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院校中医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初探
摘
p>
要
:
中医学本科专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掌握中医理论知识和西医学基本 知识、
初步
具备中医临床能力、
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中医人 才。
中医学课程是培养人才的重要步骤,
课程
设置是决定
人才能力和素质的先行条件。
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系统整理,
将现行专业< /p>
课程设置情况概括为学科特点、
现行课程设置、中西医课程分配、
实践课程设置、
中医经典
课程设置、
中国传统文化 课程设置和科研能力培养课程设置等七个方面,
以期为今后中医院
校中医
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
:中医院校;中医学;课程设置
Abstract:
The
goal
of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major was
to cultivate all-round developed TCM talents with high quality
mastering theoretical
knowledge
of
TCM
and
basic
knowledge
of
Western
medicine,
and
preliminarily
possessing
clinical
ability
of
TCM.
TCM
curriculum
was
an
important
step
in
cultivating
talents,
and
curriculum setting was the antecedent
condition to determine the ability and quality of
talents.
In
this
paper,
the
existing
curriculum
setting
in
TCM
major
was
generalized
into
subject
characteristics,
existing
curriculum
setting,
TCM
and
Western
medicine
curriculum
distribution,
practice
curriculum
setting,
classical
TCM
curriculum
setting,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curriculum
setting
and
research
ability
cultivation
curriculum
setting
through
the
systematic
arrangement
of
relevant
literature
data,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reform
on
undergraduate
curriculum setting in TCM major of TCM
colleges.
Key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llege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rriculum setting
近年来中医院校迅速发展,
为国家培育了大批中医人才,
但随着 社会的发展与变化,
仍
不能满足现实的需求。
对于这些暴 露出的矛盾如何协调和解决成为教育工作者的重点,
我们
急需总结反思中
医学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是否科学、
合理,
是否体现了中医学的优势和特点, p>
这也直接影响着我国中医药人才的培养。现将课程设置情况进行初步探讨。
1
学科特点
目前,
全国卫生机构中,
中医 院的数量及规模均不如西医院,
为求发展中医院又不同程
度的存在西医化
倾向;
同时中医院的中医疗效下降,
治疗急重病的机会和领域明显减少。
这
使中医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
而就业形势又反过来影响在校生 的学习、
思想及生活,
最终
导致其专业思想不稳定
[1]
。其次,中医学毕业生存在中医文化底蕴不足、专业基础不扎实
、
中医临床环节薄弱、西化倾向严重等弱点
。
< br>再次,随着中医药院校的扩招,
“批量生产”的
教学方式忽略了学
生的个体差异性和主观能动性,
无法因材施教,
导致学生逐步对中医产生
第一作者:胡越,女,
2012
级中西医结合七年制专业。
Email:819170188@
。
*
p>
通讯作者:朱垚,男,博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主治中医师。主要方向:中医教育研究,中医内科急 难
症研究,中医大数据信息处理。
Email:zhongyiyaoc huanren@
。
消极心
理。最后,中医学习存在特殊性,中西医在理论、方法、运用上都有根本的差别
[2]<
/p>
;
西医属于还原论,
教学有较为先进的实验手段的 辅助,
学生更容易接受;
而中医教学用语古
朴,艰涩难懂
,学生对中医抽象思维、模拟概念等便难以理解,导致学习困难加大。
2
现行课程设置
以某高等中医院校现行中医本科教育的教
学计划为例,其课程构成包括有:①公共课:
政治课
(
毛 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
史纲要,
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
、英语、计算机基础、体育、军事理论。②专业基础课:中
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医古文、中药学、方剂学、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
、
生物化学、病理学、药理学、西医诊断学。③专业课:内经、温病学、伤寒论、金匮要
略、
中医内科学、西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西医外科学、中西医妇科学、中西医儿科学
、针灸
学。
④指定选修课:医用心理学、寄生虫学、卫生法规、医学伦理学、公共艺术等。
⑤任
意选修课
。由上可知,中医学本科 专业课程可分为中医基础学科、西医基础学科、临床学
科和公共课。其中中医部分又大致
分为中医基础课、中医经典选读及中医临床各科等。
目前,国家相关部
委要求非专业课的课时需占全部课时的四分之一甚至更多
[3]
。对此,
朱乔青
[4]
认为在课程设置
上,减少外语
、计算机等非医学课程的课时,增加中医经典、传
统文化的学习,以正中医专业课在课程设置中的地位,巩固学生的专业基础。但另一方面,
对于非专业课程如中医英语,周跃红
[5]
认为其是
一门发展迅速的学科,前景广阔,但目前部
分中医院校却并未重视。
非专 业课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但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生用于专业
学习的时间
减少,其设置与课时数应引起重视。
3
中西医课程分配之争
一类观点为课程设置应以中医为主
,
西医为辅。田静
[6]
对南京中医药大学的课
程设置进
行了调查,自
1980
年至
20 13
年期间中西医课数目的比列及其课时数比例基本都稳定在
6:4
左右。
中西医课程交叉开课使得学生课业负担加重和中西医两种思维相互影响。
在基础或临
床教学中,各层次学校出于诸种目的往往呈现出“中体西用”的现象
。
对于以上问题,辛
静
[7]
认为应建立以中医课程为主、西医课程为辅的综合课程体系,
促使中医教 育在坚守传统
医学、
发扬中医特色的基础上与选择性接受西医学之间找到 平衡点。王红松
[8]
等则建议适当
减
少西医课程比例,
合理安排中医与西医课程顺序,
使之有利于学生对中医理论的学 习和理
解,有利于构建现代临床知识结构。对于西医学有关解释生命活动的学科如:生理
、病理、
生物化学、
微生物与免疫学等学科就不应太多介入中医院校的教 学中去,
建议作为学生的基
本了解予以授课
[9
]
。
或将中医与西医的课程分开学习,先学习中医课程,待学生
建立起中医
思维模式后,再逐步开展必要的西医课程
[10]<
/p>
。
另一类观点则认为需提高西医课程比例。王智娟
[11]
等调查发现:
81.93%
的学生不赞同
现有课
时设置,与西医院校相比,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等西医主干课程课
时较
少,使讲课内容受限;
82.10%
的学生认为非常有必要开设西医课程,
80.76%
的学生认
为中医人才不但要有扎实的中医诊疗技术
,
还要深入掌握西医的临床思维和诊治手段。
息金
波
p>
[9]
建议增加西医中有关人体形态学(如解剖学、组织学等)的课
程,如此才能便于中医学
生在精细的人体生命认识背景下充分理解中医传统思维和哲学方
法;
也只有如此,
才能够进
一步科学的发展中医。颜芳<
/p>
[12]
等建议将现有“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调整为“以器
官
系统为中心”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具体为:以提高中医药人才全面素质为出发点,
p>
解除西医
类课程学科自我封闭、分割过细的现状,
将部分课程 结合与重组。
最后,还要规范中医院校
西医教材,
在保证 中医院校特色的前提下尽量和西医院校的教材吻合,
增加更新速度,
不至
于学生学到的知识过于陈旧。
4
实践课程设置
中医学习的特殊性决定了“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实 践课可
以更加直观地进行中医教学、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深其对理论课所学知识的理解、
强化
中医思维方法。彭玉
[13]
等对四所中医药大学调查发现,四所院校实践教学均超过总学分<
/p>
20%
,
说明都重视实践教学环节设置。
但 相较于西医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平均为
1:0.61
的讲习
比
[14]
,中医专业的实践时间依然很少。息金波
[9]
对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6
级、
2007
级医学
本科生的调查显示
,
84.2%
的学生反映找不到合适的思想指导来完成医学学习以及指导其在 p>
临床决策的选择。
究其原因:
首先,目前中医本科仍然实行基础 理论教育、
专业理论教育、临床实习的三
段式教学模式,人为的割裂了理
论和实践的有机联系
[15]
。其次,由于各种软硬件条件的限
制,
尤其是附属医院和实验室资源的严重不足,
导致中医 专业课程只能以理论教学为主;
第
三,
过度强调学生必须 具备坚实的理论知识,
而忽略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训练。
这些都导致
学生的动手机会太少、
临床技能的掌握不足,
真正临证时不会灵活运用 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医
疗问题。
对此,
我们可以借鉴以往师 承教育的经验,
采用上午授课下午临床的方式融理论与
实践为一体
[16]
。当今的中医药院校也在大力发展导师制,自然揉合进某些传
统师承教育的
积极元素,对此应该积极探索,不断总结
[17]
。临床课程还可从中医典型医案入手,培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