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大学查询网 > 高校介绍 >

四川大学的专业排名师承心得体会 Microsoft Word 文档

作者:高考题库网
来源:https://bjmy2z.cn/daxue
2020-12-12 12:11
tags:

-

2020年12月12日发(作者:葛路)


传承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与经验心



在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等倡导下,

广东省中医 院实施名医工程以来,

先后聘请了

20

余位


国家级名老中医来羊城带徒,传递岐黄薪火。上世纪

80

年代我是名中医张学文 教授的硕士研


究生,近年我又有幸拜国家首批名中医

李振华

教授为师,通过老师口传心授,精心指导,耳


濡目染,在步入不惑之年更悟出

中医学

博大精深,学无止境,深感拜名师是我医学生涯中的


一个重 要转折点,愿将点滴跟师体会,与中青年同道共享。



一、坚信

中医理论

的科学性,中 医学术的发展千万不能离开中医理论



李老经常强调要从思想上树立中医科学性的认识问题,解决思想问题是关乎中医发展的

< p>
大方向问题,

不可等闲视之。

记得去郑州首次拜访,他的第一节课就 是讲述中医学的科学性,


中医学的历史与现状及发展前景,以及对

中西医 结合

如何认识等一些关键性问题。他虽已八


十多岁高龄,仍然时刻关注中 医学的发展,参与中医高层论坛,今年四月应邀为河南中医学


院青年骨干教师做关于中医 科学性与发展中医事业造福世界人民的学术报告,长达三小时,


三四百名青年中医深有感 悟,受益匪浅。



继 承名老中医的经验首先要继承老中医的学术思想,没有学术思想就没有灵魂。一位中


医药 学者评价到:“当今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和技术专长是他们的学术研究、临


床 实践与中医药理论、前人经验相结合的智慧结晶,代表着当前中医学术与临床发展的最高


水平,它更鲜活生动,更具有现实的指导性。”高度概括了名老中医的学术价值,因而继承


名老中医经验决不是治疗某个疾病的几个方、几个法的问题。李老教导徒弟们要做担当起弘

扬中医事业的大任,要做苍生大医。



科学即是对事物不同思维的见解知识,所以中西医都是科学的。他认为中医学是东方文

< p>
化的瑰宝,其理论核心是整体观、对立统一观、恒动观、

辨证

观、取 类比象等。中医学理论


不但是东方科学的综合体现,而且符合新兴的复杂科学即当代科学 的理论核心。



二、李老治学经历“五字诀”为后学指明路径



李老出身中医世家,幼承庭训,少年即坚定了学医志向,并继承 了家传的诊治经验,回


忆治学经历,最根本在于“认真”二字,熟读《

内 经

伤寒杂病论

》等经典著作 及历代医


学名著,力求作到勤、恒、精、博、悟。所谓勤即学在于勤,勤学不辍,严於思 索,勤求古


训,能者为师,尤其名师口传心授指示要点;恒即学持以恒,学无止境,到老 坚持不懈;精


即对经典著作、医学名著、学术理论、诊治经验做到精研细读,铭记医理, 多临床实践,谨


慎诊治,实践出真知,知在于行:博即博学多闻,涉猎广泛,博采众方, 读有关医学书籍,


力求文理、医理、哲理三通;悟即达悟,也是以上四步的结晶,即通过 中医辨证论治,在长


期临床实践产生心得体会的基础上,方可心有所悟。达到临证通变以 知常,执常以应变,学


古不泥,随证施药,以至有所创新。李老在上世纪

70

年代亲自编著的《常见病辨证治疗》中,


每个病的治疗方法均师古不 泥古,是其临床经验的总结。我在拜师后一直在内科门诊工作,


坚持白天应诊,其他时间 反复研读四大经典及《脾胃论》等历代医著,遇到疑难病例经常电


话请示先生会诊。李老 在我的学习笔记中批注:“读《金匮》可善治内科一般疑难杂病,读


《伤寒杂病论》

《温病条辩》除可精确树立辨证论治观点外,并可长于治疗一般热

性 病

和热


性传染病,切不可等闲视之。”李老经过毕生研究温病、

伤寒论

》提出“损阴伤正是温病的


病理基础,损 阳伤正是伤寒的病理基础”这一学术思想,用于指导

流脑

、乙脑等多种属于温


病性质的热性传染病以及伤寒病证的治疗,取得卓效。他的治学经历为我们成就名医指明了< /p>


路径,是我们学习的典范。



三、脾胃学说为指导,健脾疏肝和胃是治疗脾胃病的大法



李老晚年致力于脾胃病研究,

指导十届脾胃专业的硕士研究生,

李老是中医内科的大家,


擅长 脾胃肝胆病的诊治,从他关于脾胃病的学术思想可以窥见其治学严谨、精研医理、善于


辨 证施治、擅用中医理论解决疑难危重症的大医境界。他的脾胃病的学术思想和成就主要有


以下几个方面:



1.

脾本虚证,无实证,胃多实证。



2.

脾虚是气虚,甚则阳虚,脾无阴虚而胃有阴虚。



3.

治脾胃病必须紧密联系肝。



4.

重视湿热互结。



5.

治脾兼治胃,治胃亦必兼治脾。



6.

对肝肾阴虚并有脾胃气虚的证治。



7.

脾胃病胃阴虚证治。



8.

承担“七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慢性萎缩性

胃炎

脾虚证 的临床及实验研究”,


通过五年

300

例患者住院治疗总 结,经国家卫生部验收并通过鉴定,其有效率为

98.7%

,治愈


率为

32%

,属国内外先进水平。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0-12-12 12:11,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jmy2z.cn/daxue/33315.html

师承心得体会 Microsoft Word 文档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