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冰山运输成本
一般运输成本被看做
“< /p>
冰山
”
,类似于冰山从极地冰川漂往目的地时会在海洋气流和风 p>
的作用下逐渐融化。
这是萨缪尔森于
1952
年提出并被克鲁格曼引入到国际贸易研究,
即一单位运往外地的产品中只有一部分能够到
达目的地,其余部分都消耗在途中,消
耗掉的就是运输成本。
1
新经济地理学的提出和历史渊源
< br>近年来
,
新经济地理学受到经济学界和地理学界的广泛关注
,
许多学者都参与
到对新经济地理学的讨论与研究当中
,
出现了一些领先的学者
,
如克鲁格曼、
藤田
昌久、
维纳布尔斯、
蒲格等。
1977
年
,
迪克西特
(Dixit)
和斯蒂格利茨
(Stiglitz)
提出了
(dixit- stiglitz, D-S)
垄断竞争模型
(Dixit and Stiglitz, 1977)
[1]
,
克< /p>
鲁格曼
(Krugman,
1991)
< br>[2]
、
藤田
(Fujita,1993)
[3]
、
维纳布尔斯
(Venable s,
1996)
[4]
以此模型为基础
,
用不完全竞争、报酬递增和市场外部性
(
亦称金钱外部 性
)
等理
念构建出新的经济地理模型
,< /p>
将空间因素纳入了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中
,
新经济地
理学由此而产生。新经济地理学的出现给经济地理学注入了新的生机
,
使
经济地理学中一系列由于原来不能被模拟而被主流经济学家所不接受的核心
思想得到了正
式认可
[5]
。
新经济地理学的渊源可以追溯到 德国传统的古典区位理
论。
1826
年
,
冯·杜能
[6]
在其潜心研究德国农庄
10
年的基础上
,
写出了巨著《孤
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
(
简称《孤立国》
),
< p>描述了地租和土地利用的关
系。
在杜能所建的模型中
,
制造业产品被假定只在单一中心城市中生产
,
从而关注
城市周边地区的农业活动方式。其后
,
韦伯
[7]
的《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
[8]
的《德国南部的中心地区》、勒施
[9]
的《经济空间
秩序》都分别对工业区位、城
市区位做出了重要贡献。
1956
年
,
艾萨德
[10]
在其
著作《区位与经济空间》中
,
将
杜能、
韦 伯、
克里斯泰勒、
勒施等人的模型整合为一个统一的框架
,
试图建立
“一
般区位论”。他把区位问题重新表述为一个标准的
替代问题
:
厂商可以被看作是
在权衡运输成本与生产成本
,
正如做出的任何成本最小化或利润最大化的决策一
样<
/p>
,
这在区位论研究中是一个开创性的贡献
,
提出了一 个折衷的应用领域———
区域科学。新经济地理学中的城市体系模型的建立来源于阿索朗
(Alonso,
1964)
[11]
的单中心城市土地使用模型
,
此模型也与杜能模型直接相关 p>
,
只不过在阿
索朗模型中分别用中央商务区
( CBD)
和经常在城市与农村来回穿梭的通勤者
(commuters)
代替了杜能模型中的城市和农民
,
建立了比杜能的模型更令人满意
的“单中心城市模型”。
1933
年
,< /p>
俄林
[12]
在其名著《区际贸易与国际贸易》中
,
开拓了贸易理论与区位理论之关系的新领域
,
想把贸易和区位理论结合起来发展
一般区位论
,
但 当时完全竞争条件下的一般均衡理论无法为他的研究提供成功的
可能。因此可以说
,
新经济地理学是艾萨德“一般区位论”梦想的延续。
新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区位
,
要回答的核心问题是
,
经济活动
为什么会出现空间集聚
?
其目标是设计出一个模型构建方法
(
一个讲述故事的机
制
),
即基于微观的一般均衡方法
,
讨论使经济活 动集聚的向心力和使经济活动分
散的离心力
,
以便清楚地 理解经济活动的地理结构和空间分布是如何在这两种力
量的作用下形成的
,
这正是新经济地理学有别于传统区位论和经济地理学的地方。
克鲁格曼
(Krugman, 1998)
[1
3]
认为经济地理学之所以没有被纳入主流经济学的原
因在于<
/p>
:
经济地理学的研究者没有用一种适合当时已有的建模技术方法表达他们
< p>的思想
,
没有明确地说明市场结构的现实性
,
只是基于理想的完全竞争市场结构。
因此
,
新经 济地理学的工作是将经济地理学纳入主流经济学
,
运用主流经济学分
析方法分析空间因素的作用
,
之所以被冠之以
“新”< /p>
,
不是因为其所研究的问题具
有新意
, p>
而是将厂商层次的规模收益递增、外部经济、“冰山”形式的运输成本
融入迪
克希特
-
斯蒂格利茨
(D-S)
的垄断竞争模型并 建立一般均衡模型
,
考察产业
集聚、城市集聚以及国际贸
易的形成机理
,
从而实现了主流经济学向空间维度的
扩展
。
2
新经济地理学的模型化策略
< /p>
在《空间经济学》
[14]
一书中
,
藤田、维纳布尔斯和克鲁格曼提出了一个只有经济
学家才会喜
欢的口号
:
“
D-S
、
冰山、 p>
演化和计算机。
”
虽然这只是策略性的简化
,
即简单的学术技巧
,
但的确让新经济地理学家们克服了技术难题而 描述真实的经
济。
“
D-S< /p>
”指的是迪克西
-
斯蒂格利茨于
1977
< p>年建立的垄断竞争模型,
是张伯伦
[15]
1933
年提出的垄断竞争思想的模型化。“冰山”指的是萨缪尔森
[16]
的“冰山
运输成本”
, p>
即产品在区域间运输采用
“冰山”
形式的运输成本
,< /p>
产品从产地运到
消费地
,
其中有一部分在途 中
“融化”
掉了。
这样处理运输费用
,
< p>既避免了引入运
输部门所带来的复杂化
,
同时也回避 了垄断的厂商如何定价的问题。演化”指的
是经济体究竟是如何在几种
(
或多种
)
可能的地理结构中选择其一的。
新经济地 理
模型中有多重均衡。的确
,
在经济的地理结构中有多种 均衡的可能性。某个历史
偶然性将使某一区位在产业聚集方面获得一定的先发优势
,
这将形成某种经济活
动的长期聚集过程
, p>
这意味着历史决定着在多种可能的结构中究竟哪一种会出现。
历史偶然因素所
确定的模式一旦建立
,
这个最初的区域和城市模式将有可能通过
< br>在报酬递增基础上的聚集过程而经进一步强化而变得“锁定
(locked-in)
”。新
经济地理学的
“演化”
是一个经济体的地 理以一种反映历史和偶然性的方式演化
,
而不是对未来的预期。
“计算机”
指的是由于新经济地理学的框架模型使用了规
模收益递
增、技术和金钱外部性以及不完全竞争作为构建基石
,
这使得新经济地
< p>理学的模型难以分析解释
,
所以较多地依靠计算机模拟来计算和模拟 经济活动空
间分布
,
使用高技术样本作为直觉灵感的源泉
,
即获得包含在模型之中的可能性
的直觉。而对于所建模
型中的非线性方程组的求解则非常依赖计算机模拟技术
,
比如克鲁格曼<
/p>
(Krugman, 1996)
[17]
的中心
体系的自组织形成的研究
,
用的是阿兰
图灵
(Alan Turing,1952)[18]
的机器方法
,
即运用计算机模拟求解数学模型。
3
新经济地理学的基本模型
在
《空间经济 学》
[14]
一书中
,
有
3
个经典模型
:
区域模型
(
中心—外围模型
)
、
城市
体系模型和国
际贸易模型
,
这是新经济地理学的基本模型结构
,
是分析关于经济
活动选址中“谁”、“为什么”、“在哪里”的问题。
3. 1
“中心—外围”模型
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中最有代表性的“中心—外围”模型最先见于克鲁格曼
(Krugm
an, 1991b)
[19]
的研究。
199 1
年
,
他在总结哈里斯
(Harris, 195 4)
[20]
的“市
场潜力”理论与普
里德
(Pred,1966)
[21]
的以市场
规模与区域产业范围间循环关系
为基础的进口替代区域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上
采用迪克西与斯蒂格利茨的垄断
竞争假设
,
建立了考虑公司层次报酬递增、运输成本和要素流动的
2
×
2
×
2
一般
均衡分析框架
,
即两地区
,
两部门
,
两要素模 型。
该模型假设有
2
个区域
,
每个 区域
有
2
个部门
:
完全竞 争规模报酬不变的农业部门和不完全竞争规模报酬递增的制
造业部门
,< /p>
农业部门和制造业部门的投入要素分别为农民和工人
,
工人可以在两
区域间自由流动
,
而农民不具有流动性且在两区域间均匀 分布
,
农产品贸易无运
输成本而制造业产品在区域间贸易
有正的运输成本
(
冰山形式
)
。
该 模型中农民的
不可流动性是离心力或发散力
,
而向心力或 集聚力比较复杂
,
涉及到循环因果律
中的前向联系和后向
联系
,
如果前向和后向联系强大到足以克服不可移动资源
(
如耕地、农民
)
所产生的离心力
,
经济的演化将可能会导致“中心—外围”结构
的形成
:
制造业“中心”和农业“外围”
,
但取决于足够低的制造业运输成本、足
够多的制造业差异产品种类和足够大的制造业份额。但一些关键因素
(
< p>如运输成
本、规模经济、可移动资源的份额
)
的微小 变化会使经济发生倾斜或波动
,
从
2
个区
域是对称和均衡的经济体变到以初始微弱优势不断积累的经济体
,
最终使得
具有微弱优势不断积累的区域成为产业化的“中心”
,
而其它区 域变为非产业化
的“外围”
,
也就是说
,
经济的动态演化使得对称均衡在“分叉点”瓦解
:
在这些
点上它们的本质特征出现了突变。“中心—外围”地理结构能够形成和必
定能够形成的条件之间是有区别的
,
换句话说
,
能够形成并不表示一定形成
,
即便
形成了
,
但是否可以维持也是需要条件的。
在一定条件下
,
已经建立起产业集聚的
地区会自我维系这种集聚
, p>
但在同等条件下
,
产业均匀分布的地区也会保持稳定。
这表明真实世界的空间地理结构的演化要比想象复杂得多
,
比如美洲、欧 洲的多
中心金融中心、中国的珠三角、长三角制造业中心。
“中心—外围 ”理论告诉我
们
:
有时候多中心和单中心的地理结构都可 以是稳定均衡结构。
3.2
城市演化模型
将
2
×< /p>
2
×
2
“中心—外围”模型稍加改动
,
即
:
由两区域变为土地均匀分布的区域
空间
,
经济体中所有工人被假定是完全同质的
,
并 且能够自由选择工作点和居住
点
,
农产品生产使用土地和 劳动力两种要素
,
制造业产品和农产品的运输成本均
为正
,
在这些条件下建立城市演化模型
,
在这个模型中
,
只有农业用地是不可流动
要素
,
是城市分散力的源泉。城市演化模型
[22]
是以杜能
的
“孤立国”
为出发点
,
但认为中心城市的存在是由于前后向关联性的作用
,
而不像
杜能模型中被事先假定。模型定义城市为一个被农业腹地包围的制造业集聚地
,
然后逐渐增加整个经济体的人口
,
农业腹地的边缘与中心的距离逐渐增 加
,
当达
到一定程度时
,
一些制造业就会向城市外迁移
,
从而形成一个新的城市。
人口的进
一步增加将会产生更多的城市
,
然后继续发展。
一旦城市的数量足够多
,
城市的规
模和城市间的距
离在向心力和离心
力的相对力量的作用下将会趋于某一稳定的水平
p>
(
一定程度上论证了勒施的中心
地理论
),< /p>
如果经济中存在不同经济规模和运输成本的多个行业部门
,
经济将会 演
化成一种等级结构
,
这种结构的未来趋势取决于市场潜 力指数
,
市场潜力决定着
经济活动的区位
,
而经济活动区
位的变化又重新描绘了市场潜力。
p>
城市演化模型
[22]
中还提供了一种比较有趣的观
点
:
自然地理对经济地理的决
定作用不容忽视。
即使随意注意一下经济活动在真实世
界中的地理分布<
/p>
,
都会对历史和偶然事件的重要性深有感触。纽约之所以成为纽
约
,
就是因为一条运河
,
尽管这条运河
150
年来已没有任何经济价值
;
硅谷之所以
< p>成为硅谷
,
就是因为大约
60
年前的 斯坦福大学决策者的洞察力。
当然河流和港口
的作用不可忽视
但是区位优势具有催化作用
:
一个新的中心出现时
,
是出现在这
个地区而不是周围其它地区
,
一旦新的中心已经建立
,
它将通过自我强化机制而
不断发展壮大
,
最初的区位优势和集聚的自我维持优势相比反而显得不那么重要
了
,
这就是空间经济的自组织作用
[23]
。因此
,
城市系统结构是一个动态系统
,
随着
经济
的发展将
会逐渐发生变化
,
研究城市系统要立足一个复杂的动态理论和方法视角。
3.3
产业集聚和贸易模型
-
-
-
-
-
-
-
-
-
上一篇:马云斯坦福大学演讲稿
下一篇:留学经费担保书