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工业大学招聘-河北工业大学招聘
陕西省西安市远东第一中学高中自主招生考试
化学模拟试题
一、选择题
1
.
下列实验方案不合理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A
B
C
D
鉴别浓盐酸和浓硫酸
鉴别氯化钡溶液和硝酸钾溶液
除去二氧化碳气体中少量的一氧化碳
除去氧化铝粉末中的铝粉
所用试剂和方法
打开瓶塞,观察是否有白雾产生
分别加入硫酸钠溶液
将气体点燃
在干燥空气中加热
A
.
A
B
.
B
C
.
C
D
.
D
2
.
用含杂质(杂质不与酸反应,也不溶于水)的铁
1
0g
与
50g
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后,
滤
去杂质,所得溶液的质量为
55.4g
,则杂质的质量为(
)
A
.
4.6
B
.
4.4g
C
.
2.8g
D
.
5.6g
3
.
如图所示,将液体
X
加入到 集气瓶中与固体
Y
作用,观察到气球逐渐变大,如表中液体
X
和固体
Y
的组合,符合题意的是(
)
X
Y
①
稀盐酸
铁粉
②
水
③
水
④
双氧水
⑤
水
氢氧化钠
氯化钠
二氧化锰
硝酸铵
A
.①②⑤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⑤
4
.
下列叙述中不符合实验事实的是
A
.稀硫酸中滴加石蕊试液,溶液变红
B
.在
K
2
C
O
3
、
K
2
SO
4
、
AgNO
3
三种溶液中滴入
BaCl
2
溶液,都有白色沉淀生成
C
. 将
CO
2
气体通入
CaCl p>
2
溶液中有白色沉淀
D
.将铁丝浸入硫酸铜溶液中,铁丝表面会覆盖一层红色物质
p>
5
.
下列各组转化中,一定条件下均能一步实现的组 合是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③
D
.
①②③
6
.
已知
FeCl
3
也可以催化
H
2
< br>O
2
的分解,现向一定量的
H<
/p>
2
O
2
溶液中滴
入几滴一定溶质质量
分数的
FeCl
3
溶液,充分反应
(
忽略水的挥发
)
.下列图象正确的是
(
)
A
.
B
.
C
.
D
.
7
.
如图是
A~H
六种物质的相互转化关系,每
个反应涉及的所有物质都已给出。下列说法
错误的是(
)
①若
A
是金属氧化物,则
C
可能是盐
②若
A
是酸,则
C
不可能是盐
③若
H
是化合物,则<
/p>
A
可能是碱
④
若
H
是化合物,则
B
< br>不可能是碱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8
.
下列除去杂质所用的试剂或方法中,正确的是
A
.除去
CO
2
中少量的
SO
2
用烧碱溶液
B
.除去
NaNO
< p>3
溶液中少量的
Na
2
CO
3
用稀盐酸
C
.除去
CO
中少量的
CO
2
用澄清的石灰水
D
.除去
CuSO
4
固体中少量的
Fe
粉用水溶解后过滤
9
.
下图所示的四个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
.电解水一段时间
B
.向二氧化锰中加入一定质量的过氧化氢溶液
C
.向一定质量铁粉中加入硫酸铜溶液
D
.等质量的镁、铝分别与质量分数相等且足量的稀硫酸反应<
/p>
10
.
在一定量
AgNO
3
和
Al(NO
p>
3
)
3
的混合液中
加入铜粉和锌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溶液
甲和固体乙,如图所示,则:
①固体乙中一定含有
Ag
,可能含有
Cu
< br>和
Zn
②溶液甲中一定含有<
/p>
Al(NO
3
)
3
和
Zn(NO
3
)
2
③若溶液甲是蓝色,则溶液
甲中一定有
Al(NO
3
)
3
、
Cu(NO
3
)
2
和
Zn(NO
3
)
2
④若溶液甲是无色,则溶液甲中一定有
Al(NO
3<
/p>
)
3
、可能有
Z
n(NO
3
)
2
、一定没有
Cu(NO
3
)
2
⑤向固体乙滴加盐酸有气泡产生,则溶液甲
中一定没有
AgNO
3
和
Cu(NO
3
)
2
上述四种说法正确的个数为
(
)
A
.
1<
/p>
个
B
.
2
个
C
.<
/p>
3
个
D
.
4
个
11
.
向某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某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产生沉淀 的质量与加入
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br>
)
A
.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20%
B
.
点溶液中含有两种溶质
C
p>
.
段发生的反应为中和反应
D
.混合溶液中硫酸和硫酸铜的质量比为
1
< br>∶
1
12
.< /p>
下列依据实验目的所设计的实验方案中,正确的是
( )
选项
A
B
C
D
实验目的
除去
NaCl
溶液中的
Na
2
CO
3
除去
CaO
中的
CaCO
3<
/p>
除去
CO
2<
/p>
中的
HCl
气体
除去
KNO
3
溶液中的
KCl
实验方案
加适量稀硫酸
加水溶解,过滤
将混合气体通入
p>
NaOH
溶液
加
适量的
AgNO
3
溶液,过滤
A
.
A
B
.
B
C
.
C
D
.
D
13
.
NaCl
是重要的资源,其应用与生产
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应用①操作的主要步骤为:计算、称量、溶解、装瓶、贴标签
B
.应用②在制备烧碱的过程中,水参与了反应
C
.应用③为提高产率应先通
< br>NH
3
,再通
CO
2
,制备过程中还能得到一种化肥
D
.生产中提纯粗盐时可依次加入过量的
BaCl
p>
2
、
NaOH
、<
/p>
Na
2
CO
3<
/p>
溶液,再过滤、蒸发
14
.
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实验操作的是
A
.
电解水
B
.
向一定量稀硫酸中不断加入氢氧化钡溶液
< p>
C
.
向两份等质量、相同质量分数的稀硫酸中,分别不断加入镁粉和
锌粉
D
.
用氯酸钾 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制取氧气
15
.
南京大学课题组研制出
ZnGa
2
O
4
催化材料
,
实现将
CO
2
转化为碳氢化合物燃
料。下列
有关
ZnGa
2
O
4
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属于金属材料
B
.含有
2
个氧分子
C
.对碳循环利用有积极意义
D
.
Ga
、
O
< br>元素质量比为
1
:
2
<
/p>
16
.
向烧杯中逐滴加入
x
溶液至过量(图甲),生成沉淀或气体的质量与加入
x
溶液的质
量关系符合图乙的是
A
烧杯中的物质
x
溶液
稀盐酸和硫酸铜溶液
烧碱溶液
B
稀硫酸和稀盐酸
氯化钡溶液
C
镁铝合金
稀盐酸
D
氯化钠和碳酸氢钠溶液
稀盐酸
A
.
A
B
.
B
C
.
C
D
.
D
17
.
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所对应叙述关系的是
( )
A
.
向
pH=3
的溶液中不断加水
p>
B
.
一定量的稀硫酸与锌粒反应
C
.
向
H
2
SO
4
和
CuSO
4
混合液中滴加
NaOH
溶液
D
< br>.
煅烧一定质量的石灰
18
取一定量的
Al
、
Fe
< p>放入
Cu(NO
3
)
p>
2
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有气
泡产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滤渣中一定有
Al B
p>
.滤液中一定含有
Cu(NO
3
)
2
C
.滤渣中一定有
Fe D
p>
.滤液中一定没有
Fe(NO
3
)
2
19
.
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的溶解度比乙的溶解度大
p>
B
.乙物质可能是
KNO
< br>3
C
.在
t
1
℃时,甲、乙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D
.
t
2
℃时的甲、乙溶液均降温到
t
1
℃,溶质质量分数:甲>乙
2
0
.
化学实验室要从
X
、银、铜
、锌四种金属混合物中分离某贵重金属。流程如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固体丙中一定只含有银
C
.滤液
C
中只含有<
/p>
Cu
(
NO
3<
/p>
)
2
B
.四种金属活动性强弱顺序
Zn
、
X
、
Cu
、
Ag
D
.固体甲中一定含
有
Cu
和
Ag
,可能含有
X
21
.
下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p>
.
t
1
℃
时,甲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为
1:4
< br>
B
.
P
点表示甲、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质量相等
C
.
t
1
℃
< br>时,乙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至
t
2
℃
时仍是饱和溶液
D
.将三种物质的溶液从
t
2
℃
降至
t
1
℃
,析出晶体最多的是甲物质
22<
/p>
.
向
H
2
SO
4
和
CuSO
4
的
100.0g
混合溶液中加入
12.0g
铁粉,充分反应后进行固液分离,
< br>得到
a
g
溶液和
12.0g
不溶固体,向该固体中加入足量稀盐酸,产生
0.
2g H
2
。下列说法正
确的是
A
.
a
=
100.0
B
.该固体能全部溶解于稀盐酸中
<
/p>
C
.
a
g
溶液中含有铁元素的质量为
6.4g
D
.原混合溶液中
H
2
SO
4
和
CuSO<
/p>
4
的质量比为
7
∶
40
23
.
下列各组离子在水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A
.
Cu
2+
Ca
2+
CO
3
2-
SO
4
2-
C
.
Na
+
K
+
Cl
-
NO
3
-
A
.
Na
2
CO
3
→NaCl→NaNO
3
→NaOH
C
.
Cu→CuO→CuSO
4
→Cu(OH)
2
B
.
H
+
Cl
-
NO
3
-
OH
-
D
.
Na
+
NH
4
+
NO
3
-
OH
-
B
.
C→CO→CO
2
→Na
2
CO
3
D
.
CaCO
3
→CaO→Ca(OH)
2
→NaOH
24
.
小明设计了下列四组物质, 要求在一定条件下都能一步转化,其中错误的是
25
.
根据图
2
所示的溶解度曲线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
B
.甲物质的不饱和溶液温度升高后变成饱和溶液
C
.将
t
2
℃
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温度降低到
t
1
℃
时都会析出晶体
D
.
t
2
p>
℃
时,甲物质的饱和溶液和乙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含有相等质量的溶质
二、实验题
26
.
“
微观与宏观相联系
”
是化学独特的思维方式,请结合图示完成下列问题:
(
1
)物质性质反映其组成和结构。从宏观进入
微观,探索物质变化规律。
①不同
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图
1
中能体现酸的通性的是(填序号)
< br>_________
;稀盐酸
不能与氯化钡溶液反应,而
稀硫酸则能与之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据图从微粒的角度分析写
出该反应的实质是
_______
;
(
2
)物质组成和结构决定其性质。从微观进入宏观,探索物质变
化规律。
①图
2< /p>
圆圈中表示这杯氯化钠溶液的构成,则该氯化钠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是
___________
;
②通过
分析组成和结构,可以预测物质的某些性质。根据图
3
硫酸氢钠溶液的微观图示,
分析推
N
aHSO
4
,的性质,其中合理的是
_
________
。
A
其水溶液能与氢氧化铜发生反应
B
其水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C
其水溶液能与金属锌反应生成氢气
D
其水溶液能与硝酸钡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
< br>27
.
已知碳酸亚铁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受热易分解生成氧化亚铁和二氧 化碳:在空气中
加热,则生成氧化铁和二氧化碳.某化学兴趣小组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模拟
炼铁过程,并测
定某样品中碳酸亚铁的含量(该装置气密性良好,
B
中氢氧化钠溶液足量).实验过程
中,先打开
K
通入一氧化碳再加热;装置
A
中固体质量不再减少后,停止加热,待装置
A
冷却到室温后
关闭
K
,实验测得装置
A
中固体质量减少了
ag
,装置
B
中液体质量增加了
bg
.
回答下列问题:
(
1
)仪器①的名称是
____________
;
(
2
)写出装置
A
< br>中发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
;
(
3
)实
验前先通
CO
后加热的原因是
____
___
;实验结束时待装置冷却后再关闭
K
的原因
是
_____________
(
4
)能判断生成的二氧化碳全
部被装置
B
吸收的依据是:装置
B
p>
的质量增加且
_______
;
(
5
)若生成的二氧化
碳全部被装置
B
吸收,不考虑水的蒸发且该样品中所含杂质不参
加
反应,则
a____b
(填
“
>
”“=”
或
“
<
”
);
(
6
)
D
处为收集尾气的装置,应选择
______
装置(填
“
甲
”“<
/p>
乙
”
或
“
丙
”
)
28
.
同学们在初中化学实验室中,发现一瓶如图所示久置的瓶口有 白色固体、瓶塞丢失的
无色溶液.已知原溶液可能是
NaCl<
/p>
、
NaOH
或
N
a
2
CO
3
三
种溶液中的一种,为确定溶液成
分,同学们进行了如下探究:
(
1
)探究
成分
①
小张同学取待测液测得
pH=10
,他得出的关于溶液成分的结论是
______
.他取少量待测
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的稀
HCl
,看到
______
< br>,由此小张同学认为,溶液为
Na
2
CO
3
溶液.
< br>②
小李同学对小张同学的结论提出疑问,拟进行了以下实验:取少量待测液于试管
中,加
入过量的
BaCl
2
溶液,生成白色沉淀,该反应方程式为
______
,过滤,取滤液,(写出还需
进行的操作及现象)
_____
_
.通过实验,小李认为小张结论不正确.
< br>③
同学们通过讨论认为试剂瓶原标签应该是氢氧化钠,但因吸收空气中
______
的而变质.
(
2
)测定碳酸钠的浓度
取该试剂瓶中溶液
50g
倒入烧杯中,再向烧杯中逐滴滴加盐酸使其充分反应至无气泡产生
(假设生成的二氧化碳全部逸出).测得加入盐酸的质量与烧杯中的物质的质量关系如表
所示.
累计加入盐酸的质量
/g
烧杯中物质的总质量
/g
0
50
25
75
37.5
85.3
50
97.8
请你计算:
①
这一测定过程中产生二氧化碳质量为
______g
.
②
这一瓶试剂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____________
(写出计算过程).
29
.
甲乙两同学在学习酸的化学性质时做了如 图所示实验:
甲同学实验时没有观
察到明显现象,乙同学实验时观察到有气泡发生:甲乙同学将反应完
成后试管中的溶液倒
入洁净的废液杯中,没有观察到明显现象.
(提出问题)废液杯中溶液的溶质是什么?
< br>(猜想与假设)猜想
1
:废液中含有的溶质为
NaCl
、
CaCl
2<
/p>
猜想
2
:废液
中含有的溶质为
NaCl
、
CaCl<
/p>
2
、
HCl
<
/p>
猜想
3
:废液中含有的溶质为
________
(写化学式)
(验证与探究)甲同学取少量废液于试管中,加入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变红,则猜想
________
正确;乙同学取少量的废液于试管中,加入适量氧化铁粉末,发现
溶液变黄色,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
.
(表达与交流)甲乙同学都认为将该溶液
直接排放会对环境造成危害,你认为处理该废液
的最佳方法是
_
_______
.
(归纳与总结)确
定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除了要考虑生成物外,还要考虑
________
.
(拓展与延伸)乙同学在实验完毕后查阅资
料得知:少量盐酸与碳酸钠溶液反应能产生碳
酸氢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a
2
CO
3
+HCl
═
NaCl+NaHCO
3
),那么在(猜想与假设)中存
在第
4
种猜想的可能,则猜想
4
:废液中含有的溶质为
(写化学式)
30
< br>.
我国劳动人民早在五千年前就会使用木炭炼铜.在化学实验室里模拟炼铜,既可用传 p>
统的实验装置(见图甲),又能用改进的微型实验装置(见图乙).化学兴趣小组采用图
p>
乙装置,开展以下探究活动
(提出问题)木炭与
CuO
反应所得红色固体中含有什么物质?
(查阅资料)
(
1
)木炭与
CuO
的反应是:
p>
C+2CuO
有氧化亚铜(
Cu2O
).
(
2
)
Cu2O
是红色固体,能与稀硫酸反应:
p>
Cu
2
O+H
2<
/p>
SO
4
═
Cu+CuSO
4
+H
2
O<
/p>
(作出猜想)红色固体的成分:
①
p>
全部是
Cu
;
②<
/p>
全部是
Cu
2
O
;
③
.
(实验探究)
(
1
)取木炭、
CuO
两种黑色粉末
适量,再也少许
CaC1
2
(能降低反
应温度,加快反应速
率)均匀混合,然后将黑色粉末装入长柄
V
形玻璃管的直管内.
(
2
)按图乙连好实验装置,然后加热反应物;
2
p>
分钟后,黑色粉末出现红热现象,同时澄
清的石灰水
,此时停止加热.
(
3
)待玻璃管冷却后,提取里面的红色固体,
进行如下的验证:
步骤
现象
结论
2Cu+CO
2
↑
,若该反应进行的不彻底,产物中还
①
< br>取
1.44g
红色固体装入试管,滴入足
量的
,充分反应
红色固体部分减少,溶
为变
为
色
猜想
错误
②
滤了试管中残留的红色固体,洗涤
干
燥,称其质量为
1.04g
/
猜想
正确
(评价反思)
(
1
)使用图乙装置与使用图甲装置相比,其优点是
(写出
1
条即可).
< br>
(
2
)若要证明
CaC1
2
是该反应的催化剂,还需要验证
CaCl
2
的
.
(
3
p>
)在铜的冶炼史中,我国劳动人民还有一项重大发明就是
“
湿法炼铜
”
,该方法可用化学
< br>方程式表示为
.
31
.
< p>研究盐类物质的性质时,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向NaHCO
3<
/p>
溶液中滴加石灰水,均产
生白色沉淀.他们分别设计实验方案,对
自己过滤后的滤液中溶质的成分进行如下探
究.一、定性研究
(实验准备)用一定溶质的质量分
数的
NaHCO
3
溶液、
NaO H
溶液和
Na
2
CO
3
溶液进行如下实
验,为设计实验方案提供参考.
加入酚酞溶液
加入
C uSO
4
溶液
加入
CaCl
2
溶液
加热溶液至沸腾,将气体通入
澄清石灰水
NaHCO
3
溶液
溶液变红
产生气泡和蓝色
沉淀
无明显变化
澄清石灰水变浑
浊
NaOH
溶液
现象Ⅰ
现象Ⅱ
无明显变化
澄清石灰水无明显
变化
Na
2
CO
3
溶液
溶液变红
产生气泡和蓝色沉
淀
产生白色沉淀
澄清石灰水无明显
变化
表中的现象Ⅰ为
_________
_
;现象Ⅱ为产生蓝色沉淀,对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
(查阅资料)
(
1
)氯化钙溶液显中性.
<
/p>
(
2
)滤液中所含的溶质有以下几种可能:①NaOH;② Na
2
CO
3
;③NaOH
和
Ca
(
OH
) p>
2
;
④Na
2
p>
CO
3
和
NaHCO
3
;⑤Na
2
CO<
/p>
3
和
NaOH
(实验及分析)甲同学: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过量的稀盐酸,产生大量无色气泡,
则滤液中的溶质是
Na
2
CO<
/p>
3
.乙同学: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向其中通入少量
CO
2
,产生白色
沉淀,则滤液中的
溶质是
NaOH
和
Ca
(
OH p>
)
2
.丙同学:分别取少量滤液于两支试管中,向<
/p>
一支试管中滴加
CaCl
2
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将另一支试管中的滤液加热至沸腾,将产
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
灰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滤液中的溶质是
Na
2
CO
3
和
NaHCO
3
.
(反思与评价)
(
1
)老师认为乙、丙同学的实验方案和结论合理.
①丙同学的实验中,加入
CaCl
2
溶液的目
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
。
②根据乙同学的结论,
NaHCO
3
溶液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___
p>
。
(
2
) 老师认为甲同学的实验方案和结论存在不足.丁同学通过以下实验帮助甲同学确认了
滤液
中溶质的成分.
实验操作
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加入
过量的
______
____
的溶液
过滤,向滤液中滴加
______
溶液
实验现象
有白色沉淀生成
滤液中的溶质是
p>
Na
2
CO
3
和
NaOH
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论
(
3
)结合此次探究活动,你认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__
_______
(填字母序号)。
a
.盐溶液可能显碱性
b
.化学反应的产物与反应物的量有关
c
.碱和盐反应一定生成另外一种碱和另外一种盐
<
/p>
d
.判断溶液混合后的成分不仅要考虑产物,还要考虑反应物是否过量。< /p>
二、定量分析
已知碳酸钠稳定而碳酸氢钠
(NaHCO
3
)
不稳定,碳酸氢钠受热易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为:
2 NaHCO
3
Na
2
CO
3
+CO
2
↑+H
2
O
有
NaHCO
3
和
Na
< br>2
CO
3
混合物
13.7g
,将其充分加热至固体质
量不再减少,得剩余固体.将产生的
气体通入足量的
Ca
(
OH
)
2
溶液中,产生
5.0g
沉
淀.如果将剩余固体溶于足量的稀盐酸,会产生多少克
CO
2
?
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
试卷处理 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
.
C
解析:
C
【解析】
【详解】
A
、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故打开瓶盖时,瓶口由白雾现象,而浓硫酸没有挥发性,故打开
浓
硫酸的瓶口时,没有白雾现象,故可以鉴别,正确;
B
、氯化钡与硫酸钠反应生成白色的硫酸钡沉淀,而硝酸钾与硫酸钠不反应,故可以鉴
别,正确;
C
、二氧化
碳气体中的少量的一氧化碳不能点燃,故错误;
D
、铝粉在空气中加入后生成氧化铝,而氧化铝不反应,故正确。故选
C
p>
。
2
.
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
【详解】
设铁的质量为
x
Fe
+
H
2
SO
4
=
FeSO
4
< br>+
H
2
?
56<
/p>
2
x
56
54
=
x
5.4g
x=5.6g
溶液质量差量
56-2=54
55.4g-50g=5.4g
则
杂质的质量为
10g-5.6g=4.4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