读书过程中的一些”
碎片化”的领悟简单地谈一下所读心
得,只希望不要偏离太远。
一、萨义德其人
《东方学》的作 者爱德华·沃第尔·萨义德
(
Edward
?
W< /p>
?
Said
)是美国著名文学理论
家与批评
家,
1935
年出生在耶路撒冷的一个富裕家庭,在巴勒斯坦和埃及受到良好教育 ,
后移民美国,先后在普林斯顿、哈佛获得学位。之后,他一直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教。萨
义德
一生著述颇丰,著有《东方主义》
《文化与帝国主义》
《报道伊斯兰》
《最后的天空之后》等。
作为一位生于阿拉伯世界,<
/p>
而后又在西方文化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学者,
萨义德内心无疑充满
了种种矛盾,
一边是他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阿拉伯世界,
一边是成就他同 时也压抑着他
的第二故乡——美国。
因此,
萨义德一生都 置身于东西方语言、
文化和认同的交错之中而
“不
得其所
”
。他生为阿拉伯人,却是基督徒,在他立身扬名的美国,一些西方人和犹太人斥之
为“恐怖分子”
,而在他难以割舍的中东,极端分子却将他列入“黑名单”
< p>。正是这些复杂的
政治经历和多重的文化身份,才造就了萨义德的个性与学术。
p>
1 978
年,
《东方学》
(
Orientalism
)
②
一书问世。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这本书被
翻译成
20
多种语言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成为风靡一时的学术畅销书。 在这本书中,萨义德详细
梳理了东方学的谱系,
作为一个文化批评家,< /p>
他以冷峻的西方视角,
怀着东方人的心态去努
力地塑造了一
个西方文艺中的东方形象,
以一己之力,
单枪匹马开创了后殖民主义理论的新 p>
时代。
需要指出的是,
《东方学》 一书的写作与后现代主义的思想潮流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中国国内也有学者译为“赛义德”
,如谢少波、黄刚等 翻译的《赛义德自选集》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
版社,
1999
年;张跣的《赛义德后殖民理论研究》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
年等等。本文采用“萨
义德”这一译法。
②
在中国学界,
“
Orientalism
”一词习惯上译为“东方主义”
,但萨义德所谓 “东方主义”有三个方面的含
义(学术研究学科、思维方式、权力话语方式)
采取变通的方式,对三者
不加区分,将“
Orientalism
”通译为“东方学”或“东方主义” p>
。王宇根的译本选
择“东方学”作为“
Orientalis m
”的译名。参见【美】爱德华·
W
·萨义德著,王宇根译《东方 学·绪论》
,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 9
年,第
3
页。
①
①
p>
后现代主义发端于哲学与建筑学领域,
后逐渐扩大至历史学、
教育学、
文学批评学等几乎各
个学科。
后现代主义者对现 代化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
主张打破传统的“中心观”
和等级制
< br>度,原先处于边缘地带的理论则不断向中心靠拢,并逐渐形成一股日益强烈的“去中心化”
和“重建中心”的势头。西方学界根深蒂固的“欧洲中心观”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西方
长期以来对东方社会的话语霸权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质疑和挑战。
《东方学》即是在这 一背
景下成书的,
“去中心”的影子在该书中随处可见。
二、
《东方学》内容及评述
什
么是东方学?东方学的内涵有哪些?萨义德在该书的绪论中给出了解释。
他认为,
东
方学有三个层面的含义。
首先,
最易于为人接受的是其 作为学术机构的一个学科的含义;
其
次,东方学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在大
部分时间里,
“
the Orient
”
(东方)是与“
the Occident
”
(西方)
相对而言的,
东方学的思维方式即以 二者之间这一本体论和认识论意义上的区分为
基础。有大量的作家,其中包括诗人、小说
家、哲学家、政治理论家、经济学家以及帝国的
行政官员,
接受了这一东 方、
西方的区分,
并将其作为建构与东方、
东方的人民、
习俗、
“心
性”
(
mind
)和命运等有关的理论、诗歌、小说、社会分析和政治论说的出发点;第三个含
义是将东方学视为西方用以控制、
重建和君临东方的一种方式,
萨义德借用福柯关 于
“权力
话语”的理论,将东方学作为一种话语进行考察。
①
全书共分为三章,
作者分别东方 学的范围、
东方学的结构和再结构以及东方学的现状三
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
在第一章《东方学的范围》中,萨义德首先回顾了
1 8
世纪中期以前西方对东方、伊斯
兰、穆斯林和阿拉伯人的再现。在他看
来,拿破仑对埃及的入侵、
20
卷《埃及志》的出版
以及
苏伊士运河的开掘,
这些都是东方主义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标志,
象征了物质的和 文本
的欧洲对东方进行的以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为特征的宰制。
为了揭示 东方主义的传统、
话语
和机制是如何介绍的,萨义德介绍了两个重要的概
念“想象的地域”和“文本性的态度”
。
在他看来,
东西 方的所谓地域划分可能完全是任意的、
想象的,
想象的地域和历史对与其相
近的东西和与其远隔的东西之间的距离和差异进行了夸大的处理,
并从而使其对 自身的认识
得到加强。
由于人们往往宁愿求助于图式化的权威而不愿意与 现实进行直接接触,
这就使得
所谓权威的文本“不仅能够创造知识,而且
能够创造它们似乎想描写的那种现实。
”
②
第二章为
《东方学的结构和再结构》
,
在本章中,
萨义德讨论了从
18
世纪后
30
年到
1870 p>
年前后的所谓“现代东方主义”
。在他看来,
19
< p>世纪东方主义的一个重大发展就是将有关东
方的基本观念“纵欲、专制的倾向、乖戾
的思维、不求准确的习惯、落后”
,凝固为独立的、
牢不可破的连贯整体
。
在对东方学话语的描述中,
萨义德强调了二元对立原则的出现,
在他
看来,
正是经由二元对立原则,
西方在同东方的关系 中总是处于优势地位。
他指出,
东方主
义服务于西方对东
方的霸权统治的主要方式就是——成为西方属下的他者。
萨义德在很多人
的作品中都发现了这种以优劣对比为基调的二元对立模式的存在,如福拜楼。萨义德认为,
这种优劣的对比代表了东西方力量关系的一种模式,也表明了实现这种关系所使用的话语。
东方主义类似的设想还包括:
关于一切东方事物的假定的代表性,
强加给东方 人的集体性身
份,
与东方文化相一致的稳定的共时性,
以 及东方人不能表述自己、
必须由其他人表述的设
想。
通过 这一系列假设与想象,
东方主义的话语构成并且制造出了东方。
这种话语的功能就
是打开知识和权力之间的通道,
从而产生出一系列进行干预的节律, p>
包括经济、
政治、
宗教、
管理甚至军事等各个
方面。
于是,
学术上的东方主义在作为机制发展起来的同时,
实际 上野
作为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结构建立了起来。
在第三章《东方学的现状》中,萨义德考察了
20
世纪的东方主义如何成功地实 施其对
①
②
【美】爱德华·
W
·萨义德著,王宇根译《东方学·绪论》
,北京:生活、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
1999
年。
【美】爱
德华·
W
·萨义德:
《东方学》
,
第
122
页。
-
-
-
-
-
-
-
-
-
上一篇:读《容忍与自由》有感_心得体会
下一篇:读书笔记:《此生未完成》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